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燕
(罗江县中医医院妇产科四川德阳618500)
【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术中应用不同缩宫素给药路径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定向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4月期间所接收的88例剖宫产手术产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88例产妇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产妇于胎儿娩出后,先于产妇子宫肌层作10U缩宫素肌注,同时给予10U缩宫素预混500毫升0.9%氯化钠溶液作静脉匀速滴注。对照组产妇于胎儿娩出后,行10U缩宫素子宫肌注同时,另给予10U缩宫素作静脉推注,对比两组产妇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剖宫产产妇预后情况对比可知,观察组产妇手术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且用药20min后观察组产妇宫缩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组间差异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剖宫产手术产妇定向给予缩宫素子宫肌注+静脉匀速滴注治疗,可有效的促进产妇宫缩,降低术中出血量,强化临床分娩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关键词】缩宫素;剖宫产术;用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6-0189-02
缩宫素是当前治疗宫缩乏力的常用药物,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在预防产后出血方面有着极佳的疗效,但目前临床针对剖宫产术中缩宫素的应用剂量及路径尚无明确界定[1]。本研究为科学选取适宜剖宫产产妇临床应用的最佳缩宫素治疗方案,定向选取了我院2013年6月以来收治的88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依次实施了不同缩宫素治疗路径,并就不同缩宫素治疗路径下两组产妇的预后情况实施了综合对比,现将治疗过程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定向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4月期间所接收的88例剖宫产手术产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均无胎盘植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产科合并症,术前血小板计数>10×109/L、凝血功能检验正常;系统排除合并严重心肾、肝胆等脏器器质性疾病产妇;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44例产妇,年龄区间23~29岁,平均(24.3±3.7)岁,孕周38~42周,平均(39.2±3.2)周;观察组44例产妇,年龄区间22~28岁,平均(23.9±3.5)岁,孕周38~42周,平均(39.3±3.3)周。经美国麻醉师协会ASA麻醉分级I~II级,手术耐受度良好。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孕次等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本研究所纳入88例产妇均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观察组44例产妇,于胎儿娩出后,先于产妇子宫肌层作10U缩宫素肌注,同时给予10U缩宫素预混500毫升0.9%氯化钠溶液,由另一静脉通道作匀速滴注,保持0.3U/min中缓速率滴注[2]。具体操作方法:输液时,由留置针接头处连接1个三通,将预混完成的缩宫素药袋同输液器相连接,排除空气之后接至三通,待新生儿娩出断脐后,即刻维持静脉匀速滴注。对照组产妇于胎儿娩出后,行10U缩宫素子宫肌注同时,给予产妇10U缩宫素混合2ml生理盐水稀释作经静脉推注,于1min内推注完成。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手术出血量对比,采用容积+称重法+目测法作综合测量。同时系统观察两组患者宫缩情况、不良反应等临床指标差异。
1.4统计学处理
将本研究数据系数纳入SPSS18.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宫缩情况对比
对比两组产妇用药5min后、10min后、20min后的宫缩情况可知:观察组44例产妇用药20min内,宫缩效果相比对照组产妇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用药20min后观察组产妇宫缩效果相比对照组患者明显较佳,组间差异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具体详见表。
2.2两组产妇临床指标对比
对比两组产妇手术出血量及胎盘剥离时间两项指标可知,观察组44例产妇术后24h内平均出血量为(62.7±10.4)ml,胎盘剥离时间为(1.9±0.4)min;相比对照组44例产妇,术后24h内平均出血量为(81.7±12.5)ml,胎盘剥离时间为(2.3±0.6)min,观察组产妇手术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且胎盘剥离时间也相应早于对照组产妇,组间差异对比,(P<0.05)。
2.3两组产妇预后情况对比
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可知,两组产妇均未发生产褥感染问题,对照组44例产妇缩宫素给药后出现恶心、呕吐7例、胸闷3例、面色潮红8例。观察组44例产妇缩宫素给药后出现恶心、呕吐3例、胸闷2例、面色潮红1例,临床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组间差异对比(P<0.05)。
3.讨论
近年来,剖宫产分娩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相应降低了孕妇自然分娩的痛苦,但不可置否剖宫产分娩过程中潜在的产后出血风险也进一步增强,尤其是由产后出血所诱发的产妇贫血、感染等危险因素,均直接影响着剖宫产产妇的生命安全[3]。综合来讲,剖宫产术中出血率的增加,同产妇宫缩乏力存在着必然关联,占产后出血诱因的一半以上,所以积极预防宫缩乏力,是降低剖宫产术后产妇不良结局的关键。
缩宫素是为垂体后叶素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较好促宫缩效果,其应用于剖宫产术中,可以快速关闭产妇子宫肌层创面血窦,从而发挥血流阻断作用,是剖宫产手术中改善宫缩乏力的关键药物[4]。从药理层面来讲,缩宫素半衰期为3~20min,机体代谢失活相应较快,单次应用后促宫缩作用较短,因此在剖宫产术中,为有效强化产妇宫缩水平,应当针对产妇实际情况确定选择肌注、静脉注射或二者同步给药[5]。目前临床上,多将缩宫素比例稀释后作静脉滴注,以降低药物血流动力学影响,但是基于缩宫素半衰期较短,静脉滴注所发挥的药效作用时间相比肌注较短,所以科学实施静脉滴注同期协同肌注给药,即可维持产妇机体血药浓度,促使宫缩持久的同时,也不会影响常规补液与麻醉给药,可有效发挥手术疗效支持作用。
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经不同缩宫素给药方案治疗后,两组剖宫产产妇均达到了较好的促宫缩效果,但是相比而言,经肌注联合静脉匀速滴注的观察组患者,宫缩效果及手术出血预防效果均明显优于缩宫素肌注联合静脉推注的对照组产妇。综上所述,剖宫产术中根据产妇实际情况采取肌注+静脉滴注方式给予产妇缩宫素药物,具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有效强化剖宫产手术效果,改善产妇预后,值得临床综合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仁奇,曾秋婷,田蜜等.缩宫素对剖宫产产妇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4):362-364.
[2]刘治春,毕爱华,李慧蓉等.影响选择性剖宫产产后出血量的相关因素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9):1107-1110.
[3]杨淑引,陈伟红,金荷照等.剖宫产术中缩宫素应用策略的临床对比分析[J].浙江医学,2014,(12):1085-1087.
[4]刘治春,王影.剖宫产术中提前应用小剂量缩宫素对术中出血量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5,(7):835-836.
[5]郑道英.缩宫素不同应用方案在剖宫产患者中的效果评价[J].西部医学,2015,27(5):762-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