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日记续编论文-张一玮

吴宓日记续编论文-张一玮

导读:本文包含了吴宓日记续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吴宓日记,故事片,微观叙述,电影院

吴宓日记续编论文文献综述

张一玮[1](2019)在《《吴宓日记续编》与“十七年”时期的个体观影史》一文中研究指出私人日记是重要的中国现代史研究资料,它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书写个体的生活经历,在社会与心理两方面勾勒出个体眼中的现实状况和历史变迁。在电影史研究方面,私人日记的文体特征及个性化叙事为审视特定时期个体观影和接受状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十七年"时期的吴宓日记记录了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数十次的个体观影经历,并围绕观影内容、条件、过程、评价及相关的社会活动进行叙述,形成了对这一时期电影主题、审美价值、文化功能的个性化感受与思考。吴宓日记还可进一步对比同时期其他私人日记中的观影记录,以及相关的地方电影志资料,为电影史提供更为丰富的微观叙述。(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寿凤玲[2](2019)在《论《吴宓日记续编》的叁个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吴宓日记续编》记录了吴宓在1949年之后的生命历程,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在历史的变革、转折过程中所做的思考和努力。从历史、文化、生命叁个维度探讨其史料价值,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和哲理内涵。(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祁小绒[3](2018)在《《吴宓日记续编》与吴宓的“鲁迅接受”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吴宓日记续编》真实记录了吴宓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对鲁迅的接受历程,作者在政治化语境中所坚持的个人化阅读方式,形成了对时代流行"鲁迅接受"观念的理性审视,他的鲁迅阅读成为中国鲁迅接受史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为鲁迅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增长点。吴宓的"鲁迅接受"现象彰显了现代知识分子反思批判的精神特质,蕴含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复杂关系,吴宓与鲁迅的文化理想在民族精神建构方面所表现出的异质同构性,对新世纪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特殊意义。(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8年07期)

孔维恒[4](2017)在《建国初十七年间中国大学文史学科中的学生——《吴宓日记续编》研究之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吴宓日记续编》中所记载之西南师范学院为案例,可以发现,由于教育体制和政治运动的影响,建国初十七年间中国高校文史学科中的学生,在知识学习、师生关系、政治参与和教育革命四个方面,都遭遇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7年09期)

孔维恒[5](2016)在《建国初十七年间中国大学中的助教制度——《吴宓日记续编》研究之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考察《吴宓日记续编》中记录的建国初十七年间西南师范学院对助教制度的实施情况,可以发现,这一期间中国在高等教育领域,为了用党团员助教取代旧知识分子,通过广泛、深入地使用助教制度,有效地掌控、引导和改造了老教师的教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尽管不无局限地)培养了年轻助教。(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6年11期)

孔维恒[6](2016)在《建国初十七年间中国大学文史学科中的教育制度和规范——《吴宓日记续编》研究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吴宓先生在《吴宓日记续编》中对建国初十七年间(1949-1966)西南师范学院文史系科中教育制度和规范的观察、记录和评论可以看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学盲目仿效苏联教育制度和规范,实施各种繁复、严格的教师和教学管理制度,尤其是教研组制度,阻碍了旧知识分子、老教师才能的发挥,对文史学科的教学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6年10期)

吕莉,尹奇岭[7](2016)在《不忘过去才能把握未来——读《吴宓日记续编》》一文中研究指出《吴宓日记续编》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文献,不仅是记录个人心路历程的信史,更是从个人角度记录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信史。在日记中,吴宓对于激进思潮的否定思考,启迪我们重新反思传统价值的现代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凌孟华,王本朝[8](2016)在《《吴宓日记续编》中吴宓与方敬的交往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方敬是《吴宓日记续编》中出现的重要人物之一,不仅涉及的时间长,而且频率高。方敬既是现代着名诗人,又是有诗人本色的教育家,还是吴宓的同事和领导。由于特殊情势、地位身份和个性气质等,决定了吴宓与方敬的交往具有方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直接等特点。他们的交往处于朋友与同事之间,有偶然遇见、专门访晤、赠送礼品、参加会议等方式;有寻求政治指导、谈论文化名流、咨询其他意见等内容,多涉及政治性与个人性;这些交往给吴宓带来了诸多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既解决了吴宓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也给吴宓以充实的精神慰藉。吴宓与方敬的交往既显示了吴宓令人感佩的性情与气质,也呈现了方敬受人尊重的人格和道德,同时体现了建国以来党的领导干部与知识分子交往的典型特点。(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凌孟华[9](2015)在《《吴宓日记续编》中的周恩来、邓小平》一文中研究指出《吴宓日记续编》关于共和国政要的记录颇值得注意。其关于周恩来的记载颇多,既折射着周恩来的公众形象和个人风采,又体现着吴宓的私人经验与个体情感。其关于邓小平的记录在邓主政大西南期间虽寥寥可数,却也以曲折微妙的心理显示出吴宓之个性色彩,有的则表明吴宓参加政协会议受到的礼遇及其限度。(本文来源于《新文学史料》期刊2015年04期)

肖太云[10](2015)在《《吴宓日记续编》中的“鲁迅”》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与吴宓,都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吴宓的影响力虽不及鲁迅,但毕竟是学衡派的中坚,且有着清华大学研究院主任的显赫资历,也是大教授、大学者1。可他们二人在人民共和国的命运却殊途迥异。一个身虽死但笼罩无限光环,享受无上荣耀;一个身未死却低到尘埃里,陷入精神的炼狱,作为点缀的"花瓶"安身于西南一隅2。民国时,两人有过交手或交锋,但"交集点"不多;人民共和国时,两人已无晤面或论辩的现实机会,但吴(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15年07期)

吴宓日记续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吴宓日记续编》记录了吴宓在1949年之后的生命历程,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在历史的变革、转折过程中所做的思考和努力。从历史、文化、生命叁个维度探讨其史料价值,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和哲理内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吴宓日记续编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一玮.《吴宓日记续编》与“十七年”时期的个体观影史[J].文艺研究.2019

[2].寿凤玲.论《吴宓日记续编》的叁个维度[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3].祁小绒.《吴宓日记续编》与吴宓的“鲁迅接受”现象研究[J].文化学刊.2018

[4].孔维恒.建国初十七年间中国大学文史学科中的学生——《吴宓日记续编》研究之叁[J].美与时代(下).2017

[5].孔维恒.建国初十七年间中国大学中的助教制度——《吴宓日记续编》研究之二[J].美与时代(下).2016

[6].孔维恒.建国初十七年间中国大学文史学科中的教育制度和规范——《吴宓日记续编》研究之一[J].美与时代(下).2016

[7].吕莉,尹奇岭.不忘过去才能把握未来——读《吴宓日记续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8].凌孟华,王本朝.《吴宓日记续编》中吴宓与方敬的交往考察[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9].凌孟华.《吴宓日记续编》中的周恩来、邓小平[J].新文学史料.2015

[10].肖太云.《吴宓日记续编》中的“鲁迅”[J].鲁迅研究月刊.2015

标签:;  ;  ;  ;  

吴宓日记续编论文-张一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