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单次实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罗布红麻,小鼠,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
单次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郭瑜,何伟,罗福祥,阿不都克热木,马福昌[1](2019)在《罗布红麻提取物单次给药及20天亚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罗布红麻提取物(LBHM)的急性毒性特点。方法选取16~18 g昆明小鼠,雌雄各半,急性毒性采用最大给药量法,分为对照组和LBHM最大给药量组,单次灌胃给药;亚急性毒性分为LBHM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1.2、2.4、4.8g/(kg·d),相当于临床剂量的40、80、160倍,按照0.4 mL/10 g灌胃给药,1次/d,连续20 d。给药后进行一般观察,检测体重、脏器重量、血液生化学等指标。结果急性毒性小鼠出现活动减少、俯卧、竖毛、萎靡不振等症状,小鼠死亡率为60%;亚急性毒性给药20 d,期间中、高剂量组分别死亡1、2只小鼠;高剂量组心脏及脾脏重量、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 <0.05);高剂量组肌酐明显升高(P <0.05),中剂量组尿素明显升高(P <0.05)。结论结论 LBHM以最大给药量24 g/(kg·d),为临床人拟用剂量的800倍,表现出一定的急性毒性作用;亚急毒实验显示,LBHM安全剂量介于临床剂量的40~80倍之间,总体来看,LBHM使用的安全窗较高。(本文来源于《新疆医学》期刊2019年08期)
毛得宏,李国俊,郭亮,刘渝松,彭志财[2](2019)在《痛消膏经皮单次给药毒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痛消膏经皮单次给药对机体所产生的毒性反应,为其临床用药和推广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新西兰家兔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给药量法及对照法观察痛消膏经皮单次给药后新西兰家兔出现的毒性反应情况。结果痛消膏经皮单次给药后对新西兰家兔未见明显毒性反应,亦未见死亡或濒死;对新西兰兔体质量及体质量增长未见明显影响;给药后第14天对全部实验新西兰家兔进行剖检,肉眼观察组织、器官病变,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痛消膏经皮单次给药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期刊2019年07期)
康杨婷,黄媛馨,伍国锋[3](2019)在《单次小剂量匹罗卡品对实验大鼠杏仁核电活动及海马组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次小剂量匹罗卡品(10 mg/kg)腹腔注射对氯化锂处置大鼠杏仁核电活动及海马神经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与小剂量匹罗卡品实验组(PC组),分别在两组动物杏仁核植入记录电极,然后对PC组大鼠腹腔注射125 mg/kg的氯化锂,18 h后单次腹腔注射10 mg/kg的匹罗卡品,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125 mg/kg的生理盐水,18 h后单次腹腔注射10 mg/kg的生理盐水;于注射第7天观察两组大鼠的杏仁核电活动情况,于注射第14天观察两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的数量及GABAA受体表达的变化。结果:注射两周后,PC组大鼠没有发生点头、肢体抽搐等行为学表现,但与NC组比较,PC组大鼠杏仁核后放电的频率及波幅均明显增加,海马神经元细胞的数量及GABAA受体的表达均明显减少。结论:单次小剂量匹罗卡品能增强大鼠的杏仁核电活动并导致海马神经元的丢失,减少GABAA受体的表达,这可能是小剂量单次注射匹罗卡品致癫痫发生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云刚,刘如慧,汪梅婷,王允轩,李占勋[4](2018)在《漫反射立方腔单次反射平均光程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Beer-Lambert定律可知,增加气体池的有效光程是提高气体监测灵敏度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通过实验研究和分析,漫反射立方腔作为气体池能显着地增加有效光程,因此研究其内部的光线传播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漫反射立方腔内光线传播规律的理论分析,得到了单次反射平均光程的理论值,建立了漫反射立方腔内光线传播的理论近似模型,并通过有限元法仿真获得了单次反射平均光程的模拟值.利用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得到了立方腔的有效光程,间接求得了单次反射平均光程的实验值.对理论值、模拟值和实验值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理论近似模型和有限元法仿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田义超,潘经媛,方攀,庞聪,周诗琪[5](2016)在《地五养肝胶囊大鼠单次经口给药毒性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动物接受过量供试品所产生的急性中毒反应,初步揭示其可能的毒性作用靶器官,为后续毒性试验和临床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实验采用最大给药量法,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给药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给药组剂量为36g/kg粉末(77.14g生药/kg),灌胃给药,上、下午各一次,给药容量为20ml/kg。观察给药前和给药后1、2、3、7天和14天动物的体重、摄食量、饮水量及14天内动物的死亡情况及毒性反应。