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栽培变色期的管理

香菇栽培变色期的管理

一、香菇代料栽培转色期的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刚,陈霞娜,丁李春,林旭[1](2022)在《适宜葡萄枝屑栽培的香菇菌株筛选》文中提出以葡萄枝屑为主要原料栽培香菇,考察供试香菇菌株的菌丝长势、子实体形态、产量,以筛选出适宜葡萄枝屑栽培的香菇菌株。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5个香菇菌株菌丝均能在以葡萄枝屑为主料的培养料中生长,并能出菇。其中以香速69菌株表现最为优秀,菌丝平均生长速度为4.01 mm/d,长势强,单朵子实体平均鲜重为25.3 g,生物转化率为81.15%,为较适用葡萄枝屑料栽培的香菇菌株。

伍淑树[2](2021)在《香菇菌棒的制作和废料再利用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菇菌棒的制作质量对香菇的产量和品质有着直接影响,在进行香菇菌棒的制作时配方要科学合理,同时要确保培养料新鲜洁净,为了减少在香菇栽培中木材的使用量,从而对环境进行保护,在进行香菇培养基配料时,可以使用小米糠、葛根渣、玉米芯以及葡萄枝屑等替代木屑。环境的保护和香菇菌棒的生产及处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将香菇菌棒作为配方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进来继续进行香菇和其他菇类的种植,另外,香菇菌棒的废料还可以作为番茄、樱桃、姬松茸以及葡萄等经济作物栽培的营养基质。

宋婷婷,沈颖越,徐飞,范丽军,蔡为明[3](2021)在《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方法挖掘香菇发育不同阶段的关键基因》文中研究说明香菇是世界产量第二大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在木屑袋料栽培模式下,香菇发育可以分为菌丝生长期(G)、菌丝褐化期(B)、原基形成期(P)以及出菇期(FB)4个阶段。褐化期和原基形成期是香菇从营养生长期到生殖生长两个关键发育阶段,对香菇子实体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本研究以3种不同栽培材料为重复,对香菇发育的前3个阶段进行了转录组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似性分析表明,基因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不同栽培基质样本的基因表达特征相似。以菌丝生长阶段的转录本为参照,通过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获得与菌丝褐化成熟和原基形成相关的基因,并对这些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其次,对9个转录本数据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分别获得了与菌丝生长、褐化阶段及原基形成各阶段高度相关的黑色、蓝色及黄色基因模块,并利用网络节点分析获得了与菌丝褐化成熟和原基形成得到7个关键基因;最后,结合差异基因和基因模块分析,得到了菌丝生长阶段的17个重要基因、褐化阶段的167个重要基因以及原基形成阶段的67个重要基因。通过多分析手段结合为筛选候选基因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方法。

杨学英[4](2021)在《金耳液体制种及袋料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属银耳目,银耳科,银耳属大型真菌,是目前最具发展前途的珍稀菌类之一,近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供不应求。金耳生产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菌种的制备,目前大多采用固体培养菌种的方式,直接接种金耳与毛韧革菌的混合培养物,两种菌的配比难以人为调控,菌种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栽培后不能出菇的现象时常发生,子实体产量不够稳定。此外,金耳目前的生产方式主要还是段木栽培,成本高,对环境不友好,不利于金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液体菌种的培养及袋料栽培技术,对金耳液体种的生产及规模化栽培意义重大。本研究以金耳子实体为研究对象,进行菌种分离、纯化和鉴定;采用摇瓶培养法,对金耳和毛韧革菌液体菌种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液体种生产最佳发酵条件,在此基础上,就二者的接种方式、混合比例和混合时间与金耳生长发育的相关性开展研究;对金耳的栽培料和培养条件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分离获得两株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 DNA ITS序列分析分子鉴定,鉴定菌株J-1为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菌株M-1为毛韧革菌(Stereum hirsutum)。2.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 Burman设计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优化方法确定毛韧革菌液体菌种培养基最佳配方和培养条件:酵母粉6.7 g/L、可溶性淀粉36.6 g/L、磷酸氢二钾2.4 g/L、磷酸二氢钾2.0 g/L、VB1 20.0 mg/L、起始p H值6.0、培养温度24℃、装液量100 m L(250 m L三角瓶);金耳液体菌种培养基最佳配方和培养条件:蔗糖36.4g/L、蛋白胨2.0 g/L、磷酸二氢钾4.8 g/L、氯化钾2.9 g/L、硫酸镁2.0 g/L、VB6 10.0 mg/L、起始p H值6.7、培养温度24℃、接种量2%、装液量80 m L(250 m L三角瓶)。3.确定最佳的接种方式是同时接入金耳液体种和毛韧革菌液体种,金耳液体种和毛韧革菌液体种混合比例为1:1(v/v),混合时间为1 d时,效果最佳。此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为0.492 cm/d,菌丝较浓密、洁白,菌丝满袋时间和现耳基时间分别为24 d和17d,出耳率达100%,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分别为129.7 g/袋和64.85%。4.确定最佳的栽培培养基配方是配方F,配方为棉籽壳78%、麸皮18%、玉米粉2%、石膏1%、硫酸镁0.5%、磷酸二氢钾0.5%;金耳菌丝生长的最优栽培条件为栽培料含水量60%、p H值7、液体菌种接种量15 m L;金耳子实体形成时最佳培养温度为24℃。通过本研究,实现了液体菌种袋料栽培金耳,为金耳的栽培生产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促进金耳产业科学发展。

