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管解聚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茉莉酸甲酯,微管解聚剂,呼吸抑制剂,水稻颖花开放
微管解聚剂论文文献综述
何永明,曾晓春,方加海,吴晓玉[1](2009)在《微管解聚剂、呼吸作用抑制剂与MeJA对水稻颖花开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稻离体穗为材料,探讨微管解聚和呼吸作用与MeJA诱导水稻颖花开放的关系。结果表明:微管解聚剂秋水仙素(colchicine)和氟乐灵(trifluralin)不能促进水稻颖花开放。MeJA处理稻穗后,在0~24 min呼吸抑制剂氮化钠NaN3强烈抑制开颖,27 min后(NaN3)抑制效应减弱,33 min后抑制效应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李雪梅,陆国芳,王振英,彭永康[2](2007)在《微管解聚剂和光合作用抑制型除草剂诱导的黑麦和玉米中蛋白质组分变化的比较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黑麦、玉米在经甲基胺草膦和Atrazine两种除草剂处理后叶绿素含量、叶绿体和根尖分生组织内的蛋白质组份变化,实验结果表明,0.1 mg.L-1的Atrazine可使黑麦中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分别从对照的1.72±0.034 mg.g-1FW下降到1.62±0.05 mg.g-1FW、1.25±0.015mg.g-1FW)。2种除草剂均可使黑麦、玉米中的蛋白质组份产生改变,如当分别用0.1 mg.L-1的At-razine处理时,黑麦分生组织中,有4个蛋白质斑点,斑点7、斑点18~20被诱导产生,12个蛋白质斑点,斑点6、斑点8~17、斑点21消失。玉米分生组织中,有4个蛋白质斑点,斑点5、斑点14~16被诱导产生,4个蛋白质斑点,斑点17~20消失。黑麦叶绿体中,有两个蛋白质斑点被诱导产生,13个蛋白质斑点,斑点1~13消失,但Atrazine处理不引起玉米叶绿素含量和叶绿体蛋白质组份的变化。4 mg.L-1APM可引起黑麦和玉米分生组织蛋白质组份变化,在黑麦中,1个蛋白质斑点被诱导产生,4个蛋白质斑点,斑点2~5消失。玉米分生组织中,15个蛋白质斑点,斑点4~5、斑点7~16、斑点21~23被诱导产生,4个蛋白质斑点,斑点1~3、斑点6消失。APM均不能引起2种作物中叶绿素含量和叶绿体蛋白质组份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07年06期)
邝勇,黄跃生[3](2007)在《微管解聚剂在缺氧早期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损害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微管解聚剂在缺氧早期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损害中的作用。方法常规方法分离培养Wistar乳鼠心肌细胞,分为正常组、微管解聚组(培养液中加入4μmol/L秋水仙碱)、缺氧组、缺氧解聚组(4μmol/L秋水仙碱联合缺氧处理)。分别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4组细胞线粒体分布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变化,生物氧耗呼吸仪检测呼吸调节比(RCR),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腺苷叁磷酸(ATP)含量。缺氧组及缺氧解聚组所设时相点为缺氧后10、20、30、60 min。结果正常组线粒体呈粒状、排列规则,微管解聚组较之发生轻微改变。缺氧20、30、60 min,缺氧解聚组线粒体分布的无规律性及形态结构损害均较缺氧组严重;细胞RCR分别为1.58±0.37、1.51±0.32、1.12±0.11,明显低于缺氧组3.85±0.56、2.98±0.44、1.79±0.73(P<0.01);ATP含量分别为(419±83)、(326±73)、(295±58)ng/mg,亦明显低于缺氧组(475±68)、(397±59)、(336±67)ng/m0g(P<0.01)。结论微管解聚剂可加重缺氧引起的心肌细胞线粒体分布紊乱和形态结构损害,以及线粒体呼吸功能和能量代谢障碍,它在线粒体缺氧损害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烧伤杂志》期刊2007年04期)
黄文彦,陈荣华,郭梅,潘晓勤,费莉[4](2002)在《微管解聚剂秋水仙碱抗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肾间质纤维化是以肾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炎症细胞浸润和肾小管萎缩、扩张为基础,是各种肾脏病慢性进展的最终结果。近来的研究表明微管解聚剂秋水仙碱对肝脏纤维化、肺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等均显示出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犤1,2犦。为了明确秋水仙碱对肾间质纤维化是否同样(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4期)
田景花,张红,赵金莉[5](2000)在《微管解聚剂对黄瓜幼叶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微管解聚剂APM(amiprophos -methyl,甲基氨草磷 )喷洒黄瓜幼苗后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微管解聚剂对黄瓜幼叶细胞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用 15× 10 -6的APM喷洒黄瓜叶片后 ,幼苗生长缓慢 ;超微结构显示 ,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 ,APM使黄瓜幼叶细胞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如使细胞间隙加大 ,液泡分隔 ,叶绿体变形并移向细胞中央 ,叶绿体中淀粉粒逐渐消失(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微管解聚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黑麦、玉米在经甲基胺草膦和Atrazine两种除草剂处理后叶绿素含量、叶绿体和根尖分生组织内的蛋白质组份变化,实验结果表明,0.1 mg.L-1的Atrazine可使黑麦中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分别从对照的1.72±0.034 mg.g-1FW下降到1.62±0.05 mg.g-1FW、1.25±0.015mg.g-1FW)。2种除草剂均可使黑麦、玉米中的蛋白质组份产生改变,如当分别用0.1 mg.L-1的At-razine处理时,黑麦分生组织中,有4个蛋白质斑点,斑点7、斑点18~20被诱导产生,12个蛋白质斑点,斑点6、斑点8~17、斑点21消失。玉米分生组织中,有4个蛋白质斑点,斑点5、斑点14~16被诱导产生,4个蛋白质斑点,斑点17~20消失。黑麦叶绿体中,有两个蛋白质斑点被诱导产生,13个蛋白质斑点,斑点1~13消失,但Atrazine处理不引起玉米叶绿素含量和叶绿体蛋白质组份的变化。4 mg.L-1APM可引起黑麦和玉米分生组织蛋白质组份变化,在黑麦中,1个蛋白质斑点被诱导产生,4个蛋白质斑点,斑点2~5消失。玉米分生组织中,15个蛋白质斑点,斑点4~5、斑点7~16、斑点21~23被诱导产生,4个蛋白质斑点,斑点1~3、斑点6消失。APM均不能引起2种作物中叶绿素含量和叶绿体蛋白质组份的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管解聚剂论文参考文献
[1].何永明,曾晓春,方加海,吴晓玉.微管解聚剂、呼吸作用抑制剂与MeJA对水稻颖花开放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
[2].李雪梅,陆国芳,王振英,彭永康.微管解聚剂和光合作用抑制型除草剂诱导的黑麦和玉米中蛋白质组分变化的比较研究(英文)[J].植物研究.2007
[3].邝勇,黄跃生.微管解聚剂在缺氧早期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损害中的作用[J].中华烧伤杂志.2007
[4].黄文彦,陈荣华,郭梅,潘晓勤,费莉.微管解聚剂秋水仙碱抗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5].田景花,张红,赵金莉.微管解聚剂对黄瓜幼叶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