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干拌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吡·,丁干拌种剂,麻雀,稻蓟马,防治效果
干拌种论文文献综述
吴其章[1](2016)在《单季直播稻田吡·丁干拌种剂拌种驱鼠雀及防虫效果试验简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寻找出替代呋喃丹防治麻雀、老鼠和稻蓟马等害虫的新药剂,进行了25%吡·丁干拌种剂在单晚直播稻田进行拌种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用25%吡·丁干拌种剂拌种对直播稻田苗期稻蓟马等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播种后15d对稻蓟马的防治效果为98.84%,播种后30d对稻蓟马的防治效果为93.96%;同时也有较好的驱避鼠、雀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科技》期刊2016年01期)
刘星贝,汪灿,胡丹,杨浩,佘恒志[2](2016)在《烯效唑干拌种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抗倒伏甜荞品种宁荞1号为材料,设置0、100、200和300 mg kg–1烯效唑干拌种处理,研究倒伏习性、产量、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性和茎秆解剖结构的变化,探讨烯效唑干拌种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干拌种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有显着影响。随烯效唑干拌种浓度的增加,产量、茎秆抗折力、第2节间粗、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先增加后降低,倒伏率、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和第2节间长先降低后增加。当烯效唑干拌种浓度为200 mg kg–1时,能有效优化甜荞茎秆结构,改善茎秆质量,减小倒伏风险,增加产量。(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赵志强,曲明静,鞠倩,李晓,姜晓静[3](2012)在《35%好年冬干拌种剂防治花生地下害虫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结果表明,35%好年冬干拌种剂拌种防治花生地下害虫,效果良好。从防效上看,700g处理(82.42%)>500g处理(81.21%)>300g处理(79.39%)。从产量表现上看,35%好年冬干拌种剂700g处理荚果产量为3 140.93kg/hm~2,比对照增产16.15%;500g处理荚果产量2 916.04kg/hm~2,比对照增产8.12%;300g处理荚果产量为2 817.09kg/hm~2,比对照增产4.45%。(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10-24)
樊高琼,杨恩年,郑亭,吴中伟,王秀芳[4](2012)在《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氮素积累和运转及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烯效唑干拌种剂量对3个不同筋力小麦品种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及烯效唑处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效应依次减小,且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但叁者的互作效应较小。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不同生态点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处理后的面筋含量和沉淀值增加,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延长;干拌种增加了开花期各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含量和单株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总转移量、总转移率及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极显着提高,且处理后旗叶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花后15 d内均显着高于对照;对籽粒中氮含量而言,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灌浆初期籽粒中的非蛋白氮含量,花后5—20 d内均高于对照,灌浆期间籽粒蛋白氮含量均高于对照,因而处理后的粗蛋白质含量变化动态特点为谷底高、回升快。研究认为,烯效唑处理如同基因、环境一样独立影响小麦籽粒品质,而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开花初期旗叶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花前营养器官中氮素含量及花后氮素转运量,可能是其提高籽粒非蛋白氮含量、促进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和蛋白质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的改善具有广适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沈丽,林伟,王振,吴云东[5](2011)在《2%戊唑醇干拌种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田间药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2%戊唑醇干拌种剂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确定其大田最佳用量,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10年5月~9月进行了大田药效试验。1材料和方法1.1材料。供试药剂为2%戊唑醇干拌种剂,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2%立克秀干拌种剂(德国拜耳公司)。玉米供试品种为郑单958(市售),种子饱满、大小均匀、有光泽,新种子。(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1年20期)
