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衰竭综合征论文-王晓东,刘四喜,张小玲,文飞球

骨髓衰竭综合征论文-王晓东,刘四喜,张小玲,文飞球

导读:本文包含了骨髓衰竭综合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骨髓衰竭综合征,脐血移植,移植物康抗主病

骨髓衰竭综合征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东,刘四喜,张小玲,文飞球[1](2019)在《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先天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先天性骨髓衰竭综合征(IBMF)是一组遗传异质性疾病,以先天性躯体畸形、骨髓造血衰竭及肿瘤易感为主要特点,如Fanconi贫血(FA)、先天性角化不良(DKC)、Diamond-Blackfan贫血、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该类造血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先天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期间4例接受非血缘脐血移植的IBMF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FA 3例,DKC 1例。4例病人均有明显输血依赖,均无同胞HLA配型全相合供者,予行非血缘脐血移植。3例FA供受者HLA配型均为8/10相合,DKC为双份脐血移植,供受者HLA配型分别为9/10、10/10相合。FA的预处理方案采用白消安+环磷酰胺+氟达拉滨,DKC预处理方案采用ATG+环磷酰胺+白消安。GVHD预防方案均采用环孢素+短程MTX。结果:4例病人均成功造血重建,获得完全供者嵌合,均脱离输血依赖。3例FA均出现Ⅲ–Ⅳ期皮肤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及Ⅳ级出血性膀胱炎(HC),1例FA出现Ⅳ期肠道a GVHD。DKC病例出现Ⅱ期皮肤a GVHD。1例FA因重度肠道a GVHD死亡。余3例病人无慢性GVHD,分别随访39月,25月,14月,均已停用免疫抑制剂。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先天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的有效方法,非血缘脐血具有易获取、GVHD发生率低且配型要求不高等优点,可作为该类疾病新的良好的供者来源。(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叁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资料汇编》期刊2019-08-16)

李倩,陈静[2](2017)在《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是目前根治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inherited bone marrow failure syndrome,IBMFS)的唯一方法。但该治疗方法往往伴随一系列治疗相关并发症和晚期毒副反应。因此,所有IBMFS患者在接受HSCT治疗前都应合理评估,个体化权衡移植治疗的收益及风险,包括移植指征、供(本文来源于《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李倩[3](2017)在《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的诊断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儿童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inherited bone marrow failure syndromes,IBMFS)的诊断及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治疗的结果,讨论相关诊疗进度。方法:1.对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确诊并接受HSCT治疗,并随访存档的IBMF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存档资料包括临床特点、移植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等。2.对第一部分中接受非亲缘HSCT的4例先天性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congenita,DKC)病例进行分析。3.通过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等发表的有关HSCT治疗DKC的所有文献,根据设定的入排标准筛选文献,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同胞与非亲缘供体移植治疗DKC的疗效。结果:1.IBMFS患儿包括范可尼贫血12例、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DKC 5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伴胰腺功能不全综合征1例,接受了异基因HSCT治疗。其中干细胞来源包括外周血(n=20)和脐带血(n=5)。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接受了白消安为主的清髓性预处理,其余叁种疾病的患儿接受了以氟达拉滨为主的减低剂量预处理。移植中位年龄4岁,移植过程中回输中位有核细胞数和CD34~+细胞数分别为14.4×10~8/kg和5.3×10~6/kg。粒细胞、血小板重建中位时间分别为为12和17天。中位随访27个月,仅一例植入失败。移植后2年生存率为96%。Ⅱ-Ⅲ级急性GVHD和慢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33.3%和16.7%,预处理强度是影响前者发生的唯一因素。2.4例DKC患儿接受了减低剂量预处理后HSCT治疗,干细胞来源于非亲缘供体外周血,均获得完全供体植入;其中2例发生Ⅱ-Ⅲ级急性GVHD,1例慢性GVHD。中位随访23.5个月,4例患儿均存活并保持非输血依赖,其中1例患儿的先天性指甲萎缩得到纠正。3.共纳入相关文献6篇(其中1篇即本研究),累积DKC病例63例。Meta分析显示,同胞与非亲缘HSCT相比,在急性和慢性GVHD发生率、植入成功率、3年无病生存率方面并无显着差异,但是前者较后者在5年无病生存率方面可能有一定优势。结论:基于疾病特点,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方案是应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IBMFS患儿的关键。非亲缘供体是DKC移植治疗的有效干细胞来源。(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4-28)

