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底膜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骨膜蛋白,眼睑基底细胞癌,癌相关成纤维细胞,正常成纤维细胞
基底膜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赵佐芳,王大庆,王宁,雷小平,朱大勇[1](2018)在《骨膜蛋白在眼睑基底细胞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与眼睑正常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对已分离、培养、纯化、鉴定的眼睑基底细胞癌相关成纤维细胞(basal cell carcinoma associated fibroblasts,BCAFs)与眼睑正常成纤维细胞(normal fibroblasts,NFs)中骨膜蛋白(periostein,PN)表达差异。方法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纯化的BCAFs和NFs,用胰蛋白酶调制细胞悬液的浓度均为20×103个·m L~(-1),按每孔2 m L细胞悬液接种六孔板。以无血清培养基培养48 h后收集上清液,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BCAFs与NFs上清液中PN的含量;以盖玻片置于六孔板底制作细胞爬片,应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技术检测BCAFs与NFs中PN的表达。结果眼睑BCAFs与NFs上清液中PN的含量分别为(9.26±2.35)μg·L~(-1)和(2.57±0.41)μg·L~(-1);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检测PN表达显示,眼睑BCAFs中强于N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睑BCAFs较NFs高表达分泌PN,提示PN在眼睑基底细胞癌的局部侵袭生长中起着一定作用。(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8年05期)
Xing,Liang,Xintong,Dong,Donald,G.Moerman,沈康,王香明[2](2016)在《线虫肌小节结构通过基底膜蛋白多糖调控本体感觉树突末梢形态建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介感觉神经末梢是感觉神经元周围突的末梢,与其他组织如表皮,肌肉等组成感受器,以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向中枢,产生感觉。但感觉树突末梢如何和周围组织相互作用形成感受器并不清楚。线虫PVD感觉神经元具有规则的四级树突,具有和高等哺乳动物感觉神经末梢相似的形态,是研究树突发育和神经末梢形态发生的很好的模型。(本文来源于《科学新闻》期刊2016年01期)
马金龙,褚言琛,张成栋,邹云雯[3](2014)在《基底膜蛋白多糖对成骨细胞增殖及BMP-2分泌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基底膜蛋白多糖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其分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随机分为基底膜蛋白多糖抑制剂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低氧状态下基底膜蛋白多糖抑制剂组(C组)、低氧状态下对照组(D组)。各组分别进行相应处理,培养24、48、72、96h。采用细胞增殖检测方法(CCK-8法)和ELISA法,检测并比较各组成骨细胞增殖和分泌BMP-2的变化。结果培养24、48h,A组与B组比较、C组与D组比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均降低,差异有显着性(t=4.51~18.04,P<0.05);培养72h,各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培养96h内,A组与B组比较、C组与D组比较成骨细胞分泌BMP-2降低,差异有显着性(t=6.61~30.50,P<0.05)。结论在成骨细胞增殖早期基底膜蛋白多糖对成骨细胞增殖活性有显着影响,并对成骨细胞分泌BMP-2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齐鲁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云亚歌[4](2014)在《老年眼睑基底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空泡膜蛋白1、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蛋白和抗转移蛋白23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老年眼睑基底细胞癌患者癌组织空泡膜蛋白(VMP)1、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蛋白(PTEN)和抗转移蛋白(NM)23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97例老年基底细胞癌患者术后存档的蜡块组织及临床资料为观察组,上述肿瘤组织周边切缘为正常鳞状上皮组织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VMP1、PTEN和NM23表达。结果观察组VMP1、PTEN和NM2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VMP1、PTEN和NM23表达阳性率与肿瘤最大径、是否侵犯皮肤外结构、转移及Ki67表达密切相关。观察组VMP1、PTEN和NM23表达具有正相关性。结论老年眼睑基底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VMP1、PTEN和NM23蛋白表达均下调,叁者具有协同正向作用,共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4年14期)
