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水分扩散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水漫灌,节水灌溉,水分扩散,布管方式
土壤水分扩散率论文文献综述
巩炎,谢兴华,邱城春[1](2019)在《节水灌溉土壤水分扩散规律与布管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饱和-非饱和带水分运移理论为基础,对赛西灌区不同灌溉模式下土壤水分的运动过程、浸润范围、水量需求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不同灌溉条件下的水分运移状态,并对节水灌溉效果和经济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达到相同灌溉效果情况下,节水灌溉的用水量明显少于大水漫灌。根据小麦生长周期的需水量,提出了节水灌溉通量值0.375 cm~3/h以及在该通量值下布管间距100 cm的地下布管深度范围:50~60 cm,且节水灌溉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对土壤水分扩散模拟的结果能够为灌区的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9年10期)
陈建平,朱哲,吴丽[2](2018)在《基于塌陷裂缝非连续均质的土壤水分扩散物理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被塌陷裂缝破坏的非连续均质土壤水分扩散情况,分别在水平土柱中设置0.5 mm、1 mm、5 mm、8 mm、11 mm、12 mm、15 mm宽度的裂缝模拟塌陷裂缝进行入渗试验。观测湿润锋值的变化,绘制含水率与Boltzmann参数、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关系曲线,分析裂缝对水分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润峰经过裂缝后锋面产生明显不一致性,土壤水分扩散方式转变为上升的垂向扩散与水平扩散两种方式并存的二维扩散;λ~θ关系曲线符合Boltzmann模型,裂缝增大了土壤水分扩散程度;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偏相关分析,得出裂缝与土壤水分扩散率呈显着负相关,即随着裂缝的增大土壤水分的水平扩散率逐渐降低,分析土壤水分扩散率与含水率关系曲线,将试验结果分成四种情况评价裂缝对土壤水分扩散率的降低情况。研究成果为塌陷区土地复垦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许坤鹏,郜军辉,孔维龙,靳红强,周国强[3](2017)在《土壤水分扩散率单一参数模型的土壤转换函数》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平土柱法测定了杨凌地区典型粘壤土的水分扩散率,利用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单对数模型进行了拟合,拟合效果比较好,通过分析模型中的参数A和B,发现单对数模型的参数A和B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利用这一关系,可以将单对数模型简化为单一参数模型。对参数B和土壤物理特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参数B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最强,与土壤粘粒含量和砂粒含量的相关性次之,与土壤容重和粗粉粒含量的相关性最弱。利用参数B与土壤物理特性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参数B的土壤转换函数,土壤转换函数简单并且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简化了区域土壤水分扩散率测定费时费力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7年06期)
曹诗瑜,郭全恩,车宗贤,高源,葛洪俊[4](2016)在《磷石膏改良剂对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靖远(A)、瓜州(B)、金昌(C)和新疆(D)4个区域盐渍化土壤为对象,采用水平土柱入渗法,探讨磷石膏盐碱土改良剂不同用量(0、6 000、12 000 kg·hm~(-2))对湿润峰移动平均速率和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用量磷石膏盐碱土改良剂对4种盐渍化土壤水分扩散率影响不同。对于A、B、D 3个区域盐渍化土壤,改良剂用量为6 000 kg·hm~(-2)以下时,对土壤水分传输潜在能力有促进作用;当改良剂用量超过6 000 kg·hm~(-2)时,改良剂对土壤水分传输潜在能力有抑制作用。而对于C区域盐渍化土壤,随着改良剂用量的增加,对水分传输潜在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说明改良剂对C区域盐渍化土壤作用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许坤鹏,赵文刚,马孝义,钟新铭,余淼[5](2016)在《土壤水分扩散率单一参数模型空间变异及尺度效应的多重分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杨凌及其周边地区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非饱和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单一参数模型,并运用统计学原理和多重分形方法对不同土层单一参数模型中参数S的空间变异规律和尺度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参数S都属于中等变异程度;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参数S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多重分形特征都比较明显,但0~20 cm土层参数S在空间上的变化更加复杂;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参数S的多重分形谱的宽度分别为0.2667和0.2158,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左偏,说明不同土层参数S的空间变异性比较强,且都主要是由高值分布引起的。多重分形分析能够揭示出研究区域内不同土层参数S分布的较多局部信息。(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6年01期)
