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轻型钢结构住宅建筑通用体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新[1](2021)在《精密空调机组在数据中心机房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精密空调机组运行的概况和其在数据中心机房内的应用情况,对精密空调机组进行系统维护与精细化调节,以保障其运行稳定。
李元齐,杜志杰,路志浩,安东亚,苏磊,郑华海[2](2021)在《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建筑一体化建造技术研发和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工业化建造和智能化建造已成为传统建筑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钢结构建筑具有天然的预制和装配特点,更适合工业化建造的发展之路。对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建筑全过程、全专业、全产业一体化建造技术进行了研究及探索,建立了基于BIM技术的一体化建造技术框架,总结了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一体化建造的指导细则;提出了一体化建造评价理论框架,编制了相应的评估软件;研究了基于产品模式的低层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和基于EPC模式的多高层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一体化建造技术逻辑,分别开发了相应的一体化建造平台,最后通过工程示范验证了平台的技术与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石靖敏[3](2021)在《城市化背景下的公租房模块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
张静雅[4](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王若楠[5](2021)在《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热工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目前正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因采用高效的干法施工方法,可有效降低湿作业方式对于自然资源的浪费,以及对于环境的污染,符合现阶段绿色建筑发展理念。我国钢材产量较大,产品种类较丰富,材料的消耗速率远不及生产效率,且钢结构建筑抗震性能优异,安全性能较高,推动钢结构建筑发展可为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由于外墙体在建筑围护结构中占比较大,使得外墙体保温性能的提高对建筑节能效果影响较大,因此提出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相配套的复合墙体构造做法,可有效降低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耗。文章围绕天津正通墙体材料有限公司加工生产的中空挤出成型水泥纤维墙板(ECP墙板),开展当ECP墙板应用于寒冷地区钢结构住宅建筑中时,ECP外饰面复合墙体构造做法的研究。ECP墙板作为非结构性的装饰板材,具有较好的耐火性能和隔声性能,因墙板在安装过程时采用“Z”型柔性连接,虽然可有效防止地震中墙板发生脱落现象,但通长角钢与钢构件的连接部位存在热桥隐患,降低外墙体保温性能。因此针对我国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外墙体热工规范要求,结合FLUENT模拟软件和理论分析方法,对应用于钢结构住宅建筑中的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热工性能进行探究,最终确定出一套较为合理的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构造体系。首先对中空挤出成型水泥纤维墙板产品特性进行简要阐述,并对现有轻质墙板与钢结构连接方式进行总结与分析,确定适合于ECP墙板的“Z”型连接构造做法,绘制Z型连接件详细尺寸及安装工艺。通过比较分析三种不同墙体保温形式的优缺点,提出适合于寒冷地区的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保温构造做法,并绘制出适用于钢结构建筑的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节点构造详图。其次针对我国寒冷地区,分别采用理论计算和软件模拟方法求出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的传热系数,对比验证该构造做法是否满足规范对于住宅建筑外墙体的传热系数限值要求。结果表明: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满足寒冷地区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通过对比分析手工计算值与软件模拟计算结果,验证软件模拟的有效性,为后续热桥模拟分析提供技术支持。最后通过软件模拟热桥节点部位内表面温度,分析是否会发生表面结露现象,并确定出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构造中保温材料、保温层厚度和空气间层厚度的最优解。依次从改变间层厚度,从50mm幵始以5mm为间隔递增至80mm,改变保温材料,分别选取岩棉板、玻璃棉板、EPS板、聚氨酯板和XPS板等保温材料;改变保温板厚度,从0mm幵始以10mm为间隔递增至80mm出发,墙体其它组成材料不变,对不同工况下的热桥构造进行模拟分析,并给予经济合理的参考值。