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跳中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跳通信网络,双向中继选择算法,信息交互传输模型,中断性能
多跳中继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敬,李展州,欧阳汉杰[1](2019)在《一种双向多跳中继选择算法与信息交互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协同通信中,针对多跳中继通信传输网络,在单向传输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双向通信模式下基于维特比算法的双向中继选择算法(BRSVA)。根据各传输中继节点间的瞬时信噪比,对维特比算法中的支路度量和路径度量进行重新定义,并且构建滑窗以限制内存,对通信网络进行研究分析,以当前跳滑窗内具有最大路径度量值的路径上第一簇中继作为该簇的最佳中继。随着滑窗向前推进,对整个中继网络每一簇进行最佳中继的选择,进而得出一条由最佳中继构成的最佳路径。最后在此路径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型双向信息交互模型,实现通信双方的信息交互。为了验证该中继选择算法与该信息交互传输模型的效果,将其仿真结果与理想内存下的最优中继选择算法做对比,结果证明在有限的内存需求与复杂度下,该算法的中断性能可接近最优选择。(本文来源于《无线电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余结余[2](2018)在《LTE-A中基于社会关系的多跳中继选择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提高D2D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能量效率和系统吞吐量,本文将社会网络引入D2D通信中继选择。本文研究了基于社会特性和物理特性的协作D2D(Device-to-Device)中继LTE-A(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社会关系的中间点中继选择方案SCMRS(Social-aware Connection Midpoint Relay Selection)。该方案的总体思路是:首先通过信道状态信息获得源节点,目的节点和其它所有节点的位置。接着计算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中间位置,然后以这个中间位置为圆心,不断增大搜索半径,当增大到小区半径一半时停止,搜索信道增益大于阈值的空闲用户且与源用户具有社会关系的所有节点作为中继的一个候选集合。最后利用全局搜索算法,来寻找中继候选集中效用函数值最大的节点,作为本方案最优的中继节点。本文中提出的SCMRS方案兼顾了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位置信息、物理特性及社会关系。该算法不仅考虑了系统吞吐量和节点连接成功率,同时兼顾了能量效率和频谱效率。通过接入概率、系统吞吐量和效用函数值叁个重要指标对五种算法的总体性能做了仿真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SCMRS算法不仅能有效的改善系统的吞吐量,还提升了系统的能量效率和频谱效率,优于传统中继选择算法。(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11-29)
苟亮,徐志平,宋普星[3](2018)在《基于喷泉码的多跳中继通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远距离多跳传输网络中传输数据量大、时延长、损耗大、接收信噪比低,以及反馈信息传输时延大、丢失率高的问题,采用喷泉码进行多跳中继传输,并提出了叁种基于喷泉码的多跳中继传输协议。这些协议充分利用了喷泉码的无速率特性和纠删特性,结合中继网络能够提高传输可靠性的优点,提出了基于RNC编码和LT编码的多跳中继传输协议。对协议的传输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评估。由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可知,在进行方案和协议选取时,要综合考虑节点能量、工作模式、处理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研究最佳方案和协议组合,以实现高效可靠的远程多跳中继信息传输。(本文来源于《无线电通信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肖帅芳,郭云飞,黄开枝,金梁[4](2018)在《面向物联网多跳中继系统的协作密钥生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物联网多跳中继系统中密钥生成方法速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网络编码的协作密钥生成方法。在各节点完成信道估计后,中继节点采用安全网络编码技术辅助通信双方获取相同信道的估计值,同时辅助信息不泄露该信道的任何信息,最后通信双方直接在公共信道上协商得到相同的密钥。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可达密钥速率,同时增加传输路径,选取跳数少、信道变化大的传输路径,可以进一步提高可达密钥速率。(本文来源于《通信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郑双燕[5](2018)在《多跳中继无线携能MIMO系统收发机联合优化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无线通信网络中使用的电子设备主要依靠电线、电池等设备来充电,电池的蓄电量不足逐渐成为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瓶颈。