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线运输论文-彭文高

跨线运输论文-彭文高

导读:本文包含了跨线运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武广高速铁路,跨线列车,运输组织模式,通过能力

跨线运输论文文献综述

彭文高[1](2018)在《武广高速铁路跨线列车运输组织模式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武广高速铁路作为我国高速铁路骨干运输线路,承载的旅客运输任务逐年提升。目前武广高速铁路开行跨线列车数量较多,占用了较大的车站和线路通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通过能力的提升。在阐述跨线列车的比例、速度、始发终到站分布、停站方案和越行方案等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分析跨线列车对车站能力的影响,以及跨线列车的接入时间、运行调整、比例和分布对通过能力的影响,结合武广高速铁路客流高峰小时与非高峰小时的行车特点,提出跨线列车的组织模式为高峰期单一模式、非高峰期混合模式的建议,为优化武广高速铁路跨线列车组织模式、提升综合效率效益提供基础支撑。(本文来源于《铁道运输与经济》期刊2018年12期)

周熙霖[2](2013)在《城际铁路跨线客流运输组织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际铁路跨线客流运输组织模式对线网主要技术标准选择、各线互联互通设计有重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线网的运营服务水平。分析影响跨线客流运输组织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为跨线客流的强度、跨线列车对线网运营的影响、线网建设及运营管理方式、线路通过能力使用情况等方面,归纳换乘和开行跨线列车2种模式的主要优缺点,结合珠叁角及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规划线网实例分析表明,城际铁路跨线客流的运输组织模式应根据具体的跨线客流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虑。(本文来源于《铁道运输与经济》期刊2013年07期)

黎志国[3](2011)在《客运专线跨线列车运输组织相关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铁路高速客运专线发展迅速,自2008年京津城际客运专线开通以来,目前已有武广、沪杭、沪宁、京沪和郑西等10余条,共计6000多公里的高速客运专线投入运营。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我国客运专线达将达1.6万公里以上。然而,高速客运专线一般处于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人口相对较多、客流量较大的主要铁路运输通道上,对于地域辽阔的我国来说,还有很大范围的地区不能直接覆盖。(本文来源于《交通企业管理》期刊2011年10期)

朱文亭[4](2011)在《高速铁路“夕发朝至”跨线列车运输组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铁路运输的竞争能力,加快铁路的发展步伐和减轻既有路网的压力,我国正在大力发展高速铁路。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到2020年前我国将建成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规划建设新线约4.1万公里,形成以客运专线为骨干,以新建高速铁路和既有提速线路为辅的快速客运网。随着快速客运服务网络的发展,大量列车跨线运行,部分长途跨线列车在夜间将按照夕发朝至的方式运行,使夕发朝至列车的开行范围得到进一步延伸,因此研究夕发朝至跨线列车的运输组织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既有研究成果,结合实验室的相关高速铁路研究课题,首先分析了跨线客流的输送方式和夕发朝至跨线列车合理的开行范围,并以京沪高铁为例研究了夕发朝至跨线列车与综合维修天窗的协调,最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夕发朝至跨线列车衔接站的选择模型。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我国高速铁路的客流特点,研究了我国跨线客流基本的输送方式。(2)分析了我国高速铁路开行夕发朝至跨线列车的必要性,重点对其开行距离范围和运行时间范围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方法。(3)讨论了不同天窗开设方式对夕发朝至跨线列车的影响,以京沪高铁为例研究了夕发朝至跨线列车与综合维修天窗的协调,着重分析了天窗的开设对夕发朝至跨线列车通过能力的影响。(4)建立了夕发朝至跨线列车衔接站的选择模型,并根据模型的特点,提出了使用遗传算法对其求解,最后以自构造的路网进行了实际的求解。(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1-05-01)