中空挤出成型水泥纤维墙板属轻质装饰墙板,防火性能和隔声性能优异,采用干法安装方式,施工效率高,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小,开展针对于寒冷地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的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研究,提供一套完整的复合墙体构造做法,可为ECP墙板的推广应用和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韩楚燕[6](2021)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努力争取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达目标,消耗全球半数能源的建筑行业势必要节能减排。其中,超过城市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的城市住宅建筑成为行业减排重点。目前,城市住宅短寿现象普遍,该现象伴随的建筑低性能运行和造成的拆建活动量的增加导致住宅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增高。因此,通过延长城市住宅使用寿命来减少建筑碳排放对帮助实现国家减排目标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内在属性上分析住宅寿命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城市住宅长寿化的意义。通过对拆除住宅案例的调研及分析,结合城市住宅建设情况及城市化发展背景的研究分析我国住宅寿命现状。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建筑寿命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延长建筑寿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其次,分析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建筑活动对建筑碳排放及住宅寿命的影响,指出不同阶段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间的关系,并总结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设计依据。本文在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结合建筑层级概念建立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构建框架。对长效住宅理论发展进行梳理,对长寿住宅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长寿住宅特征。然后,在此理论及实践的指导下,分别在建造物化阶段、使用维护阶段及拆解回收阶段提出降低住宅碳排放强度的、提升住宅适应性和可变性的长寿化设计策略。最后,选取实际工程案例在不同情景下的建筑碳排放情况进行计算分析,对住宅的长寿化设计策略进行验证与优化。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提出是对降低住宅碳排放研究的重要补充,对建筑行业节能减排以及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城市住宅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王艳[7](2021)在《基于节能设计标准的京津冀地区农村节能住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在城市地区已获得初步成效,但是在农村地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冬季室内温度难以提高,农村住宅面对的最主要问题是住宅建筑能耗居高不下,究其本质为农村住宅建筑本体的建造水平低、围护结构的性能不符合节能设计标准以及农宅的不合理布局。其中建筑本体的不节能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京津冀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该地区的形象。我国政府对居住建筑进行了节能50%、65%、75%设计标准的制定,建筑节能工作在城市地区开展的时间早,节能工作已经有了显着成果。不同于城市地区的集中管理,农村居住建筑分散,节能工作起步晚、节能标准推行进度慢,在对房屋进行节能改造和升级的时候可需要新的建造方式,装配式建造方式作为建筑工业化的表达工具,将其应用到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相对发达的京津冀地区解决以上问题可以更高效、更规范的实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更具有其重要意义。针对京津冀地区农宅建筑本体节能的不足,对建筑围护结构现状进行调研总结。从建筑本体的形态和布局上进行节能设计,设计了4个农宅建筑形式,并根据不同的节能设计标准(50%、65%、75%和农村节能设计标准)对围护结构的构造进行设计。用De ST软件和Airpak软件对建筑形式2和建筑形式3进行能耗模拟和室内舒适度模拟,来判断地上二层储物间和地下储物间的设置是否节能。对4个建筑形式进行24种围护结构组合方案模拟,指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组合的优劣,最终确定3种围护结构组合方案(节能50%、65%、75%)。完成建筑本体设计后,对节能农宅进行装配式建筑设计,包括结构设计、模块设计和构件设计。以建筑形式1为例,对传统建造方式和装配式建造方式进行经济性分析和环境效益分析。建议农村地区住宅建筑最低达到节能65%设计标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能力和住房需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节能建筑方案。
