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退耕条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被恢复,物种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地形
不同退耕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雷斯越[1](2019)在《不同地形条件下退耕草地植被恢复与土壤理化性质分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自退耕还林以来,生态环境恢复,水土流失情况有了明显改善,植被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植被生长状况受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以及水热条件的综合作用,地形通过对水热条件的重分配影响植被生长发育。吴起县地处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曾因退耕还林工作出色被誉为―退耕还林第一县‖。本研究以吴起县为研究区,选取典型阴坡、阳坡农田为对照组,分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四个坡向选取典型退耕草地为样地,在样地从峁顶到沟坡位置均匀布设八个坡位分别代表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与沟坡。在样地进行植被调查与土壤样品采集,计算植被α多样性指数,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退耕草地植被恢复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分异特征,探究地形对植被恢复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深入了解植被恢复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影响机制,为后期对生态环境要素对生态恢复的影响的定量模拟研究提供重要支撑。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常见植被有10科24属30种,以菊科、豆科、禾本科为主。不同坡向条件下阳坡植被覆盖度与α多样性指数最高,阴坡较低。不同坡位植被α多样性指数呈现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沟坡的趋势。(2)土壤有机质含量半阴坡、半阳坡较高,全氮含量则为阴坡、阳坡较高;在0-10cm与10-20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随土层深入逐渐减小。土壤容重、孔隙度与饱和持水量表现出半阳坡、半阴坡优于阴坡、阳坡与农田。土壤自然含水量、毛管孔隙度与毛管持水量表现为阴坡、阳坡优于半阳坡、半阴坡及农田。阴坡土壤颗粒组成显着优于其他五个样地,阳坡颗粒组成最差。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呈现出半阳坡、半阴坡整体优于阳坡、阴坡的趋势,退耕草地土壤团聚体MWD表现出从表层到深层土壤逐渐减小的趋势。(3)在沟缘线以上,土壤理化性质在下坡位都表现出较好的趋势,而上坡位则较差。沟缘线以下沟坡位置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较大。(4)地表植被生长状况与土壤理化性质表现并不完全一致,植被生长受地形、水热条件以及土壤特性的综合作用,变化直观但季节波动性大,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较为缓慢。(5)不同地形条件下,退耕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均优于农田对照组,在0-20cm土层上,退耕草地土壤理化性质表现出较明显的优势。退耕还林还草对改善土壤性质、促进生态恢复以及控制水土流失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杨艳芳,孟向东,张平究[2](2013)在《不同退耕年限条件下菜子湖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退耕还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是评价湿地生态恢复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2、5、8、10和20 a)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相邻仍耕作油菜地和原始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比较,揭示了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生态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不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增加;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在退耕5 a时显着升高,而后期变化平缓;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土壤黏粒含量逐渐增加;土壤容重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土壤含水量不断增加;土壤pH值缓慢降低。退耕2 a湿地土壤生态特征仍与油菜地相似,退耕2 a后土壤生态特征开始向原始湿地方向演化。退耕20 a期间湿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强烈,而亚表层变化相对平缓。回归分析表明,除土壤pH和氮素含量的回归曲线拟合不显着外,退耕湿地表层土壤黏粒含量、容重、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和有效磷含量恢复到原始湿地水平所需时间分别为19、23、31、26、27和22 a,快于亚表层土壤的20、31、51、40、30和23 a。(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申强[3](2009)在《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条件下生态经济效益比较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于1999年启动了以农地资源高效利用、提高农地资源生态服务功能以得到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下,退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不同地区的社会基础条件有着巨大的差异,特别是在黄土高原等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由于矿产资源开采数量的不同造成了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巨大差异,同时不同地区人口密度相差也很悬殊。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过程中,地方经济、社会及人口等退耕条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区域退耕还林(草)的成果,影响着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如何在不同退耕条件下实现生态与生产的双赢,避免盲目追求退耕数量而忽视农地资源效益的提高,减少农地资源的误用或滥用,提高农地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诸多学者围绕如何提高农地资源生态、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很少考虑退耕条件差异对退耕的生态、经济效果的影响。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陕西省吴起县和米脂县为研究区域,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对不同退耕条件下农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分析,同时结合对研究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主成份分析及对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来研究退耕条件对区域退耕生态、经济效益的影响。本文结构共分七个部分:第一章简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概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对本文的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章从介绍区域概况入手,对研究区域的退耕条件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后得出:吴起县不仅在退耕前自然资源、经济实力、人口密度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投入等方面明显优于米脂县,而且随着退耕的不断深入,这种优势愈加明显。