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化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旅游产业升级,城市化,路径,驱动
城市化响应论文文献综述
钟高峥,张毅琳[1](2019)在《城市化对旅游产业升级的驱动响应路径分析——以湖南省张家界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界定城市化对旅游产业升级响应,解析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升级的动力因素及发展进程,分析城市化发展和旅游产业升级的演化路径,建立城市化对旅游产业升级响应的演化路径模型,并进一步分析城市化对旅游产业升级的驱动机理,得出结论:城市化与旅游产业升级两大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反馈,城市化对旅游产业升级有驱动作用,旅游产业升级对城市化也产生响应和反馈,两者为"驱动——响应"关系;城镇人口增长、经济结构转型、就业结构变化、城镇投资加强、基础开发水平、交通可达性、空间结构变化与旅游产业升级正相关,空间结构变化、城镇人中增长和基础开发水平是驱动旅游产业升级的主要因素,交通可达性、就业结构变化、经济结构转型和城镇投资加强是驱动旅游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徐持平,徐庆国[2](2019)在《城市化与农业面源污染关系的交互动态响应分析——以洱海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洱海流域2006~201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例,利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对洱海流域城市化与农业面源污染的关系进行了交互动态响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与农业面源污染长期存在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模型表明城市化与农业面源污染在短期会偏离长期均衡;不同类型的农业面源污染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17期)
张毅琳[3](2019)在《张家界旅游产业升级城市化响应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旅游产业升级的城市化响应模型,引入旅游产业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系数,利用张家界1989-2016年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张家界旅游城市化响应强度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张家界旅游产业升级城市化响应强度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城市开发强度、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市域旅游开发强度、旅游国际化水平密切相关。旅游收入占第叁产业比重>旅游开发强度指数>人均建成面积>旅游产业增长率>入境旅游人数比,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和城市开发强度是影响张家界旅游产业升级城市化响应强度的主导因素。(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9年22期)
李谦,王佑汉,段金亮,蒲小梅[4](2018)在《嘉陵江流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结构演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流域尺度上分析二者的关系,可更好地理解流域内部产业分布模式和城市空间布局的关系。以嘉陵江流域1992年、2000年和2013年74个县域单元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系数为指标,研究发现:嘉陵江流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强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中上游流域大部分县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强度值较低,1992年至2013年响应值有所增长但变化缓慢;下游流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强度值较高,研究期响应值增长明显且速度较快;整个流域中上游与下游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强度的差距呈增大趋势。嘉陵江流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强度出现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发展与城镇化水平协调性较差。研究建议,嘉陵江上游流域城市可通过产业转型与城市空间重构,中游流域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群建设,下游流域产业集聚与城市功能优化等方式来提升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化响应的协调性。(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孔锋,王一飞,方建,吕丽莉[5](2018)在《中国夏季极端降水空间格局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1961~2010)》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0年6~8月中国544个气象站点的日降水数据,采用滑动空间百分位和滑动空间距平的方法来确定的极端降水阈值,在此基础上,以夏季极端降水的雨量占夏季总降水量的比例来表征极端降水强度,并检测极端降水阈值和强度的区域非均一性。进一步通过引入可以反映城市化水平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并将不同气象站点所在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划分为6个等级,从而分析城市化水平与极端降水强度的关系来定量评估城市化对极端降水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滑动空间百分位法和滑动空间距平能够有效诊断出城市化对极端降水的影响。相比于固定百分位阈值法,基于滑动空间百分位法确定的极端降水阈值和强度的空间分异格局更加对比鲜明,整体来看城市化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夏季极端降水的阈值和强度,进而对其空间分异特征产生了显着作用。一方面城市化效应使得中国夏季极端降水阈值提高了1.68%,另一方面夏季极端降水的平均强度与城市化水平有着显着的线性关系,即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级,极端降水的平均强度增大0.62%。因此,城市化增大了极端降水的风险。(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05期)