张俊[8](2021)在《滇中彝族新民居轻钢装配式建构及构件部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滇中彝族传统民居是一种饱含智慧建造的经典民居类型,其本身具有历史研究、文化传承及建筑创作价值。当下滇中彝族传统居民的建构形制存在诸多缺陷,已经满足不了居民的居住需求,导致传统民居逐渐消失。国家正在大力推行的轻钢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建筑体系,也是当下最适合于乡村的建造方式。本研究借助轻钢装配式体系的优势,对滇中彝族轻钢装配式新民居进行建构策略的研究和构件部品的设计。本研究以滇中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语汇的现代转译和轻钢装配式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传统民居的类型特点、建构逻辑以及轻钢装配式的体系特点,从而确定新民居的需求层级。本研究主要对新民居的建构策略(包括建构体系的内容与原则、集成设计及模数化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以及对各系统构件部品(包括结构系统部品、围护系统部品、装饰系统部品)进行了设计,并得出了两个新类型民居的模块化设计应用。本研究最终解决了滇中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语汇的现代转译的难题,实现了传统建筑语汇与新型材料体系的结合。希望通过此课题研究,不仅能为滇中彝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一条可发展路线,甚至能为滇中彝族新民居的工业化建造提供建设性参考。
张超[9](2021)在《不同加载路径下H形截面铜构件双向压弯极限状态研究》文中认为大宽厚比薄柔H形钢构件由于其截面肢宽腹薄,在同等截面面积下拥有更大的回转半径、抗弯刚度和屈服弯矩,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可被应用于轻量化的低多层钢框架体系中。然而由于薄柔H形截面的板件宽厚比较大,其破坏模式主要由板件的局部失稳所主导,因此导致构件的延性以及耗能能力偏低,难以充分发挥其塑性变形能力,阻碍了截面塑性铰的形成,在钢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为得到轻量化钢框架体系合理准确的“低延性-高承载力”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确保轻量化钢框架在抗震设防地区的安全性,亟待开展对于薄柔H形钢构件抗震性能的相关研究。本文以薄柔H形截面钢构件双向水平抗震性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在不同加载路径下的极限状态以及滞回性能展开相关研究。对双向压弯加载条件下钢构件抗震性能及不同加载路径对构件滞回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指出目前对于两主轴特性具有显着差异的H形截面其双向压弯作用下的极限状态并未有明确统一的判定准则,且未充分考虑双轴相关作用;对不同加载路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钢筋混凝土构件以及方钢管、圆钢管。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现状的不足。基于平衡稳定性能量准则,从弹塑性稳定角度提出了用于确定在任意加载路径下双向压弯构件的极限状态判定准则,对于塑性铰截面定义为截面出现塑性铰时转化为几何可变机构达到其极限状态;对于由局部屈曲控制的薄柔截面其极限状态为屈曲起始时刻。并在后续章节中分别从简单单调加载路径、复杂滞回加载路径以及水平地震激励等三种加载规则验证了该准则的合理性和适用性。采用ABAQUS建立了不同轴压比、腹板和翼缘宽厚比的H形截面构件在不同加载角度下的单调加载的参数分析精细化模型,并基于收集到的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适用性。选取三组典型试件分析双向弯矩发展过程与极限抗弯承载力间的关系,考察加载角度对极限行为的影响以及板件局部屈曲的发展机制来验证极限状态判定准则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基于大量的参数分析结果,提出适用于不同截面分类的抗弯承载力极限相关曲线,并对相关曲线公式进行了可靠性统计和分析。基于上述有限元模型对不同轴压比和六种复杂滞回加载路径下的H形截面钢构件建立数值分析模型,以考察复杂滞回加载路径下的极限状态分析与滞回性能评估。从极限承载力与极限相关曲线、滞回性能、延性、耗能性能和损伤特性等五个角度分析了加载路径的影响规律,并修正了抗弯承载力极限相关曲线。随后,基于损伤特性指标建立了梁-壳混合单元有限元模型,对三类不同截面分类下的典型构件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反应分析。验证了修正后的极限相关曲线可基本预测出H形截面钢构件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并从双向弯矩发展及双向柱顶位移两个方面验证了梁-壳混合单元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吴梦菂[10](2020)在《基于AHP的装配式建筑经济效益分析》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历经40年的发展,工业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牺牲的代价却是环境的破坏、能源的过度消耗。走工业绿色道路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产物,它具有低能耗、污染小、高效率、环境友好的特点,开始在我国推广实施,但在装配式建筑引入建筑市场后,推广效果却不佳,建筑市场对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性存在偏见。鉴于此,对装配式建筑进行经济评价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站在建设单位的角度,主要研究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效益,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影响装配式建筑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权重计算和分析,结合影响因素构建投入产出经济效益体系,以此对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通过对影响因素分析,笔者认为提高装配式建筑经济效益的途径是:政府引导,完善政策法规;建立由建设单位牵头,各参建单位全员参与、全员负责的管理模式。