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法则

略论《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法则

曾祥学1史洪杰2(1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河南周口466000;2河南省淮阳县卫生职业中专河南淮阳466700)

【摘要】《伤寒论》在《内经》、《素问》等基础上创立了理、法、方、药齐全的辩证论治体系。本文从八纲辨证;扶正祛邪,因势利导;组方严谨,疗效精专;预防性医疗阻断法;试探疗法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使得对《伤寒论》有了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伤寒论辩证论治

《伤寒论》的基本精神,代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理、法、方、药是指导临床的规范,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如何辩证?是书概括六经、八纲、经络、气化为辨证论治的大法。兹将我们从事《伤寒论》学习、教学、临床的肤浅体会,不揣愚昧,简述于后,不当之处,恳求指正。

一、六经病变,辨在八纲

《伤寒论》是根据什么原则,把看似一大堆杂乱无章的症状、体征有条有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个证候?仲景以高度的概括以阴阳为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辨,他以三阳经统属六腑,三阴经统属五脏,以反映脏腑、气化的生理、病理的变化活动,来表示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正邪相争的情况等,从而判断病变的部位、寒热的趋向、正邪的盛衰、阴病阳病等等,作为辨证论治的理论根据。

具体的说,凡属风寒初袭于表,反映出来的经气不利,营卫功能失调的证候,即:“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便是太阳病;若外邪由表入里,反映出来“胃家实”,便是阳明病;若病邪分争于胁下,反映出来的少阳枢机不利的证候,便是少阳病。至于三阴经的病证,主要表现为阴盛阳衰,抗病力弱,正气虚弱,邪气深入的特征。如太阴病反映出来的“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脾的虚寒证;少阴病反映出来的心肾功能衰竭,精神俱虚的“脉微细但欲寐”证;厥阴病反映出来的阴极阳复的寒热错杂,厥热胜复证。这些六经的病证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始终贯穿着八纲辩证的基本内容。

阴阳是辩证的总纲,有关阴阳辩证的原文,如论中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前者表示机体健壮,正气充沛,抗病力强,当外邪入侵,正气积极与邪相争,所以发热恶寒同时并发,故“发于阳也”,后者表示正气不足,抗病力弱,外邪侵入不能及时与邪相争,所以无热恶寒,发于阴。

“表里”是分析病位的纲领,有关表里辨证的条文,如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文中“??????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象征着类似阳明的承气证,再进一步详细问诊,“其小便清者”,为里无热的内候,提供了病不在阳明之里,仍在太阳之表的理论依据,才能确定诊治。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论中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前者应诊为内真寒而外假热,其病机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治应根据热因热用的方法;后者诊为内真热而外假寒,病机是阳盛于内,格阴于外,治应采取寒因寒用的方法。

“虚实”是辨识正邪盛衰的纲领。有关这方面的条文,如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其辨证的要点是恶寒的有无,帮助辨识误治后出现虚实的不同病变,前者病机为发汗过多,阳随汗泄,阴失屏障,邪陷少阴,治宜芍药甘草附子汤,扶阳以顾阴;后者病机为汗后伤津,阴虚邪从燥化,转属阳明,“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二、扶正祛邪,贵在因势利导

仲景承《内经》要旨“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科学地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例如太阳表证,病势向上向外,治宜发汗解表,忌用攻下;阳明里实热证,病势向里向下,治宜清下两法,不可发汗、利小便;少阳为半表半里证,病势相持于内外之间,治宜和解法,不可汗、吐、下等法,这些都属于因势利导的治疗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就会出现种种“逆”证。如太阳表证误下,而引起“脉促胸满”的桂枝芍药汤证,“遂利不止的葛根黄连黄芩汤证”,“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的桂枝人参汤证等,这些都是逆其病势而引起的变证。另一方面,虽然因势治疗,但因汗不如法,也可引起后果不良,这些情况也叫“逆”。如过汗则“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也(指大青龙汤),服之则厥逆筋惕肉膶,此为逆也”,“病人叉手自冒心此必两耳聋无所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这些都是过汗引起的变证,前者虚其心液,后者虚其肾精。“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证”,因漏汗损伤气液,前者失去阳气的温煦,故恶风,后者筋脉失于濡养故拘挛。这些都是过汗而引起的“逆”证。

