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序列论文-黎武标,李志文,王志刚,詹江振,杜兰

风尘序列论文-黎武标,李志文,王志刚,詹江振,杜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风尘序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暖温带海岸,风尘沉积序列,更新世,研究现状

风尘序列论文文献综述

黎武标,李志文,王志刚,詹江振,杜兰[1](2019)在《中国暖温带海岸风尘沉积序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暖温带海岸的风尘沉积序列是断续分布于渤海-北黄海沿岸的以黄褐色为主的粉砂质或砂质沉积物。通过查阅1960年以来的文献资料,综述了此类沉积的分布规律、地层形态、沉积特征、地质年代、形成机制和古环境演变等方面的成果,认为其主体为陆架沙漠化环境下的衍生沉积,是冬季风搬运近源物质的结果,时代上属中-晚更新世。因此,暖温带海岸风尘沉积序列是渤海-北黄海陆架沙漠化的有力佐证,且较好地记录了中国中更新世以来中纬度沿海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时间上,气候逐渐干冷;空间上,自北向南风化作用增强。基于研究现状,展望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6期)

徐树建,李强,付信花,杨传成,倪志超[2](2015)在《胶莱盆地北部风尘堆积物光释光年代序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省胶莱盆地的高岗部位存在大量的风尘堆积物,对其年代的研究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对胶莱盆地的潍坊前埠下风尘堆积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光释光年代测试,并与其以北16.9km的昌邑县徐林庄剖面的年代进行了对比,初步建立了胶莱盆地风尘堆积的光释光年代序列,研究表明该区风尘堆积主要是晚第四纪以来形成的堆积物。(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5年05期)

李传想,宋友桂[3](2011)在《黄土高原朝那剖面风尘堆积序列磁化率的古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中部连续的风尘堆积黄土红粘土序列,蕴含着东亚季风演化与高原隆升等重要的古气候与构造信息。结合已有的古地磁年代,根据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对黄土高原中部朝那黄土红粘土剖面记录的古环境变化进行了划分,共划分Ⅰ(8.1~5.6MaBP)东亚季风的初显期、Ⅱ(5.6~4.8MaBP)东亚夏季风开始增强期、Ⅲ(4.8~2.8MaBP)青藏高原隆升和东亚季风波动增强期、Ⅳ(2.8~2.6MaBP)气候转型期、Ⅴ(2.6~1.2MaBP)弱季风期、Ⅵ(1.2~0.62MaBP)季风增强期和Ⅶ(<0.62MaBP)季风鼎盛期等7个阶段。并将其与全球冰量、太阳辐射进行对比,初步讨论各阶段演化的可能机制。(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方春梅,孙玉兵[4](2008)在《黄土风尘序列中古气候的替代性指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盐和频率磁化率是夏季风替代性指标之一。通过对西峰赵家川新生代红黏土-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碳酸盐分析和频率磁化率测定,发现红黏土及黄土-古土壤的频率磁化率和碳酸盐存在良好的负相关,表明2套沉积在成壤过程中,碳酸盐的淋失对超顺磁性矿物相对富集具有重要的贡献。(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08年21期)

孙玉兵,谢巧勤[5](2007)在《黄土高原风尘序列的碳酸盐成因及其风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盐是黄土高原风尘序列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含量与原生碳酸盐溶解、再沉淀,以及含钙硅酸盐化学风化强度等密切相关。碳酸盐在表生环境下极易移动,且其迁移变化受大气降水、温度等古气候所制约,因此黄土次生碳酸盐记录了古气候的重要信息。甘肃西峰赵家川剖面碳酸盐含量、磁化率的系统测定和风尘序列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在整个剖面中,碳酸盐含量和磁化率曲线呈显着的负相关,并从剖面上部到红粘土底部,碳酸盐含量有增加趋势。黄土、古土壤和红粘土沉积分别处在不同风化阶段:黄土化学风化最弱,处于钙质残积阶段,古土壤处于强烈钙质淋溶阶段和硅铝残积阶段,红粘土化学风化最强烈,处于硅铝残积阶段或红土化阶段;不同的化学风化阶段古气候性质有别。(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07年02期)

孙东怀,鹿化煜[6](2007)在《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序列的粒度和沉积速率与中国北方大气环流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风尘沉积的粗粒和细粒组分与季风和西风环流的联系为基础,利用黄土高原中部的洛川剖面、西峰剖面和灵台剖面的粒度和沉积速率记录,讨论了晚新生代中国北方季风环流和西风环流的演变历史,总结了这一时期大气环流演变的基本规律和大气环流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自8~7Ma风尘沉积发育至5Ma左右,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都有减弱的趋势;自5Ma以来,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的强度都在逐步加强;与此同步,季风环流对风尘沉积的贡献增加,而西风环流对风尘的贡献逐渐减小,这一逐渐发展的大气环流趋势与北半球高纬冰盖的逐步发展有关;大气环流的这种趋势变化在8~7Ma,3.4Ma和1.2~0.9Ma这几个时期存在着突变,可能反映了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对中国北方季风环流演化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对西风环流结构和强度的重要影响。中国北方大气环流在轨道尺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低空季风环流在冰期加强,在间冰期减弱。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在冰期和间冰期的强度和格局可能主要与全球冰量的基本状况和青藏高原原面的性质有关。黄土高原的风尘记录在万年尺度和千年尺度的气候事件上都表现出相当明显的区域差异,可能主要与局部地形的大气环流效应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7年02期)

