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鲁迅,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宋庆龄,林语堂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论文文献综述
黄江苏[1](2018)在《鲁迅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史实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新发现档案材料考定伊罗生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发起人,结合鲁迅与伊罗生的交往,可推定鲁迅事先与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构想,后来才欣然应蔡元培之请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鲁迅在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之后与宋庆龄结下了恒久的"革命友谊",恢复了与林语堂的交往,对胡适态度产生新的变化,并在会见萧伯纳之后写了一系列文章。(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徐改平[2](2018)在《略论史沫特莱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风波》一文中研究指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风波"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体现为组建民权保障同盟之初就另行组建核心小组,以之作为操控团体的工具;其次,试图利用胡适和杨杏佛等人视察北平监狱的事件,为其早就掌握在手的控诉书之公开发表背书;第叁,知悉胡适不能有效利用后,在发动蔡元培、林语堂及杨杏佛等向胡适做各种解释均无效后,在同盟会议上提议开除胡适。"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风波"的实质是胡适与宋庆龄及史沫特莱们的政治理念不同,在此事件中,史沫特莱基于儿女私情欲利用胡适做党派斗争棋子的打算因对方的一系列公开表态而落空后,双方就此绝交;杨杏佛由不知情地被利用到甘心为同盟说谎的转变说明,国民党党员杨杏佛与独立知识分子胡适作为老朋友在事关党派利益时因各自亮明政治立场以致友情几乎中断;蔡元培及林语堂则在洞察同盟运作不透明后各自以提前离场的方式与史沫特莱和宋庆龄分手;只有鲁迅自始至终参与上海同盟的各类公开活动并由此与史沫特莱和宋庆龄结下深厚的友情。(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8年02期)
徐世强,马颖[3](2011)在《昙花一现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是1932年12月29日成立的,到1933年6月18日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被害,轰轰烈烈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经历短短半年便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悄然谢幕,可以说是昙花一现,旋起旋消。是何原因造成民权保障同盟仅存在半年之久?说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的初衷与解散的风波,就得先谈谈与这一同盟密切相关的两个重量级人物——宋庆龄与胡适。(本文来源于《文史精华》期刊2011年04期)
陈锦骍[4](2011)在《伊罗生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兼析同盟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伊罗生档案中所发现的一些材料并结合其他史料,对美国伊罗生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中的活动和作用作了重新述评。伊罗生不仅是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积极参与者,也是最先提出发起中国民权保障运动的人,开展这一运动的建议是他在与中国共产党、宋庆龄及其他人士反对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斗争中紧密合作的产物。伊罗生的活动也清楚地展示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与中共的直接关系。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是中共在与国民党较量中,其城市地下工作路线、策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页。伊罗生的参与则丰富了这一斗争的内容。(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梅华丽[5](2010)在《宋庆龄、鲁迅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一文中研究指出1931年至1937年,宋庆龄一直居住在上海莫里哀路二十九号,1936年鲁迅病逝前,也定居在上海。1932年12月29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由宋庆龄、蔡元培、杨(本文来源于《名人传记(上半月)》期刊2010年08期)
廖声丰,胡晓红[6](2009)在《浅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政治主张和历史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1932年成立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对中国革命作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在白色恐怖下,开展了以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为目标的民权保障运动,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在伸张民权,揭露国民党独裁统治,唤醒知识分子觉悟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邵雍[7](2008)在《伊罗生、《中国论坛》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一文中研究指出伊罗生创办的《中国论坛》在共产国际和中共地下党的大力支持下,揭露与谴责了国民党政府的白色恐怖和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侵略阴谋,报道了中共领导的各项革命斗争和中国各界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共中央、工农红军对《中国论坛》十分重视,曾经多次引用并表示感谢。《中国论坛》遭到了国民党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敌视和迫害,处境艰难。伊罗生最早向中共提议发起民权保障运动,并由宋庆龄出面领导。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后,伊罗生协助宋庆龄积极开展活动,《中国论坛》也成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机关报。宋庆龄最早向共产国际反映了伊罗生的托派政治倾向。中共在伊罗生最终倒向托派后对他展开了全面声讨和批判,《中国论坛》也随之销声匿迹,此后,中共在其他美国友人的支持帮助下重办过类似的英文刊物,它们的影响力与伊罗生主办的《中国论坛》不能同日而语,而且都没持久。(本文来源于《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期刊2008-11-01)