张新[5](2014)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炎症细胞因子和基底膜蛋白多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一定浓度的TNF-α,IL-6来干扰体外培养的胎鼠成骨细胞,检测对其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串珠素]nRNA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酶消化法提取并传代培养胎鼠颅盖骨成骨细胞,用一定浓度的TNF-αIL-6干预其生长,CCK法检测不同时期成骨细胞活性,同时用RT-PCR法检测各组成骨细胞串珠素mRNA表达情况。结果:在24h、48h、72h,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TNF-α组,1L-6组)成骨细胞活性明显降低,串珠素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结论:在体外培养的胎鼠成骨细胞,一定浓度的TNF-α, IL-6能降低其细胞活性并抑制其串珠素mRNA的表达。(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4-05-30)
曹凤娟[6](2013)在《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对膜蛋白的检测及表面增强红外基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增强红外光谱技术通过电磁共振原理使红外信号得到大大加强(101-103),且方法简单易行,已一跃成为一种高灵敏高成效的表面分析振动光谱技术。本文针对表面增强红外光谱技术展开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1.盐湖古细菌感光膜蛋白视网膜脂质II(H.s.SRII)具有七个跨膜-helix结构,其中视网膜紫质生色团通过席夫碱(C=N)连接到G-helix的赖氨酸残基上。在蓝绿光光照情况下,膜蛋白H.s.SRII感光,促使细菌的鞭毛发生移动,以避免光氧化作用。光照时,微生物视网膜紫质将会被激发到高能的中间态,然后通过释放热量回到基态,产生对应不同时间的光中间态。这里,我们通过表面增强红外光谱技术,监测单层膜蛋白H.s.SRII在金膜表面上的定向组装。然后,通过表面增强红外差谱技术,检测H.s.SRII在量子点(MSA-CdSe/ZnS QDs)作用下,光循环中间态的变化。膜蛋白作为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助物质运输,帮助传递信号,而此项研究工作,就外来物质(如量子点)对生物膜的影响,会提供比较有利的信息支持。2.目前,主要采用化学沉积法制备表面增强红外基底-金纳米岛膜,但原材料昂贵,重现性也有待提高。本文中,使用廉价的碳纳米材料,通过静电作用与金纳米粒子发生自组装,然后通过滴涂法,滴加到硅晶体表面,自然烘干,通过调整两种材料相对量的多少,就可达到较好的红外增强效果。实验中,材料制备方便,易于量化,且对探针分子PATP的检测可达到纳摩浓度(nM)的级别,为以后叶酸等特异性分子的实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田召彦,叶发刚,褚言琛[7](2012)在《基底膜蛋白多糖抗体可抑制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合成及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到目前为止,基底膜蛋白多糖在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1对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尚少见报道。目的:观察基底膜蛋白多糖对胎鼠颅骨成骨细胞合成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方法:分离并培养SD胎鼠颅盖骨成骨样细胞,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法及茜素红染色法鉴定细胞后,随即分对照组、基底膜蛋白多糖阻断组,应用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基底膜蛋白多糖对成骨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情况。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基底膜蛋白多糖阻断组转化生长因子β1浓度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说明基底膜蛋白多糖抗体能消除其促进成骨细胞分泌合成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作用,使转化生长因子β1浓度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2年33期)
田召彦[8](2012)在《基底膜蛋白多糖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合成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基底膜蛋白多糖对体外培养的胎鼠颅骨成骨样细胞合成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方法分离并培养SD胎鼠颅盖骨成骨样细胞,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法及茜素红染色法鉴定培养细胞性质,于第3,5,7,9,11,13天时收集上清液,随即分对照组、基底膜蛋白多糖阻断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基底膜蛋白多糖对成骨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β1的表达及浓度变化。结果对照组基底膜蛋白多糖免疫组化呈强阳性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基底膜蛋白多糖阻断组的转化生长因子β1浓度降低(P<0.05),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两组生长因子的表达量及浓度均于第7天时最高,而后逐渐下降。结论基底膜蛋白多糖抗体消除其促进成骨细胞分泌合成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作用,使转化生长因子β1浓度降低。(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2-05-25)
