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再生法

活性炭再生法

一、活性炭的再生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顺,汤亚飞,王劲松[1](2021)在《有机合成中废活性炭的热解再生研究》文中指出以3种有机合成过程中脱色用粉末状废活性炭为材料,利用高温热解的方法,研究不同再生温度、再生时间等因素对废活性炭再生效果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比表面积及孔隙分析仪对废活性炭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废碳的再生效果与其吸附的物质种类有很大关系;再生样品的碘吸附值和比表面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温度为800℃时,最佳热解条件为90 min;通过两次低温热解(600℃+400℃)可达到一次高温热解(800℃)再生效果。为后期热解法处理废活性炭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刘俊岭,黄龙,易玉峰,解刚,陈晗旭,侯周晗[2](2021)在《吸附餐饮油烟颗粒活性炭的再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自组装油烟装置模拟产生餐饮油烟,并利用颗粒活性炭进行油烟吸附,吸附量为700 mg/g。利用GC-MS、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等确认活性炭吸附有机物主要成分为小分子烷烃、烯烃和羰基化合物等。分别用臭氧、芬顿试剂和加热3种方法对吸附油烟后的活性炭进行再生。结果表明,臭氧法和芬顿试剂法再生后,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和COD值接近新鲜活性炭。从四氯化碳吸附率来看,芬顿试剂法的再生效果最好,再生率为81.3%。

孙书双,朱亚明,赵先奕,高丽娟,赖仕全,赵雪飞[3](2021)在《生物质活性炭的制备、应用及再生利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生物质活性炭的制备、应用以及再生方法,生物质活性炭因其发达的孔隙结构、高比表面积、理化性质稳定和较强的吸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储能和催化领域。近年来研究学者在不同的领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大部分研究成果表明,高品质生物质活性炭的低成本、高效制备以及废弃活性炭的再生是限制其工业应用的关键因素。但由于生物质自身具有密度较低、无粘结性等缺点,导致生物质基活性炭的强度较差,因此制备出高强度生物质基活性炭是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韩英杰,伍成梁,潘淑杰,顾平,张光辉,董丽华[4](2021)在《废旧活性炭的微波再生技术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微波加热不同于常规加热的分子升温特性,微波再生活性炭技术具有能量消耗小、加热时间短、再生效率高等优点,且再生后的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恢复较好。本文在介绍微波再生活性炭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过程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微波技术在活性炭再生方面的发展特点,并据此提出了微波再生废旧活性炭技术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和未来期望。

杨晓娜,任晓玲,严孝清,吴志强,杨贵东[5](2021)在《活性炭对VOCs的吸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包括烃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如乙二醇和苯等。VOCs不仅导致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而且当其浓度偏高时,会引起人体不适,严重时危及生命,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VOCs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处理VOCs的技术众多,包括催化氧化等破坏性回收技术和吸附等可恢复性技术。相比于在回收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有毒副产物的破坏性回收技术,吸附技术具有VOCs回收效率高、操作简单、能量消耗低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吸附技术的核心是吸附剂。活性炭因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孔道结构以及易于表面官能团改性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潜力的VOCs吸附材料。但目前未经改性的活性炭通常比表面积小、表面官能团含量少、对VOCs的吸附能力和选择性较差且疏水能力差,极大地影响了其在潮湿环境中的应用。鉴于此,本文在介绍活性炭对VOCs吸附和脱附原理的基础上,从活性炭的物理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两个角度出发,重点介绍不同改性方法(物理改性、化学改性等)改性后的活性炭对VOCs吸附能力和选择性的影响,并对吸附饱和后活性炭的再生方法进行总结。本文旨在系统总结活性炭对VOCs的吸附、解吸和再生机理,以及活性炭改性技术的最新进展,为制备比表面积大、表面官能团丰富的工业化活性炭提供参考。

