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弱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业弱质性,金融机构,精准扶贫
弱质性论文文献综述
马国建,邢健[1](2017)在《农业弱质性视角下金融精准扶贫路径研究——以戴庄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农业弱质性,结合我国目前农户经营、农场主经营及农业合作社经营叁种经营方式,分析金融机构对戴庄村的精准扶贫做法,通过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横向分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需求弹性、通过村委会介入合作社这种组织变革提高农民收益,治理了农业的弱质性。总结出找准一项金融可支持的帮扶项目、联结一条金融帮扶下贫困农户与多方的利益链、创新一种金融扶贫产品、开展一系列适合当地贫困户的金融服务方式、出台一批解决金融扶贫难题的政策等实现金融精准扶贫的路径。(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杨卫书,皇甫睿[2](2016)在《生态文明语境下当代农业弱质性的再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此前,学界对我国"叁农"问题的研究结论,大多倾向于认定当代农业是一个弱质性产业。当代农业弱质性的形成与农业生产作用和功能认识不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创造价值核算失当密切相关。这种失当还会派生出生态维护主体利益受损和主体缺位问题,诱发生态灾变和生态危机。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语境下,通过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叁种文明核心价值的对比,就不难发现,所谓当代农业的弱质性,本质在于工业文明核心价值"负效应"所使然。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下,不仅漏算了农业生产所能提供的生态公益服务价值,而且还垄断了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人为地压低了农产品价格,最终才表现为农业的弱质性。只有在生态文明核心价值的指导下,清除这一不平等的核算方式,当代农业生产的弱质性才能得以根除,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获得科学合理的解读。(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王金凤,郑建[3](2016)在《中国农业弱质性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其他产业的基础,但农产品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是需要保护和支持的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弱质性的特点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农业弱质性的原因,并针对我国农业弱质性的特点,提出了我国弱质农业的相关保护政策。(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6年13期)
石文华[4](2013)在《探析农业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模式的“弱质性”——山东省利津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小企业互助担保组织通过"关系"嵌入,使得成员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长期合作均衡,但是由于政府往往参与其中,一旦干预过度往往打破这种平衡,对于农业中小企业互助担保组织更是如此,原因不仅是政府的主动介入、干预,还在于农业先天的弱质性。(本文来源于《金融经济》期刊2013年08期)
叶凤刚[5](2012)在《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弱质性及其内在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奉行以党治国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实际上是一个弱质的党治政权,在其统治期间,该政权未能成功地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有效控制。究其原因,国民党基层力量的薄弱,执政基础的脆弱以及地方势力对中央权力的削弱等都是造成南京国民政府弱质性的内在因素。(本文来源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李明玉,徐瑞范[6](2012)在《我国小微企业的弱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小微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但相对于各层次、各种所有制企业,我国的小微企业自身具有的弱质性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只有正确认识小微企业发展存在的弱质性,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小微企业做久、做大、做强。(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2年18期)
张书海,郭梦瑶[7](2012)在《粮食生产弱质性及其经济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文献大多是定性地分析粮食生产弱质性的原因,并把弱质性视为粮食生产永恒不变的特性。笔者以相对劳动生产率系数作为粮食生产弱质性的测量指标,计算分析了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弱质性程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粮食生产弱质性程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取决于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战略,局部波动则主要由政府粮食政策的调整引起;粮食生产弱质性程度与粮食生产经济拉动效应中度负相关;粮食生产弱质性与第一产业比重高度负相关,与第二产业比重没有显着线性相关关系,与第叁产业比重高度正相关;粮食生产弱质性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都有较为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经济经纬》期刊2012年01期)
李景波,田露[8](2011)在《农业弱质性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制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地分析了农业弱质性的表现及其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克服农业弱质性对农村金融发展制约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27期)
王海修,杨玉民[9](2010)在《粮食生产的弱质性和周期波动性分析与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弱质性,即粮食生产经营中对自然因素的依赖性强、抗御自然风险能力差、需求弹性小、比较效益低;阐述了粮食生产周期性波动的原因;研究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向主产区集中的趋势;分析粮食在不同区域农民收入中的作用;提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策略。(本文来源于《粮食流通技术》期刊2010年05期)
王海修,杨玉民[10](2010)在《粮食弱质性与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特殊商品。粮食生产经营中对自然因素的依赖性强、抗御自然风险能力差、需求弹性小、比较效益低,而粮食的弱质性导致粮食生产呈周期性波动。从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向主产区集中的趋势看,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丰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工商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弱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此前,学界对我国"叁农"问题的研究结论,大多倾向于认定当代农业是一个弱质性产业。当代农业弱质性的形成与农业生产作用和功能认识不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创造价值核算失当密切相关。这种失当还会派生出生态维护主体利益受损和主体缺位问题,诱发生态灾变和生态危机。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语境下,通过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叁种文明核心价值的对比,就不难发现,所谓当代农业的弱质性,本质在于工业文明核心价值"负效应"所使然。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下,不仅漏算了农业生产所能提供的生态公益服务价值,而且还垄断了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人为地压低了农产品价格,最终才表现为农业的弱质性。只有在生态文明核心价值的指导下,清除这一不平等的核算方式,当代农业生产的弱质性才能得以根除,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获得科学合理的解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弱质性论文参考文献
[1].马国建,邢健.农业弱质性视角下金融精准扶贫路径研究——以戴庄村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2].杨卫书,皇甫睿.生态文明语境下当代农业弱质性的再认识[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王金凤,郑建.中国农业弱质性浅析[J].商.2016
[4].石文华.探析农业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模式的“弱质性”——山东省利津案例分析[J].金融经济.2013
[5].叶凤刚.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弱质性及其内在原因[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
[6].李明玉,徐瑞范.我国小微企业的弱质性分析[J].现代商业.2012
[7].张书海,郭梦瑶.粮食生产弱质性及其经济效应[J].经济经纬.2012
[8].李景波,田露.农业弱质性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制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
[9].王海修,杨玉民.粮食生产的弱质性和周期波动性分析与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策略[J].粮食流通技术.2010
[10].王海修,杨玉民.粮食弱质性与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关系[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