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目的:目的观察不同体温保护方法对全麻患者麻醉恢复中心温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方法选择90例全麻下腹部手术患者,采用SAAI-N类手术,手术时间约为H2。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综合保温组,人室后采取综合保温措施,设定室温为2一24℃,下半身覆盖充气式保温毯,设定充气温度为42℃,身下铺垫电热毯,增加上肢暴露皮肤隔离层,液体加温至37℃;B组仅设定室温为2一24℃,无特殊保温措施;C组为常规手术组,采取常规保温措施。结果:A组、B组与C组在45min后,A组与B组在75min后同时点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全身麻醉下,主动体温保护能有效地防止体温损失,并提高单体温,也能改善短期手0引言
围手术期低体温(inadvertentperioperativehypothermia,IPH)这表明,围手术期的核心体温低于36℃。研究表明,由于环境温度、身体暴露、麻醉、术中出血和LAG等因素,患者体温低的发生率可达到50%~70%。输血次数。低体温可降低代谢率,降低心输出量,产生代谢性酸中毒,延长肌肉松弛的持久性,引起凝血功能的改变,增加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体温过低也是失血性休克患者出血和死亡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措施降低围手术期体温过低的发生率是医护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本研究对8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围手术期体温保护,并观察温度计保护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本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法选择90例全麻下腹部手术患者,ASAⅠ~Ⅱ级。手术时间2h以上,分为3组。室温维持在18~22℃,室温液体输液,手术区四层无菌片,四肢皮肤双层。常温对照组,除常规保温外,预置室温0.5h,预热层流室温,控制22~24℃;综合保温组控制室温22~24℃,热触控可膨胀THM。铝毯覆盖以下耻骨联合区的患者,当充气温度为43度时,胸部和上肢的皮肤隔离层增加了一倍。同时,36度恒温器用于加热静脉输液液和冲洗液。排除标准:(1)重度高血压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2)甲减;(3)24h前发热。
1.2麻醉方法
进入手术室后,采用无创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开放性静脉通路进行监测。麻醉诱导:依次缓慢静脉给予咪达唑仑注射液0.1mg/kg、芬太尼注射液1~3μg/kg、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0.2mg/kg、丙泊酚注射液1~2mg/kg,面罩加压给纯氧3~5min;表面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术,插管后气管导管接Datex-ohmeda全能麻醉机行机械通气。呼吸参数设定:潮气量(VT)6~8ml/kg,呼吸频率(RR)12~16次/min,吸呼比(I∶E)1∶2,氧流量1.0L/min。麻醉维持: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注射液4~6mg/(kg·h)和瑞芬太尼稀释溶液0.2~1.0μg/(kg·min)维持麻醉,间断按需追加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剂量每次为0.03mg/kg。监测呼吸参数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O2),维持在4.7~6.0kPa。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变化,监测鼓膜温度(欧姆龙MC-510红外线耳式体温计,3505543U),取双侧耳平均值为中心温度,测量患者入室后15min体温记作入室体温,记录麻醉后即刻、15、30、45、60、75、90、105、120min及术毕时各点体温。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三组一般情况比较:3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国内医疗界围手术期低温对患者的危害越来越重要,但对围手术期体温保护方法仍没有统一、明确的指导。影响围术期麻醉体温下降的因素主要有手术室的环境因素、麻醉因素、输液因素、手术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本研究观察到常规保温组患者在全麻后45min即出现体温下降,这主要是麻醉因素对机体影响造成的,可能的原因有:①由于麻醉药物可扩张血管,导致散热增加,并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影响体温的自动调节机制;②全麻气管插管后,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患者肺部,加速呼吸道热量散失;③肌松药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阻断神经肌肉兴奋正常传导而产生肌松作用,致使机体产热减少。有研究显示,全麻下体温下降的方式有其特殊性:第1h中心温度急剧下降,第2~3h体温缓慢下降,散热大于产热,最后保持恒定。控制室温组全麻后也出现体温下降的现象,但与常规保温组比较,明显延缓了体温下降的进程,分析其原因:腹部手术患者暴露在环境温度下体表面积较大,加之层流手术室术区空气流动快,导致患者体温散热加快。因此手术室温度越高,中心体温下降越慢,手术区域散热的速度与机体和环境温度的差值成正比。这与温海明和KimYS等的研究结果相似。KadamVR等研究显示,全麻患者热反应阈值范围扩大至34.5~39℃,在该体温范围内患者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SesslerDI研究显示手术室温度为26℃时可有效预防全身麻醉期间中心体温降低,对于新生儿及早产儿,室温保持在27~29℃。然而现实中普遍将手术室温度控制在18~22℃,因为手术医生必须穿着较厚的无菌手术衣,无法耐受过高的手术室温度。控制室温组将室温控制在22~24℃,即满足了术者对温度的要求,也可有效预防短小手术全身麻醉期间中心体温过低的现象,降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提出全身麻醉超过1h的患者术后即刻体温须>36℃,术后体温成为评估医生遵循关于预防术中低体温指南草案的基础。综合保温组患者麻醉后2h内无体温下降,表明体温控制、体表温度和液体温度可有效防止患者手术降温。它是麻醉围手术期的最佳保温措施,但操作相对复杂,成本高。相比之下,室温控制方法简单,操作方便,适合于短时间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温度保护。
【参考文献】
[1]李婉婉,董科奇.围手术期体温保护对失血性休克手术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4,(6):666-668.
[2]卜宇楠.预加温对肝部分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体温保护效果及苏醒质量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16.
[3]魏军.乌司他丁在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中不同应用方法的临床研究[D].蚌埠医学院,2008.
[4]夏曉,吕建萍,朱朝霞等.开放型分段式保温衣在手术中对保护患者体温的作用研究[C].//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国际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09:1092-1094.
[5]张雯.不同新鲜气体流量麻醉对腹腔镜肾脏手术患者术中体温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7.
[6]张国士,马保华.犬的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其预防[J].中国兽医杂志,2009,45(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