论中用桂枝汤,啜粥、养胃以助药力,只取微汗;用承气汤得下而勿服;用瓜蒂散,不吐者,少少加;太阳病告诫我们,“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厥阴病告诫我们“下之利不止”。只有因势利导,不要太过,才能达到“营卫和”、“胃气和”、“津液自和”、“阴阳自和”的目的。上述自和,不是等待,而是治则,本着固本培元,运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为理论指导,而见诸实践。否则先损正气,助长邪气,正不胜邪,则病变蜂起,治疗就处于被动。

三、组方严密,治疗精专

《伤寒论》的理、法、方、药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是建立在“实事求是”有是病而用是药的基础上的。例如25、26两条,虽然均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而处理与治疗方法上却截然不同,一则仍服桂枝汤如前法,一则服白虎加人参汤。辨证的要点在有无“口渴”一证,前者病机是“由于汗不如法,故大汗出,脉虽洪大”,但因“口不渴,知病仍属于表证”,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肌;后者病机是由于大汗,损伤津液,邪从燥化,转属阳明,邪热由内向外蒸发故大汗,脉洪大,大烦渴不解,所以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又如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从两方组成来看仅一味之差,但主治不大相同,前者麻黄与桂枝配伍,能开表发汗,治疗太阳表实的无汗而喘证候;后者麻黄与石膏配伍,能清肺泻热,所以能治热壅于肺的汗出而喘证。再如桂枝汤与桂枝加芍药汤,从两者的药物看是相同的,仅是芍药的用量轻重有别,其配伍关系与主治作用有所不同,桂枝汤中桂芍用量相等,因桂能鼓阳,芍能护阴,能使卫固营守,所以能治自汗恶风,脉浮缓的太阳表虚证;桂枝加芍药汤中芍药用量多于桂枝,旨在芍药能开阴结通血痹,所以能治邪陷太阴的腹泻时痛症。仲景之书,方药严谨,含义渊博,只有联系起来看,才能窥测其妙巧,领会其深度。

四、预防性医疗的阻断法

预防性医疗的阻断法,它是在已病之后,对未病的脏腑采取医疗上防止传变的措施。仲景不但掌握这些规律,而且运用这些规律来阻断传变途径。例如论中第八条“欲作在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而出不愈者先其时发汗则愈”(第54条)等等,这是典型的医疗阻断法。“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103条),这是太阳表证出现少阳证的先兆,即见一证便是时,就用少阳的小柴胡汤治疗。“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回逆汤”(第323条),因少阴证最怕脱阳沉脉,所以少阴证刚出现一个脉沉征兆,就赶快温,这是力图把病邪的传变阻断于萌芽之中。仲景在太阳表证阶段,几乎采取其它各经的主方来治疗,如阳明的白虎、承气,少阳的小柴胡,少阴的四逆等方,均寓有预防性医疗阻断的治法。清代医家柯韵伯说:“仲景于太阳用石膏,以清胃火,是预防阳明的先着,加姜枣以培中,又虑转手太阴矣”。因太阳主一身之表,是外邪侵入之门户,也是疾病传变的起点,所以把好太阳表证这一关,是预防性医疗的关键。所以太阳病占《伤寒论》篇幅的二分之一。

五、稳妥的试探性治疗方法

为了稳妥地探索病情,正确的治疗,避免误治伤正,试探法在《伤寒论》中有明确的论述。例如214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与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文中“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一句,即教人谨慎地进行试探法,观其矢气确定燥屎的有无,提供了可攻与不可攻的理论依据。如若猛烈攻下,必损脾胃,脾失运化,气机阻滞,必致腹胀满而不能食。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遇诊断未清,病机未明,证候一时难定之时,也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试探性治法,只是切记稳妥,勿伤正气,否则有损病家。

综观以上所述,《伤寒论》在《内经》、《素问》等医籍基础上,总结众多医家经验,理、法、方、药齐全,辨证论治观点突出,对以后乃至方今中医研究、发展仍不失为一部宝藏,我们应当努力发掘,逐步提高,服务众生。

标签:;  ;  ;  

略论《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法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