罗庆明,杨文钰,曹晓宁,向达兵,万燕[6](2009)在《大豆苗期叶片形态对烯效唑干拌种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Laser Area Meter CI-203在大豆叁叶期探究大豆不同复叶的形态对烯效唑干拌种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复叶的叶柄长度、叶长和叶宽对烯效唑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且各复叶指标的变化与烯效唑拌种浓度变化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着水平。烯效唑拌种处理后第1复叶的叶柄长、叶长和叶宽度受到抑制,叶面积减小,第2、3复叶的叶柄长、叶长和叶宽的伸长得到促进,叶面积增加。烯效唑干拌种适宜范围为6~12 mg.kg-1时,利于大豆苗期叶片形态发展,其中以9 mg.kg-1拌种浓度最适宜。(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09年06期)
龚万灼[7](2008)在《烯效唑干拌种对套作大豆苗期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中,以中熟大豆品种南豆8号和晚熟品种贡选1号为材料,研究了烯效唑干拌种对套作大豆苗期生长习性、抗倒伏能力、产量及其产量分布的调控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烯效唑干拌种处理能够延缓大豆营养生长期生育进程。烯效唑干拌种处理后的大豆苗期生育进程比对照延迟2~6d。延缓作用从出苗期(VE)就表现出来,且随拌种剂量的增大延缓作用逐渐增大,延缓日数逐渐增加。中熟品种在整个生育期结束都表现出这种延缓作用,而晚熟品种只在营养生长期表现出延缓作用。套作条件能够缩短中熟品种的生育时期和提早生育进程,而烯效唑处理后能够延缓这种作用。晚熟品种无论在净作还是套作条件下,均未表现出生育进程的提前。2.烯效唑干拌种处理调控了大豆苗期生长特性。烯效唑处理均显着降低套作大豆株高,增加茎粗,减少主茎长度,降低子叶节高度,缩短第一节间长,增加叶色值(SPAD),降低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积累。这种调控效果随烯效唑干拌种剂量的增加而增大,以最高剂量的10.0mg/kg的调控效果最强。与净作种植相比,套作种植下的植株会在苗期表现出纤细的形态特点。中熟品种受套作的影响更大,晚熟品种在两种种植方式下的差异较小。烯效唑拌种处理能有效减少套作带来的影响,在套作下的烯效唑效应强于在净作下的效应。3.烯效唑干拌种处理降低了主茎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主茎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在苗期体现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经烯效唑处理后的套作大豆的主茎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均低于对照,且拌种剂量越大,降低幅度越大。不同种植方式之间纤维素、木质素差异不显着。不同品种之间的纤维素、木质素差异也不显着。4.烯效唑干拌种处理改变了主茎第一节横切面解剖结构。烯效唑处理后的主茎皮层、韧皮部和木质部厚度均增厚,髓的面积也增大,且这种变化程度随烯效唑干拌种剂量的增加而增大。中熟品种的茎皮(皮层和韧皮部)厚度从对照的192.89μm增加至烯效唑处理的276.79~563.55μm,占总面积比例也从29.59%增加到35.42~48.60%,髓面积所占总面积比例从对照的42.48%降低到烯效唑处理的28.25~40.02%。晚熟品种的茎皮厚度从300.13μm增加到395.39~683.92μm,所占比例从36.16%增加至41.42~49.65%,髓面积所占总面积比例从对照的39.93%降低到烯效唑处理的24.75~35.07%。净作条件下大豆的主茎皮层、韧皮部、木质部厚度以及髓面积均高于套作条件下,其茎皮、木质部和髓所占比例分别为35.31%、29.86%和34.83%,而套作下则分别为35.83%、22.84%和41.33%。烯效唑处理在两品种中和两种种植模式下均具有相同的调控效果。5.烯效唑处理能有效地避免倒伏发生。烯效唑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株高/茎粗的比值,主茎弯曲度和田间倒伏级数,6.0mg/kg、8.0mg/kg和10.0mg/kg剂量下的套作大豆完全不发生倒伏。在净作条件下的大豆其株高/茎粗的比值,主茎弯曲度和田间倒伏级数均低于在套作条件下。中熟品种抗倒伏能力弱于晚熟品种,在播种后37天即发生倒伏且倒伏程度大,晚熟品种至播种后44天才发生少量倒伏。两品种均只在套作下发生倒伏,烯效唑处理后均能有效避免或减轻倒伏的发生。6.烯效唑干拌种处理提高大豆产量,改变产量分布。烯效唑处理的大豆产量均高于对照,其中中熟品种以4.0mg/kg处理产量最高,晚熟品种以6.0mg/kg处理产量最高。烯效唑处理的增产机理在于提高了大豆的有效荚数,而不是荚粒数和百粒重。中熟品种受套作影响大,有效荚数减少,烯效唑处理则能提高有效荚数,但套作下有效荚数仍低于净作下,因此净作拌种处理下的产量最高。晚熟品种在套作下有效荚数却有所增加,烯效唑处理也增加有效荚数,因此在套作拌种处理下的产量最高。净作条件下的产量高于套作下的产量。在套作条件下,中熟品种产量分布主要集中在早期茎段的主茎上,晚熟品种集中在早期茎段的分枝和晚期茎段主茎上。烯效唑处理能通过提高中熟品种早期茎段主茎产量和提高晚熟品种早期茎段分枝和晚期茎段主茎产量来提高大豆总产量。烯效唑处理的晚熟品种最适合套作条件,具有最高产量。(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赵丽芬,李爱国,李增书,眭书祥,赵国忠[8](2007)在《35%好年冬干拌种剂药效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石抗39转基因棉花新品系为处理对象,对35%好年冬拌种剂的叁个剂量、包衣对照、空白对照进行棉种的安全性(室内和田间发发发芽率鉴定),苗期病虫害的防效作用的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种衣剂在蚜虫的发生量上比空白对照低,对地下害虫及苗病防治方面效果显着。好年冬35%干拌种剂15 g·kg~(-1)处理地下害虫危害率较空白对照减少30.2%,苗病防效为82.9%;室内发芽试验, 发芽势和发芽率前期影响较大,随着时间的延长影响逐渐减少,差异达显着水平,15g/kg 处理在包衣30 d 时发发芽率达到高点。包衣处理对于提高成苗率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07-08-01)
