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卡纳论文-戴桂玉,崔山蒙

奇卡纳论文-戴桂玉,崔山蒙

导读:本文包含了奇卡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奇卡纳,身份流动,疾病身体空间叙事

奇卡纳论文文献综述

戴桂玉,崔山蒙[1](2019)在《流动的身份:奇卡纳作家安扎尔朵疾病身体空间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奇卡纳作家安扎尔朵在其散文、随笔、诗歌和自传中构建了疾病身体空间叙事。她从"新美斯媞莎"混血意识出发,用疾病身体空间叙事来凸显文化混杂语境下的审美表达和女性文学经验,以疾病这一流动的物质为载体来呈现奇卡纳群体文化身份、族裔身份和阶级身份的流动,反映了奇卡纳群体由疾病身体体验衍生出的后现代新身份政治诉求,即主张边缘文化、混血意识和流动身份,扩展了奇卡纳女性主义身份政治的内容。(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7期)

崔山蒙[2](2018)在《奇卡纳作家莫拉加戏剧《英雄与圣徒》中的疾病身体空间叙事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奇卡纳作家莫拉加的戏剧《英雄与圣徒》建构了独特的疾病身体空间,包括父权压迫身体空间,女性反抗身体空间和奇卡纳联盟身体空间。疾病叙事唤醒了主人公雪莉瑞塔的身体知觉与欲望,激发了她对性别与族裔的独立认知,表达了奇卡纳群体对权利的主张和知识的追求。植根于"美斯媞莎"混血意识,莫拉加通过疾病身体空间阐释了奇卡纳女性文学审美体验,即尊重内在差异、强调群体关照、包容多元声音。(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刘颖[3](2018)在《从《芒果街上的小屋》看奇卡纳文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美国墨西哥裔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的双重影响下,墨西哥裔女性文学悄然兴起,并随着发展和成熟诞生了奇卡纳文学,成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奇卡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斯的经典作品《芒果街上的小屋》以女性的视角,展示奇卡纳的心灵世界,彰显奇卡纳文学作品的独特特征,引领大家关注奇卡纳作品的美学。(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32期)

