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25羟基维生素D3,婴儿,特异性皮炎
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张振花,陆春燕[1](2019)在《脐血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升高及25羟基维生素D3缺乏增加早期婴儿特异性皮炎患病率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脐血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升高及25羟基维生素D3[25(OH) D3]缺乏对早期婴儿特异性皮炎患病率增加的影响。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出生的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经荧光酶联免疫法对脐血ECP、脐血25 (OH) D3水平进行检测。150例新生儿中脐血ECP表达升高99例(66. 0%),脐血ECP表达正常51例(34. 0%);脐血ECP升高组婴儿出生后6周及3个月、6个月的特异性皮炎患病率均高于脐血ECP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150例婴儿中47例(31. 3%)出现脐血25(OH) D3缺乏,103例(68. 7%)婴儿的脐血25(OH) D3表达正常;脐血25(OH) D3缺乏组婴儿出生后6周及3个月、6个月的特异性皮炎患病率均高于脐血25(OH) D3表达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ROC曲线发现:6个月后,脐血ECP诊断早期婴儿特异性皮炎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是0. 728、35. 2%、95. 7%;脐血25(OH) D3诊断早期婴儿特异性皮炎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是0. 646、51. 9%、79. 3%。脐血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升高、25羟基维生素D3缺乏和早期婴儿特异性皮炎发生存在相关性,即脐血ECP升高、25(OH) D3缺乏可导致早期婴儿特异性皮炎患病率增加,能作为临床诊断婴儿特异性皮炎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药物生物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茅金金[2](2018)在《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在慢性鼻窦炎伴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中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伴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前后测定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2年1月-201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98例慢性鼻窦炎伴变应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病症选择性予以患者鼻窦手术、免疫治疗、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前后,抽取患者静脉血液样本测定血清ECP水平,观察指标变化。结果:经治疗,患者显效72例,有效26例,总有效率100%。患者治疗后血清ECP(19.7±2.1)ng/L,治疗前血清ECP(28.4±3.7)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4,P=0.021)。结论:血清ECP是慢性鼻窦炎伴变应性鼻炎的敏感指标,会随着患者病症改善而明显下降,定期测定血清ECP能够为慢性鼻窦炎伴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8年29期)
陈俊[3](2018)在《人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诱导小鼠巨噬细胞自噬清除细胞内分支杆菌M.aurum》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核分支杆菌引发的结核病仍然是威胁世界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多药耐药分支杆菌的出现以及艾滋病感染患者增加使得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当前迫切需要研发更高效的抗菌药物替代传统抗生素。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又名RNase3,属于人核糖核酸酶A家族的成员,除具有催化单链核糖核酸作用还发现其同时具有抗菌作用,在机体的先天免疫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目的:本文旨在研究ECP的抗分支杆菌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胞外水平检测ECP对快速生长且不致病型的M.aurum分枝杆菌的生长抑制和细胞沉聚作用,即测定ECP对M.aurum的最小100%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_(100)),与此同时,构建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感染M.aurum的体外模型并以此模型检测ECP对细胞内M.aurum的作用并与细胞外试验对比;其次,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个参与自噬重要过程的BECN1和ATG5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同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另一个自噬相关蛋白LC3,验证ECP是否能诱导巨噬细胞自噬;最后,对比添加自噬诱导剂Rapamycin或自噬抑制剂Bafilomycin A和3MA条件下ECP在胞内抗菌效果。结果:ECP能有效抑制M.aurum的生长,体外MIC_(100)低至5 uM;胞内MIC_(100)为2 uM,该浓度对小鼠巨噬细胞无细胞毒性。相较于对照组,0.75 uM(细胞内的MIC_(100),2 uM)的ECP处理24 h后自噬基因BECN1和ATG5的转录水平表达显着上调,与qPCR结果一致,蛋白免疫印迹证实ECP能提高LC3-Ⅰ转化为LC3-Ⅱ。自噬诱导剂Rapamycin能提高ECP(0.75 uM)对巨噬细胞内M.aurum的抑制作用,与此同时自噬抑制剂Bafilomycin A和3MA均能抑制ECP的作用。结论:ECP在细胞内外均能有效抑制M.aurum,除通过破坏分支杆菌细胞壁发挥抑菌作用,其还能诱导巨噬细胞的自噬作用,进一步清除细胞内的分支杆菌。(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8-03-10)
周小柳,王海妹,黄继红,李智群[4](2017)在《老年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及总免疫球蛋白E水平改变及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老年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NIFRS)患者血清总免疫球蛋白(TIg)E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CEP)水平的改变及对疾病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老年NIFRS患者84例依据疾病亚型分为变态反应型真菌性鼻-鼻窦炎(AFRS)组41例和真菌球(FB)组43例。结果 AFRS组血清TIg E及CEP水平显着高于FB组(P<0.05),两组血清Ig G水平未见显着差异(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以12.11 ng/ml为截点值,CEP鉴别诊断AFRS和FB的敏感性为88.37%,特异性为82.93%,曲线下面积为0.89,优于TIg E。AFRS组血清CEP与TIg E水平显着正相关(r=0.552,P<0.01)。结论血清CEP及TIg E对老年AFRS及FB均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其中CEP价值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7年16期)