樊高琼,杨文钰[9](2007)在《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的品质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研究了4个生态点下烯效唑干拌种对3个小麦品种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态点下烯效唑干拌种不影响籽粒淀粉含量,但均提高了3个小麦品种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 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延长。川麦32、川麦107、川麦36蛋白质含量的增幅分别为0.448~1.544、 0.249~1.212、0.017~1.130个百分点,湿面筋含量的增幅分别为0.5~7.4、1.0~5.0、1.0~3.6个百分点,沉淀值的增幅分别为4.8%~37.0%、4.0%~38.6%、2.2%~16.8%,面团形成时间的增幅分别为 7.6%~36.2%、11.5%~40.7%、0.8%~17.6%,表明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籽粒加工品质的改善具有广适性。(本文来源于《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期刊2007-08-01)
龚万灼,张正翼,杨文钰,李闻珠[10](2007)在《烯效唑干拌种对大豆形态特征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晚熟大豆品种贡选1号为材料,研究了烯效唑干拌种对大豆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形态特征和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干拌种处理降低了株高,增加茎粗,缩短主茎长,增加了叶片数和分枝数,提高了叶片SPAD、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最终通过增加单株有效荚数提高了产量,以3.2mg/kg浓度拌种的增产作用最大。(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07年03期)
干拌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中抗倒伏甜荞品种宁荞1号为材料,设置0、100、200和300 mg kg–1烯效唑干拌种处理,研究倒伏习性、产量、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性和茎秆解剖结构的变化,探讨烯效唑干拌种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干拌种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有显着影响。随烯效唑干拌种浓度的增加,产量、茎秆抗折力、第2节间粗、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先增加后降低,倒伏率、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和第2节间长先降低后增加。当烯效唑干拌种浓度为200 mg kg–1时,能有效优化甜荞茎秆结构,改善茎秆质量,减小倒伏风险,增加产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干拌种论文参考文献
[1].吴其章.单季直播稻田吡·丁干拌种剂拌种驱鼠雀及防虫效果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6
[2].刘星贝,汪灿,胡丹,杨浩,佘恒志.烯效唑干拌种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6
[3].赵志强,曲明静,鞠倩,李晓,姜晓静.35%好年冬干拌种剂防治花生地下害虫的研究[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4].樊高琼,杨恩年,郑亭,吴中伟,王秀芳.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氮素积累和运转及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
[5].沈丽,林伟,王振,吴云东.2%戊唑醇干拌种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村科技.2011
[6].罗庆明,杨文钰,曹晓宁,向达兵,万燕.大豆苗期叶片形态对烯效唑干拌种的响应[J].大豆科学.2009
[7].龚万灼.烯效唑干拌种对套作大豆苗期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8
[8].赵丽芬,李爱国,李增书,眭书祥,赵国忠.35%好年冬干拌种剂药效试验研究[C].中国棉花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汇编.2007
[9].樊高琼,杨文钰.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的品质效应[C].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2007
[10].龚万灼,张正翼,杨文钰,李闻珠.烯效唑干拌种对大豆形态特征和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