周彦龙[6](2018)在《西安市地下潜水系统对城市化进程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是我国最大内在潜力和发展动力所在。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必然是以水资源为依托,而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城市快速发展,支撑社会经济发展、保障居民生产生活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以西安市为研究对象,以地下潜水系统为核心,研究了西安地下潜水系统对城市化进程的响应,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西安市潜水埋深,2015较2001年,5~10m埋深区域面积缩减16.77%,近15km~2,分布于沿渭河南岸和浐、灞河两岸;10~20m埋深区域面积激增15.47%,广泛分布于渭河二、叁级阶地和南部部分冲积扇地区;埋深大于20m高埋深区面积基本稳定,分布沣河水源地至叁桥地段、东郊十里铺至东等驾坡至少陵源的叁兆镇、白鹿源等地。(2)2015较之1990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348.23km~2,单一动态度为1.58%,林地面积增加2131.35km~2,单一动态度为2.92%,耕地面积减少308.22km~2,单一动态度为-0.36%;而在主城辐射区,建设用地面积由248.69km~2激增到447.88km~2,动态度达3.2%。(3)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降雨产流2015较1990年,增加了42219万m~3。而主城辐射区,降雨产流量增大12107万m~3,降雨入渗补给减小2766.76万m~3,这与西安市地下水动态变化过程基本相一致。(4)地下水系统对地铁响应,建设期疏干降水导致潜水位下降,使得丈八北路站地面沉降5.5~35mm,延平门站地面沉降1.6~28.6mm,沉降不均匀性显着。地铁一号线K273井点,建设期水位埋增大3m左右,运营期迎水面水位埋深减少约2m。(5)地下水系统对人工水体响应,昆明池水位以0.5m/a的速度上升,兴庆宫自蓄水后,潜水水位年均上升尽达到2m以上,曲江池对地下水的月渗漏补给量达到2103.63m3/d~9956.9m3/d。(6)地下水系统对人工开采扰动响应,渭滨水源地开采条件下,潜水埋深增大4~7m;2010较2001年,沣河水源地年开采量减少2500×10~4m~3,水位埋深回升最大达到5.6m。灞河水源地水位埋深波动显着,回升井点水位埋深整体上升达5.16m,下降井点埋深整体下降1.78~4.76m。(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5-09)
王雪[7](2018)在《暴雨内涝灾害对城市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暴雨内涝带来的危害逐年加重,尤其是在我国的一些沿海城市,暴雨内涝带来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因此探究暴雨内涝灾害对城市化的响应十分有必要,特别是像上海市江桥镇这种城市化速度快,土地利用变化大,容易遭受暴雨内涝灾害的地区。因此,本文以江桥镇为案例,基于江桥镇1979-2013年6期的土地利用数据用SCS模型和等体积法等方法研究了上海市江桥镇暴雨内涝灾害对城市化的响应,开展的主要研究和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在菲特台风24小时最大降雨量的情境下,用SCS模型和等体积法以及简化的城市内涝模型基于江桥镇1979-2013年6期的土地利用进行了暴雨内涝的模拟。从模拟中可以发现江桥镇6期的土地利用地表径流深度随着城市用地的增加,较高值也在增加,总积水量也在增加。用等体积法模拟的淹没深度中可以发现,1979-2006年5期的土地利用淹没深度较深的地区都在地势较低的中北部和中南部,2013年一期则分布在除了地势较高的东北角和西北角的其他地区。(2)在等体积法模拟的淹没深度基础上,进行了建筑物的暴露分析,为了更清晰的识别建筑物的暴露情况,提取了江桥镇1979-2013年6期的土地利用的室内积水深度,并由此来反映建筑物以及室内财产的暴露。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深,江桥镇暴露的建筑物的面积越来越大,占地面积比例由1989年的6.7%增加到2013年的27%,涉及的暴露资产也越来越多,暴露的总资产由1989年的64.93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05.973亿元。暴露资产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主要是由比较零散的遍布整个江桥镇到主要成片的分布在中北部和中南部。(3)本文进行了工业厂房、住宅建筑物房屋脆弱性分析和农田、住宅和工业用地室内财产的脆弱性分析。由分析可知工业厂房和住宅建筑物房屋的有脆弱的占地面积越来越大。空间分布上由比较零散的遍布整个江桥镇到主要集中在中北部和中南部成片的分布。农田、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的室内财产的脆弱性来看,脆弱性高的面积逐期增加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中北部和中南部。(4)在江桥镇土地利用脆弱性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评估损失数据,计算了江桥镇6期土地利用农田、工业厂房、住宅建筑物房屋和室内财产的在菲特台风24小时最大降雨量的情境下可能的损失。结果表明可能的总损失是在逐期增加的,由1979年的0.0166亿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10.12亿元,且可能的损失值的高值区的面积也是在不断增大的。在空间分布上可能损失值的高值区由比较零散的分布在中北部和中南部,发展到成片的分布在中北部和中南部。(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顾唯甬[8](2018)在《南明河对城市化响应及水面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贵阳市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南明河水系受城市化的影响日益加重,使得南明河出现了盖板化、渠道化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又加重了贵阳市在汛期的雨洪压力,而且会伴随着贵阳市的城市化发展而加剧,它严重影响了南明河的健康,对南明河水系的生态平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破坏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削弱城贵阳市城市化对南明河的各种不利影响,本文以贵阳市南明河水系为例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1)通过贵阳市统计年鉴,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四个角度,全方位的分析贵阳市城市化各个阶段的特点,系统的描述了贵阳市的城市化整个发展过程。(2)针对贵阳市城市化引起的城市水系结构变化的问题,本文建立了城市化对南明河水系结构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采用综合指标法评估城市化对南明河水系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贵阳市的城市化发展对南明河的水系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针对贵阳市城市化引起的水环境的问题,本文采用T型关联度,使用GM软件演算出南明河各项水质指标与贵阳市城市化各因素的关联度,研究了城市化与水环境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分析南明河城区段上中下游叁个断面,在丰水期与枯水期时影响南明河水质的各个因素,研究城市化各个因素对南明河水环境的影响程度。(4)针对贵阳市城市化引起洪水问题,应用调洪演算法定量的计算贵阳市城市化前后的年最大流量与汇流历时,用来研究城市化对南明河的洪水影响,结果显示城市化使洪峰流量增大,汇流时间缩短,暗河与溶洞对贵阳市的洪水有着一定的削弱作用。(5)贵阳市城市化对南明河水系的各种影响,使得南明河的各项水系功能对贵阳市的城市化做出了相应的响应,本文从多个方面来揭示南明河水系功能对城市化响应变化机理,并评估了南明河水系对贵阳市城市化的响应,评估结果表明南明河水系功能得分为48.6分,为一般态。(6)城市水面面积伴随着城市水系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为了更好的协调社会发展与城市水系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类比法,研究缺少基础资料的贵阳市城市适宜水面率,通过研究南方山城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与水面率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贵阳市的水面率上下限。贵阳市适宜水面率的确定为南方山城水系的水面率研究提供参考,并为贵阳市城市水系结构合理化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8-04-17)