陈慧[5](2007)在《客运专线跨线运输衔接相关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客运专线处于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人口相对较多的主要运输通道上,除了承担本线客流运输任务外,还要承担一部分跨线客流的运输任务。而我国国土面积较大,人们经济承受能力较发达国家低,跨线客流比例较高,因此,客运专线跨线运输的合理衔接是整个客运专线运输组织的关键。本论文以2004年国务院审议批准的铁路网中长期规划为依据,采用分析、计算、模拟铺画运行图等方法分析研究了时速300km/h及以上客运专线、时速200-250km/h客运专线和既有线运输衔接方案:1.通过分析我国铁路客流特点,分类确定了不同跨线客流类型的输送方式及不同类型动车组下线的经济合理运行距离,并提出了跨线列车开行方案的编制原则和设计流程。2.讨论了不同天窗设置方式对跨线列车行车影响,对相邻线路天窗衔接问题作了初步研究,并针对不同技术标准客运专线的天窗设置问题作了探讨。3.分析我国客运专线跨线运输列车运行图衔接类型和衔接方式,并根据我国近远期客运专线建设特点,分别提出了客运专线运营过渡期和远期的运行图编制方法。4.提出了针对跨线运输列车运行图衔接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本论文图16幅,表6个,参考文献41篇。(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7-12-10)

霍东辉[6](2007)在《承秦出海路复线跨线桥钢箱梁运输吊装安全保障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概况跨越京秦高速公路立交桥,位于京秦高速公路秦皇岛东出口东侧500米处,交叉角度90度,桥梁全长86米,全宽13米,车行道净宽12米。桥梁下部结构为钻孔(本文来源于《交通世界(建养.机械)》期刊2007年07期)

禹志阳[7](2005)在《跨线运输衔接站站场设置与通过能力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线路和既有线路之间的跨线运输,必须考虑衔接站场的衔接方式问题,高速站场和中速站场宜独立设置,通过设置联络线衔接,联络线的引入必须考虑行车安全和信号设置,不同的引入方式还将对高速铁路区间通过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高中速站场的衔接必须从通过能力、安全、投资、运输组织等方面综合考虑。(本文来源于《中国铁道学会——2004年度学术活动优秀论文评奖论文集》期刊2005-06-30)

禹志阳[8](2004)在《跨线运输衔接站站场设置与通过能力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线路和既有线路之间的跨线运输,必须考虑衔接站场的衔接方式问题,高速站场和中速站场宜独立设置,通过设置联络线衔接,联络线的引入必须考虑行车安全和信号设置,不同的引入方式还将对高速铁路区间通过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高中速站场的衔接必须从通过能力、安全、投资、运输组织等方面综合考虑。(本文来源于《快速提升铁路建设与装备现代化技术促进铁路跨越式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第九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4-11-01)

禹志阳[9](2004)在《跨线运输衔接站站场设置与通过能力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我国铁路的特有国情,在我国修建的高速铁路不可避免的必须采用高、中速混跑的运输模式,给高速铁路的运输组织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特别是在高速铁路与既有铁路的衔接车站,必须从运输组织、安全、工程投资和现场具体地形条件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车站站场布置和跨线列车的合理组织与衔接等问题。(本文来源于《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4-06-30)

跨线运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际铁路跨线客流运输组织模式对线网主要技术标准选择、各线互联互通设计有重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线网的运营服务水平。分析影响跨线客流运输组织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为跨线客流的强度、跨线列车对线网运营的影响、线网建设及运营管理方式、线路通过能力使用情况等方面,归纳换乘和开行跨线列车2种模式的主要优缺点,结合珠叁角及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规划线网实例分析表明,城际铁路跨线客流的运输组织模式应根据具体的跨线客流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跨线运输论文参考文献

[1].彭文高.武广高速铁路跨线列车运输组织模式优化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8

[2].周熙霖.城际铁路跨线客流运输组织模式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

[3].黎志国.客运专线跨线列车运输组织相关问题探讨[J].交通企业管理.2011

[4].朱文亭.高速铁路“夕发朝至”跨线列车运输组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5].陈慧.客运专线跨线运输衔接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6].霍东辉.承秦出海路复线跨线桥钢箱梁运输吊装安全保障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7

[7].禹志阳.跨线运输衔接站站场设置与通过能力影响分析[C].中国铁道学会——2004年度学术活动优秀论文评奖论文集.2005

[8].禹志阳.跨线运输衔接站站场设置与通过能力影响分析[C].快速提升铁路建设与装备现代化技术促进铁路跨越式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第九分会场论文集.2004

[9].禹志阳.跨线运输衔接站站场设置与通过能力影响分析[C].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标签:;  ;  ;  ;  

跨线运输论文-彭文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