陈红英,骆建军,罗鹏辉,熊梦瑶,王学洲,袁炜龙[6](2021)在《再生方式对活性炭表面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究不同再生方式对活性炭表面特性的影响,采用Boehm滴定、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比表面积分析等技术对原炭、微波法再生活性炭、Fenton法再生活性炭以及微波-Fenton联合再生活性炭进行表征,并进一步阐述其再生机理。结果表明:微波-Fenton联合再生后的活性炭比表面积能恢复至与原炭相当;电镜扫描结果显示,微波-Fenton法联合再生效果良好,再生活性炭表面的孔容积仅次于原炭;相比于原炭,联合再生活性炭表面的酸碱官能团用量无明显变化,吸附性能最接近原炭;活性炭表面的═C═O结构在Fenton和微波再生后转化为―C═O,而―C═O正是活性炭的活性中心,能提高活性炭的活性。

刘俊岭[7](2021)在《用于吸附VOCs的碳基材料和MOFs研究》文中提出减少和消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目前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重要抓手。吸附法是一种简便和低能耗的治理VOCs的技术。吸附法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是吸附剂的研发。因此深入广泛开展吸附剂的开发,研究吸附脱附过程等基础工作可为吸附技术提供理论和实际技术支持。本文研究了煤质活性炭(CAC)和木质活性炭(WAC)对单一VOCs组分苯乙烯的吸附脱附过程。合成了UiO-66,HKUST和MIL-101三种类型的MOFs材料,并测试了其对苯乙烯吸附脱附性能。探索了掺杂Fe3+,Fe2+,Cu2+对MOFs材料吸附苯乙烯的影响。使用活性炭考察了其吸附复杂VOCs组分——餐饮油烟的性能,并研究了其再生过程。使用BET,FT-IR,XRD,SEM,TG,元素分析,Boehm滴定,COD,四氯化碳吸附值,碘吸附值,GC-MS等多种手段测试了吸附剂以及油烟组分。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FT-IR分析显示WAC上的表面官能团多于CAC;Boehm滴定结果表明,WAC上的含氧官能团数量多于CAC,两者结果是一致的。WAC的比表面积为1827 m2/g,CAC的比表面积为1134 m2/g。对苯乙烯的吸附容量,WAC和CAC分别为0.82 g/g和0.41 g/g。苯乙烯含量由1.5 g/m3增大到9.7 g/m3,饱和吸附容量由0.58 g/g增大到0.82 g/g。WAC对苯乙烯的吸附动力学更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CAC更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WAC的吸附等温模型更符合Sips模型。(2)用碳基材料对餐饮油烟(复杂VOCs)进行吸附再生。先用GC-MS、FT-IR和元素分析等表征检测活性炭吸附的主要成分为低碳烷烃和烯烃等。建立了度量活性炭再生好坏的评价指标,发现四氯化碳吸附率,碘吸附值和COD可以较好的反映活性炭的再生效果。采用芬顿试剂,臭氧氧化法和加热法的再生率分别为81.3%,65.8%和50.1%。(3)合成的HKUST和UiO-66对苯乙烯的吸附性能很差。TG结果表明,MIL-101的骨架坍塌温度为350℃。MIL-101比表面积为2510 m2/g,掺杂15%CuCl2的MIL-101的比表面积为2271 m2/g,对苯乙烯的吸附容量分别为0.79 g/g和0.75 g/g。两者的脱附率都为98%。(4)对WAC和MIL-101进行了三次吸附-脱附循环,两者对苯乙烯仍然都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吸附容量都在0.75 g/g以上。MIL-101在60℃下最大脱附率为98.1%,WAC在100℃下最大脱附率为68%。说明MIL-101可以在低要求的条件下达到更高的脱附率。

李传华[8](2021)在《颗粒和蜂窝状废弃活性炭再生方法的探究》文中提出活性炭常用于吸附建筑室内装修产生的VOCs。本研究对三种不同VOCs吸附后的蜂窝状废弃活性炭进行再生,探究不同再生方法对废弃活性炭吸附性的影响,并对再生后活性炭的吸附性进行测定,以热脱附为基础,用不同浓度的酸碱溶液浸渍再生,提出了热处理-酸碱浸渍联合再生方法,废弃活性炭再生后碘值吸附容量最高可提升至原始活性炭的110%。