李毅峰,索惠赟[4](2018)在《桑德拉·西斯内罗斯的奇卡纳女性主义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桑德拉·西斯内罗斯是当代美国最成功的墨西哥裔作家之一,但是学界也不乏对她的批评和质疑。有些学者认为她的作品缺乏批判性。但事实并非如此,西斯内罗斯对父权制、种族及阶级歧视的批判并不弱于其他奇卡纳女性主义作家,她旗帜鲜明地宣称自己是"奇卡纳女性主义者"。本文以《芒果街上的小屋》《不要跟墨西哥人结婚》及《喊女溪》叁篇小说为例,论证西斯内罗斯对"叁位母亲"原型形象的颠覆性阐释即是她批判性的有力证明。在《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她描绘了生活在圣母瓜达卢佩阴影之下芒果街上女人们的生存状态,并且提出通过写作帮她们发声的策略。而在小说《不要跟墨西哥人结婚》中,西斯内罗斯不仅颠覆了圣母驯顺隐忍的原型形象,将其阐释为"性女神",还颠覆了马林奇"被侵犯者"的他者形象,女性不再是"被侵犯者",而成为"侵犯者"。在小说《喊女溪》中,西斯内罗斯对传统的"哭泣的女人"原型进行了重新阐释,女性不再像"哭泣的女人"一样柔弱地哭泣,而是发出笑声。本文认为,通过重新阐释这些女性原型形象,西斯内罗斯批判了奇卡诺文化及美国主流文化对墨西哥裔女性的性别、种族、阶级歧视,同时也探索了对抗这些歧视的方式。(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高晓辉[5](2018)在《空间理论视角下的奇卡纳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桑德拉·希斯内罗丝(Sandra Cisneros,1954-),着名的奇卡纳作家。她相继出版了叁部小说即:《芒果街上的小屋》(1984)、《女喊溪的故事》(1991)以及《拉拉的褐色披肩》(2002),由于其作品丰富的内涵以及作者的双重身份,让她斩获了各大奖项并在美国主流文学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此外,她的作品也相继引起了研究的热潮。本论文主要采用空间理论作为切入点探讨奇卡纳的身份建构研究。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及叁部小说作品,梳理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前景,概括介绍空间理论的发展过程和论述本文的研究价值及创新。第一章在《芒果街上的小屋》的基础上,研究家宅空间下的奇卡纳女性身份的建构。奇卡纳作为家宅空间的主要参与者和活动者,他们承受着男性强势集团的监禁,遭受着身体的规训和惩罚,从而造成了奇卡纳女性身份的缺失,沦为男性的附庸,但却又上演着以主人公埃斯佩朗莎为代表的女性的逃离,以梦想的小屋构筑起包容多种可能性的表征性空间,在自我建构的构想空间中进行着自我的“空间实践”,反抗和解构男性强势集团构想的空间表征,践行着奇卡纳女性身份的找寻,最终又回归重新建构下的家宅空间,即真实和想象共存的第叁空间,完成了奇卡纳女性身份的成功建构。第二章主要在《喊女溪》基础上,研究历史空间下的奇卡纳族裔身份的建构。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独特的奇卡纳族裔身份,让其能以历史亲历者的身份感知边缘的奇卡纳族群的历史,召唤出载有自我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的历史记忆,同时还将文学想象和历史记忆并置起来,充分利用文学的虚构性与想象性书写了一个不失真切的历史空间,因此本章就从历史空间的角度,探讨奇卡纳族裔身份的迷失、找寻和获得的过程,完成自己的族裔身份的成功建构。第叁章主要在《拉拉的褐色披肩》基础上,研究文化空间下的奇卡纳杂糅身份的建构。桑德拉以主人公塞拉亚的成长经历为经线,以拉拉祖辈雷耶斯家族四代人一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为纬线,经纬交织,游走在历史与当下,家族和个人之间,织就了一条精美的“caramelo”,也建构起了独具奇卡纳特色的杂合的文化空间,这种“杂合空间”表征于小说中人物的居所环境、语言使用、披肩传承、身份转换以及生活智慧等各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文化因素的了解和接受,拉拉最终接受了自己的杂糅身份。最后是本文的结语部分,本文通过探讨桑德拉仅有的叁部小说作品中所书写的不同空间,分析了不同空间对奇卡纳身份的塑造作用,她所建构的奇卡纳身份丰富了奇卡纳作品的内涵,也推动了奇卡纳文学的繁荣。(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0)

侯治刚[6](2017)在《奇卡纳文学中“他者”群体成长路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霍米·巴巴的文化"杂糅"理论,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碰撞并不是一个单向的权力运作过程,而是一个彼此交织、互相渗透并充满颠覆及新生的过程,因此在文化的相交地易形成"第叁空间"。本文结合奇卡纳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揭示奇卡纳文学中少数族裔群体如何在多重文化背景下构建新的形象,开辟"第叁空间",从边缘走向中心。(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7年27期)

侯治刚[7](2017)在《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奇卡纳文学中的“他者”形象研究——以《芒果街上的小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美国族裔政治格局的变化,奇卡纳文学以其对族裔及性别话题的关注而自成一体,逐渐受到美国主流文学界的重视。文章以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为范本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奇卡纳文学中的"他者"形象,特别是其中的女性群体在多重文化背景下所遭遇的双重边缘化现实—种族他者和性别他者。(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7年15期)

