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接入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道路接入口,驶入车辆,公交专用道,主路车流
接入口论文文献综述
谈圣[1](2019)在《车辆驶入对设置公交专用道的城市道路接入口交通影响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私家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小汽车进入普通家庭逐渐普及,居民出行方式的机动化趋势日趋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城市路网的交通压力且未来将更加显着。为了缓解由于机动车出行量增加而导致的城市交通问题,我国许多城市开始设置公交专用道。然而,由于受到我国城市空间布局和道路通行需求等多个因素的限制,很多城市通常会在设有公交专用道的路段上设置接入口,以满足办公、医疗、商业等交通出行需求。公交专用道的开启时段同时也是城市通勤高峰时段,此时将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车辆进出与主路机动车流及非机动车辆相互干扰的情形,对接入口处的交通造成一定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局部区域的交通拥堵,因此有必要针对公交专用道开启时段,针对车辆驶入对接入路段的交通影响特性开展研究。本论文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停车设施出入口交通拥堵机理与管理策略研究(批准号:19YJAZH011)”和扬州大学培育基金“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路外停车设施出入口交通拥堵机理及优化方法”开展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及模型建立的方法针对车辆驶入对设有公交专用道的城市道路接入口影响机理开展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车辆驶入对接入口影响调查与特性分析、车辆驶入对设有公交专用道的主路车流影响特性分析、车辆驶入对设有公交专用道的非机动车流影响特性分析。首先,针对不同的城市道路接入口类型及接入道路,从道路条件、交通条件、交通管理等方面,分析了设置有公交专用道的接入口路段交通特性及影响因素,同时制定了相应的交通调查方案,并对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其次,针对车辆驶入的情形,分析了车辆驶入形式及驶入前所处车道位置,对比分析了公交专用道开启、关闭时段对车辆驶入的不同影响;根据实测数据,分析了公交专用道开启时段公交车辆到达特性,构建了驶入车辆的可穿越间隙模型;基于驶入车辆的可接受间隙建立第一辆跟随车辆延误时间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仿真模拟;选择公交车辆到达率和主路车流到达率为主要参数,构建了主路车流延误时间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仿真模拟。最后,分析了接入口路段非机动车流的基本特性,选用博弈论对接入口路段非机动车道开展研究。选用非机动车与驶入车辆的延误时间作为效应值构建了博弈模型,分析了驶入车辆与非机动车决策行为演化机理,并进行了仿真模拟。(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20)
王子豪,刘明阳,赵艳[2](2019)在《集散一级公路接入口最小间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集散一级公路接入口最小间距,保障公路运行速度和行车安全,分别建立关于集散一级公路接入口间最小间距、接入口与中央分隔带开口最小间距和接入口与平面交叉口最小间距的计算模型,提出计算模型中所需要的接入口上游功能区长度、接入口下游功能区长度、车辆加速距离、车辆变道距离、车辆减速距离等推荐值,进一步计算得出各类接入口最小间距推荐值,为道路设计者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许诺,龙科军,杨进,朱全军[3](2018)在《城乡结合部一级公路接入口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中国一级公路接入口运行效率和交通安全问题,分别选择十字平面交叉、右进右出远引掉头及通道/天桥辅助的右进右出3种典型接入口形式开展评价研究。采用VISSIM仿真软件和安全间接分析模型仿真软件,建立接入口交通流仿真模型,分别采集行程时间、延误、停车数、交通冲突数及交通冲突时间等指标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通道/天桥辅助的右进右出设计形式是较为安全、效率最高的接入口形式。(本文来源于《交通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朱全军,谭余嵩[4](2018)在《城乡结合部一级公路接入口布局与设计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接入口是城乡结合部农村公路对接一级公路的咽喉部位,其布局与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运营的效率和安全,通过分析城乡结合部公路一级公路接入口的特点、难点、重点,提出了接入口布局与设计优化的理念和总体思路,结合工程实例进行验证,为类似工程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南交通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卓曦,唐璐璐,陈菁[5](2018)在《城市道路接入口布局多级模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城市道路接入口交通安全水平与通行效率,构建接入口布局评价因素集,以道路特性、建筑特性、土地特性和驾驶员特性为二级因素集,以道路通行能力适应性、交通安全适应性、用地面积协调性、地块形状协调性、沿街面协调性、周边用地情况协调性、驾驶员心理压力等要素为一级因素集,在此基础上,通过隶属度计算,进行一级和二级模糊评价,最后以某市城市道路接入口布局方案为例,进行成果试算。本文提出了城市道路接入口布局多级模糊评价方法,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8年06期)