马晗博[9](2021)在《Mn3O4涂敷强化低温等离子体再生处理废活性炭》文中认为我国废活性炭产生量逐年增加。废活性炭如处置不当,极易形成二次固(危)废,产生环境污染,造成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低温等离子体再生处理废活性炭,具有时间短、效率高、工艺流程简单等特点,但仍存在能耗高、处理能效有待提升等问题。本文立足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再生处理废活性炭存在的不足,将Mn3O4涂敷应用于自制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电极,开展介质阻挡协同Mn3O4催化技术再生处理废活性炭的研究,为废活性炭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为探究Mn3O4涂敷对等离子体放电性能的影响,比较分析Mn3O4涂敷前后等离子体放电模式、放电功率以及能量密度等电气性能参数变化,分析放电过程中Mn3O4对反应体系O3、·OH等活性粒子产生的影响。为研究Mn3O4涂敷辅助强化低温等离子体再生废活性炭能效,考察获得不同放电电压、放电时间及空气流量等适宜放电参数;结合活性炭再生损耗率,分析废活性炭再生次数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探明放电电压、背景气对放电体系中VOCs转化及CO2、O3等物质变化情况。为实现Mn3O4涂敷辅助强化低温等离子体对工业废活性炭再生处理推广,开展再生处理有机废气、有机废水的废活性炭的应用研究,借助GCMS分析废活性炭吸附的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产物,分析废活性炭再生过程能耗,探明工业应用中有机废活性炭再生能效。结果表明:(1)Mn3O4涂敷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电极的电气性能分析发现,Mn3O4涂覆放电波形为正弦波形且有毛刺现象,说明Mn3O4涂敷不会影响介质阻挡放电模式;当电压为12kV时,Mn3O4涂敷模式放电功率为88.05W,比空载降低11.44%;能量密度为10566.16J/L,比空载降低1364.56J/L,说明Mn3O4涂敷可降低等离子体放电能耗。分析Mn3O4涂敷辅助放电过程中活性粒子发现,放电电压为13kV时,O3浓度最大为826.13mg/m3;空气流速为0.5L/min时,O3浓度减少量最大,下降105.42mg/m3;放电电压为12kV时,空气流速为0.5L/min,·OH浓度为2.54mg/L,是空载的3.10倍,表明Mn3O4涂敷有助于提升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再生处理废活性炭。(2)再生处理吸附甲苯废活性炭发现,在放电电压为12kV,放电时间为30min,空气流速为0.5L/min时,Mn3O4涂敷对废活性炭吸附的甲苯降解效率为99.78%,比空载高21.07%;VOCs浓度、CO2浓度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放电电压越大,浓度上升越快,电压为13kV时VOCs浓度最大为182.25mg/m3,CO2浓度为9034.28mg/m3。在空气流速为0.5L/min是,VOCs下降速率及CO2增长速率最快,在28.43min时浓度降为0mg/m3;再生5次,活性炭损耗率由为12.45%增至18.30%,再生吸附效率由95.44%下降为83.64%,表明活性炭损耗影响吸附效果,甲苯降解率由99.74%下降至99.24%,降解效果较好,表明Mn3O4涂敷有助于废活性炭再生利用。(3)Mn3O4涂敷强化低温等离子体再生处理工业废活性炭发现,当放电电压12kV,放电时间30min,空气流速为0.5L/min,工业废气活性炭中正壬烷降解率为88.02%、甲苯降解率为97.21%、联苯降解率为72.84%、己内酰胺降解率为67.26%;放电电压12kV,放电时间30min,空气流速为0.3L/min,工业有机废水中十二烷降解率为99.42%、己内酰胺降解率为99.23%。(4)对比工业废活性炭再生处理前后产物比较,天源VOCs、晋丰VOCs、天源污水工业废活性炭再生处理,未见二次中间产物产生,过程能量效率分别为6.13g/k Wh、5.36g/k Wh、3.44g/k Wh,表明Mn3O4涂敷强化低温等离子体放电对处理废气、废水活性炭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能实现废活性炭再生处理。