张亮[8](2017)在《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小说中的奇卡纳文化身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桑德拉·希斯内罗丝(Sandra Cisneros)是今天仍然活跃在美国文坛的奇卡纳代表作家之一。她是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迄今为止发表了多部作品,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NEA奖学金、麦克阿瑟奖学金和美国笔会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她的作品主要描写了生活在美国的墨西哥移民群体,本论文选取了希斯内罗丝最具代表性的叁部小说作品:《芒果街上的小屋》、《喊女溪》和《拉拉的褐色披肩》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分析小说中的奇卡纳即墨裔女性的文化身份问题。在全球化日益凸显的今天,文化身份问题成为每一个生存在异族文化语境中的个体或群体都会面对的问题,而奇卡纳同时面临着双重的身份困境。论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前言、主体和结论。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奇卡纳文学的背景、国内外对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小说的研究情况,论文的主要研究理论和创新性。而主体部分分为叁章:第一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奇卡纳所面临的文化身份困境,作为少数族裔女性,她们面临着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困境。第二章主要运用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分析希斯内罗丝是如何建构奇卡纳文化身份的,希斯内罗丝不仅通过写作建构自我文化身份,在写作形式和小说内容上她都试图打破二元对立模式,采用一种混杂性的文学形式和双重的文化视角来反思两种文化。第叁章主要从独立的女性身份和混血的族裔身份这两个方面来讨论希斯内罗丝对奇卡纳文化身份进行建构得出的意义和思考,希斯内罗丝通过她的建构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是试图在墨西哥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建立一个混杂的第叁空间,使奇卡纳成为“新混血女性”。第叁部分结论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在面对文化差异和身份困惑时,要尊重差异,通过协商和对话来解决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期刊2017-03-15)

方梦婧[9](2016)在《桑德拉·希斯内罗丝《拉拉的褐色披肩》玛琳切形象重构下的奇卡纳身份追寻》一文中研究指出奇卡诺文学文化底蕴深厚,对展现墨西哥裔美国人在白人社会中的自我意识起着关键作用。奇卡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善于在小说中描绘边境女性的生活,通过传递多种声音塑造除了母亲和妻子身份以外的新女性形象。希斯内罗丝长篇小说《拉拉的褐色披肩》以塞拉娅·雷耶斯为主要叙述者,讲述了雷耶斯家族几代人,上至曾祖父母、下到塞拉娅及其六个兄弟的历史。小说标题源于雷耶斯家族一条祖传的、尚未完工的条纹大披肩。大披肩作为墨西哥民族的象征,不仅紧密地连接起边境两头,更将读者的视线拉入历史深处。在墨西哥历史上,玛琳切和当代奇卡纳们一样,跨越了各种身份边界。在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帝国时期身为西班牙人情妇和翻译的印第安女人玛琳切,一方面背负着叛徒的罪名,另一方面也因为诞下“混血儿”被视为墨西哥民族的开创者。因此玛琳切不仅成为了饱受争议的历史神话人物,而且不幸沦为墨西哥民族诸多历史错误的“替罪羊”。对玛琳切形象新的思考既是对民族根源的重溯,也是对民族身份的重塑。希斯内罗丝在小说中通过追溯雷耶斯家族跨越美国与墨西哥边境的历史、描写家族中女性成员的生活经历和展现第叁代雷耶斯们在当代美国社会中面临的种族、性别等困境,既改写了玛琳切的传统形象,又因此创造了新型奇卡纳身份。现有评论多从叙事手法、象征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角度对该小说进行分析。本文借用格洛丽亚·安扎尔多瓦的边境理论中的相关概念,从对玛琳切形象重构这一角度来解读希斯内罗丝在《拉拉的褐色披肩》中对新奇卡纳形象的塑造,提出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奇卡纳群体对于身份的追寻应该从历史出发,通过打破对玛琳切形象的传统理解探索更多身份的可能性。围绕玛琳切形象,本文从现实出发,探讨当代奇卡纳身份受到的各式各样的人为割裂。造成这一现象的不仅仅是种族与社会文化矛盾,还有墨西哥男权社会中圣母与荡妇的二元对立。玛琳切形象在这一系列矛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正确解读该形象是解决奇卡纳身份危机的关键。在对玛琳切形象的改写中,希斯内罗丝从玛琳切在传统理念上被赋予的母亲、情人、女儿叁种角色入手,通过小说中新型女性角色的塑造超越传统,建立起新的玛琳切形象。论文最后一部分结合安扎尔多瓦边境理论中的概念,探索玛琳切和“女混血儿”后代们除了上述角色之外的更多切面。她们不仅是连接不同世界的桥梁,更是历史的开创者。只有正确认识玛琳切形象,当代奇卡纳们才有可能打破有形和无形的边界束缚,寻找到真实的自己。(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05-08)