乔建刚,田亚磊,陈罗刚,戴长永[6](2018)在《基于最大熵的城郊公路接入口间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接入口间距对城郊公路的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有着较大的影响。通过对城郊公路进行调研,实地采集运行速度、交通量等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接入口间距的定义,把采集数据利用最大熵原理构建模型,运用MATLAB软件求解方程,确定了城郊公路接入口合理间距。并使用仿真软件Synchro以延误、停车次数、平均速度作为评价指标对不同接入口间距进行仿真验算,为解决交通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种新思路。(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张奕,刘超平,何小洲[7](2017)在《城乡接合部道路接入口最小间距》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避免接入口间距过小导致的车辆间冲突增多,主路通行能力下降,车辆频繁加减速,产生安全隐患,首先对城乡接合部不同类型道路接入口处车辆运行情况进行调查,获取相关数据。然后,基于调查数据以及构建基于主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模型,分析接入口间距与主路车辆通行速度的关系,进而获得不同主路车辆车速折减率条件下所对应的接入口间距。明确主路要达到不同服务水平所对应的接入口间距。最后,在避免右转重迭冲突和保证接入口处视距的基础上,分析得出不同类型、不同服务水平、不同道路设计车速条件下对应的同向接入口合理最小间距,以及对向接入口间和接入口与平面交叉口之间的合理最小间距。(本文来源于《2017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6-09)
乌达[8](2016)在《城乡结合部及村镇段低等级道路接入口几何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城乡结合部及部分村镇,交通需求及机动化程度大幅提升。由于相关地区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较为薄弱,往往导致其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突出。其中,低等级道路往往兼具交通与生活的双重属性,居民出行方式多样,加之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淡薄,导致其交通安全问题更为严重。作为提升交通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接入管理工作应在我国城乡结合部及村镇段低等级道路中得到充分重视。本文研究接入管理中的接入口几何设计方法,旨在于通过合理的接入口几何设计,提升接入口范围内的交通安全水平。在对多个城乡结合部及村镇地带低等级道路沿线交通安全环境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安全性、技术经济性、用地、接入口间协调等方面提出了T型、十字型、环形叁类接入口的选择依据。在对不同用地类型接入口交通需求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于各主要用地类型接入口的设计车辆选择依据。通过对典型路段重要接入口几何参数测量与交通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影响接入口范围内车辆运行行为的关键性几何参数。以降低严重交通冲突比例、降低行人与非机动车驾驶人事故风险、降低事故率为主要原则,提出合理的接入口设计速度。进而提出了接入口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几何设计关键性指标取值建议,同时,也提出了畸形接入口的改善策略。通过对主线道路车辆运行规律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外部分研究成果,提出了接入口一般性视距保障建议及畸形接入口视距保障建议。运用研究成果对示范工程路段重点接入口进行几何设计改善,使用Autoturn软件进行交通仿真,结果显示改善方案合理,研究成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5-17)
