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油菜种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SR标记,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遗传多样性
油菜种质论文文献综述
薛艳,李英,谌国鹏,张星,陈乔[1](2019)在《利用SSR标记分析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高油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明确各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加快陕南地区高油育种进程,利用20对甘蓝型油菜首选的简单重复序列(simplesequencereat,SSR)核心引物,对陕南地区65份含油量达40.58%~53.52%的甘蓝型油菜育种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NTSYS-pc1.10e计算材料间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并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nweighed pair group method using arithmeicaverage,UPGMA)对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20对SSR核心引物中共筛选出7对最佳引物,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7个条带。供试材料的PIC值分布在0.33~0.86范围内,平均值0.5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54处将65份供试材料划分为两大类群。供试材料的遗传距离较近,不利于陕南地区高油甘蓝型油菜的育种工作。加强种质创新,引进外来优良种质资源并加以改造利用是提高陕南地区高油甘蓝型油菜育种水平的根本途径。(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12-13)
蒋立希[2](2019)在《基于991份油菜种质资源基因组重测序的GWAS平台建设——以开花期和叶毛性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991份世界油菜资源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并与Darmor-bzh参考基因组的比对,鉴定到了存在于991份世界油菜种质群体中的556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186万个插入与缺失片段多态性(InDels)。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1)世界油菜的起源与迁徙轨迹分析;(2)驯化过程中的定向选择所留下的遗传印迹分析(选择清除性分析);以及(3)油菜叁种生态类型形成的分子基础分析。通过优化,我们建立(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伍晓明[3](2019)在《甘蓝型油菜C亚基因组改良与规模化种质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AACC)是我国和全球范围内种植面积最大的油菜类型,这一物种是由白菜(Brassica rapa L.,AA)和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CC)在欧洲地中海地区种间杂交后自然加倍形成的异源四倍体,基因组分析显示这一异源四倍体种的起源时间大约在7500-10000年之间,文献记载显示该作物驯化时间仅400-500年。因此,甘蓝型油菜是"最年轻"的异源四倍体作物,由于起源和驯化时间短,其种内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可供遗传改良利用的基础种质资源贫乏。如何高效导入优异遗传变异,显着拓宽甘蓝型油菜遗传基础,是油菜研究的战略性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全球甘蓝型油菜A和C亚基因组遗传变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C亚基因组改良甘蓝型油菜的新思路,并创制出高抗菌核病等优异新种质。【材料与方法】基因组变异分析:选择472份来源于世界各地的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利用油菜基因芯片(60K Brassica Infinium?SNP array)开展基因组变异与选择性分析,揭示A和C亚基因组变异规律。甘蓝型油菜C亚基因组改良:利用欧洲抗病野生甘蓝与我国优异白菜型油菜地方种杂交,加倍创制"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以其为供体亲本,15个综合性状优异的推广品种为受体亲本,按巢式群体构建途径创制和筛选遗传背景全新的优异种质。【结果与分析】基因组变异分析:(1)油菜每次产量跃升都与规模化优异基因导入显着相关;(2)我国甘蓝型油菜C基因组遗传多样性水平明显低于欧洲,C基因组优异变异引入缓慢很可能是单产提升放缓的关键原因;(3)甘蓝型油菜CC基因组上有更多重要育种选择位点,按照育种时期、栽培区域、生态类型分析,A基因组上检测到62个育种选择位点,C基因组上检测到192个育种选择位点,虽然尚不完全确定这些育种选择位点的具体功能和意义,但这些选择位点中包含多个公认受育种选择的基因,如控制芥酸含量、硫苷含量和开花的BnaA.FAE1、BnaC.HAG1、BnaC.FT等,提示这些育种选择位点是具有我们尚不知晓的重要功能,对甘蓝型油菜C基因组的育种选择对提升产量、抗性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C亚基因组改良与规模化种质创新:成功获得"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解决甘蓝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交不亲和难题,构建成包含15个RIL群体,4950个株系的巢式群体,这些遗传背景全新的种质产量、抗性、品质变异丰富,部分种质性状极为优异,如W391抗性比现有菌核病抗性最强的品种提高65.5%。【结论】导入CC基因组优异基因对提升油菜遗传改良潜力意义重大,甘蓝型油菜C亚基因组改良是未来油菜种质创新的重要方向。利用野生甘蓝创制的新种质具有重大利用前景。(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杨国浪,张小强,徐长虹,拉巴仓决[4](2019)在《引进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在高海拔区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高效利用引进的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以区外10份甘蓝型油菜种质为试验材料,对其物候期进行了测定,同时运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其15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1和B4的综合农艺性状突出,可作为适宜西藏高海拔区甘蓝型油菜育种利用的优异亲本种质材料。(本文来源于《西藏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侯文坤[5](2019)在《中国科研人员创制出油菜高产新株型优异种质》一文中研究指出8月2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分子改良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敲除油菜BnaMAX1s基因,创制出新的优异株型种质,为油菜高产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优异种质资源,油菜单株产量因此有望再提高约30%。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植物生物技术杂志》上。论文通讯作者、油料所研究员华玮介绍,油菜的株高和分枝数是其株型的关键组成部分,也直接影响产量。降低株高、增加分枝数能够使(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9年17期)