张慧[10](2014)在《身体、文化与家园—安娜·卡斯特罗小说中奇卡纳空间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娜·卡斯特罗是美国当代着名的墨西哥裔女作家,散文家和诗人,同时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奇卡纳女权主义者。卡斯特罗的前叁部小说《米花拉书简》、《萨波哥尼亚》和《如此远离上帝》获得广泛赞誉及评论。本文结合这叁部小说,对其中空间的建构进行探讨;尝试从新的理论视角解读奇卡纳文学,同时对奇卡纳的历史经验和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本论文以空间理论为基础,结合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对《米花拉书简》、《萨波哥尼亚》、《如此远离上帝》中呈现的奇卡纳的身体空间、文化空间和家园空间叁个层面进行诠释,一方面揭示卡斯特罗强烈的空间意识:对她而言,空间是其建构奇卡纳的空间体验,追寻梦想的重要手段。在小说中呈现的政治权力交织下,身体空间中的规约与背离,文化空间中的缺失与追溯,家园空间中的追寻与重塑都指向卡斯特罗对于奇卡纳生存境况的探寻与思考。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卡斯特罗为奇卡纳建构的新的生存空间,揭示了她的“杂糅奇卡纳女性主义”思想:在民族文化的背景下通过联系奇卡纳自我的身体,土着文化以及其他的少数族裔女性,以建立一种新的女性身份认同,同时建立一种广泛的联系;并鼓励奇卡纳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以及自主权力,不断成长、奋斗。(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奇卡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奇卡纳作家莫拉加的戏剧《英雄与圣徒》建构了独特的疾病身体空间,包括父权压迫身体空间,女性反抗身体空间和奇卡纳联盟身体空间。疾病叙事唤醒了主人公雪莉瑞塔的身体知觉与欲望,激发了她对性别与族裔的独立认知,表达了奇卡纳群体对权利的主张和知识的追求。植根于"美斯媞莎"混血意识,莫拉加通过疾病身体空间阐释了奇卡纳女性文学审美体验,即尊重内在差异、强调群体关照、包容多元声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奇卡纳论文参考文献

[1].戴桂玉,崔山蒙.流动的身份:奇卡纳作家安扎尔朵疾病身体空间叙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崔山蒙.奇卡纳作家莫拉加戏剧《英雄与圣徒》中的疾病身体空间叙事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

[3].刘颖.从《芒果街上的小屋》看奇卡纳文学特征[J].北方文学.2018

[4].李毅峰,索惠赟.桑德拉·西斯内罗斯的奇卡纳女性主义叙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

[5].高晓辉.空间理论视角下的奇卡纳身份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8

[6].侯治刚.奇卡纳文学中“他者”群体成长路径探究[J].名作欣赏.2017

[7].侯治刚.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奇卡纳文学中的“他者”形象研究——以《芒果街上的小屋》为例[J].海外英语.2017

[8].张亮.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小说中的奇卡纳文化身份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7

[9].方梦婧.桑德拉·希斯内罗丝《拉拉的褐色披肩》玛琳切形象重构下的奇卡纳身份追寻[D].南京大学.2016

[10].张慧.身体、文化与家园—安娜·卡斯特罗小说中奇卡纳空间建构[D].江苏师范大学.2014

标签:;  ;  ;  

奇卡纳论文-戴桂玉,崔山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