王先彦,鹿化煜,弋双文,邓成龙[7](2006)在《晚新生代洛川典型风尘堆积序列的延伸》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国黄土标准剖面———洛川黄土剖面之下的上新世红黏土进行了沉积特征和磁性地层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洛川红黏土堆积于约2.6~3.2 MaBP期间,从而确定世界惟一的黄土类地质公园的风尘开始堆积的年代约为3.2 MaBP。古气候替代性指标磁化率和粒度的分析表明,洛川风尘堆积序列记录了上新世到第四纪古气候的重大转型。(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06年01期)

魏建晶,郭正堂[8](2003)在《900 ka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的风尘铁含量变化及其古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风尘中所含的铁是海洋生物的营养元素,对浮游生物的生产力有重要影响,从而对海洋吸收C02的量有调节作用,进而影响全球气候.从亚洲内陆产生的粉尘不仅堆积于黄土高原,形成黄土-古土壤序列,而且落入北太平洋等海域.基于黄土高原中部的西峰和长武两个剖面,对900 ka以来风尘的铁含量及其时域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风尘铁含量具有明显的变化.铁含量的波动总体上与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变化差异较大,不具明显的100ka的周期,而具有较强的准20 ka的周期和清晰的准40 ka周期,显示北半球太阳辐射的变化对风尘铁含量有明显的控制作用.900 ka以来,S5-1古土壤(深海氧同位素阶段13)的铁含量最高,对应于900 ka以来大洋碳同位素值最高的时期,表明该事件具有全球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叁学术论文汇编·第叁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期刊2003-12-01)

乔彦松,郭正堂,郝青振,吴文祥,姜文英[9](2003)在《皖南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古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安徽宣城、繁昌两个风尘堆积典型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并对宣城剖面上部的样品进行了热释光测年.结果表明,宣城剖面松山/布容(B/M)界限位于剖面中网纹红土的中、下部,而该剖面风尘堆积的下界位于B/M界限以下,年代约为0.85 MaBP.繁昌剖面全部形成于布容期.该结果同时指示,我国南方的网纹红土不全是第叁纪遗留的产物,最新一期的网纹红土形成于0.78 Ma(B/M界限)以后,表明我国南方中更新世经历了极端的暖湿气候,应当与北方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S4和S5对应.0.85 MaBP前后长江中、下游开始出现持续的风尘堆积,是该区环境对中更新世全球性重大气候变化的响应.当时东亚冬、夏季风同时加强,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反差加大导致的河流水文状态变化为风尘堆积的物源和搬运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叁学术论文汇编·第叁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期刊2003-12-01)

李徐生,杨达源,房迎山[10](2003)在《末次冰期鄱阳湖风成沙丘及其风尘衍生堆积序列》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中下游南沿地带,特别是鄱阳湖滨湖地带,有一些主要由松散砂粒组成的岗岭和丘群,当地人以及一些学者把它们称为“沙山”。鄱阳湖湖滨沙山是末次冰期特定气候条件下季风活动所产生的风成砂丘沉积体。我们在调查鄱阳湖沙山的过程中,发现位于鄱阳湖南部沙山西南方向的丰城—樟树—新余一带的地表以下几米厚的第四纪松散堆积地层虽然颜色整体上明显偏红,但地层性状及沉积学特征却与北方风成黄土及宁镇下蜀黄土有着很大的相似性。经过分析研究,发现它们的成因和北方黄土及下蜀黄土相似,同样系风力搬运而成的粉尘堆积。我们对代表剖面——新余市郊的打鼓岭剖面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和测试,并对其沉积学特征和环境意义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03-10-01)

风尘序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山东省胶莱盆地的高岗部位存在大量的风尘堆积物,对其年代的研究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对胶莱盆地的潍坊前埠下风尘堆积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光释光年代测试,并与其以北16.9km的昌邑县徐林庄剖面的年代进行了对比,初步建立了胶莱盆地风尘堆积的光释光年代序列,研究表明该区风尘堆积主要是晚第四纪以来形成的堆积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尘序列论文参考文献

[1].黎武标,李志文,王志刚,詹江振,杜兰.中国暖温带海岸风尘沉积序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沙漠.2019

[2].徐树建,李强,付信花,杨传成,倪志超.胶莱盆地北部风尘堆积物光释光年代序列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

[3].李传想,宋友桂.黄土高原朝那剖面风尘堆积序列磁化率的古环境意义[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4].方春梅,孙玉兵.黄土风尘序列中古气候的替代性指标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

[5].孙玉兵,谢巧勤.黄土高原风尘序列的碳酸盐成因及其风化过程[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7

[6].孙东怀,鹿化煜.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序列的粒度和沉积速率与中国北方大气环流演变[J].第四纪研究.2007

[7].王先彦,鹿化煜,弋双文,邓成龙.晚新生代洛川典型风尘堆积序列的延伸[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

[8].魏建晶,郭正堂.900ka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的风尘铁含量变化及其古气候意义[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叁学术论文汇编·第叁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2003

[9].乔彦松,郭正堂,郝青振,吴文祥,姜文英.皖南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古环境意义[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叁学术论文汇编·第叁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2003

[10].李徐生,杨达源,房迎山.末次冰期鄱阳湖风成沙丘及其风尘衍生堆积序列[C].认识地理过程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2003

标签:;  ;  ;  ;  

风尘序列论文-黎武标,李志文,王志刚,詹江振,杜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