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欧盟能源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技术创新,政策,市场竞争,可再生能源
欧盟能源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杨[1](2019)在《政府政策和市场竞争对欧盟国家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能源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与政府环境政策相比,市场力量是否能更有效地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本文以可再生能源技术世界领先、政府环境政策实施较早以及能源市场自由化程度较高的欧盟为研究对象,结合线性与非线性、静态与动态面板回归方法研究政府政策和市场竞争对欧盟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影响。研究发现:①政府环境政策和市场竞争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均为正向,即两者能有效诱发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②政府环境政策和市场竞争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存在显着的非线性门槛效应。随着政府环境政策强度加大,其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逐渐递减,即环境政策对创新的诱发作用是有限的。随着能源市场竞争程度加深,市场竞争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增加,即市场竞争对创新的诱发作用是有效且持续的。③通过将各成员国现状与门槛值进行比较,发现欧盟现阶段环境政策强度处于过高的门槛区间,市场竞争强度处于较为合适的门槛区间。④进一步研究更有针对性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发现不同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实现能源转型、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以及建立全国可再生能源绿色证书交易机制提供政策依据。(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IANA,KROSHKA[2](2017)在《美国、中国及欧盟的能源供给安全政策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中国和欧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能源进口主体,因此,供给安全在能源政策议程上扮演着相当关键的角色。然而,纵观这叁个主体会发现,他们的能源供给安全政策又各自不同。本论文主要研究并探讨的是美国、中国、欧洲在能源供给安全政策上的异同,并在短期与长期的视野上对地缘政治和市场拓展的效果进行分析。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作为第一资源的石油与天然气,因其在能源进口中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一个国家的能源供给安全政策由对内对外的影响能源供给安全的双重因素形成的,以及由该国家在保障能源供给安全时所做的行为形成的。换言之,以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的角度来看待的话,主要依靠的是该国的能源产业情况以及该国如何看待国际能源体系和其本身在这个体系之中的位置。为完成此研究目标,首先,影响这叁个主体的能源供给安全的内外因素需要进行仔细分析;其次,以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理论出发,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方法和战略性的方法,给仍在研究的概念框架阐述了国家的政策选择。最后,对比分析了这叁个主体的短期及长期的能源供给安全政策所产生的效果。本文的分析基于美国、中国和欧盟的法律法规和官方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了在短期与长期的能源供给安全政策方面,能源市场发展、地缘政治和国内能源产业具有怎样的含义。在石油价格走低的大环境下、在当下的地缘政治条件下,短期的欧盟的能源供给相较于美国和中国,具有比较高的不安全性。目前欧盟整经历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多个困难,而欧盟所采取的一市场为导向的方法并不太适用于欧盟的外部能源伙伴,限制了其保障石油和天然气供给的能力。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如果计划中的能源安全政策能够完全按照计划进行实施,那么欧盟将会成为全球能源市场中最具有影响力和安全性的一方。对于中国来说,以市场为导向的方法结合战略性方法的做法,在当下的地缘政治和市场条件下是表现得最为出色的。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影响中国能源安全实效的主要因素还依赖于中国如何调整能源模式与改变地缘政治秩序。美国的战略性优势让美国能够有效地减少石油进口并转变为天然气的出口国。然而,美国的能源安全政策缺少长远的目光,因为目前的能源市场条件让美国不得不提高石油的进口,而美国与中东石油供应国之间的关系又变得复杂而不稳定。因此,美国未来的能源供给安全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其未来长期的国内及对外的能源政策的解决方案的发展,以确保持续及安全的能源供应。(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3-01)
