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囊藻属论文-陈丽芬

棕囊藻属论文-陈丽芬

导读:本文包含了棕囊藻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棕囊藻,分类,18S,rDNA,rDNA,ITS

棕囊藻属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芬[1](2003)在《有害赤潮藻—棕囊藻属分子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毒赤潮藻棕囊藻(Phaeocystis)生活史复杂,群体形态高度可变,自由单细胞存在多种形式,地理差异显着,在超微结构水平观察困难,缺乏明确有效的分类标准,制约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本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藻株形态,采用PCR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18S rDNA序列和rDNA ITS区序列,研究中国东南海域的藻株分类。 显微镜下观察藻株形态特征,发现根据胶质囊的有无、群体形态(群体形状及大小、群体内细胞分布)和鞭毛单细胞大小等,比较难对藻株进行区分和定种。 本实验测出了汕头藻株ST3和ST2的18S rDNA序列以及香港藻株HK2的18S rDNA序列和rDNA ITS序列。将18S rDNA序列输入国际分子生物学数据库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汕头藻株ST3和ST2被误作棕囊藻属藻类。ST3与硅藻门骨条藻属的Skeletonema costatum、Skeletonema pseudocostatum亲缘关系较近;藻株ST2与Isochrysis galvanaUIO102亲缘关系较近,可能是Isochrysis属的藻类。18S rDNA序列分析将棕囊藻属分为P.PLY559-P.jahnii、P.globosa、P.antarctica和P.pouchetii、P.cordata5个支系,香港藻株HK2位于P.globosa支系中;但未能将P.pouchetii与P.antarctica区分开来。 rDNA ITS区序列分析将棕囊藻属中均能形成群体、具有胶质囊的种类分为P.globosa、P.antarctica和P.pouchetii3个支系,其中香港藻株HK2应为P.globosa。分子系统树并未能将各个种内不同地理来源的藻株区分开来。 18S rDNA序列可用于构建高等级分类群间系统发育关系,用于种间水平研究则有较大的局限性;ITS序列则是种间界定的较好分子指标。 综上所述,中国东南海域的棕囊藻应为P.globosa,分子结果并没有证明中国海域的球形棕囊藻是本地种这一观点。汕头藻株ST2和ST3不是棕囊藻;核酸序列分析技术能对物种进行分类鉴定,在赤潮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3-04-01)

陈丽芬,章群,许忠能,刘宁宁,胡韧[2](2003)在《棕囊藻属的分类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棕囊藻属藻类生活史复杂、地理差异显着、游动单细胞个体微小,至今尚无明确的分类标准。在目前已报道的9个种中,Sournia(1988)认为只有两个种比较可靠,即形成胶群体的P.pouchetii(sensu lato)(包括P.globosa)和不形成胶群体的P.scrobiculata;一些学者将P.pouchetii(sensu lato)进一步细分成P.pouchetii(sensu stricto)、P.globosa、P.antarctica等3种。为方便起见,多数学者将形成胶群体的棕囊藻定名为P.pouchetii,或写成未定种的形式Phaeocystis sp.棕囊藻属分类的混乱制约了相关研究的深入。解决棕囊藻分类混乱问题有赖于新的技术和方法的使用。(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03年01期)

齐雨藻,沈萍萍,王艳[3](2001)在《棕囊藻属(Phaeocystis)的分类与生活史(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棕囊藻属Phaeocystis(定鞭藻纲Prymnesiophyceae)的分类问题目前还有争论。其种的分类标准是以初始的群体形态、地理分布、细胞特征等以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如染色体倍性,基因组大小等为依据。基于以上各种分类特征,目前比较确定的棕囊藻属藻类有四种:一种是只观察到单细胞形态的凹孔棕囊藻(P. scrobiculata),另外叁种是能够形成群体的波切棕囊藻(P. pouchetii)、球形棕囊藻(P.globosa)和南极棕囊藻(P.antarctica)。棕囊藻具有一个复杂的异形生活史,介于几种游离的单细胞(不动的细胞,具有鞭毛的动细胞,小游动孢子以及可能存在的大游动孢子)和群体之间的形态交替.但其生活史中仍有许多不确定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棕囊藻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棕囊藻属藻类生活史复杂、地理差异显着、游动单细胞个体微小,至今尚无明确的分类标准。在目前已报道的9个种中,Sournia(1988)认为只有两个种比较可靠,即形成胶群体的P.pouchetii(sensu lato)(包括P.globosa)和不形成胶群体的P.scrobiculata;一些学者将P.pouchetii(sensu lato)进一步细分成P.pouchetii(sensu stricto)、P.globosa、P.antarctica等3种。为方便起见,多数学者将形成胶群体的棕囊藻定名为P.pouchetii,或写成未定种的形式Phaeocystis sp.棕囊藻属分类的混乱制约了相关研究的深入。解决棕囊藻分类混乱问题有赖于新的技术和方法的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棕囊藻属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丽芬.有害赤潮藻—棕囊藻属分子分类研究[D].暨南大学.2003

[2].陈丽芬,章群,许忠能,刘宁宁,胡韧.棕囊藻属的分类现状[J].生态科学.2003

[3].齐雨藻,沈萍萍,王艳.棕囊藻属(Phaeocystis)的分类与生活史(综述)[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1

标签:;  ;  ;  ;  ;  

棕囊藻属论文-陈丽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