杨杰[10](2021)在《载金活性炭吸附—解吸—再生工艺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炭浆法/炭浸法提金工艺中,载金活性炭的循环使用效率决定着产能、成本与经济效益。本文以内蒙古某金矿炭浸系统为具体研究对象,详细研究有关新鲜活性炭经吸附、解吸-电解、活化再生的行为特征,以此优化相关工艺参数或指明优化方向。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环节中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隙结构、碘值等指标,发现其在吸附中受搅拌磨蚀致使外表褶皱减小;而经解吸后的贫炭表面更粗糙,后经酸洗除掉贱金属氧化物,之后加热再生则除去可挥发污染物,进而疏通孔道,甚至形成新的活性位点。至此探明活性炭得以循环使用的微观基础。通过实验室吸附试验与热力学分析,认为活性炭吸附氰金络合阴离子是放热的物理过程,因此加强散热并控制石灰使用量有助于金吸附。吸附试验还表明金吸附量与溶液离子强度呈正相关,而在高离子强度下与p H呈负相关,低离子强度下与p H正相关,并通过XPS分析、溶液化学计算、Zeta电位分析分析了其原因。因此,在实际生产的高离子强度矿浆中,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石灰用量以提高金吸附效率。实验室批次解吸试验表明该过程最符合整体反应动力学,而其中单次循环周期的作用最为显着,从8h缩短为2h可大幅度提高解吸率与解吸速度;解吸液中配入0.5%Na CN即可提高解吸率,但继续增加至1%无益;而电解效率在此处用解吸液置换率表征,提高置换率有助于增加解吸率,其在长周期试验中的作用比短周期中的显着。这表明在实际生产中,当电解效率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应加快贫液循环速度,能有效提高解吸效率。采用超声酸洗-微波活化技术对活性炭进行再生,并与传统热再生等方法对比,发现超声酸洗后600℃微波活化再生炭的吸附性能最好,金容量达15.64g/kg,是新炭的2.37倍。其中,微波温度对再生炭的吸附影响较大,超声酸洗的作用影响不大。考虑到作业成本与维护,选用600℃微波活化工艺较优,金容量达14.81g/kg,是新炭的2.25倍。研究表明应加快探索微波活化解吸贫炭的技术可行性,能大幅度提高循环使用效率。最终通过提高载金活性炭的解吸效率及再生活化效果,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为其他矿山企业的选矿工艺优化提供借鉴。

二、活性炭的再生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性炭的再生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有机合成中废活性炭的热解再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器材
        1.1.1 材料
        1.1.2 试剂
        1.1.3 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热解实验
        1.2.2 两次热解实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永安公司粉末状废活性炭再生实验
        2.1.1 热再生温度对WPAC再生效果的影响
        2.1.2 热再生时间对WPAC再生效果的影响
        2.1.3 两次热解法对WPAC再生效果的影响
        2.1.4 表征分析
    2.2 海汇公司粉末状废活性炭再生实验
        2.2.1 热再生温度对WPAC再生效果的影响与永安公司实验方法基本一致,本实验热再生温度
        2.2.2 SEM分析
    2.3 宇阳公司粉末状废活性炭再生实验
        2.3.1 热再生温度对WPAC再生效果的影响
3 结论

(2)吸附餐饮油烟颗粒活性炭的再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材料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油烟吸附
        1.2.2 臭氧氧化法再生
        1.2.3 芬顿试剂再生
        1.2.4 加热再生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油烟吸附结果
        2.1.1 GC-MS分析
        2.1.2 元素分析
        2.1.3 红外光谱分析
    2.2 臭氧法再生
    2.3 芬顿试剂法再生
    2.4 加热再生
    2.5 3种再生方法的对比
3 结论

(3)生物质活性炭的制备、应用及再生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质基活性炭的原料
    1.1 农业废弃物
    1.2 木质纤维生物质
2 生物质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2.1 炭化法
        2.1.1 直接炭化法
        2.1.2 水热炭化法
        2.1.3 预氧化炭化技术
    2.2 活化法
        2.2.1 物理活化法
        2.2.2 化学活化法
        2.2.3 物理化学活化法
3 生物质活性炭的改性方法
4 生物质活性炭的应用
    4.1 生物质活性炭在气相吸附中的应用
    4.2 生物质活性炭在液相吸附中的应用
        4.2.1 工业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4.2.2 含磷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4.3 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4.4 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5 生物质活性炭的再生利用
    5.1 加热再生法
    5.2 超声波再生法
    5.3 电化学再生法
    5.4 湿式氧化再生法
6 结束语