通过对经济效益分析可以看出,建设单位投资装配式工程项目,虽然前期投入成本高,获得的利润少,但后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能力,以提升企业品牌价值;企业可以从节水、节材、节能、节地环境效益等方面入手,去找寻降低投入、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方案;从长远考虑,企业投资装配式建筑项目,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以后关于装配式建筑效益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有利于为相关政府制定推行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轻型钢结构住宅建筑通用体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轻型钢结构住宅建筑通用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精密空调机组在数据中心机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精密空调机组的运行概述 |
2. 数据中心机房内的机组应用情况 |
2.1 中心机房需求 |
2.2 温度调节优化 |
2.3 除湿系统调节 |
2.4 系统节能处理 |
2.5 气候环境调节 |
3. 精密空调机组的系统维护与调节分析 |
3.1 控制系统维护 |
3.2 压缩机的保护 |
3.3 冷凝系统调节 |
3.4 其他零件调节 |
4. 结束语 |
(2)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建筑一体化建造技术研发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及研究现状 |
1.1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研究 |
1.2 一体化集成技术研究 |
1.3 一体化建造模式研究 |
2 建造全过程一体化技术 |
2.1 设计一体化技术 |
(1) 部品部件产品库建设。 |
(2) 部品部件库开发。 |
(3) 部品部件的分类和编码。 |
2.2 生产一体化技术 |
(1) 钢结构构件一体化生产技术。 |
(2) 墙板的一体化生产技术。 |
2.3 施工一体化技术 |
(1) 采用BIM技术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一体化施工安装。 |
(2) 智慧施工管理。 |
2.4 运维一体化技术 |
3 全专业协同一体化技术 |
3.1 全专业协同一体化关键技术 |
3.2 协同一体化设计基础 |
3.3 协同一体化设计阶段研究 |
4 全产业协同一体化技术 |
4.1 技术链协同一体化 |
4.2 供应链协同一体化 |
4.3 产业链信息化管理和协同 |
5 一体化集成建造评估体系 |
5.1 现有评价规范和研究的特征 |
5.2 “工业化建造程度”的新评价体系 |
5.3 一体化评价方法和指标 |
5.4 一体化评估软件开发 |
6 低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建筑基于产品模式的智能建造平台 |
6.1 技术逻辑 |
6.2 关键技术研究 |
(1) 基于Unity |
(2) 基于U3D的专家审核系统开发。 |
(3) 部品及供应链建设。 |
(4) BIM驱动的后台优化与数字建造。 |
(5) BIM驱动的现场建造。 |
(6) BIM驱动的品控与运维技术。 |
6.3 一体化建造平台开发 |
7 多高层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建筑基于EPC模式的智能建造平台 |
7.1 技术逻辑 |
7.2 平台功能模块 |
(1) 设计阶段——多方协同设计平台。 |
(2) 施工阶段——虚拟施工管理平台。 |
7.3 建筑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系统架构 |
(1) 共享数据层设计。 |
(2) 平台运营服务层设计。 |
(3) 共享社会类服务层设计。 |
(4) 核心业务类服务层设计。 |
8 产业化示范 |
8.1 湖州仁和永廿舍农旅项目 |
8.2 巴西南极科考站项目 |
8.3 首钢二通厂南区棚改定向安置房项目 |
9 结论与展望 |
(4)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论文创新点 |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
2.1.1 当代 |
2.1.2 建筑学 |
2.1.3 建筑理论 |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
2.4 本章小结 |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
3.1.1 基本范围 |
3.1.2 建筑理论框架 |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
4.2.1 建筑创作论 |
4.2.2 居住建筑 |
4.2.3 生态建筑学 |
4.2.4 建筑评价理论 |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
4.3.1 建筑方针 |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
4.4 本章小结 |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致谢 |
(5)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热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预制墙板研究现状 |
1.2.2 中空挤出成型水泥纤维墙板发展现状 |