结果一般症状观察:给药组未见动物死亡,大鼠毛色、眼睛、呼吸、分泌物、自主和中枢神经系统行为表现均未见异常。体重观察:给药组雌鼠在给药后第2天增加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减少(P<0.05),给药后1、3、7、14天体重增加值与对照组比较增加略减缓,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给药组雄鼠在给药后1、2、3、7天体重增加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减少(P<0.05、0.01、0.01、0.05),给药后14天体重增加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进食量观察:给药组雌雄鼠给药后第1天进食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减少(P<0.001),给药后2、3、7、14天进食量比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饮水量观察:给药组雌鼠在给药后1、2、3、7、14天饮水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给药组雄鼠在给药后第1天饮水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减少(P<0.05),给药后2、3、7、14天饮水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尸检:各组大鼠脏器未发现有明显异常。结论大鼠单次经口给予地五养肝胶囊,无动物死亡,毒性症状表现为摄食量减少和体重增加减缓。(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一次(2016年)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期刊2016-05-13)
张爱慕,周帆,顾性初,陈凯,蔡金娜[6](2015)在《苦参凝胶单次给药对大鼠急性毒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苦参凝胶单次给药对大鼠的急性毒性。方法将2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苦参凝胶组和基质组(每组10只),分别予苦参凝胶和基质阴道给药,每天2次,共给药1天。连续观察给药14天内大鼠一般情况、体质量、摄食量、体温等变化情况,及第15天阴道等组织器官的大体解剖结构。结果两组大鼠一般情况未见异常;两组大鼠体重、摄食量、体温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解剖后肉眼观察均未发现任何异常。结论苦参凝胶阴道用药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上海中医药杂志》期刊2015年09期)
何建男,范玮,肖强,马鹏飞,鲁唯[7](2014)在《六毫米内径管道中的单次爆震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微尺度下的爆震波传播特性,用乙烯和氧气为燃料和氧化剂,在6mm内径的管道内进行了爆震实验研究。实验表明,气体混合物在该尺度下可以产生稳定的爆震波,且爆震强度和火焰传播模式等受当量比影响较大。实验在不同当量比下得到了缓燃转爆震的距离,其中当量比1.4时距离最短,当量比大于2.2时爆震不稳定。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了当量比0.8,1.4和2.2下的火焰传播过程,发现了多种火焰形态并分析了形成原因;测量了叁种当量比下的爆震速度和压力,发现当量比2.2时的爆震压力和速度最大,0.8时最小。实验值与C-J爆震理论值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4年12期)
丁美钱[8](2014)在《CIK细胞单次大剂量与分次小剂量输注抗肿瘤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单次大剂量与分次小剂量输注两种治疗模式抗肿瘤效应的差异。方法建立BALB/C小鼠结肠癌模型;体外诱导培养小鼠CIK细胞,7天后CIK单次大剂量组荷瘤鼠接受总剂量为1×107的CIK细胞一次性输注;CIK分次小剂量组荷瘤鼠分5次(隔天一次)接受总剂量与单次组相同的CIK细胞输注,绘制肿瘤生长曲线;治疗后第14天,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治疗组小鼠脾细胞CD3+、CD4+、CD8+、NK1.1+、DX5+等细胞表型;建立CIK治疗后小鼠脾细胞对C26皮下移植瘤的预防和治疗模型,预防模型统计一周出瘤率,治疗模型生存资料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ELISPO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经C26抗原刺激后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CIK单次治疗组小鼠肿瘤生长平均体积(253.30±43.59)mm3明显小于CIK分次治疗组(384.36±43.59)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CIK单次治疗组小鼠脾细胞相对于分次治疗组表现出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效应(P<0.05);CIK单次治疗组小鼠脾细胞较分次治疗组CD4+T细胞比例下调,而CD8+T细胞比例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3+、NK1.1+、DX5+等细胞表型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K单次治疗组小鼠脾细胞在经C26抗原刺激后分泌IFN-γ的能力最强,差异较其余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K单次大剂量输注较分次小剂量输注对BALB/C皮下结肠癌荷瘤小鼠具有更好的激发机体免疫应答以及肿瘤预防和治疗效应。(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4-04-01)