陈新明[3](2016)在《俄罗斯对欧盟能源政策的立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初俄欧开展的能源对话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双方存在严重分歧,使对话无法继续深入。根源在于俄罗斯对欧盟能源政策坚持自己的立场,双方协调耗费不少时间。当下俄欧关系僵持,世界能源价格下行,双方协调立场更加困难。(本文来源于《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彭峰[4](2016)在《欧盟能源绿色化政策的新发展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欧盟能源绿色化的整体目标为在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降低至1990年的60%,同时在未来的16年间积极引入可再生能源,使其至少占能源供给的27%,全面提高能源效率27%。为达到这一目标,欧盟进行了第叁次能源自由化改革,发布了第叁能源包裹法案,并将欧盟能源联盟战略作为容克计划的优先事项之一,为欧盟能源绿色化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在国内政策上建议起草"绿色经济增长法"作为引领能源法律体系与气候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在对外政策上应全面加强与欧盟的合作。(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期刊2016年09期)
唐甜[5](2016)在《欧盟气候与能源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欧盟作为全球最大的区域经济体,其一体化的经济形式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气候变化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欧盟一直以积极的态度走在世界前列,20世纪90年代,欧盟就意识到气候变化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着手推动气候与能源政策的改革。2007年,欧盟制定了气候与能源领域叁大目标,称之为欧盟2020气候与能源政策,简称“20-20-20”目标。2014年,欧洲理事会通过了《2030年气候与能源政策框架》,提出了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气候与能源政策。经过28国的不懈努力,欧盟现在已经建立起与其政治和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减排政策法律体系,依靠可再生能源研究、科技创新、财政支持以及市场调控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全球气候的变化。本文首先通过研究欧盟气候与能源政策的发展历程,研究分析欧盟气候与能源政策的起源与形成,概括出欧盟气候能源政策具有实施周期长和覆盖范围广的显着特征。并分析了“欧盟2020年气候与能源一揽子计划”以及“欧盟2030年气候与能源框架”,详细介绍了两者制定的背景原因,以及实施的具体内容,通过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探究政策制定思路改变的原因。本文着重研究欧盟2030年气候与能源政策框架的争论与前景,并根据现有的数据资料,分析欧盟气候与能源政策实施的成效,同时系统的总结了欧盟在气候与能源领域的经验以及教训,对于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气候与能源政策、法规,走出一条低碳环保、绿色发展的道路,具有深远而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应积极地借鉴欧盟成功的治理经验,根据自身国情来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利用的发展,与欧盟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探讨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问题。(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4-01)
张敏[6](2015)在《解读“欧盟2030年气候与能源政策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欧盟2030年气候与能源政策框架"提出了叁大节能减排目标:欧盟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可再生能源目标和能源效率目标,其中前二项目标是强制性的,能源效率目标具有指示性意义。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欧盟对实现"欧盟2030年气候与能源政策框架"的治理机制加以调整和创新。这一政策框架带来的潜在影响是:第一,有望提升欧盟在《后2020年全球气候变化协议》谈判中的主导权;第二,加快欧洲能源联盟建设步伐;第叁,助推欧盟在2050年向低碳经济转型,提高欧盟全球经济竞争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朱晓静[7](2015)在《欧盟对中亚国家的能源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作为工业社会的血液,已然成为当今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中亚地区因其蕴含丰富的能源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合作的焦点。欧盟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进口方,在能源需求和能源消费方面存在着巨大缺口。目前,欧盟在与中亚交通和能源合作方面提出两个计划和一个倡议:即欧洲国际油气运输计划(INOGATE)、欧洲-高加索-亚洲交通走廊计划(也称欧亚大陆桥计划,ТРАСЕСА)和"巴库倡议"。在具体实践领域,欧盟积极推动"纳布科"天然气管道以及"南溪项目"的建设,从而实现中亚能源向欧盟顺利运输以及欧盟能源多元化供给的战略目标。欧盟对中亚能源政策的制定,为与欧盟面临同样能源境遇的中国从战略目标、危机意识,对外援助计划、能源外交及"一体化"进程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提供了相应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张志勤[8](2015)在《欧盟能源政策未来走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欧盟及其成员国多为后工业化发达国家的集成,长期的工业化导致资源能源相对匮乏枯竭,资源能源严重依赖进口。欧盟能源政策设立了叁大目标:(1)倡导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大力开发应用提高能效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挤压世界传统能源市场价格的持续上升空间;(2)刺激新能源技术研发创新活动,确保新能源技术世界领先水平,确保工业企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先发优势的巨大潜力;(3)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生物基经济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本文分析了欧盟能源战略和政策及未来走向,研究了其部分成功经验及做法,对于中国制定"十叁五"发展规划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全球科技经济了望》期刊2015年09期)
