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意识形态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论,童庆炳,意识形态,钱中文
审美意识形态论论文文献综述
康杨达琦[1](2019)在《新时期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提出与论争》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将文学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的论调和"文学是政治的附庸""文学为政治服务"等错误的口号,在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本质论争中,迅速被淹没,这归功于大众对具有独特审美特性文学的呼唤。文学的政治性渐渐不再被当做是主流的文学本质。而在论争中,"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等论调的呼声最高,关于这两个论题的研究也最终演变成为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领域的重大讨论,产生影响深远。一、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提出"审美反映论"的概念,由1984年文艺理论家(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30期)
王确[2](2019)在《从文学主体论到主体间性与审美意识形态论——遥望五四传统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文论史是文学的立场、观念、思想和理论与国家意识形态在某种共同进程方向上的动态调适史。新时期初年的文学主体论因其显示着文学和文论的根本冲动及诉求,与其由固有传统、不同文论观念和当时的思想文化需要所构成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冲突、互动与各自反思及转换也表现出相应的突出性,更加重要的是有关文学主体的认识和讨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潜质和延至远方的生命力。从遥望五四"人的文学"思想的新时期文学主体论到文学的主体间性和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演变过程中,便蕴含着这一文论史逻辑。(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9年09期)
杨翊[3](2019)在《“淡雅”的无用之用——论《受戒》审美意识形态中的功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中的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两方面,分析短篇小说《受戒》的"淡雅"的艺术特征和时代特征,揭示其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课外语文》期刊2019年25期)
乔云凤[4](2019)在《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是一位有着重要影响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审美意识形态》一书中,他集中阐述了“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围绕精神飞地之外——感性身体,揭示出美学的矛盾性和历史复杂性,将美学与政治、伦理等建立联系,构建起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诗学。系统研究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对推进我国当代文论的综合创新有所裨益。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作为一位勤奋而多产的理论家和批评家,伊格尔顿的研究涉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意识形态理论、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爱尔兰文化研究、伦理学等多个领域。目前,中外学术界围绕其意识形态理论的内涵、身体话语等进行了研究。一、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内涵对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在两个层面上进行定位,分析其在文学文本分析中展开的意识形态批判,由此揭示文艺、审美背后的意识形态这一根本原因。该理论是伊格尔顿在借鉴葛兰西、威廉斯、阿尔都塞思想的基础上实现的理论超越。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身体革命”话语伊格尔顿的“身体革命”是指重新发现身体的意义,重建以身体为基础的美学观,恢复美学的唯物主义立场,在美学矛盾性的揭示中建立其与政治、伦理之间的联系。在美学史上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分别在劳动的身体、权力的身体、欲望的身体的基础上展开理论探索,试图重建伦理、政治、理性等,伊格尔顿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辨析。伊格尔顿通过对劳动的感性身体的分析,他不仅揭示了马克思美学的唯物主义性质,而且清晰地展现出存在于劳动的身体、美学以及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这无疑为其恢复美学唯物主义应有立场、建立美学、身体与政治间关联的宏大工程提供了理论支持。伊格尔顿找到了存在于尼采理论中有关权力的身体与审美、政治之间的联系,认为尼采通过强力掀起的审美化大潮给因循守旧而又坚不可摧的传统社会带来巨大冲击。通过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思辨,伊格尔顿意欲寻找解决强制性法则与个性化主体之间矛盾的关键点。伊格尔顿认为,“美学是作为肉体的话语而诞生的”,它属于唯物主义,是感性与理性共同激荡的科学,要恢复身体在美学中应有的、恰当的地位,将美学从唯心主义歧途重新拉回唯物主义阵营。叁、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伦理维度伊格尔顿极具人文关怀,将理论研究的触角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在他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中,人的身体不仅是审美的,还是伦理的。他将理论研究目光停留在伦理上,还与其浓厚的宗教影响及对现实的关怀有关。伊格尔顿将西方近代伦理学与政治的研究置于拉康精神分析学框架下进行哲学反思,巧妙地利用了主体形成的叁个阶段:想象界、符号界和实在界中的“他者”概念。伊格尔顿认为社会主义伦理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既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又重视每个人的特殊性实现,保障了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存在最后的审美化。结语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深化了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将审美纳入个体的生活世界,成功建立起身体、审美、伦理与领导权争夺之间的关系。其理论可以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建构提供借鉴,启发我们在理论上辩证地、批判性地回应时代关切。(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1)
王确[5](2019)在《从文学主体论到主体间性与审美意识形态论——遥望五四传统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文论历史,始终在进行文学的启蒙。文学启蒙的重要维度依然是文学的主体性问题,这是遥望曾间断的五四文学传统、重拾文学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务所做的努力。文学主体论是在"文学是人学"—"文学主体论"—"文学主体间性"的逻辑构架中确立和进展的。这一历史逻辑中有两个最主要的理论取向:一是文学的主体间性;二是审美反映论或审美意识形态论。主体论在接受反映论和意识形态论的思想背景中建构着主体间性文论;反映论和意识形态论文论在吸收主体论文论主张中形成了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审美反映论与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创新点在于"审美"概念的介入,承认文学的审美属性并在文论中概念化,给新时期中国文论注入了活力,也更接近文学艺术的真理。改革开放40年文论史给当下和未来提供的启示主要有叁:一是理性和历史地守望主体论;二是将文论作为整个社会文化有机体的一部分;叁是调适理论成果在历史本体的逻辑中具有现实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李琛[6](2019)在《探析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中的话语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庄园》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政治寓言小说,它以诙谐幽默、极具讽刺的叙述方式展现了极权统治下的话语生态。