两个区域相比较,吴起县在退耕过程中属于“人少地多、经济实力雄厚、投入增长”型,而米脂县则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基础薄弱、投入波动”型。第叁章介绍了本研究评估的农地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并运用当量因子法对具有不同退耕条件研究区域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估分析,分析得出在叁个不同的退耕阶段,两个区域农地资源的直接经济产出价值与间接生态服务价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个区域的生态效益值呈不断扩大的态势,其中退耕条件成为差异扩大的主导因素。第四章运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的农业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分析可以看出,吴起县在退耕过程中总产值的提高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因素,而在米脂县农业经济发展主要来自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就业结构的改变。第五章采用主成份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判方法计算了两个区域的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程度,结果显示无论是静态协调度还是动态协调度,吴起县均大于米脂县。第六章以吴起县为例,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相对贡献率的计算对退耕过程中农业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以典型农户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第七章中主要介绍了包括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和后续产业的发展等宏观方面的建议,以及本研究的结论与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骆进仁[4](2004)在《甘肃省不同类型区退耕还林还草条件下的粮食供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省生态问题特别突出,目前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治理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我们绝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相反,在贫困落后地区应更加重视对基本农田的建设,力争粮食自给。(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纵横》期刊2004年05期)
顾生贵,傅筱林,袁虹[5](2004)在《张掖市不同土壤条件下退耕还林模式归类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掖市2002年已退耕面积仅占规划退耕面积的11.78%,本文依据2002年抽查验收工作组分赴各县(区)对2002年退耕还林抽查验收的结果,对全市退耕区的树种配置模式以土壤为主要因子归类为5个类型,进一步分析评价,并提出初步建议,指导以后各年度剩余的88.22%退耕地及其它造林工程用地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树种配置模式选择.结果表明:Ⅰ、Ⅲ、Ⅳ、Ⅴ4个类型中所配置的各类模式和Ⅱ类型配置的c、e、f模式,符合较高验收标准(成活率≥85%),应进一步推广采用;Ⅱ类型配置的d模式的成活率为84.7%,略低于较高验收标准0.3个百分点,可以采用并需做进一步的验证;Ⅱ类型配置的a模式的成活率远低于较低验收标准(成活率≥70%),应采取谨慎态度,并需做进一步的求证.(本文来源于《河西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5期)
郝惠林,刘亚平[6](2002)在《甘肃省不同气候条件下退耕还林(草)成本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地调查和科学计算 ,分析退耕还林 (草 )的成本和影响成本的因素 ,提出有效利用气候资源降低成本 ,使退耕还林 (草 )工作取得更大效益的建议 ,供决策部门参考(本文来源于《甘肃气象》期刊2002年03期)
任继红[7](2001)在《退耕还林(草)不同立地条件治理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山区退耕还林的总体目标、主要原则与指导思想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与科学论证 ,运用现代生态学、经济学与系统工程学技术理论 ,提出了适合山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实际的生态林、林草牧、林药、林茶桑、退耕还林坡改梯、综合管护专业户等六种退耕还林模式。同时 ,分析了各种模式的特点、目的 ,指出了六种模式的适应范围、林草种配置与技术方案。以期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 ,达到既改善生态环境 ,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01年01期)
不同退耕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退耕还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是评价湿地生态恢复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2、5、8、10和20 a)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相邻仍耕作油菜地和原始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比较,揭示了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生态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不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增加;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在退耕5 a时显着升高,而后期变化平缓;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土壤黏粒含量逐渐增加;土壤容重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土壤含水量不断增加;土壤pH值缓慢降低。退耕2 a湿地土壤生态特征仍与油菜地相似,退耕2 a后土壤生态特征开始向原始湿地方向演化。退耕20 a期间湿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强烈,而亚表层变化相对平缓。回归分析表明,除土壤pH和氮素含量的回归曲线拟合不显着外,退耕湿地表层土壤黏粒含量、容重、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和有效磷含量恢复到原始湿地水平所需时间分别为19、23、31、26、27和22 a,快于亚表层土壤的20、31、51、40、30和23 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退耕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1].雷斯越.不同地形条件下退耕草地植被恢复与土壤理化性质分异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杨艳芳,孟向东,张平究.不同退耕年限条件下菜子湖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
[3].申强.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条件下生态经济效益比较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4].骆进仁.甘肃省不同类型区退耕还林还草条件下的粮食供给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04
[5].顾生贵,傅筱林,袁虹.张掖市不同土壤条件下退耕还林模式归类浅析[J].河西学院学报.2004
[6].郝惠林,刘亚平.甘肃省不同气候条件下退耕还林(草)成本及对策研究[J].甘肃气象.2002
[7].任继红.退耕还林(草)不同立地条件治理模式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