孙艳[4](2017)在《骨髓衰竭基因的筛选在儿童骨髓衰竭综合征中意义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分析骨髓衰竭相关基因,并结合患儿的临床特征,探讨骨髓衰竭基因的筛选在儿童骨髓衰竭综合征(bone marrow failure syndromes,BMFS)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于我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89例疑似骨髓衰竭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外周血DNA,将其打断并进行扩增,建立包含目标基因的全基因组文库,利用液相捕获试剂盒将样本的有关血液系统遗传性疾病基因捕获出来,利用新一代测序仪illumina HiSeq 2500进行高通量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找出骨髓衰竭基因的所有突变信息并家系验证。结果:1、89例疑似骨髓衰竭综合征患儿中,经二代基因测序筛查并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后,78人被诊断为骨髓衰竭综合征,其中先天性骨髓衰竭综合征有9人,分别为7例范可尼贫血(FA),1例先天性角化不良(DC),1例先天性粒细胞减少(CN);69例为获得性骨髓衰竭综合征,其中5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64例为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A)。其余11例为病毒或细菌感染后的粒细胞减少。12例患儿(9例IBMFS及3例MDS),即占BMFS 15%,检测到致病性基因突变。2、7例FA患儿中有5例患儿曾诊断过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5例FA患儿染色体脆性实验阳性,1/5例彗星实验阳性。7例均检测到基因突变,其中6例为FANCA突变,1例为FANCD1(BRCA2)突变。共发现一个外显子片段的缺失和12个点突变。位于FANCA基因外显子23-30的缺失及突变位点:c.2994T>G、c.1811_1812del、c.G4195A、c.3973delG、c.3270_3271del、c.2749C>T、c.1889A>T,位于FAN CD1(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c.T943A、c.T7469C,均为新发现。3、1例DC患儿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近两年,经二代测序检出TINF2基因突变:c.844C>T。4、1例CN患儿反复口腔感染四年余,经二代测序检出ELANE基因突变:c.377C>T。5、5例MDS患儿中3例筛查出基因突变,位于GATA2基因的突变位点:c.1081C>T,已有报道;位于TET2基因的突变位点:c.C2233T,MPL基因的突变位点:c.981-1G>C,,均为新发现。6、在64例获得性AA患儿中,49例患儿(占76%)携带不同的致病性不明确突变位点,共检测出致病性不明确的突变位点111个。结论:1、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疑似骨髓衰竭综合征患儿进行骨髓衰竭基因的筛选,可以进一步为诊断提供依据,避免漏诊误诊,建议对疑似骨髓衰竭综合征患儿常规行二代基因测序。2、骨髓衰竭基因的新突变位点丰富了该疾病的基因谱,但是在骨髓衰竭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4-01)

温贤浩,宪莹,于洁,徐酉华[5](2017)在《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是一组遗传性疾病,虽然它们具有共同的临床特征,但它们也有各自的临床表现,且临床表现多样化,往往容易导致临床误诊或漏诊。虽然这组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遗传学改变及基因异常往往是其根源所在,故一旦考虑这组疾病,建议行相关遗传学及基因检测,如果有条件可同时辅助其他检查手段如端粒酶长度等。虽然这组疾病的发病率不高,但随着下一代基因测序检测手段的应用,越来越多的致病基因被发现,也为准确诊断疾病提供了有利帮助。造血干细胞移植往往是根治这组疾病的唯一手段,而造血干细胞移植也有其局限性及治疗相关的风险,需根据病情而定。本文将从疾病的临床特征、遗传学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对这一组疾病进行综述,以便临床医师能更加深入认识这组疾病,并及时进行诊断及治疗。(本文来源于《分子影像学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王剑[6](2014)在《利用靶向基因测序技术诊断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IBMFS)是一组以骨髓造血衰竭、先天多发畸形及易发肿瘤为主要特征的遗传异质性疾病,由于临床表型复杂多样,给诊断带来困难。本研究旨在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IBMFS的单管高通量基因诊断方法,并应用于临床诊断。方法:收集21例临床疑似IBMFS患者的DNA样本,利用Agilent Haloplex方法对IBMFS(本文来源于《2014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全国第十叁次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4-10-29)