李振宇[9](2012)在《大鼠股骨骨不连模型制作及骨不连骨组织中基底膜蛋白多糖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客观的骨不连动物模型并检测基底膜蛋白多糖在骨不连骨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以探讨基底膜蛋白多糖在骨不连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64只10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右侧股骨逆行打入1.25mm克氏针,中段线锯造成横行骨折,实验组股骨骨折两端骨膜各灼烧2mm,正正常骨折愈合组骨折断端不作特殊处理,分别于2周,4周,6周,8周经大体标本观察、病理组织学及X线检查确定骨不连形成,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骨不连骨组织中基底膜蛋白多糖。结果大体标本、X线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显示:8周后实验组骨折端无骨性连接,纤维瘢痕组织填充,断端硬化、吸收,正常对照组6周后骨折愈合。同时该实验发现基底膜蛋白多糖可在骨细胞尤其是胞周细胞外基质中表达,2周时含量最高并随着时问推移进一步减少,在骨不连组的表达低于正常愈合组。结论本实验模型,具有骨不连的大体标本、影像、病理学改变,故可认为是一种可靠而实用的骨不连模型。基底膜蛋白多糖可促进骨基质的形成及稳定,促进骨折愈合,与骨不连的形成有关。(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2-05-25)
徐柯,陈吉华,唐立辉,吴丹[10](2011)在《基底膜蛋白多糖的功能多样:血管发生与软骨形成及软骨骨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基底膜蛋白多糖功能多样,在调节血管生物学行为和损伤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目的:探讨基底膜蛋白多糖在组织发育、血管发生、软骨形成中的调节机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Sciencedirect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0-01/2010-12),检索词分别为"perlecan,angiogenesis,cartilage,heparan sulfate,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和"基底膜蛋白多糖,血管,软骨,硫酸乙酰肝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纳入与基底膜蛋白多糖的表达、功能密切相关,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发表的文章。排除重复性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结果与结论:检索到129篇文献,按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共纳入35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基底膜蛋白多糖在机体发育过程必不可少,其具体作用机制受细胞微环境的影响。基底膜蛋白多糖功能强大,在与生长因子、成形素、基质蛋白交互作用下,可用相同的机制来调节每一个程序。(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1年37期)
基底膜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简介感觉神经末梢是感觉神经元周围突的末梢,与其他组织如表皮,肌肉等组成感受器,以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向中枢,产生感觉。但感觉树突末梢如何和周围组织相互作用形成感受器并不清楚。线虫PVD感觉神经元具有规则的四级树突,具有和高等哺乳动物感觉神经末梢相似的形态,是研究树突发育和神经末梢形态发生的很好的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底膜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赵佐芳,王大庆,王宁,雷小平,朱大勇.骨膜蛋白在眼睑基底细胞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与眼睑正常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差异[J].眼科新进展.2018
[2].Xing,Liang,Xintong,Dong,Donald,G.Moerman,沈康,王香明.线虫肌小节结构通过基底膜蛋白多糖调控本体感觉树突末梢形态建成[J].科学新闻.2016
[3].马金龙,褚言琛,张成栋,邹云雯.基底膜蛋白多糖对成骨细胞增殖及BMP-2分泌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2014
[4].云亚歌.老年眼睑基底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空泡膜蛋白1、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蛋白和抗转移蛋白23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
[5].张新.骨折愈合过程中炎症细胞因子和基底膜蛋白多糖的关系[D].青岛大学.2014
[6].曹凤娟.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对膜蛋白的检测及表面增强红外基底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7].田召彦,叶发刚,褚言琛.基底膜蛋白多糖抗体可抑制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合成及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
[8].田召彦.基底膜蛋白多糖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合成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2
[9].李振宇.大鼠股骨骨不连模型制作及骨不连骨组织中基底膜蛋白多糖的检测[D].青岛大学.2012
[10].徐柯,陈吉华,唐立辉,吴丹.基底膜蛋白多糖的功能多样:血管发生与软骨形成及软骨骨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