沈皓明[5](2021)在《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香菇(Lentinusedodes)营养丰富、口感适宜,药食同源,营养价值极高,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的特点,是一种高产高效栽培作物;属木腐菌,生长所需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以及少量矿物盐类和维生素,大多数树木均可用于种植香菇。我国香菇栽培约有千年历史,自古以来是闽浙山区的特产,山区优良的气候环境和大量的菇木资源为香菇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姜堰区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河网区,菇木资源短缺,市场上的香菇主要来自福建、浙江等地区,价格高,供需矛盾突出。1995年,姜堰区引进、吸收转化闽浙山区香菇栽培经验,成功利用本地资源丰富的胡桑枝条栽培香菇,在此基础上,持续选育香菇新品种、完善栽培技术、建设成品深加工生产线、主动提升管理水平,以点带面,助推泰州市形成了特色食用菌产业。2018年,泰州市菇业总产量达25880吨,其中姜堰区菇业产量达3350吨,产值达4856万元,鲜香菇1930吨、干香菇1420吨。桥头镇是姜堰区菇业主产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香菇种植面积达1300亩,建立有千亩香菇产业园,以及江苏省最大的香菇生产与交易基地。探究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模式,对提升区域性香菇生产水平、加快高效农业发展、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提高农民纯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季节和生产场所,香菇栽培细分为层架栽培模式、林下栽培模式、覆土栽培模式、半覆土栽培模式等,栽培技术经历了砍花法栽培、段木栽培和木屑栽培3个阶段。香菇栽培需要选择优质菌种,配置培养基料时注意碳氢比,灭菌要及时、充分。香菇是低温和变温结实性的菇类,需要温差刺激才能结实,生长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通风顺畅,无杂菌感染和鼠害、虫害。香菇采摘后及时出售,干制时合理控制好烘干温度和时间。姜堰区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呈现园区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特点,园区内龙头企业为菇农统一购置菌种和原料,统一市场销售,订单生产面积达1100亩,投入2000多万元购置菌棒制作流水线及冷藏保鲜库,可实现年制作菌棒800万袋。创立了“苏福”品牌,主持修订了泰州市无公害香菇标准化生产规程,每年培训菇农1500人次。改善了菇农年龄结构,45周岁及以下青壮年占比达30%,经济效益明显,种植香菇亩均纯收益23950元,远超传统稻麦种植收益1155元,科技含量增强,安全高效生产技术和周年栽培技术分别获得省、市农业推广奖项,获得各项专利、认证20多项。桥头香菇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产业粗放程度高、产品价值链条短、营销方式不完善、服务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香菇生产仍处在初级加工阶段,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小,无延伸产业链,销售渠道较为传统,易造成产品滞压,市场竞争力不强,基层从事香菇专业人才断档等,影响了桥头香菇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桥头镇香菇产业优化发展策略为:优化提升香菇生产技术,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强化行政服务保障工作,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等。