1.2.3 间层应用于围护结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中空挤出成型水泥纤维墙板 |
2.1 ECP墙板特性 |
2.1.1 ECP墙板生产工艺 |
2.1.2 ECP墙板产品特性 |
2.1.3 ECP墙板尺寸 |
2.2 ECP墙板的连接方式 |
2.2.1 ECP墙板与墙板间的连接 |
2.2.2 ECP墙板与钢结构的连接 |
2.2.3 Z型连接件安装工艺 |
2.3 本章小结 |
3 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构造设计 |
3.1 空气间层的设置 |
3.1.1 间层保温原理 |
3.1.2 间层构造类型 |
3.2 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构造做法 |
3.3 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连接构造 |
3.3.1 ECP复合墙体与框架梁的连接构造 |
3.3.2 ECP复合墙体阴阳角构造设计 |
3.3.3 ECP复合墙体窗洞口构造设计 |
3.3.4 ECP复合墙体勒脚构造设计 |
3.3.5 ECP墙板密封性能设计 |
3.4 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安装工艺 |
3.4.1 工艺流程 |
3.4.2 质量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4 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热工性能计算 |
4.1 围护结构传热过程 |
4.1.1 热能传递形式 |
4.2 围护结构理论计算 |
4.2.1 围护结构热阻 |
4.2.2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 |
4.2.3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
4.3 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热工计算 |
4.4 有限元数值计算及验证 |
4.4.1 导热微分方程式 |
4.4.2 单值性条件 |
4.4.3 导热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 |
4.4.4 计算环境的选取 |
4.4.5 空气间层的设定 |
4.4.6 材料热工参数及基本假设 |
4.4.7 软件模拟结果分析 |
4.4.8 模拟数据对比 |
4.5 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标准 |
4.6 本章小节 |
5 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梁热桥数值模拟 |
5.1 热桥影响范围 |
5.2 热桥传热模型及材料热工参数 |
5.2.1 梁热桥物理模型 |
5.2.2 热工性能参数 |
5.3 梁热桥热工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构造优化设计 |
6.1 空气间层厚度 |
6.2 保温材料 |
6.3 保温板厚度 |
6.4 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优化构造做法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本人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气候背景 |
1.1.2 国家减排目标与建筑碳排放现状 |
1.1.3 我国城镇建筑发展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
1.3.2 国外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
1.3.4 国内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城市住宅寿命及其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关系 |
2.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 |
2.1.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内涵 |
2.1.2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影响因素 |
2.1.3 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的意义 |
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
2.2.1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
2.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的影响因素 |
2.2.3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 |
2.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
2.3.1 建筑全生命周期及其应用 |
2.3.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
2.3.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1.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特点 |
3.1.2 前期准备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
3.2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2.1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特点 |
3.2.2 建筑物化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