许坤鹏,武世亮,马孝义,余淼[6](2015)在《基于主成分分析土壤水分扩散率单一参数模型的BP神经网络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水平土柱法测定了杨凌地区典型粘壤土的水分扩散率,利用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单对数模型和双对数模型对其进行了拟合,建立了土壤水分扩散率单一参数模型,基于主成分分析建立了单一参数模型中参数B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可将研究区域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粗粉粒含量和砂粒含量综合成3个主成分;基于主成分分析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拟合的单一参数模型参数B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0.308 2;将拟合得到的参数B代入单一参数模型中对土壤水分扩散率进行预测,除去其中较大值的预测结果偏低外,其余土壤水分扩散率预测结果都比较接近实测值,预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0.257 8,可利用基于主成分分析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单一参数模型中的参数B。(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5年01期)
姚淑霞,赵传成,张铜会[7](2014)在《科尔沁沙地土壤水分扩散率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水平土柱入渗法对科尔沁沙地的草地、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0~2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扩散率(D(θ))与土壤体积含水量(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测定,并建立了D(θ)和波尔兹曼参数(λ)与θ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沙地0~20 cm土壤湿润峰迁移速率以草地的最小,其次为固定沙丘,而流动沙丘的最大,平均值分别为0.38、0.70和1.45 cm min-1;而且叁类沙地土壤湿润峰迁移速率随入渗距离呈对数形式递减;(2)随着土壤体积含水量θ的增加,波尔兹曼参数λ逐渐减小,而且当θ达到某一临界值之后,λ急剧减少;(3)叁类沙地D(θ)以草地和固定沙丘的较低,平均值分别为1.44和1.43 cm2min-1,而流动沙丘的较高,平均值为2.88 cm2min-1;土壤水分扩散率与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关系符合经验公式D(θ)=aebθ;(4)对科尔沁沙地土壤水分扩散率影响较大的土壤理化性质主要是有机质含量和粘粉粒含量。(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4年03期)
姚淑霞,赵传成,张铜会,赵传燕,高天鹏[8](2014)在《科尔沁沙地不同生境土壤水分扩散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水平土柱吸渗法对科尔沁沙地的沙质草地、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等3种生境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扩散率(D(θ))与土壤水分(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测定,研究了不同生境D(θ)及Boltzmann参数(λ)与θ的定量关系,并分析了D(θ)随生境及土壤剖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3种生境0~100 cm土层的土壤湿润峰迁移速率差异显着(P<0.05),且以沙质草地的最小,其次为固定沙丘,而流动沙丘的最大,平均值分别为0.38、0.97和1.60 cm·min-1;3种生境土壤湿润峰迁移速率随入渗距离均呈对数形式递减;(2)沙质草地、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0~100 cm土层的Boltzmann参数λ平均值分别为4.22、6.58和8.59 cm·min-1/2,且λ随θ的增加而减小;(3)沙质草地、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的D(θ)依次增大,0~100 cm的平均值分别为1.21、4.51和12.75 cm2·min-1;3种生境D(θ)随θ的变化规律都可以用经验公式D(θ)=aebθ拟合;D(θ)随土壤剖面的变化规律因生境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说明科尔沁沙地不同生境及同一生境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扩散率差异较大,且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4)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粘粉粒含量对D(θ)的影响较大,且D(θ)随这2个因素的增加而减小。