马俊,李鸣雷,赵世伟,沈彤,苏彦尹[6](2020)在《宁南山区利用柠条枝栽培香菇技术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探究宁南山区柠条枝作为香菇代料栽培基质的可行性,以78%苹果木为对照,柠条枝39%、苹果木39%进行柠条枝代料栽培香菇的初步探究,对于不同处理的香菇菌丝生长、子实体发育以及营养成分状况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加入39%的柠条枝后菌丝生长速率降低0.88 mm/d,转色天数延长12 d,生育期延长35 d,基本实现全年生产;单棒产量与生物学效率不存在显着差异,表明所选柠条枝配方对于香菇子实体发育无显着影响;营养成分中,干物质、粗纤维、必需氨基酸以及部分矿物质元素含量降低,其中粗纤维含量与陕西传统栽培基质所产香菇不存在显着差异,脂肪、氨基酸总量以及鲜味氨基酸含量增加,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相关标准,其他营养成分差异均不显着。该研究表明,宁南山区可进行香菇反季节栽培,柠条作为香菇产业的替代性资源具有可行性。由于香菇部分养分含量降低,适宜添加比例还需进一步探究。

曲扬[7](2020)在《不同菌株及栽培模式对香菇CO2释放量的影响》文中认为香菇(Lentinula edodes)是一种食药同源的大型真菌,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美味食材,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药用和保健价值。我国香菇栽培量和产量不断增加,2018年总产量已突破1000万吨,居所有食用菌品种首位。随着栽培量的增加,对香菇遗传育种及栽培方式、栽培模式等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然而对香菇栽培生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香菇培养环境因子的研究一直停留在温度通风等大环境的调控方面,培养过程缺少对光照和空气等具体环境参数的研究。针对香菇生长发育过程进行CO2释放量监测,可以为深入研究香菇生理代谢机制提供理论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指导香菇的工厂化栽培,为工厂化节能减排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意义。本研究采用不同栽培模式对“七河7号”香菇菌株进行培养和CO2释放量的测定,并针对菌棒两次刺孔产生的峰值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刺孔时间和刺孔数量的梯度试验。在透气袋模式下对工厂化栽培品种“七河7号”,“沪香F2”,长菌龄菌株“申香215”,高温型菌株“931”进行了CO2释放量的测定试验。测定“沪香F2”和“申香215”菌丝在大试管中的生长速度和CO2释放量。并通过对菌棒刺孔位置的转录组数据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 Pathway分析,挑选出影响CO2释放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 香菇CO2释放量测定方法的建立本研究直接针对培养料中的菌丝探索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测量香菇CO2释放量的方法,利用密封袋和PVC板材改装的密闭空间,结合testo535 CO2测定仪间隔10min监测CO2的浓度变化,根据CO2浓度的斜率值,标准状况下CO2气体的分子量和摩尔体积来计算出单位重量(kg)培养料的CO2释放量。该方法具有密闭性好,准确度高等优点。2 栽培模式对香菇菌丝CO2释放量的影响“七河7号”香菇菌株在90天的培养周期内存在两个峰值9.35±0.13g和5.69±0.10g,分别是由于两次刺孔产生。在透气袋培养过程中也会产生两个CO2释放量的峰值4.24±0.23g和4.80±0.16g,分别出现在菌丝培养满袋时和转色期。菌棒进行刺孔之后,CO2释放量明显开始高于透气袋。刺孔菌棒共产生273.62±0.25g,透气袋共产生228.98±0.91g。刺孔的香菇菌棒每千克培养料在培养90天的周期内共产生热量1762.92k J,透气袋模式共产生热量1482.30k J。3 刺孔对香菇菌棒CO2释放量的影响通过每天对“七河7号”香菇菌棒的CO2释放量测定结果表明:在菌丝培养第34天进行第一次刺孔操作,CO2释放量迅速上升,自4.37±0.13g上升至9.35±0.13g,培养第57天进行第二次刺孔,CO2释放量自4.16±0.14g上升至5.69±0.10g。刺孔的香菇菌棒每千克培养料在整个培养周期共释放热量1762.92k J,没有刺孔的香菇菌棒共释放热量1608.53k J。4 刺孔时间对香菇菌棒CO2释放量的影响试验研究了刺孔时间的早晚对香菇菌棒CO2释放量的影响,第一次的刺孔时间梯度实验结果表明,在菌丝培养的第38天(菌丝生长接近满袋)进行刺孔会使CO2释放量增长幅度最大,增加量为3.70±0.54g。第二次由于刺孔时间因素引起的CO2增加量没有显着性差异。5 刺孔数量对香菇菌棒CO2释放量的影响试验研究了不同刺孔数量对香菇菌棒CO2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次刺孔时刺孔数量为2排8孔,产生的CO2释放量最高,第一次刺孔数量引起的CO2释放量具有显着性差异。第二次刺孔时的不同刺孔数量没有引起CO2释放量的显着性差异。6 菌株类型对香菇菌丝CO2释放量的影响在透气袋模式下探究了不同菌株类型对CO2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申香215”为代表的长菌龄菌株的CO2释放量只在培养17天时出现了一次峰值,为7.12±0.58g,短菌龄菌株“沪香F2”和“七河7号”均出现了两次峰值,且峰值均比“申香215”菌株低。实验表明在转色期和后熟期的CO2释放量高的菌株菌龄较短。7 木屑种类对香菇菌丝和CO2释放量的影响利用大试管培养香菇菌丝,研究了不同木屑种类制备的培养基对香菇菌丝生长速度和CO2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在榆木和小叶朴木屑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显着最快,在玉米芯中的生长速度显着最慢,“沪香F2”菌株在不同木屑培养基中的CO2释放量变化趋势一致,香菇菌丝在小叶朴和栎木制备的培养基中的CO2释放量普遍最高,其次是苹果木,榆木和沙棘,在杏树和玉米芯培养基的CO2释放量最低。菌丝的生长速度与CO2释放量没有正相关。8 刺孔操作对菌丝转录组差异影响从分子功能MF、生物过程BP和细胞组分CC三个方面对不同刺孔操作下的香菇菌丝进行了GO富集分析和KEGG Pathway分析,分析结果可知刺孔2h后菌丝内部糖代谢全面下调,线粒体活动增加,氧化磷酸化水平提高,氧化还原水平大幅度提高。生热作用相关基因表达上调,与刺孔释放热量一致。