赵绪涛,柳海东,李开祥,贾永鹏,杜德志[6](2019)在《基于SLAF-seq技术构建甘蓝型油菜Polima CMS恢复系核心种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加快选育适应春油菜区的强优势杂交种,构建甘蓝型油菜Polima CMS恢复系核心种质,以118份波里马不育系的恢复系为材料,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SLAF-seq),开发SNP标记,分析群体遗传关系,结合Core Hunter软件进行核心种质构建,得到2516个有效SNP标记位点。基于有效SNP标记,对118份资源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恢复系间平均Nei's遗传距离为0.319,含有不同遗传成分的恢复系之间遗传距离较大;118份资源被聚成5类,来源相同的材料大多被分为同一类;获得两个符合要求的核心种质子集,分别包含34份材料和46份材料,分别命名为C30和C40。通过评价这两种核心种质,等位基因覆盖度都达到了99.8%以上,MR(罗杰斯距离)和CE(卡瓦利-爱德华距离)两种遗传距离指数相差不大,且多态性含量达到了0.28,表明构建的甘蓝型油菜恢复系的核心种质可以代表118份资源,符合植物资源核心种质的构建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7](2019)在《我国科研人员创制出油菜高产新株型优异种质 油菜单株产量有望提高约30%》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华社武汉8月21日电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分子改良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敲除油菜BnaMAX1s基因,创制出新的优异株型种质,为油菜高产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优异种质资源,油菜单株产量有望提高约30%。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植物生物技术杂志》上。(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耀文,侯君利,赵小光,关周博,李殿荣[8](2019)在《油菜高光效种质综合鉴选指标体系与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光效种质是开展作物高光效育种的基础。在剖析油菜高光效种质筛选要求、面临困难、研究缺陷的基础上,针对油菜超高产育种目标和生产实际需求,构建出油菜高光效的综合筛选指标体系和方法,对油菜种质进行数量化综合评价,并开展定向选育和杂交改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获得一批油菜高光效种质,为利用"高光效+杂种优势"途径开展油菜高光效育种奠定了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朱吉风,张俊英,杨立勇,蒋美艳,江建霞[9](2019)在《甘蓝型油菜耐低温发芽种质资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不同甘蓝型油菜种质的低温发芽特性,选用78份甘蓝型油菜种质为试验材料,分别在5个温度梯度[适温(20℃)和低温(15℃、10℃、8℃和6℃)]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供试油菜种质种子的相对发芽率之间差异显着;随着温度降低,各油菜种质的种子平均发芽时间明显延长,发芽种子数减少。当温度低于10℃时,油菜种子发芽率显着降低;当温度降至8℃时,供试油菜种质间的种子发芽率变异幅度较大。在8℃条件下共筛选到耐低温发芽油菜种质9份,其中7份在6℃下的相对发芽率高达90%,这些油菜种质为耐低温油菜新品种选育和基因挖掘提供了种质资源。(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万薇,余坤江,叶波涛,Aimal,Nawaz,Khattak,林树春[10](2019)在《甘蓝型油菜种质群体油和蛋白质含量变异及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拟通过检测甘蓝型油菜种质群体种子的油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及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优异的育种资源,为甘蓝型油菜育种和基础研究提供材料。共检测了363份甘蓝型油菜种质群体种子,得出其油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都表现出明显的变异,油含量、蛋白质含量及两者总含量的变异范围分别为27.9%~51.4%、20.8%~34.1%和57.8%~75.1%,并划分为3个群体。群体Ⅰ材料中,油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30.3%和31.6%,变异系数分别是5.3%与4.4%;群体Ⅱ材料中,油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39.6%和27.9%,变异系数分别是7.6%与6.5%;群体Ⅲ材料中,油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5.9%和23.8%,变异系数分别是4.4%与5.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材料的油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都呈现出极显着负相关关系,其相关性系数r=-0.65(p<0.01)。通过本研究,筛选出了部分优异的种质材料,例如高油含量材料"林编12-71"和"浙油50"、高蛋白质含量材料"林编13-62"和"4 E 006"及高总含量(油+蛋白质)材料"林编12-230"和"AC 21"等。(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9年06期)
油菜种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991份世界油菜资源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并与Darmor-bzh参考基因组的比对,鉴定到了存在于991份世界油菜种质群体中的556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186万个插入与缺失片段多态性(InDels)。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1)世界油菜的起源与迁徙轨迹分析;(2)驯化过程中的定向选择所留下的遗传印迹分析(选择清除性分析);以及(3)油菜叁种生态类型形成的分子基础分析。通过优化,我们建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菜种质论文参考文献
[1].薛艳,李英,谌国鹏,张星,陈乔.利用SSR标记分析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C].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2].蒋立希.基于991份油菜种质资源基因组重测序的GWAS平台建设——以开花期和叶毛性状为例[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伍晓明.甘蓝型油菜C亚基因组改良与规模化种质创新[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杨国浪,张小强,徐长虹,拉巴仓决.引进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在高海拔区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J].西藏科技.2019
[5].侯文坤.中国科研人员创制出油菜高产新株型优异种质[J].科技传播.2019
[6].赵绪涛,柳海东,李开祥,贾永鹏,杜德志.基于SLAF-seq技术构建甘蓝型油菜PolimaCMS恢复系核心种质[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9
[7]..我国科研人员创制出油菜高产新株型优异种质油菜单株产量有望提高约30%[J].中国食品学报.2019
[8].张耀文,侯君利,赵小光,关周博,李殿荣.油菜高光效种质综合鉴选指标体系与方法[J].作物杂志.2019
[9].朱吉风,张俊英,杨立勇,蒋美艳,江建霞.甘蓝型油菜耐低温发芽种质资源鉴定[J].上海农业学报.2019
[10].万薇,余坤江,叶波涛,Aimal,Nawaz,Khattak,林树春.甘蓝型油菜种质群体油和蛋白质含量变异及相关性分析[J].种子.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