丁美钱,吴昌平,石亮荣,单婵婵,朱一蓓[9](2014)在《单次大剂量与多次小剂量输注CIK治疗鼠肠癌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单次大剂量与分次小剂量输注两种治疗模式的抗肿瘤的作用。建立BALB/c小鼠结肠癌模型;体外诱导培养小鼠CIK细胞,7天后CIK单次大剂量组荷瘤鼠接受总剂量为1×107的CIK细胞一次性输注;CIK分次小剂量组荷瘤鼠分5次(隔天1次)接受总剂量与单次组相同的CIK细胞输注,绘制肿瘤生长曲线;治疗后第14天,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治疗组小鼠脾细胞CD3+、CD4+、CD8+、NK1.1+、DX5+等细胞表型;建立CIK治疗后小鼠脾细胞对C26皮下移植瘤的预防和治疗模型,预防模型统计一周出瘤率,治疗模型生存资料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ELISPO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经C26抗原刺激后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CIK单次治疗组小鼠肿瘤生长平均体积(253.30±43.59)mm3明显小于CIK分次治疗组(384.36±43.59)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CIK单次治疗组小鼠脾细胞相对于CIK分次治疗组、PBS对照组对C26结肠癌移植瘤表现出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效应(P<0.05);CIK单次治疗组小鼠脾细胞较其余各组CD4+T细胞比例下调,而CD8+T细胞比例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3+、NK1.1+、DX5+等细胞表型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K单次治疗组小鼠脾细胞在经C26抗原刺激后分泌IFN-γ的能力最强,差异较其余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IK单次大剂量输注较分次小剂量输注对BALB/c皮下结肠癌(C26)荷瘤小鼠具有更好的激发机体免疫应答效应以及肿瘤预防和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免疫学》期刊2014年02期)
王佳佳[10](2013)在《单次鼻腔给予胰岛素对异丙酚引起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次鼻腔给予胰岛素对异丙酚引起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SD大鼠,雄性,8周,给予以下处理:鼻腔给予胰岛素(3ml:300IU)或生理盐水42μl,半小时后腹腔注射异丙酚150mg/kg或等体积脂肪乳,一个小时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取双侧海马组织,通过Westernblot检测tau蛋白Thr205位点的磷酸化,GSK-3β、AKT、ERK、PP2A活性的变化。结果:异丙酚引起tau蛋白Thr205位点的过度磷酸化,这种变化与磷酸激酶GSK-3β、AKT、ERK的活性变化关系不大,而主要可能由于磷酸酶PP2A总量下降所致。单次鼻腔给予胰岛素并没有逆转异丙酚引起tau蛋白Thr205位点的过度磷酸化。结论:单次鼻腔给予胰岛素并不能对异丙酚引起的相关异常变化产生显着的保护作用,采用胰岛素作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措施尚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单次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痛消膏经皮单次给药对机体所产生的毒性反应,为其临床用药和推广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新西兰家兔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给药量法及对照法观察痛消膏经皮单次给药后新西兰家兔出现的毒性反应情况。结果痛消膏经皮单次给药后对新西兰家兔未见明显毒性反应,亦未见死亡或濒死;对新西兰兔体质量及体质量增长未见明显影响;给药后第14天对全部实验新西兰家兔进行剖检,肉眼观察组织、器官病变,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痛消膏经皮单次给药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次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1].郭瑜,何伟,罗福祥,阿不都克热木,马福昌.罗布红麻提取物单次给药及20天亚急性毒性实验研究[J].新疆医学.2019
[2].毛得宏,李国俊,郭亮,刘渝松,彭志财.痛消膏经皮单次给药毒性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9
[3].康杨婷,黄媛馨,伍国锋.单次小剂量匹罗卡品对实验大鼠杏仁核电活动及海马组织的影响[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
[4].张云刚,刘如慧,汪梅婷,王允轩,李占勋.漫反射立方腔单次反射平均光程的理论和实验研究[J].物理学报.2018
[5].田义超,潘经媛,方攀,庞聪,周诗琪.地五养肝胶囊大鼠单次经口给药毒性实验[C].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一次(2016年)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16
[6].张爱慕,周帆,顾性初,陈凯,蔡金娜.苦参凝胶单次给药对大鼠急性毒性的实验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
[7].何建男,范玮,肖强,马鹏飞,鲁唯.六毫米内径管道中的单次爆震实验研究[J].推进技术.2014
[8].丁美钱.CIK细胞单次大剂量与分次小剂量输注抗肿瘤效应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4
[9].丁美钱,吴昌平,石亮荣,单婵婵,朱一蓓.单次大剂量与多次小剂量输注CIK治疗鼠肠癌效应的实验研究[J].现代免疫学.2014
[10].王佳佳.单次鼻腔给予胰岛素对异丙酚引起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