邢跃新,王灵,王根锁,周建方[8](2019)在《豫西地区夏香菇代料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豫西地区夏香菇栽培已有近十年的历史,通过科技人员与广大菇农的共同努力,已形成了一套适合豫西特点的夏香菇代料栽培技术,现总结介绍如下。1栽培季节秋冬季10月中旬-12月中旬接种制袋,次年4-9月出菇。豫西地区3月下旬常年平均气温11.8℃,

黄毅,郑永德[9](2019)在《香菇工厂化栽培任重道远(一)》文中研究表明以连载方式详细探讨香菇栽培基础理论、工艺流程、相应配套设备选购、栽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高复种指数、成本核算(单位培养基转化率不高)、市场周年香菇定价等,分析目前香菇工厂化栽培难点,提出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攻克并实现香菇工厂化栽培方向之己见。

李钦艳,黄坚,钟莹莹,周卫雄,李忠,陈逸湘[10](2018)在《夏季香菇的代料栽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香菇代料栽培以春栽和秋栽为主。随着香菇新品种的研发和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夏季香菇栽培技术日渐成熟。根据相关文献,综述反季香菇代料栽培的时间安排、菌株选择、培养料配方、料棒制作、灭菌、接种和菌丝培养、转色管理、出菇管理及采收等各环节。

二、香菇代料栽培转色期的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菇代料栽培转色期的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适宜葡萄枝屑栽培的香菇菌株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母种驯化培养
        1.2.2 原种培养
        1.2.3 栽培试验
        1.2.4 出菇管理及采收
        1.2.5 考察内容及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香菇菌株母种驯化培养结果
    2.2 栽培试验结果
        2.2.1 供试香菇菌株菌丝生长对比
        2.2.2 供试香菇菌株子实体经济性状比较
        2.2.3 香菇产量及生物学效率
3 小结

(2)香菇菌棒的制作和废料再利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香菇菌棒的制作材料和比例
    1.1 菌棒营养料的合理配制
    1.2 使用环保材料代替木屑
2 装袋灭菌、菌棒的接种和培养环节应引起重视
    2.1 装袋灭菌须知
    2.2 菌棒接种和培养须知
3 香菇菌棒废料的循环利用
    3.1 菌棒废料继续作为香菇和其他菇类的培养料
    3.2 废菌棒作为其他经济作物的营养基质和肥料
4 结语

(3)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方法挖掘香菇发育不同阶段的关键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培养基质配方:
        1.1.3 样品的取样阶段:
    1.2 RNA提取、文库构建和测序
    1.3 基因比对与差异表达分析
    1.4 DEGs的功能注释
    1.5 构建基因表达网络和候选关键基因的捕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录组测序统计
    2.2 基于9个转录本的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2.3 三个发育阶段差异基因的分析
    2.4 差异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功能富集分析
    2.5 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
3 讨论