本文拟结合英国另一位思想家特里·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对《动物庄园》中叙述语言所表征的意识形态性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通过探讨小说中如何利用极权统治操控话语的手段来揭示语言与权力之间所存在的共生关系;二是结合小说中事例分析说明话语权是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叁是试图说明作为政治批评的审美意识形态如何实现主体解放的可能性与途径。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与主要思路。第二部分可分为叁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论渊源以及理论建构。第二章着重探讨叙述语言与审美意识形态的关系,将重点探讨语言与权力,意识形态话语权以及审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第叁章着重对《动物庄园》予以文本解读,对文本的语言特点以及话语角色予以分析。第叁部分为结语,反思审美意识形态与话语权的相关问题,为树立文化自信的发展需要提供现实启示意义,即对语言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予以总结说明。伊格尔顿是当代享誉全球的文艺理论家,他提出了着名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该理论以意识形态为切入点,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与剖析将文学批评与现实政治予以有效融合,借助这种独特的文化政治实践方式开辟了传统美学的新视域。在他看来,语言不仅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而由此形成的话语权则展现了一种权力关系、一种社会与政治的关系力。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动物庄园》的文本出发,运用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来分析话语的意识形态性,揭示作为权力的话语如何演变为权力的意识形态,进而成为操控社会关系的工具,目的是通过审美意识形态来为主体的话语解放寻找新的可能。(本文来源于《武汉纺织大学》期刊2019-05-01)
胡晓曦[7](2018)在《朝鲜族鹤舞审美意识形态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鲜族主要居住在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他们勤劳朴实、能歌善舞,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有"歌舞民族"之称。由于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的不同,朝鲜族民间舞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以特殊的气息带动优雅的韵律,与细腻的内在感情融为一体。舞者身体平稳、动作轻柔,与呼吸配合十分默契;其身体自然起伏,给人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感觉。朝鲜族人民非常崇拜和喜欢鹤,从舞步到动作都模仿鹤的动作与姿态,形成了潇洒、典雅、含蓄、飘逸的独特审美意识形态。(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8年23期)
黄念然[8](2018)在《“审美意识形态”论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新时期中国文论的重要理论创获,是中国学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面向新时期文艺实践,在各种论争中不断寻求理论突破,不断进行理论体系的完善,从而建设具有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尝试。新时期以来关于文艺反映论的论争、关于文艺上层建筑性质的论争和关于文艺意识形态性质的论争等重要论争构成了审美意识形态论形成与创构的问题情境。作为新时期中国文艺学界集体成果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其形成的大致逻辑进路是"审美特征"论→"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建构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的建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学科意义和学派建设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学术》期刊2018年03期)
李军[9](2018)在《审美意识形态与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沙博理的“侨居地”翻译思想研究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侨居地翻译"活动研究对于厘清译者文化身份多重性与在其审美意识形态影响下的译者的主体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新中国成立后侨居翻译家悉尼·沙博理(Sidney Shapiro)的翻译人生及翻译实践作为考察对象,探讨其翻译思想在侨居者审美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变化过程,及其在翻译实践中体现出的侨居地翻译家的译者主体性。此研究对于解决中国文学外译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东方丛刊》期刊2018年01期)
蔡晓仪[10](2018)在《黄金里的枷锁——论《金锁记》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改朝换代下,普罗大众的颠沛流离将人生指向了虚无,于是追求物欲和情欲成为了消解虚无的手段。张爱玲小说中《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众多角色中的典型,展示了世俗挣扎下人性的变态与异化,恋子妒女的曹七巧以物欲报复情欲,最终变成了只有金钱没有亲情的"黄金里的枷锁"。小说作为文学创作,不仅是想象性再现,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通过小说形象的塑造与理性的意图也表明了作者无功利性的目的和功利性的指向,从而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更是作家认识的反映。(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15期)
审美意识形态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文论史是文学的立场、观念、思想和理论与国家意识形态在某种共同进程方向上的动态调适史。新时期初年的文学主体论因其显示着文学和文论的根本冲动及诉求,与其由固有传统、不同文论观念和当时的思想文化需要所构成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冲突、互动与各自反思及转换也表现出相应的突出性,更加重要的是有关文学主体的认识和讨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潜质和延至远方的生命力。从遥望五四"人的文学"思想的新时期文学主体论到文学的主体间性和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演变过程中,便蕴含着这一文论史逻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意识形态论论文参考文献
[1].康杨达琦.新时期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提出与论争[J].牡丹.2019
[2].王确.从文学主体论到主体间性与审美意识形态论——遥望五四传统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J].社会科学文摘.2019
[3].杨翊.“淡雅”的无用之用——论《受戒》审美意识形态中的功利性[J].课外语文.2019
[4].乔云凤.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5].王确.从文学主体论到主体间性与审美意识形态论——遥望五四传统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J].文艺理论研究.2019
[6].李琛.探析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中的话语问题[D].武汉纺织大学.2019
[7].胡晓曦.朝鲜族鹤舞审美意识形态探析[J].艺术教育.2018
[8].黄念然.“审美意识形态”论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J].华中学术.2018
[9].李军.审美意识形态与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沙博理的“侨居地”翻译思想研究为中心[J].东方丛刊.2018
[10].蔡晓仪.黄金里的枷锁——论《金锁记》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J].北方文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