竺晓凡[7](2014)在《对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诊治现状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骨髓衰竭综合征(bone marrow failure syndrome,BMFS)是成熟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在骨髓中的有效生成减少而引起的外周血一系、两系血细胞或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疾病的总称[1-3]。欧洲和北美的年发病率为2/10万左右,来自美国一些小系列研究及欧洲早期的调查结果略高于此。亚洲的年发病率约(0.4~7)/10万,我国尚无少年儿童BMFS发病率的确切统计数据。儿童BMFS包括获得性骨髓衰竭(acquired bone marrow failure syndromes,ABMF)和遗传性骨髓衰(本文来源于《发育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吴占河,王树叶[8](2014)在《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的遗传学与临床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是儿科血液及肿瘤学科疾病,估计每百万名出生的新生儿中就有65例患有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由于骨髓功能衰竭患者常需终生依赖输血及其他治疗,且呈现出肿瘤高发的态势,病死率高。至今,对于遗传性骨髓衰竭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该病严重危及了新生儿、青少年甚至一些成年患者的生命。骨髓衰竭性疾病是一组由造血干细胞功能衰竭而导致的一系或多系血细胞生成减少或功能衰竭性的疾病。目前,临床上将骨髓衰竭性疾病分为继发性(也称特发性、获得性,其发病原因不明,可(本文来源于《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4年01期)

陈悦丹[9](2013)在《第一部分 DLK1基因在骨髓衰竭性疾病中造血调节的研究第二部分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减少预后意义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DLK1属于表皮生长因子样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是细胞分化中重要的调节基因,参与正常造血的发生,而在多种血液病中该基因存在异常表达。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中DLK1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MDS发病。而另一经典骨髓衰竭性疾病的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中骨髓脂肪细胞增多为其典型特征,该基因又在脂肪前体细胞分化过程中起抑制作用,推测DLK1基因也可能在AA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因此我们检测MDS和AA患者中DLK1的表达,并通过转基因技术探讨该基因的过表达对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在MDS和A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MDS和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中DLK1mRNA表达;ELISA方法检测MDS和AA的血清和骨髓浆中可溶性DLK1蛋白的表达。构建hM HS21/45vav-DLK1载体,建立造血系统过表达DLK1的转基因动物模型;通过造血干祖细胞体外集落培养,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分析,及共培养等实验研究DLK1对造血系统的调节作用。结果1.比较59例MDS、50例AA患者BMMNC中DLK1mRNA表达。结果显示:MDS中DLK1表达量为(6.998±3.759)较正常对照组(3.900±1.529)显着增高(p=0.049),且伴骨髓纤维化者较不伴纤维化者DLK1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34)。而AA中DLK1表达水平为(1.080±0.30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其表达量与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及T细胞亚群中CD3+CD8+细胞比例呈正相关,P值分别为0.006和0.018,同时重型AA(14例)DLK1表达较非重型AA(36例)更低(p=0.022)。2.血清中,DLK1蛋白水平在MDS组(50例)最高(0.460±0.126) ng/ml,对照组次之(0.196±0.027) ng/ml,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A组(34例)最低(0.068±0.008) ng/ml,且显着低于正常对照(p值<0.001)。对血清中DLK1蛋白表达量高于正常上限的19例MDS患者病例资料进一步分析,DLK1蛋白水平与CFU-E、BFU-E、IL-2水平呈负相关,与铁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值分别为0.007、0.036、0.005、0.041;而AA中DLK1蛋白与铁蛋白水平呈负相关(P=0.005)。骨髓浆中,MDS组(29例)DLK1蛋白水平同样明显高于AA组(18例)(P=0.038)。3.5例MDS患者骨髓MSC细胞DLKl表达量为(9.874±3.480),较正常对照组(6.482±0.892)高,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5例AA患者中表达量为(2.374±0.869),明显低于MDS组和正常对照(P值分别为0.031,0.025)。4.MDS中Hypo-MDS患者DLK1表达无论是在BMMNC中RNA水平(7例)还是血清中蛋白水平(5例)均较AA组明显增高(p=0.030,0.012),提示DLK1对于这两种骨髓衰竭性疾病的鉴别有一定的临床意义。5.成功构建过表达DLK1的转基因小鼠。检测转基因鼠血常规无明显异常,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体外集落形成能力较对照组小鼠均无明显差别。分别将转基因鼠和对照鼠MSC细胞与正常小鼠造血细胞共培养,结果显示高表达DLK1的转基因鼠MSC具有抑制BFU-E, CFU-G, CFU-M增殖的能力,总集落数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同时集落形态更小且更松散,尤以红系集落最为明显。我们进一步检测IL-6、TNF-α和SDF-1这叁种因子在转基因和对照鼠中的表达:转基因鼠间充质干细胞IL-6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21),但在全骨髓细胞中两组小鼠IL-6的表达无明显差别。无论全骨髓细胞或间充质干细胞,TNF-α和SDF-1因子在两组小鼠中的表达量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骨髓衰竭性疾病中,MDS患者高表达DLK1,其表达量的增高可能抑制红系干祖细胞增殖,并与骨髓纤维化的形成相关。而过表达DLK1的转基因鼠中MSC细胞对造血系统的起负调控作用,尤以红系改变最为明显。我们首次发现AA患者低表达DLK1,其表达水平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应AA的严重程度,并可能通过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而参与AA的发病。综上,DLK1表达的上调或下调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打破骨髓微环境的平衡状态而参与骨髓衰竭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检测DLK1表达对这两种疾病的鉴别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研究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对判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预后的意义。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419例原发性MDS患者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 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评估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419例MDS患者中血小板减少(PLT<100×109/L)者256例(61.1%),严重减少(PLT<30×109/L)者103例(24.6%)。PLT≥100×109/L组、(50-99)×109/L组、(30-49)×109/L组和<30×109/L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1、38、19和1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PLT<30×109/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95fl, LDH≥300U/L,有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有核红细胞糖原染色(E-PAS)阳性,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染色体核型预后中等及不良为MDS不良预后因素;WHO分型中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Ⅰ及RAEB-Ⅱ的患者较其他类型的患者预后差。多因素分析显示PLT<30×109/L, MCV≤95fl, IPSS染色体核型预后中等及不良,WHO分型RCMD、RAEB-Ⅰ及RAEB-Ⅱ具有独立预后意义。选取血小板计数、MCV、染色体核型及WHO分型提出了一个修订的WPSS预后积分系统,各参数赋值如下:血小板计数(<30x109/L1分,其他0分)、MCV(≤95fl1分,其他0分)、染色体核型(良好0分、中等1分,不良2分)、WHO分型(RCMD1分,RAEB-Ⅰ2分,RAEB-Ⅱ3分,其他0分)。患者分为低危(0-1分)、中危-1(2-3分)、中危-2(4-5分)和高危组(6-7分),其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9、28、14和4个月,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血小板严重减少的MDS患者预后不良,结合血小板计数,染色体核型,MCV及修订的WPSS预后积分系统有望更好地指导我国MDS患者的分组治疗策略的制订。(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3-04-01)