(4)废旧活性炭的微波再生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波再生技术简介
    1.1 微波再生基本原理
    1.2 微波再生技术现状
2 微波再生技术特点
    2.1 非接触性加热
    2.2 分子升温特性
    2.3 热点及电弧现象
3 微波再生效果
    3.1 微波再生影响因素
    3.2 微波再生前后对比
    3.3 微波再生和常规再生的对比
4 展望

(5)活性炭对VOCs的吸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活性炭对VOCs的吸附原理
    1.1 吸附原理
        1.1.1 物理结构对吸附的影响
        1.1.2 表面化学性质对吸附的影响
        1.1.3 VOCs性质及种类对吸附的影响
    1.2 脱附原理
2 改性活性炭对VOCs的吸附
    2.1 物理改性活性炭对VOCs的吸附
        2.1.1 水蒸气活化改性
        2.1.2 CO2活化改性
        2.1.3 球磨改性
    2.2 化学改性活性炭对VOCs的吸附
        2.2.1 酸改性
        2.2.2 碱改性
        2.2.3 盐改性
        2.2.4 杂原子改性
        2.2.5 金属/金属氧化物改性
        2.2.6 负载有机聚合物
    2.3 其他改性
3 活性炭的再生
4 结语

(6)再生方式对活性炭表面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与设备
    1.2 试验与分析方法
        1) 活性炭制备方法:
        2) Boehm滴定:
        3) 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FTIR):
        4) 扫描电镜(SEM)分析:
        5) 比表面积(BET)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再生对活性炭物理特性的影响
        2.1.1 BET分析
        2.1.2 SEM分析
    2.2 再生对活性炭化学特性的影响
        2.2.1 Boehm分析
        2.2.2 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
    2.3 活性炭再生机理分析
    2.4 活性炭再生成本分析
3 结 论

(7)用于吸附VOCs的碳基材料和MOF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VOCS的控制现状
        1.2.1 国外控制政策
        1.2.2 国内控制政策
    1.3 VOCS简介
        1.3.1 VOCs的来源与危害
        1.3.2 VOCs的治理技术
    1.4 吸附材料
        1.4.1 碳基材料
        1.4.2 MOFs材料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原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分析方法
        2.2.1 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2.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2.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2.2.4 元素分析
        2.2.5 热重分析
        2.2.6 X-射线衍射分析
        2.2.7 Boehm滴定分析
        2.2.8 扫描电镜分析
    2.3 研究内容与实验方法
        2.3.1 苯乙烯的吸附和热脱附
        2.3.2 活性炭对油烟的吸附和再生
        2.3.3 MOFs的制备
        2.3.4 MOFs对苯乙烯吸附和再生
第三章 碳基材料对单一VOCs的吸附和热脱附研究
    3.1 引言
    3.2 活性炭的结构性质
        3.2.1 BET表征
        3.2.2 红外光谱和Boehm滴定
    3.3 活性炭的吸附
        3.3.1 活性炭的吸附效果
        3.3.2 苯乙烯浓度的影响
        3.3.3 吸附温度的影响
        3.3.4 动力学模型拟合
        3.3.5 颗粒内扩散模型拟合
        3.3.6 等温吸附模型拟合
    3.4 活性炭的脱附
        3.4.1 温度和气速的影响
        3.4.2 减压脱附的影响
    3.5 活性炭循环利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基材料对复杂VOCs的吸附和再生研究
    4.1 引言
    4.2 吸附油烟活性炭的来源
    4.3 分析表征测试
        4.3.1 GC-MS分析
        4.3.2 元素分析
        4.3.3 红外光谱法分析
    4.4 活性炭COD的测定
        4.4.1 催化剂的选择
        4.4.2 测量条件的优化
    4.5 再生活性炭
        4.5.1 加热法再生活性炭
        4.5.2 芬顿试剂法再生活性炭
        4.5.3 臭氧法再生活性炭
        4.5.4 对比三种再生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OFs对VOCs的吸附和再生研究
    5.1 引言
    5.2 MOFS的制备与表征
        5.2.1 MOFs的产率
        5.2.2 XRD分析
        5.2.3 FT-IR分析
        5.2.4 BET及孔径分析
        5.2.5 SEM分析
        5.2.6 TG分析
    5.3 MOFS吸附性能研究
        5.3.1 MOFs对苯乙烯的吸附效果
        5.3.2 MIL-101动力学模型拟合
        5.3.3 MIL-101颗粒内扩散模型拟合
    5.4 MIL-101的再生与循环利用
        5.4.1 MIL-101和WAC的再生对比
        5.4.2 MIL-101循环利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8)颗粒和蜂窝状废弃活性炭再生方法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不同废弃活性炭的再生
    1.1 废弃颗粒AC的再生
        1.1.1 热再生
        1.1.2 热处理-酸碱浸渍联合再生
        1.1.3 重复再生
    1.2 P和Q蜂窝AC的再生
    1.3 MAC的再生
2 结论