此外,生境类型及植物根系对D(θ)也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田丹,屈忠义,勾芒芒,李波,吕一甲[9](2013)在《生物炭对不同质地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影响及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生物炭对不同质地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影响机理,通过室内水平土柱试验,建立了两种质地土壤含水量与Boltzmann参数、水分扩散率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粉砂壤土扩散率在0.15 g g-1处理时最大,在0.05、0.1 g g-1处理时较对照减小;砂土扩散率随生物炭含量增大而减小。添加生物炭后,粉砂壤土容重的减小对扩散率无相关性影响,而土壤孔隙度的改变是影响粉砂壤土扩散率的主要因素;随着生物炭含量增大砂土容重减小、孔隙度增大,容重和孔隙度都是影响砂土扩散率的主要因素。试验充分说明生物炭的应用改善了砂土的持水性能,提高砂土的水分有效性;对于粉砂壤土,添加量为0.15 g g-1时能够增加土壤持水性,在0.05、0.1 g g-1时抑制水分的入渗。因此,田间实际应用中生物炭对土壤水分入渗及持水性能的影响取决于生物炭种类、施用量及土壤质地,实验结果为不同质地土壤生物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3年06期)
郑子成,李廷轩,李卫[10](2013)在《设施土壤水分扩散率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观察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变化,更好地实现设施土壤水肥管理以及有效地防治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采用水平土柱法及模拟分析方法,研究了设施土壤0~60 cm土层水分扩散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设施土壤的水分扩散率变化于0.02~3.78 cm2/min.水分扩散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设施土壤在20 cm<h≤40 cm土层时最大,40 cm<h≤60 cm土层时最小;与同层次的露地土壤相比,设施土壤水分扩散率均较大;各层土壤水分扩散率与体积含水率之间呈指数关系,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波尔兹曼参数与体积含水率之间呈二次函数关系,在0<h≤20 cm土层,当体积含水率大于0.43 cm3/cm3时,设施土壤波尔兹曼参数小于露地土壤;当体积含水率小于0.43 cm3/cm3时,设施土壤波尔兹曼参数大于露地土壤.而在20 cm<h≤60 cm土层,设施土壤波尔兹曼参数均大于同层次露地土壤.(本文来源于《排灌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土壤水分扩散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被塌陷裂缝破坏的非连续均质土壤水分扩散情况,分别在水平土柱中设置0.5 mm、1 mm、5 mm、8 mm、11 mm、12 mm、15 mm宽度的裂缝模拟塌陷裂缝进行入渗试验。观测湿润锋值的变化,绘制含水率与Boltzmann参数、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关系曲线,分析裂缝对水分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润峰经过裂缝后锋面产生明显不一致性,土壤水分扩散方式转变为上升的垂向扩散与水平扩散两种方式并存的二维扩散;λ~θ关系曲线符合Boltzmann模型,裂缝增大了土壤水分扩散程度;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偏相关分析,得出裂缝与土壤水分扩散率呈显着负相关,即随着裂缝的增大土壤水分的水平扩散率逐渐降低,分析土壤水分扩散率与含水率关系曲线,将试验结果分成四种情况评价裂缝对土壤水分扩散率的降低情况。研究成果为塌陷区土地复垦提供了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水分扩散率论文参考文献
[1].巩炎,谢兴华,邱城春.节水灌溉土壤水分扩散规律与布管方式研究[J].节水灌溉.2019
[2].陈建平,朱哲,吴丽.基于塌陷裂缝非连续均质的土壤水分扩散物理模拟[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8
[3].许坤鹏,郜军辉,孔维龙,靳红强,周国强.土壤水分扩散率单一参数模型的土壤转换函数[J].甘肃科技.2017
[4].曹诗瑜,郭全恩,车宗贤,高源,葛洪俊.磷石膏改良剂对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16
[5].许坤鹏,赵文刚,马孝义,钟新铭,余淼.土壤水分扩散率单一参数模型空间变异及尺度效应的多重分形[J].土壤通报.2016
[6].许坤鹏,武世亮,马孝义,余淼.基于主成分分析土壤水分扩散率单一参数模型的BP神经网络模型[J].干旱区地理.2015
[7].姚淑霞,赵传成,张铜会.科尔沁沙地土壤水分扩散率比较研究[J].土壤通报.2014
[8].姚淑霞,赵传成,张铜会,赵传燕,高天鹏.科尔沁沙地不同生境土壤水分扩散率[J].生态学杂志.2014
[9].田丹,屈忠义,勾芒芒,李波,吕一甲.生物炭对不同质地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影响及机理分析[J].土壤通报.2013
[10].郑子成,李廷轩,李卫.设施土壤水分扩散率变化特征[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