3.3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3.1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特点 |
3.3.2 使用维护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
3.4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4.1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特点 |
3.4.2 拆解回收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1 前期准备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1.1 长寿住宅体系的发展与应用 |
4.1.2 城市住宅长寿化实践活动分析及其意义 |
4.1.3 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构建原则 |
4.2 建造物化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2.1 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
4.2.2 钢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
4.2.3 木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
4.2.4 不同类型结构特点对比与建筑施工方式优化 |
4.3 使用维护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3.1 建筑系统划分 |
4.3.2 建筑结构维护加固策略 |
4.3.3 建筑维护结构长寿化设计策略 |
4.3.4 建筑设备优化设计策略 |
4.3.5 建筑平面长寿化设计策略 |
4.3.6 住宅部品工业化发展 |
4.4 拆解回收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4.1 建筑拆解方式优化 |
4.4.2 建筑再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计算验证分析与策略优化 |
5.1 工程案例计算 |
5.1.1 工程情况简介 |
5.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 |
5.1.3 案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
5.1.4 钢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
5.1.5 木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
5.2 不同情景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 |
5.2.1 不同情景下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
5.2.2 不同情景下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
5.2.3 不同情景下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
5.2.4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及策略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节能设计标准的京津冀地区农村节能住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京津冀地区农村实现建筑节能的必要性 |
1.3 研究范围及意义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4.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4.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第2章 京津冀地区农村住宅现状及用能现状分析 |
2.1 京津冀地区概况 |
2.1.1 战略地位 |
2.1.2 人口特征 |
2.1.3 经济状况 |
2.1.4 自然资源状况 |
2.2 京津冀地区农村住宅现状 |
2.2.1 建筑特点 |
2.2.2 建造方式 |
2.2.3 节能规范 |
2.2.4 外墙现状 |
2.2.5 屋顶现状 |
2.2.6 门窗现状 |
2.3 京津冀地区农村用能现状及潜力分析 |
2.3.1 京津冀地区农村生活用能现状 |
2.3.2 京津冀地区农村供暖现状 |
2.3.3 京津冀地区农村炊事用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节能设计标准的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
3.1 外墙节能技术 |
3.1.1 外墙保温 |
3.1.2 外墙常用材料 |
3.1.3 满足不同节能设计标准的外墙构造 |
3.2 屋顶节能技术 |
3.2.1 屋顶形式 |
3.2.2 屋顶保温材料 |
3.2.3 满足不同节能设计标准的屋顶构造 |
3.3 外窗节能技术 |
3.3.1 外窗节能材料 |
3.3.2 满足不同节能设计标准的外窗构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京津冀地区农村节能住宅设计及能耗模拟 |
4.1 京津冀地区节能农宅规划 |
4.1.1 住宅布局 |
4.1.2 体形系数 |
4.1.3 功能布局 |
4.2 京津冀地区农村节能住宅单体设计 |
4.2.1 京津冀地区节能农宅建筑形式 |
4.2.2 平面设计 |
4.3 不同建筑本体的农宅能耗及舒适度模拟 |
4.3.1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
4.3.2 模拟结果与分析 |
4.4 不同节能方案的农宅建筑能耗模拟 |
4.4.1 方案概述 |
4.4.2 模型建立 |
4.4.3 参数设置 |