(9)Mn3O4涂敷强化低温等离子体再生处理废活性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废活性炭再生
        1.1.1 我国废活性炭来源及产量
        1.1.2 废活性炭再生意义与价值
        1.1.3 废活性炭处置及再生利用政策
    1.2 废活性炭再生技术
        1.2.1 物理再生处理废活性炭法
        1.2.2 化学再生处理废活性炭法
    1.3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
        1.3.1 等离子体概述
        1.3.2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再生废活性炭应用现状
        1.3.3 低温等离子体再生废活性炭技术现有的不足
    1.4 催化辅助强化等离子体再生废活性炭
        1.4.1 无机催化剂催化性能及应用
        1.4.2 辅助强化低温等离子体的催化剂应用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1.5.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Mn_3O_4涂敷强化低温等离子体性能评价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1.3 实验步骤
    2.2 Mn_3O_4涂覆制备及表征
        2.2.1 涂敷法制备Mn_3O_4等离子体阳极
        2.2.2 Mn_3O_4的XRD表征
    2.3 Mn_3O_4辅助强化低温等离子体系统构建
    2.4 Mn_3O_4涂覆对等离子体反应器电气特性的影响分析
        2.4.1 放电模式分析
        2.4.2 放电功率分析
        2.4.3 能量密度分析
    2.5 活性粒子产生分析
        2.5.1 反应场中臭氧浓度分析
        2.5.2 反应场中羟基自由基变化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甲苯模拟废活性炭再生处理及其过程解析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实验原理
        3.1.3 实验方法
        3.1.4 实验步骤
    3.2 不同放电参数对吸附型甲苯降解的影响
        3.2.1 不同放电电压对Mn_3O_4辅助强化降解废活性炭甲苯影响
        3.2.2 不同放电时间对废活性炭甲苯降解影响
        3.2.3 不同空气流量对Mn_3O_4辅助强化降解废活性炭甲苯影响
        3.2.4 Mn_3O_4涂敷辅助强化低温等离子体再生处理废活性炭验证
        3.2.5 废活性炭再生前后形貌分析
    3.3 反应体系物质在线变化趋势
        3.3.1 不同放电电压下反应体系物质变化
        3.3.2 不同空气流速下反应体系物质变化
    3.4 再生次数对废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3.5 废活性炭再生处理过程解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Mn_3O_4涂敷强化再生工业废活性炭应用
    4.1 实验部分
        4.1.1 工业废活性炭原料
        4.1.2 仪器与试剂
        4.1.3 实验方法
        4.1.4 实验步骤
    4.2 有机废气工业废活性炭的再生处理
        4.2.1 不同放电电压对处理有机废气工业废活性炭再生的影响
        4.2.2 不同放电时间对处理有机废气工业废活性炭再生的影响
        4.2.3 不同空气流速对处理有机废气工业废活性炭再生的影响
        4.2.4 有机废气工业废活性炭再生处理的适宜参数
    4.3 有机废水工业废活性炭的再生处理
        4.3.1 不同放电电压对处理有机废水工业废活性炭再生的影响
        4.3.2 不同放电时间对处理有机废水工业废活性炭再生的影响
        4.3.3 不同空气流速对处理有机废水工业废活性炭再生的影响
        4.3.4 有机废水工业废活性炭再生处理的适宜参数
    4.4 三种工业废活性炭再生产物分析
        4.4.1 天源VOCs工业废活性炭再生前后主要成分分析
        4.4.2 晋丰VOCs工业废活性炭再生前后主要成分分析
        4.4.3 天源污水工业废活性炭再生前后主要成分分析
    4.5 放电能耗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10)载金活性炭吸附—解吸—再生工艺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金吸附-解吸-再生研究的发展动态
        1.2.1 活性炭基本概述
        1.2.2 活性炭吸附金的研究动态
        1.2.3 活性炭解吸金的研究动态
        1.2.4 活性炭再生的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试剂与仪器
    2.2 测试方法
        2.2.1 比表面积、孔隙度的测试方法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方法
        2.2.3 碘值法
        2.2.4 金吸附容量和速率测试方法
3 不同环节活性炭结构表征研究
    3.1 不同环节活性炭比表面积分析
        3.1.1 比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1.2 不同环节活性炭比表面积测试结果与分析
    3.2 不同环节活性炭孔隙结构分析
        3.2.1 活性炭的孔径分类
        3.2.2 不同环节活性炭的累计孔容积分布
    3.3 不同环节活性炭的堆密度和碘吸附值
    3.4 不同环节活性炭微观形貌测试分析
    3.5 小结
4 活性炭吸附金的优化研究
    4.1 吸附量随温度变动规律与优化方向
        4.1.1 等温吸附试验
        4.1.2 热力学分析
    4.2 金吸附量随离子强度变动规律与优化
    4.3 金吸附量随pH值变动规律与优化
        4.3.1 pH对金吸附形态的影响
        4.3.2 pH对溶液中金形态的影响
        4.3.3 不同离子强度下pH值对金吸附的影响
        4.3.4 不同离子强度下pH对金吸附量影响的机理解释
    4.4 小结
5 载金活性炭实验室解吸优化试验研究
    5.1 试验方案
    5.2 循环解吸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长周期(8h)循环解吸结果与分析
        5.2.2 短周期(2h)循环解吸结果与分析
    5.3 解吸效果对比
    5.4 小结
6 解吸贫炭活化再生试验
    6.1 炭再生设备及流程考察中炭样的活性分析
        6.1.1 国内外炭热再生装置
        6.1.2 流程考查中新炭、酸洗炭及再生炭活性分析
    6.2 实验室中失活炭经再生的活性分析
        6.2.1 再生的设备
        6.2.2 不同活化方法下再生炭的活性分析
    6.3 再生效果对比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A 不同解吸条件下解吸贵液、贫炭金品位