周攀[9](2016)在《山地城市主干道接入口设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用地开发强度加大,主干道随意设置接入口的现象口益严重,而重庆市作为山地城市的典型代表,受地形制约,这一现象尤为突出;然而目前国家以及重庆市地方并不存在系统的接入口设置规范,为保证重庆市主干道交通运行安全以及通行能力,本文在借鉴美国出入口管理思想上,综合运用交通工程学理论、微观仿真技术和冲突识别技术对重庆市主干道接入口设置技术展开研究,提出了重庆市主干道接入口间距计算方法,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对美国接入管理技术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系统介绍了接入管理技术的基础概念、实施原则与部分关键技术的应用。通过接入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总结了该技术对于道路交通安全、通行效率、土地开发、节能减排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2)通过对重庆市主干道及其接入口进行交通调查,建立了主干道及接入道路的速度—流量模型,确定了接入道路车辆的临界间隙,对接入口分布、几何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尽管在出入口几何特征方面存在宽度和坡度过大等问题,但基本上都可以找到现成且有效的解决办法,反而是接入口的分布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接入口间距过小,很有一部分低于150m甚至停车视距70m,不仅会导致主干道运行效率低下,同时还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3)在既有交织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交织长度、交织流量、非交织流量、交织比等因素,通过仿真手段对城市叁车道主干道交叉口进口段展开研究,建立了交叉口进口交织段速度模型,经证明该模型具有一定准确性,并且通过反算得到交叉口进口段交织长度模型。(4)建立重庆市主干道典型交叉口仿真模型,基于SSAM模型以及区域冲突识别方法,对交叉口下游稳定距离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稳定距离因进口道渠化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同时确定了在设计通行能力下不同渠化进口道对应的下游稳定距离。(5)在交织段长度模型与下游稳定距离的研究基础上,引入接入管理技术中的交叉口功能区概念,认为信号交叉口与双掉头中央分隔带开口的选址应当进行双向计算,提出了山地城市主干道接入口间距综合设置方法。(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6-04-16)
乔建刚,陈罗刚,周彤,戴长永[10](2015)在《基于最大熵的城郊公路接入口安全间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接入口间距对城郊公路的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状况的影响,通过实地调研,大量采集城郊公路的车辆运行速度、交通量等数据,据此提出接入口间距的定义,并依据最大熵原理构建模型。运用Matlab软件计算出模型最优解,进而确定城郊公路接入口安全间距为120~140 m。然后用仿真软件Synchro,对不同接入口间距进行仿真。结果表明,随着接入口间距增大,车均延误、停车次数不断减小,平均车速不断增大;当接入口间距大于120 m时,3个指标趋于稳定。最后,以太原城郊公路小牛线为例,验证该接入口安全间距值能满足通行能力和安全视距的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接入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集散一级公路接入口最小间距,保障公路运行速度和行车安全,分别建立关于集散一级公路接入口间最小间距、接入口与中央分隔带开口最小间距和接入口与平面交叉口最小间距的计算模型,提出计算模型中所需要的接入口上游功能区长度、接入口下游功能区长度、车辆加速距离、车辆变道距离、车辆减速距离等推荐值,进一步计算得出各类接入口最小间距推荐值,为道路设计者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入口论文参考文献
[1].谈圣.车辆驶入对设置公交专用道的城市道路接入口交通影响机理研究[D].扬州大学.2019
[2].王子豪,刘明阳,赵艳.集散一级公路接入口最小间距研究[J].交通科技.2019
[3].许诺,龙科军,杨进,朱全军.城乡结合部一级公路接入口评价[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8
[4].朱全军,谭余嵩.城乡结合部一级公路接入口布局与设计优化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18
[5].卓曦,唐璐璐,陈菁.城市道路接入口布局多级模糊评价[J].科技视界.2018
[6].乔建刚,田亚磊,陈罗刚,戴长永.基于最大熵的城郊公路接入口间距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张奕,刘超平,何小洲.城乡接合部道路接入口最小间距[C].2017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2017
[8].乌达.城乡结合部及村镇段低等级道路接入口几何设计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6
[9].周攀.山地城市主干道接入口设置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
[10].乔建刚,陈罗刚,周彤,戴长永.基于最大熵的城郊公路接入口安全间距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