李晓红[8](2008)在《宋庆龄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庆龄发起成立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简称“同盟”)及争取民权的斗争,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术界对“同盟”的研究逐步深入而全面,为进一步研究“同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一些史料集的出版则为深入该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史料。但是,已有研究成果多着眼于“同盟”的创建及活动的开展上,从宋庆龄与“同盟”关系角度研究“同盟”还显不足。该问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因为宋庆龄作为“同盟”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在“同盟”的创建及政治斗争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即选取了这一角度研究“同盟”。全文分引言、正文、结论叁大部分,正文分四章。第一章,着重分析了宋庆龄创建“同盟”的背景及条件,揭示出宋庆龄创建“同盟”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化的时代产物,也是宋庆龄政治思想发生转变的结果;同时探讨了宋庆龄在创建“同盟”中的重要作用。第二章,通过对宋庆龄民权思想与“同盟”政治主张的比较分析,阐释了宋庆龄民权思想对“同盟”政治主张的影响。第叁章,重新梳理了宋庆龄领导“同盟”开展的重要活动,并比较深入地分析了“同盟”的斗争特点,这些特点既由其社会阶层的特性所决定,也与当时特殊的环境以及宋庆龄的人格魅力和处事风格有着密切的联系。第四章,阐释了宋庆龄领导“同盟”的政治斗争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及影响。(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8-06-01)
朱正[9](2007)在《关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几件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是1932年12月成立的。要谈论关于这一同盟的事情,就得先谈谈它成立之前发生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是1930年2月胡适出版了《人权论(本文来源于《书摘》期刊2007年08期)
散木[10](2006)在《蔡元培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一文中研究指出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号孑民。中国民主革命的元老,着名思想家、教育家,毛泽东曾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在他的一生中,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统治和建立共和,主持北京大学和中央研究院以及确立“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方针,与宋庆龄等发起(本文来源于《党史博览》期刊2006年09期)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风波"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体现为组建民权保障同盟之初就另行组建核心小组,以之作为操控团体的工具;其次,试图利用胡适和杨杏佛等人视察北平监狱的事件,为其早就掌握在手的控诉书之公开发表背书;第叁,知悉胡适不能有效利用后,在发动蔡元培、林语堂及杨杏佛等向胡适做各种解释均无效后,在同盟会议上提议开除胡适。"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风波"的实质是胡适与宋庆龄及史沫特莱们的政治理念不同,在此事件中,史沫特莱基于儿女私情欲利用胡适做党派斗争棋子的打算因对方的一系列公开表态而落空后,双方就此绝交;杨杏佛由不知情地被利用到甘心为同盟说谎的转变说明,国民党党员杨杏佛与独立知识分子胡适作为老朋友在事关党派利益时因各自亮明政治立场以致友情几乎中断;蔡元培及林语堂则在洞察同盟运作不透明后各自以提前离场的方式与史沫特莱和宋庆龄分手;只有鲁迅自始至终参与上海同盟的各类公开活动并由此与史沫特莱和宋庆龄结下深厚的友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论文参考文献
[1].黄江苏.鲁迅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史实新探[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徐改平.略论史沫特莱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风波[J].学术界.2018
[3].徐世强,马颖.昙花一现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J].文史精华.2011
[4].陈锦骍.伊罗生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兼析同盟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J].近代史研究.2011
[5].梅华丽.宋庆龄、鲁迅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J].名人传记(上半月).2010
[6].廖声丰,胡晓红.浅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政治主张和历史贡献[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7].邵雍.伊罗生、《中国论坛》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C].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2008
[8].李晓红.宋庆龄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9].朱正.关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几件事[J].书摘.2007
[10].散木.蔡元培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J].党史博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