四、活性炭的再生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机合成中废活性炭的热解再生研究[J]. 王顺,汤亚飞,王劲松.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21(06)
  • [2]吸附餐饮油烟颗粒活性炭的再生研究[J]. 刘俊岭,黄龙,易玉峰,解刚,陈晗旭,侯周晗. 现代化工, 2021(12)
  • [3]生物质活性炭的制备、应用及再生利用研究进展[J]. 孙书双,朱亚明,赵先奕,高丽娟,赖仕全,赵雪飞. 应用化工, 2021
  • [4]废旧活性炭的微波再生技术综述[J]. 韩英杰,伍成梁,潘淑杰,顾平,张光辉,董丽华. 化工环保, 2021
  • [5]活性炭对VOCs的吸附研究进展[J]. 杨晓娜,任晓玲,严孝清,吴志强,杨贵东. 材料导报, 2021(17)
  • [6]再生方式对活性炭表面特性的影响[J]. 陈红英,骆建军,罗鹏辉,熊梦瑶,王学洲,袁炜龙.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21(04)
  • [7]用于吸附VOCs的碳基材料和MOFs研究[D]. 刘俊岭.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1(02)
  • [8]颗粒和蜂窝状废弃活性炭再生方法的探究[J]. 李传华. 建材发展导向, 2021(12)
  • [9]Mn3O4涂敷强化低温等离子体再生处理废活性炭[D]. 马晗博.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8)
  • [10]载金活性炭吸附—解吸—再生工艺参数优化研究[D]. 杨杰.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1

标签:;  ;  ;  ;  ;  

活性炭再生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