4.4.4 模拟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京津冀地区农村装配式节能住宅 |
5.1 京津冀地区装配式农宅体系 |
5.1.1 装配式农宅主体结构体系 |
5.1.2 装配式农宅外围护体系 |
5.1.3 装配式农宅内填充体系 |
5.2 装配式节能住宅设计 |
5.2.1 结构体系 |
5.2.2 模块设计 |
5.2.3 构件设计 |
5.2.4 组合 |
5.3 农村装配式节能住宅综合效果分析 |
5.3.1 经济性分析 |
5.3.2 环境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归纳与总结 |
创新点 |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滇中彝族新民居轻钢装配式建构及构件部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国家战略 |
1.1.2 现实需要 |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
1.5.1 云南彝族传统民居研究 |
1.5.2 国内轻钢装配式体系研究 |
1.5.3 国外轻钢装配式体系研究 |
1.6 论文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滇中彝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语汇及发展探析 |
2.1 滇中背景概况 |
2.2 滇中彝族传统民居类型 |
2.3 滇中彝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语汇 |
2.3.1 建筑结构及平面形式 |
2.3.2 功能空间 |
2.3.3 建造材料 |
2.3.4 细部装饰及文化符号 |
2.4 滇中彝族传统民居发展探析 |
2.4.1 材料建造辨析 |
2.4.2 民居建造现状适宜性评价 |
2.5 传统民居价值探究 |
2.5.1 历史研究价值 |
2.5.2 文化传承价值 |
2.5.3 建筑创作价值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滇中彝族轻钢装配式新民居的需求层级 |
3.1 滇中彝族轻钢装配式新民居的适宜性探究 |
3.1.1 轻钢装配式与传统建造 |
3.1.2 滇中乡村建设适用装配式体系 |
3.1.3 轻钢装配式推行政策 |
3.1.4 新冠疫情催化 |
3.1.5 轻钢装配式建筑发展存在问题 |
3.2 滇中彝族轻钢装配式新民居的建设需求 |
3.2.1 风貌导控建设需求 |
3.2.2 人居环境提升需求 |
3.2.3 绿色建筑技术提升需求 |
3.2.4 新民居推广需求 |
3.3 当下轻钢装配式住宅的技术制约 |
3.3.1 结构系统的技术制约 |
3.3.2 围护系统的技术制约 |
3.3.3 内装系统的技术制约 |
3.3.4 管线与设备系统的技术制约 |
3.4 乡村轻钢装配式实践案例分析 |
3.4.1 案例一:飞茑集·松阳陈家铺 |
3.4.2 案例二:安徽长丰吴山轻钢装配式农房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滇中彝族轻钢装配式新民居建构策略及部品设计 |
4.1.新民居建构体系的内容与原则 |
4.1.1 建构体系的内容 |
4.1.2 建构体系的原则 |
4.2 新民居建筑设计方法 |
4.2.1 集成设计 |
4.2.2 新民居模数化协调设计 |
4.2.3 新民居平面与空间设计 |
4.3.新民居结构体系部品预制装配设计 |
4.3.1 钢材的选用 |
4.3.2 柱结构部品预制设计 |
4.3.3 梁结构部品预制设计 |
4.3.4 屋架结构部品预制设计 |
4.3.5 楼梯部品预制设计 |
4.4.新民居围护体系预制装配设计 |
4.4.1 围护系统性能要求 |
4.4.2 墙体构造选型 |
4.4.3 墙体部品预制改进设计 |
4.4.4 屋顶部品预制设计 |
4.4.5 楼板部品预制改进设计 |
4.5 新民居装饰体系预制装配设计 |
4.5.1 外部装饰部品预制设计 |
4.5.2 内部装饰部品预制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滇中彝族轻钢装配式新民居模块化设计应用探索 |
5.1 “新合院民居”模块化设计应用 |
5.1.1 项目概况 |
5.1.2 新民居方案分析 |
5.1.3 新民居构件部品模块化应用 |
5.1.4 新合院民居建筑单元模块化组合 |
5.1.5 新民居装配式建造过程 |
5.1.6 天井空间营造 |
5.2 “新土掌房民居”模块化设计应用 |
5.2.1 项目概况 |
5.2.2 新民居方案分析 |
5.2.3 新民居建构及构件部品模块化应用 |
5.2.4 新土掌房民居建筑单元模块化组合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成果 |
6.1.1 传统民居建筑语汇的现代转译 |
6.1.2 轻钢装配式新民居的需求层级 |
6.1.3 新民居建构策略及部品设计 |
6.2 创新点 |
6.2.1 定义创新 |
6.2.2 技术探索及尝试 |
6.3 不足与展望 |
6.3.1 不足 |
6.3.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滇中传统民居测绘图纸 |
(9)不同加载路径下H形截面铜构件双向压弯极限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和术语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H形截面钢构件双向压弯极限承载力研究 |
1.3 双向压弯加载条件下钢构件抗震性能研究综述 |
1.3.1 矩形方钢管和圆钢管抗震性能 |
1.3.2 H形截面钢构件抗震性能 |
1.4 不同加载路径对构件滞回性能影响研究现状 |
1.4.1 不同加载路径下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滞回性能 |
1.4.2 不同加载路径下钢构件的滞回性能 |
1.4.3 加载角度对滞回性能的影响 |
1.5 研究现状小结 |
1.6 本文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6.1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1.6.2 论文结构 |