赵琳琳[9](2015)在《欧洲能源未来的新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欧盟能源政策是,到2020年有2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然而,欧盟各成员国却有自己的目标,以及对如何实现目标的判断。应该说,到目前为止,进展程度参差不齐。如卢森堡目前只有5%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而德国则是28%。在煤炭的使用上,各成员国情况也是千差万(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15-07-17)
[10](2015)在《投资和能源政策影响欧盟钢铁工业未来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欧洲钢铁企业最担心的问题是低价钢材进口冲击和气候法规导致的生产成本上升,因此欧洲钢铁工业的发展需要大规模投资和明确的碳排放政策支撑。奥地利奥钢联集团首席执行官Wolfgang Eder称,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投资,欧洲将失去钢铁生产的主导地位,面对来自其他国家的钢材进口冲击,欧洲钢铁工业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而为扩大盈利则必须要加大投资。他称,过去十年欧洲已经成为全球特殊钢生产主要地区之一,并且拥有优质特钢产品生(本文来源于《武钢技术》期刊2015年02期)
欧盟能源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中国和欧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能源进口主体,因此,供给安全在能源政策议程上扮演着相当关键的角色。然而,纵观这叁个主体会发现,他们的能源供给安全政策又各自不同。本论文主要研究并探讨的是美国、中国、欧洲在能源供给安全政策上的异同,并在短期与长期的视野上对地缘政治和市场拓展的效果进行分析。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作为第一资源的石油与天然气,因其在能源进口中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一个国家的能源供给安全政策由对内对外的影响能源供给安全的双重因素形成的,以及由该国家在保障能源供给安全时所做的行为形成的。换言之,以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的角度来看待的话,主要依靠的是该国的能源产业情况以及该国如何看待国际能源体系和其本身在这个体系之中的位置。为完成此研究目标,首先,影响这叁个主体的能源供给安全的内外因素需要进行仔细分析;其次,以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理论出发,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方法和战略性的方法,给仍在研究的概念框架阐述了国家的政策选择。最后,对比分析了这叁个主体的短期及长期的能源供给安全政策所产生的效果。本文的分析基于美国、中国和欧盟的法律法规和官方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了在短期与长期的能源供给安全政策方面,能源市场发展、地缘政治和国内能源产业具有怎样的含义。在石油价格走低的大环境下、在当下的地缘政治条件下,短期的欧盟的能源供给相较于美国和中国,具有比较高的不安全性。目前欧盟整经历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多个困难,而欧盟所采取的一市场为导向的方法并不太适用于欧盟的外部能源伙伴,限制了其保障石油和天然气供给的能力。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如果计划中的能源安全政策能够完全按照计划进行实施,那么欧盟将会成为全球能源市场中最具有影响力和安全性的一方。对于中国来说,以市场为导向的方法结合战略性方法的做法,在当下的地缘政治和市场条件下是表现得最为出色的。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影响中国能源安全实效的主要因素还依赖于中国如何调整能源模式与改变地缘政治秩序。美国的战略性优势让美国能够有效地减少石油进口并转变为天然气的出口国。然而,美国的能源安全政策缺少长远的目光,因为目前的能源市场条件让美国不得不提高石油的进口,而美国与中东石油供应国之间的关系又变得复杂而不稳定。因此,美国未来的能源供给安全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其未来长期的国内及对外的能源政策的解决方案的发展,以确保持续及安全的能源供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欧盟能源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李杨.政府政策和市场竞争对欧盟国家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9
[2].IANA,KROSHKA.美国、中国及欧盟的能源供给安全政策的比较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7
[3].陈新明.俄罗斯对欧盟能源政策的立场分析[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6
[4].彭峰.欧盟能源绿色化政策的新发展及启示[J].环境保护.2016
[5].唐甜.欧盟气候与能源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6
[6].张敏.解读“欧盟2030年气候与能源政策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5
[7].朱晓静.欧盟对中亚国家的能源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8].张志勤.欧盟能源政策未来走向[J].全球科技经济了望.2015
[9].赵琳琳.欧洲能源未来的新选择[N].中国石化报.2015
[10]..投资和能源政策影响欧盟钢铁工业未来发展[J].武钢技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