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居住区论文-郝丹斌

混合居住区论文-郝丹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居住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混合居住,发展策略

混合居住区论文文献综述

郝丹斌[1](2019)在《城市混合居住区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混合居住区的发展源泉来自《雅典宪章》,其中将城市划分为四大块,分别是居住、工作、休闲娱乐以及行动交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而形成了现代主义形式的"功能分区"的规划思想,以及"邻里单位理论"的居住区规划思想,当前现代住宅规划理念在社会建设中的位置越发重要。本文才以混合居住区为中心,分析在当前社会发展情境下,城市混合居住区发展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住宅设施》期刊2019年02期)

傅燕[2](2018)在《城市居住区分化及混合生态居住模式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房地产市场的细分化发展、消费能力的"挤出效应"、分类居住的社会心理等方面,对城市居住区分化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对城市居住区分化问题加以解决的建议及对策,以期为促进城市居住方面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8年28期)

满洲,赵荣钦,袁盈超,冯德显,杨青林[3](2018)在《城市居住区周边土地混合度对居民通勤交通碳排放的影响——以南京市江宁区典型居住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和都市空间结构是当前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内容之一。结合对南京市江宁区典型居住区的调研数据,文章初步分析了城市居住区周边土地混合度对通勤交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中心区土地混合度与通勤交通碳排放呈高度负相关;(2)在通勤交通碳排放中,私家车通勤碳排放占主导地位;(3)不同小区居民通勤交通碳排放呈现明显差别,城市中心区居民低碳排通勤交通方式特征显着,而城郊居民通勤方式呈现高碳排特征;(4)城市中心区土地混合度与低碳出行比例呈高度正相关。未来,应适当提高各城市功能区土地混合度,改善居民的通勤结构,进而减少通勤交通产生的碳排放,构建低碳城市。(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18年01期)

平山翔吾[4](2013)在《郊外大规模居住区开发过程中的土地混合使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城市规划领域为了解决城市过密问题,推崇明确的功能分区和性质单一的土地利用模式,以期形成产业的聚集、人口的疏散和良好的交通环境。但是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此种规划手法非但没有解决大城市的过度拥挤问题,反而造成了许多新问题,如单一功能主导下的新城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对主城的过度依赖,摊大饼式的扩展模式使空间愈发不人性化,地区的人文地域特点在改造过程中消亡。特别是因为快速城市化,在郊外建设的居住区难以走出自身城市功能单一化的怪圈,成为中心城的沉重负担。本文即聚焦郊外大规模居住区的城市功能混合使用问题,寻求如何实现郊区自身功能的独立性。研究主要案例对比的形式,以东京的多摩新城和北京的回龙观地区为例,分析其居住、商业、办公这几大功能的形成过程,以期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3-06-01)

朱蓉,孙翌博[5](2008)在《高品质混合形态居住区的协调设计:深航翡翠城》一文中研究指出深航翡翠城项目为深航(沈阳)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地块位于沈阳市和平区浑河南岸长白岛开发区,距中心城区10分钟车程,约5km,是城市核心资源的主要辐射范围。地块北临浑河,通过工农桥与南京街相连,胜利桥与胜利街相连。西侧毗邻万科地块,(本文来源于《建筑创作》期刊2008年10期)

刘旸[6](2008)在《城市混合居住区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居住区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实践,在现代住宅规划设计中扮演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中国,大量居住区基于传统“功能分区”理论指导而建立。这些住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正在暴露出越来越多问题。本文正是从这一背景出发,在对“混合居住区”发展的现有理论及相关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我国大量的基于“功能分区”理论而建造的居住区进行分析,发现并提出其所面临的问题,继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从本次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入手,确定文本的研究对象、框架、思路、方法,并明确“城市混合居住区”这一研究主体的范畴。第二章:总结和回顾国内外混合模式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动态及实践进程,搭建本次研究的理论平台。第叁章:针对我国不同类型的居住区,从多个角度入手,调查我国现有居住区面临的实际问题,分析并找出问题成因。第四章:针对现实存在的不同类型的居住区,从“功能混合”、“阶层混合”等角度提出不同的混合策略。第五章:通过对国内外具体案例的分析,总结在混合策略方面的经验和不足。第六章:对全文主要观点做一总结,并对后续研究的趋势加以展望。(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期刊2008-03-01)

郭宏定,姚润月,胡俊成[7](2007)在《城市居住区分化及混合生态居住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城市居住分异现象的出现及其负面影响已引起极大关注。本文从分析产生大城市居住分异现象的经济社会根源出发,借鉴西方混合居住发展模式和经验,运用系统理论、政治经济学、公共利益理论和社会生态理论,提出了在当前我国城市住宅开发中积极推进混合生态型居住模式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07年02期)

混合居住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房地产市场的细分化发展、消费能力的"挤出效应"、分类居住的社会心理等方面,对城市居住区分化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对城市居住区分化问题加以解决的建议及对策,以期为促进城市居住方面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居住区论文参考文献

[1].郝丹斌.城市混合居住区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19

[2].傅燕.城市居住区分化及混合生态居住模式的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8

[3].满洲,赵荣钦,袁盈超,冯德显,杨青林.城市居住区周边土地混合度对居民通勤交通碳排放的影响——以南京市江宁区典型居住区为例[J].人文地理.2018

[4].平山翔吾.郊外大规模居住区开发过程中的土地混合使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3

[5].朱蓉,孙翌博.高品质混合形态居住区的协调设计:深航翡翠城[J].建筑创作.2008

[6].刘旸.城市混合居住区发展策略研究[D].同济大学.2008

[7].郭宏定,姚润月,胡俊成.城市居住区分化及混合生态居住模式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7

标签:;  ;  ;  

混合居住区论文-郝丹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