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兴慧(北京市密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密云101500)
【中图分类号】R5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1-0016-01
【摘要】目的为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聚集病例发生特点,评价防制措施的效果。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结果该校学生罹患率为168.21/10万;接触者预防性服药率100%;A+C流脑疫苗应急接种率100%;开展主动搜索2123人;主动监测8816人次;疫源地消毒。结论及时的预防性投药、有效的应急接种及疫源地消毒等综合措施是有效控制流脑发病的关键。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聚集性病例控制措施
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m)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在我国一直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聚集性病例是指当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7天内发现2例或2例以上流脑病例;或在1个乡镇14天内发现3例或3例以上的流脑病例;或在1个县1个月内发现5例或5例以上流脑病例疫情时,视为聚集性病例[1]。
1周内某中学发生一起流脑聚集性病例疫情,2例流脑病例均为临床诊断病例。经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疫点消毒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性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1材料与方法
1.1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调查方法,对2例病例进行个案及现场环境调查调查;现场指导预防性投药及应急接种等综合措施的实施。
1.2分析方法根据个案及现场调查结果,对现场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
1.3采取措施根据流脑发病特性制定相应的隔离、预防性投药、应急接种、主动搜索及主动监测等措施。
2结果
2.1基本情况该学校学生教室为东西两栋教学楼。教职员工220人。学生1900名。赵××为东教学楼初二(6)班学生,本班共35名学生;杨×为西教学楼初一(7)班学生,本班共45名学生。两名学生均为住宿生,不同宿舍,但同一楼层斜对门居住。该层每个宿舍学生均9人,宿舍卫生及通风条件良好。同楼层学生共用卫生间和水房。
2.2发病情况
2.2.1学生发病情况:经与老师了解和对同班及同宿舍学生排查,除赵京华、杨林外未发现其他疑似病例。
2.2.2家庭发病情况:未发现疑似病例。
2.2.3赵××和杨×均有A群流脑疫苗免疫史,且均接种过2剂。临床病原学检测未检出,因无试剂血清学检测未作,但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均被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
2.2.4该校2例病例虽同校不同楼上课,但同为住宿生且同楼层居住,共用水房及卫生间。可能为造成聚集性病例的原因。
2.3疫情控制措施
2.3.1预防性投药和应急接种4月2日至5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应急接种A+C流脑疫苗44人,其中家庭密接者接种5人、医务人员密接接种37人、司机密接接种2人,预防性投药104人;4月9日至10日学校学生进行预防性投药138人。
2.3.2主动搜索情况在全校及家庭中进行了主动搜索,共搜索2123人,未发现流脑疑似病例。
2.3.3开展健康教育向全体教职员工正确宣传流脑防治有关知识,提高职工自我保健意识和防病意识,并将有关知识宣传到全体学生。
2.3.4消毒工作各教室及宿舍注意开窗通风,每天至少3次,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地面、门窗把手等场所用含氯消毒剂做好日常消毒工作,每日2次。
2.3.5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随访,时间为7天,一旦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2.3.6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自4月9日始,要求县医院、县二院开展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即每天向辖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汇总报告所发现的不明原因的突然发热、头痛或/和出现瘀点/瘀斑等症状的病例,如果未发现流脑病例,则报告“零”病例。最后1例病例发病10天后,没有出现续发疑似流脑病例可停止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
2.3.7主动监测情况要求学校加强晨午检,随时注意观察本学校其他教职员工和学生健康状况,发现疑似病例及时上报,同时将病例送往医院救治;县二院、县医院在医院、学校及家庭开展主动监测,监测时间为4月9日后病例发病10天后,没有出现续发疑似流脑病例可停止。此次主动监测共监测8816人,未发现疑似病例。
3讨论
近年来,北京市人口病例主要是在0~4岁组、10~19岁组的小年龄儿童及学生。此起聚集性病例疫情分别为13岁、14岁学生。原因为居住环境拥挤,通风条件较差。所以,应做好:①加强适龄儿童MPV接种,提高免疫覆盖率、及时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②开展应急接种;③做好疑似流脑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标本采集、病原检测,提高脑脊液和血液标本的采集率及病原检测率,及时开展耐药性监测,提高监测质量;④加强流脑病例报告与流行病学调查,对辖区流脑疫情适时进行分析,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同时加强对医疗机构流脑疫情报告工作的指导;⑤密切接触者预防服药工作,是控制流脑疫情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