陈毛毛[5](2017)在《畅迪试剂脱敏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畅迪试剂脱敏疗法对小儿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效果和对患儿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收治过敏性鼻炎患儿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患儿给予畅迪试剂脱敏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指标得分和EOS、ECP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0%(52/54),显着高于对照组81.48%(4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鼻灌洗液中EOS阳性率为75.93%(41/54),显着低于对照组92.59%(5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鼻灌洗液中ECP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畅迪试剂脱敏疗法对提高小儿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明显降低患儿EOS、ECP水平,减少患儿过敏性鼻炎的发生次数,降低对患儿的影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周海霞,常蕊静,姜鹏,加孜那·托哈依[6](2017)在《支气管哮喘过敏原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及总免疫球蛋白E、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的测定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Ig E)、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在过敏性哮喘诊断中的意义,为哮喘患者防治方案的个体化、具体化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自动化快速检测系统(CAP)对90例哮喘患者进行6种吸入性、12种食入性混合过敏原特异性Ig E(SIg E)及TIg E、ECP检测。结果 (1)90例哮喘患者中过敏原总阳性率为68.89%,其中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为58.89%,食入性过敏原阳性率为38.89%;(2)吸入混合过敏原中以Wx3(蒿属、车前草、藜属、一枝黄花、荨麻)及Hx2(屋尘、尘螨、粉瞒、蟑螂)占多数,食物以Fx3(小麦、燕麦、玉米、芝麻、荞麦)、Fx5(蛋白、牛奶、鳕鱼、花生、黄豆)占多数;(3)TIg E阳性率为64.44%,大多数哮喘患者以1~3种混合过敏原为主,过敏原种数、ECP水平与TIg E显着相关。过敏原种数与ECP无显着相关性。SIg E阳性组的血清TIg E明显高于SIg E阴性组,P<0.01。SIg E阳性组的血清ECP与SIg E阴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蒿属、藜属类植物为就诊于我院哮喘患者导致支气管哮喘发作最主要的变应原,混合型过敏原为初步筛选患者主要的过敏种类,若筛查阳性可进一步进行单项过敏原测定。TIg E可以用来提示过敏的概率,并帮助医师决定是否对一组常见吸入性过敏原试验阴性的患者作进一步检查。ECP检测不能判断患者的过敏状态。过敏原检测在哮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检测变应原对特异性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7年03期)
姚超,肖华龙,孙伟峰[7](2017)在《血清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哮喘患者血清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探讨ECP在哮喘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以及诊疗中的意义。方法:应用Uni CAP100酶免疫荧光分析仪测定111例哮喘患者血清ECP水平,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哮喘患者组血清EC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且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对照组及哮喘组患者组血清ECP水平男女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ECP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哮喘患者血清ECP的含量变化与性别无关。ECP对于哮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临床诊断哮喘的有效的实验室辅助指标。(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7年06期)
王瑢,边俊梅,倪文昌,王娟丽,鲍星星[8](2016)在《儿童哮喘患者血清骨桥蛋白及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儿童哮喘患者及正常对照儿童血清中骨桥蛋白(OPN)及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检测,探讨OPN及ECP浓度与儿童哮喘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哮喘患儿组血清OPN与ECP的关系。方法:10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与40例对照组儿童均于入院当日抽取血液检测OPN及ECP值。结果:(1)两组血清OPN及ECP水平比较: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OPN及EC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哮喘急性发作程度与OPN及ECP的关系:哮喘急性发作组轻、中、重度患儿血清OPN水平与严重程度无相关性(r=0.044),ECP水平与严重程度有相关性(r=0.401),且呈显着相关(P<0.001);(3)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OPN与ECP水平相关性比较:哮喘患儿血清中OPN与ECP水平有相关性(r=0.669),且呈显着相关(P<0.001)。结论:OPN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包括调节IgE反应,炎症细胞迁移等。ECP是一种强碱性的细胞毒性糖蛋白,当嗜酸性粒细胞被激活时释放出颗粒,促组胺释放,引起支气管粘膜损伤。