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无线携能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实际无线通信过程中,传输信号使用的多跳中继技术与传统的单跳传输相比具有降低系统的发送功率、延伸网络覆盖面积等特点。因此本文应用了多跳中继技术,将其与无线携能技术结合起来应用到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中来为用户终端充能,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设计了带有能量采集接收机的无线多跳网络系统,采用各节点发射功率限制条件及目标节点能量采集限制条件,针对最小化最小均方误差(MMSE)和最大化最大信息速率两种目标函数建立了优化问题,将各节点的波束赋形矩阵作为优化变量来求解。针对建立的非凸优化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两种求解算法的交替迭代方案:1)信道并行化算法。该算法可以将原始多维矩阵问题转换为标量问题,从而将非凸问题转换为凸问题;2)连续凸近似(SCA)算法。该算法通过近似处理不等式约束从而将非凸问题转换为凸问题。为了充分研究多跳无线携能MIMO系统,本文还对两种接收机模式进行了研究,分别是:1)时隙分配(TS)模式;2)功率分配(PS)模式。基于这两种模式建立了最大化最大信息速率的优化问题,研究了两种模式下的系统性能比较。由于多跳系统建立的优化问题的耦合变量和约束条件更多,因此增加了变量解耦、参数设置及求解过程的难度。在仿真部分使用MATLAB和CVX工具包进行求解并得出MMSE和最大信息速率的仿真图,曲线图涵盖算法迭代收敛趋势及性能指标关于各参数的变化趋势。通过仿真证明了两种算法的收敛性及算法和接收机模式之间的性能比较。仿真充分证明了理论结果:1)由于信道并行化算法将原始问题转换为标量问题,因此具有更低的复杂度,收敛更快;相对的,连续凸近似算法牺牲了算法复杂度换来了较好的性能;2)对于两种接收机模式,在一定仿真条件下,PS模式较TS模式具有更优的最大信息速率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03-20)
王浩锦[6](2018)在《多跳中继网络的性能分析和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继技术可以提高吞吐量和覆盖范围,因而成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多跳中继网络中,分析和度量不同中继传输系统的理论性能,一直是中继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问题之一。本文以多跳中继网络场景为背景,分析不同系统模型下的网络性能,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们研究了一个2X2X2多入多出(MIMO)两跳干扰网络的自由度,与前人研究不同的是,该模型假设每层用户配置的天线数是随机的且每一跳信道矩阵的秩也是随机的。文章给出了该场景下的系统确切自由度值,分别通过上界和可达两方面的详细证明而得到。上界的证明主要通过最大流-最小割定理及相关信息论理论求得,而可达则是通过找到不同假设条件下的可达机制得到,在可达的证明过程中,迫零机制、迫零在广播信道的应用、X信道的干扰对齐技术、干扰对齐中和等机制的特点都被充分地利用起来以最大化利用交空间与零空间的不同空间维度。第二,我们研究了两跳系统中多接收用户认知中继网络机会调度的理论性能分析。与现有工作不同,文章考虑了主系统用户对机会调度技术的干扰,并从理论上推导出来来自主系统发送者对场景的干扰的影响。文章给出了信干噪比(SINR)的累积分布函数(CDF),推导了该场景下认知中继网络中断概率的精确表达式。在计算高信噪比状态下的渐近中断概率和渐近误差概率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种该系统中的自适应功率分配方案以优化系统总容量。结果证实了多用户机会调度技术对认知网络的性能有积极的影响。而且,自适应功率分配也可以提升系统性能。最后,文章提供数值仿真来支持并直接反映分析结果的正确性。第叁,文章研究了认知中继网络下考虑了同信道干扰的中继选择问题及系统性能的分析。文章结合了以往研究中考虑共信道干扰则不考虑其他诸如主用户干扰,认知接收者噪声干扰等问题,将叁种干扰同时进行考虑,并基于最大最小中继选择的准则下进行了系统中继选择。接着,文章给出该系统模型下的次系统中断概率求解方式及部分求解结果。由于多干扰带来的结果复杂性和不可积性,文章中断的结果最终通过系统数值仿真展示出来,并对系统中断性能变化的趋势进行解释分析。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展望未来研究的工作。本文结合了部分先进技术对多跳中继网络的性能分析和技术研究作为研究目标,在理论及实际应用上都会产生较为深远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03-12)
牟剑[7](2016)在《基于多跳中继转发的簇头拓扑维护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借鉴簇头节点与汇聚节点之间多跳中继转发数据的构想,重点针对拓扑维护的簇头重新选举,提出了一种以能量和节点距离综合考虑的数据中继转发的簇头维护算法。仿真证明该算法有效节约了节点工作耗能,达到了节点能量均衡的效果,使数据通信消耗的能量最低,从而减少了节点能耗,优化了网络拓扑结构,延长了网络生命期。(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6年03期)