万敏[9](2018)在《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对城市经济运行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给城市的环境带来了各种负面影响。城市的交通越来越拥挤,城市的资源严重短缺,城市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城市环境污染非常严重。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密切相关,对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本论文针对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展开研究。(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8年02期)
闫维凤[10](2017)在《贵阳市城市化进程中南明河的水质响应及健康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贵阳市城市形态以“母亲河”——南明河而成型。随着贵阳市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南明河水系中支流河流渠系化和人工化现象严重,从而使河网水系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单一化和主干化的趋势,并由此导致了洪水宣泄不通、生态退化等一些次生环境问题的频发,且会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而加剧,直接引发城市水资源危机,损害城市水系健康,破坏生态系统平衡,进而威胁城市人类生存空间的可持续性。为准确识别城市化背景下南明河水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揭示城市化进程中南明河水质的演变规律,提出南明河生态修复措施,改善南明河水质状况,本文以贵阳市南明河水系为研究对象,开展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南明河水环境问题诊断、南明河对贵阳城市化的水质响应、生态修复治理措施和南明河水系健康管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贵阳市城市化发展表现、特点及过程。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四个方面,全面剖析贵阳市城市化的表现及特点,总结归纳贵阳市的城市化发展历程。(2)揭示南明河水质现状,诊断问题的根源。结合现场调研情况及河流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南明河水环境现状;基于南明河流域历年的整治情况,突出在河流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水环境现状与治理情况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南明河水环境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诊断出问题的根源。(3)探索南明河对贵阳城市化的水质响应。基于城市化发展对城市河流影响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城市化系统与水环境系统关系的模糊性,选用灰色关联度法,借助MATLAB编程语言计算南明河水质指标与城市化因子之间的T型灰色关联度,分析讨论两系统中各指标因子之间的关联性,并筛选出不同河段,不同水期,对南明河的水质变化影响较大的关键因子,剖析南明河对其的水质响应关系。(4)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对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结合贵阳市城市发展规划与南明河生态治理规划,考虑城市化对南明河的影响,借鉴国内外成功实践经验,立足南明河水情,因地制宜地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5)探究南明河水系健康管理模式。针对南明河水系生态建设和健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内外河流管理的成功实践经验,构建南明河健康管理模式,为类似水系生态化建设、科学化管理与和谐化运行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7-03-14)
城市化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洱海流域2006~201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例,利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对洱海流域城市化与农业面源污染的关系进行了交互动态响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与农业面源污染长期存在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模型表明城市化与农业面源污染在短期会偏离长期均衡;不同类型的农业面源污染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化响应论文参考文献
[1].钟高峥,张毅琳.城市化对旅游产业升级的驱动响应路径分析——以湖南省张家界市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9
[2].徐持平,徐庆国.城市化与农业面源污染关系的交互动态响应分析——以洱海流域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3].张毅琳.张家界旅游产业升级城市化响应影响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
[4].李谦,王佑汉,段金亮,蒲小梅.嘉陵江流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孔锋,王一飞,方建,吕丽莉.中国夏季极端降水空间格局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1961~2010)[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
[6].周彦龙.西安市地下潜水系统对城市化进程的响应[D].长安大学.2018
[7].王雪.暴雨内涝灾害对城市化的响应[D].上海师范大学.2018
[8].顾唯甬.南明河对城市化响应及水面率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8
[9].万敏.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分析[J].城市地理.2018
[10].闫维凤.贵阳市城市化进程中南明河的水质响应及健康管理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