OPN及ECP在哮喘儿童中血清水平明显增高,研究它们的水平对帮助诊断儿童哮喘,治疗及预后的判断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数理医药学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郑义辉,欧阳小容,陈广源[9](2016)在《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与IgE的检测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总Ig E与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接诊的100例特应性皮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我院同期10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对两组对象的血清总Ig E、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进行检测,且进行常用食物过敏原过筛试验与吸入过敏原过筛试验,观察及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总Ig E水平为(2182.08±1979.75)U/m 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36±35.81)U/m L;观察组患者的血清ECP水平为(30.48±16.81)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6.57)μg/L;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总Ig E水平为(1241.15±1089.74)U/m 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血清总Ig E水平为(2182.08±1979.75)U/m L;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ECP水平为(11.49±7.49)μg/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血清ECP水平为(30.48±16.81)μg/L;观察组患者的食物过敏原过筛试验和(或)吸入过敏原过筛试验阳性率为47.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0%;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总Ig E、ECP水平是反映特异性皮炎患者病情变化的主要指标,结合过敏原过筛试验的检测结果,有助于准确的判断患者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项李娥,尚莉丽[10](2016)在《中药序贯疗法对支气管哮喘儿童哮喘控制测试、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及免疫球蛋白E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药序贯疗法对支气管哮喘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中药序贯疗法治疗儿童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支气管哮喘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急性发作期吸入氟替卡松,治疗组急性期予温肺止咳平喘方、缓解期予健脾补肺化痰方口服,总疗程为6月,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C-ACT,ECP,IgE的变化情况。并选取30例健康儿童作健康对照。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发作期治疗前血清ECP,IgE水平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发作期治疗前、缓解期治疗前血清ECP,IgE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缓解期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对照组缓解期治疗后ECP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仍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缓解期治疗后IgE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中药序贯治疗能改善支气管哮喘患儿的C-ACT评分,降低哮喘患儿体内异常增高的ECP,IgE水平;中药序贯治疗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ECP,IgE水平,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医儿科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伴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前后测定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2年1月-201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98例慢性鼻窦炎伴变应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病症选择性予以患者鼻窦手术、免疫治疗、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前后,抽取患者静脉血液样本测定血清ECP水平,观察指标变化。结果:经治疗,患者显效72例,有效26例,总有效率100%。患者治疗后血清ECP(19.7±2.1)ng/L,治疗前血清ECP(28.4±3.7)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4,P=0.021)。结论:血清ECP是慢性鼻窦炎伴变应性鼻炎的敏感指标,会随着患者病症改善而明显下降,定期测定血清ECP能够为慢性鼻窦炎伴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张振花,陆春燕.脐血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升高及25羟基维生素D3缺乏增加早期婴儿特异性皮炎患病率的临床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2019
[2].茅金金.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在慢性鼻窦炎伴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中的变化[J].中外医学研究.2018
[3].陈俊.人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诱导小鼠巨噬细胞自噬清除细胞内分支杆菌M.aurum[D].重庆理工大学.2018
[4].周小柳,王海妹,黄继红,李智群.老年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及总免疫球蛋白E水平改变及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
[5].陈毛毛.畅迪试剂脱敏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7
[6].周海霞,常蕊静,姜鹏,加孜那·托哈依.支气管哮喘过敏原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及总免疫球蛋白E、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的测定及分析[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7
[7].姚超,肖华龙,孙伟峰.血清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探讨[J].吉林医学.2017
[8].王瑢,边俊梅,倪文昌,王娟丽,鲍星星.儿童哮喘患者血清骨桥蛋白及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
[9].郑义辉,欧阳小容,陈广源.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与IgE的检测意义[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
[10].项李娥,尚莉丽.中药序贯疗法对支气管哮喘儿童哮喘控制测试、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及免疫球蛋白E的影响[J].中医儿科杂志.2016
标签: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25羟基维生素D3; 婴儿; 特异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