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因材施业”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因材施业”的研究》开题报告

朱崇仁山东省临沭县玉山镇益海完全小学276700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标》指出:“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需要,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学生群体中存在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数学发展。”如何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课题组认为积极探索并实践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形式是一个重要切入口。在新一轮课改的推动下,很多教师在进行作业改革的实践。但具体到弹性作业的研究,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教师在尝试,研究还不成熟,没有一本专著对此问题提出系统的阐述。

二、课题的界定

“因材施业”,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完成少量的、必要的、硬性的训练任务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条件来设计作业内容、完成形式、评价标准,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角色,让学生处于作业的“主人地位”,让“作业回归学生自我”。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改革作业的设计方法,探索有效的教学研究之路。

2.变被动作业为主动作业,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呢?自从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逐步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强调了教学要求的统一,而忽视了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忽视了因材施教。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课题的研究通过查阅资料提供理论依据,获取大量对提高教师素养有价值的理论文献,保障课题的有序研究。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是建立在加强教师素养的过程管理中,并通过在实践中所得到的数据、案例等进行分析和反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并进行推广,找出不足之处,制定有效改进措施。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计划

1.学生对布置作业的想法进行分析。

2.弄清作业现象产生的原因。

(1)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

(2)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以及学校周边环境和社会环境。

(4)和学生谈话,了解其自身情况。

3.创设条件,促其参与,和教师一起参与讨论。

(1)给与他们不同难度的练习、学习任务。

(2)作业量也不同。

4.开展互帮互学的活动,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课后“小老师”的作用。

七、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1月——2012年10月)。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工作。

(2)启动课题研究,组织课题开题论证,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3)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学习;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对学困生进行调查,并作出分析。

2.实验研究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月)。

(1)分析学生对布置作业形成现象的原因和心理。

(2)针对这种现象研究应对措施。

(3)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分两次进行座会,讨论一段时间学生的学习情况。

3.总结阶段(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

对课题研究情况和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研究成果的整理、总结、撰写等工作。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组织课题结题。

(2)对课题研究过程及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研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收集整理资料,准备结题,邀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八、报国家课题组审核结题

标签:;  ;  ;  

《小学数学“因材施业”的研究》开题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