第2章 不同加载路径下双向压弯钢构件极限状态判定准则 |
2.1 概述 |
2.2 H形截面钢构件双向压弯特性 |
2.3 极限状态判定准则 |
2.3.1 对角线形加载判定方法回顾 |
2.3.2 本文判定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简单单调加载路径下的极限状态分析与极限相关曲线 |
3.1 概述 |
3.2 有限元建模与校核 |
3.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2 有限元模型校核 |
3.2.3 参数化分析设置 |
3.3 H形构件双向压弯机理分析 |
3.3.1 典型破坏模态 |
3.3.2 典型构件全过程分析 |
3.4 极限承载力相关关系及极限相关曲线 |
3.5 H形截面双向压弯构件强度计算公式 |
3.6 结果可靠性统计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杂滞回加载路径下的极限状态分析与滞回性能评估 |
4.1 概述 |
4.2 有限元计算模型与荷载条件 |
4.2.1 滞回加载路径及加载规则 |
4.2.2 有限元模型校核 |
4.3 有限元结果及加载路径影响分析 |
4.3.1 滞回曲线 |
4.3.2 极限承载力与相关曲线 |
4.3.3 延性 |
4.3.4 耗能性能 |
4.3.5 损伤区域 |
4.4 加载路径对滞回性能影响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与混合单元模型合理性验证 |
5.1 概述 |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3 混合单元模型合理性验证 |
5.4 有限元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AHP的装配式建筑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装配式建筑相关概念 |
2.1.1 工业化建筑概念 |
2.1.2 装配式建筑概念 |
2.1.3 装配率概念 |
2.2 装配式建筑的分类 |
2.2.1 木结构建筑 |
2.2.2 钢结构建筑 |
2.2.3 预制混凝土建筑 |
2.3 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
2.4 工程经济效益理论综述 |
2.4.1 工程经济效益定义 |
2.4.2 工程经济效益分析原则 |
2.4.3 工程经济效益评价特点 |
2.4.4 工程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
3 装配式建筑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
3.1 影响因素确定步骤 |
3.2 影响装配式建筑经济因素确定 |
3.2.1 参与主体的影响 |
3.2.2 生产要素的影响 |
3.2.3 政策制度的影响 |
3.2.4 环境影响 |
3.2.5 市场影响 |
3.3 层次分析法 |
3.3.1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 |
3.3.2 层次分析法契合度分析 |
3.3.3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
3.3.4 德尔菲法概念 |
3.4 基于AHP的经济效益影响因素权重计算 |
3.4.1 一级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3.4.2 参与主体指标计算 |
3.4.3 生产要素指标计算 |
3.4.4 政治制度指标计算 |
3.4.5 社会因素指标计算 |
3.4.6 市场因素指标计算 |
3.5 装配式建筑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
4 装配式建筑经济效益分析体系 |
4.1 装配式建筑经济分析指标 |
4.1.1 投入类经济评价指标 |
4.1.2 产出类经济评价指标 |
4.2 装配式建筑经济效益分析体系构建 |
5 案例分析 |
5.1 案例工程项目概况 |
5.2 项目投入类指标分析 |
5.3 项目产出类指标分析 |
5.3.1 盈利能力分析 |
5.3.2 偿还能力分析 |
5.3.3 发展能力分析 |
5.3.4 环境效益分析 |
5.3.5 社会效益分析 |
6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四、轻型钢结构住宅建筑通用体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精密空调机组在数据中心机房的应用[J]. 王立新.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1(12)
- [2]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建筑一体化建造技术研发和实践[J]. 李元齐,杜志杰,路志浩,安东亚,苏磊,郑华海. 建筑钢结构进展, 2021(10)
- [3]城市化背景下的公租房模块化设计研究[D]. 石靖敏.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4]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ECP外饰面板复合墙体热工性能研究[D]. 王若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D]. 韩楚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基于节能设计标准的京津冀地区农村节能住宅研究[D]. 王艳.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8]滇中彝族新民居轻钢装配式建构及构件部品设计研究[D]. 张俊.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9]不同加载路径下H形截面铜构件双向压弯极限状态研究[D]. 张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10]基于AHP的装配式建筑经济效益分析[D]. 吴梦菂.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