周亚丽,黄洁,谭嫦,周天红,张新华[10](2013)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继发心力衰竭1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贫血是其主要症状,为改善生活质量需反复输血治疗。长期输血以及无效造血带来了铁超载,过量铁沉积于心脏可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1〕。我们报道MDS输血后在铁过载基础上左心衰竭患者1例,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本文来源于《临床血液学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骨髓衰竭综合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是目前根治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inherited bone marrow failure syndrome,IBMFS)的唯一方法。但该治疗方法往往伴随一系列治疗相关并发症和晚期毒副反应。因此,所有IBMFS患者在接受HSCT治疗前都应合理评估,个体化权衡移植治疗的收益及风险,包括移植指征、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髓衰竭综合征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东,刘四喜,张小玲,文飞球.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先天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的临床研究[C].第二十叁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资料汇编.2019

[2].李倩,陈静.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7

[3].李倩.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的诊断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上海交通大学.2017

[4].孙艳.骨髓衰竭基因的筛选在儿童骨髓衰竭综合征中意义的初步探讨[D].苏州大学.2017

[5].温贤浩,宪莹,于洁,徐酉华.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7

[6].王剑.利用靶向基因测序技术诊断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C].2014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全国第十叁次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4

[7].竺晓凡.对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诊治现状的思考[J].发育医学电子杂志.2014

[8].吴占河,王树叶.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的遗传学与临床研究现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4

[9].陈悦丹.第一部分DLK1基因在骨髓衰竭性疾病中造血调节的研究第二部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减少预后意义的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

[10].周亚丽,黄洁,谭嫦,周天红,张新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继发心力衰竭1例并文献复习[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3

标签:;  ;  ;  

骨髓衰竭综合征论文-王晓东,刘四喜,张小玲,文飞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