辜开丽,周小林[8](2015)在《一种交织迭代无线多跳中继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迭代检测技术以其良好的性能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介绍了基于交织迭代的多用户检测算法,并将其引入多跳中继技术中,然后结合OFDM和MIMO技术对其性能进行仿真和分析.同时,设计了一种双时隙传输方案,其很好地克服相邻中继阶段传输时产生的自耦合干扰现象,使系统具有较高的空间分集效果,以及灵活性的系统架构、更强的传输能力.(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冯亮[9](2015)在《基于子载波选择配对及功率优化分配的多跳中继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升OFDM协作通信系统的网络覆盖率及网络容量,提出了一种基于子载波选择配对及功率优化分配的多跳中继OFDM系统优化算法。首先,通过在OFDM的系统模型上进行中继配对和非中继配对的性能分析,将子载波选择配对转换为一个整数规划问题,并采用基于匈牙利算法的规划方法进行配对矩阵的计算。接着,根据OFDM系统的功率分配问题,通过KKT条件对中继功率及电源功率进行优化,从而实现中继系统的功率优化分配。最终的仿真结果表明,与统计质量QoS保证的资源分配方案以及OFDM中继系统异构服务的资源分配算法相比,所提出的方法在提高网络覆盖率和容量上均表现出更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15年10期)
许元飞[10](2015)在《基于合作似然检测和球形译码的多用户多输入输出多跳中继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输入输出(MIMO)系统在传输数据过程中的误码率(BER)和信道容量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合作似然检测和球形译码的多用户MIMO多跳中继系统。首先,该系统构建二阶协作的MIMO中继系统模型对信道数据的中继传输过程以及路径损耗、阴影衰落情况进行分析;接着,通过球形译码来推导出等效的最大似然规则进行对数正态阴影衰落检测;最后提出最大调和平均信道功率选择策略,基于相关性链路度量和最大信道功率阈值为用户选择误码率更小的接入链路,从而改善多用户MIMO系统的性能。实验仿真结果显示,与基于互信息最大化的多用户MIMO多跳中继系统以及基于解码转发和多入多出技术正交空时分组编码(STBC)的中继系统相比,该系统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平均比特误码率分别降低了27.4%和32.6%,平均信道容量分别提高了9.5%和12.7%,因此在减少误码率和提高信道容量上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5年10期)
多跳中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进一步提高D2D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能量效率和系统吞吐量,本文将社会网络引入D2D通信中继选择。本文研究了基于社会特性和物理特性的协作D2D(Device-to-Device)中继LTE-A(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社会关系的中间点中继选择方案SCMRS(Social-aware Connection Midpoint Relay Selection)。该方案的总体思路是:首先通过信道状态信息获得源节点,目的节点和其它所有节点的位置。接着计算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中间位置,然后以这个中间位置为圆心,不断增大搜索半径,当增大到小区半径一半时停止,搜索信道增益大于阈值的空闲用户且与源用户具有社会关系的所有节点作为中继的一个候选集合。最后利用全局搜索算法,来寻找中继候选集中效用函数值最大的节点,作为本方案最优的中继节点。本文中提出的SCMRS方案兼顾了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位置信息、物理特性及社会关系。该算法不仅考虑了系统吞吐量和节点连接成功率,同时兼顾了能量效率和频谱效率。通过接入概率、系统吞吐量和效用函数值叁个重要指标对五种算法的总体性能做了仿真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SCMRS算法不仅能有效的改善系统的吞吐量,还提升了系统的能量效率和频谱效率,优于传统中继选择算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跳中继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文敬,李展州,欧阳汉杰.一种双向多跳中继选择算法与信息交互模型[J].无线电工程.2019
[2].余结余.LTE-A中基于社会关系的多跳中继选择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3].苟亮,徐志平,宋普星.基于喷泉码的多跳中继通信[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8
[4].肖帅芳,郭云飞,黄开枝,金梁.面向物联网多跳中继系统的协作密钥生成方法[J].通信学报.2018
[5].郑双燕.多跳中继无线携能MIMO系统收发机联合优化算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
[6].王浩锦.多跳中继网络的性能分析和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
[7].牟剑.基于多跳中继转发的簇头拓扑维护算法研究[J].信息通信.2016
[8].辜开丽,周小林.一种交织迭代无线多跳中继方案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9].冯亮.基于子载波选择配对及功率优化分配的多跳中继系统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5
[10].许元飞.基于合作似然检测和球形译码的多用户多输入输出多跳中继系统[J].计算机应用.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