(4)金耳液体制种及袋料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金耳概述
        1.1.1 金耳学名及分类地位
        1.1.2 金耳生物学特性及分布
        1.1.3 金耳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液体菌种的研究
        1.2.2 金耳人工驯化栽培研究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目的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 章 菌种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1.3 试验试剂
        2.1.4 培养基
    2.2 方法
        2.2.1 菌种分离和纯化
        2.2.2 菌种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分离培养和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3 章 毛韧革菌液体种营养及培养条件优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1.3 试验试剂
        3.1.4 培养基
    3.2 方法
        3.2.1 菌种活化及发酵培养
        3.2.2 菌丝体干重测定方法
        3.2.3 单因素试验
        3.2.4 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
        3.2.5 最陡爬坡试验
        3.2.6 Box-Behnken设计试验
        3.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3.3.2 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结果
        3.3.3 最陡爬坡试验结果
        3.3.4 Box-Behnken试验设计与分析
        3.3.5 三维响应面图及等高线图分析
        3.3.6 验证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耳液体种营养及培养条件优化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设备
        4.1.3 试验试剂
        4.1.4 培养基
    4.2 方法
        4.2.1 菌种活化及发酵培养
        4.2.2 生物量测定方法
        4.2.3 单因素试验
        4.2.4 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
        4.2.5 最陡爬坡试验
        4.2.6 Box-Behnken设计试验
        4.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4.3.2 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结果
        4.3.3 最陡爬坡试验结果
        4.3.4 Box-Behnken试验设计与分析
        4.3.5 三维响应面图及等高线图分析
        4.3.6 验证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液体菌种袋料栽培金耳的初步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试验材料
        5.1.2 仪器设备
        5.1.3 试验试剂
        5.1.4 培养基
    5.2 方法
        5.2.1 液体菌种制备
        5.2.2 液体菌种栽培试验
        5.2.3 项目测定和统计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栽培试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香菇的营养价值
    1.3 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
    1.4 我国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1.5 典型省份香菇产业特征
        1.5.1 浙江省香菇产业
        1.5.2 甘肃省香菇产业
        1.5.3 河北省香菇产业
        1.5.4 辽宁省香菇产业
        1.5.5 湖北省香菇产业
        1.5.6 其他地区香菇产业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香菇的栽培技术
    2.1 菌种选育与栽培管理
        2.1.1 菌种选育
        2.1.2 栽培基料
        2.1.3 装袋、接种
        2.1.4 发菌管理
        2.1.5 转色管理
        2.1.6 出菇管理
        2.1.7 栽培模式
        2.1.8 栽培环境控制与过程管理
    2.2 香菇保鲜与加工
        2.2.1 保鲜与加工
        2.2.2 干香菇的分级标准
    2.3 栽培技术规程
    2.4 小结
第3章 泰州市农业基本情况
    3.1 泰州市概况
    3.2 泰州市农业发展现状
    3.3 泰州市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3.4 姜堰区桥头镇概况
        3.4.1 桥头镇概况
        3.4.2 桥头镇农业基本现状
        3.4.3 桥头镇特色农业
第4章 桥头镇香菇产业特征
    4.1 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4.1.1 香菇发展园区化
        4.1.2 香菇发展产业化
        4.1.3 香菇发展标准化
        4.1.4 香菇发展品牌化
    4.2 桥头镇香菇发展成效
        4.2.1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4.2.2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4.2.3 科技含量不断增强
    4.3 桥头镇香菇产业的现实挑战
        4.3.1 产业粗放程度高
        4.3.2 产品价值链条短
        4.3.3 营销方式不完善
        4.3.4 专业技术人才少
    4.4 小结
第5章 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5.1 优化出菇过程管理
    5.2 推广无公害生产集成技术
    5.3 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
    5.4 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
    5.5 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
    5.6 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
    5.7 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
    5.8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5.9 拓宽香菇销售渠道
    5.10 小结
第6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宁南山区利用柠条枝栽培香菇技术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材 料
        1.2.1 菌种
        1.2.2 试验培养料
        1.2.3 菌种培养基
    1.3 试验设计
        1.3.1 栽培培养基
        1.3.2 栽培方法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菌丝生长状况
        1.4.2 香菇产量以及生物转化率
        1.4.3 香菇品质测定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香菇菌丝生长状况
    2.2 不同处理香菇子实体产量
    2.3 香菇营养成分
        2.3.1 基本成分含量
        2.3.2 水解氨基酸组成与含量
        2.3.3 矿物质以及重金属含量
3 讨 论
4 结 论

(7)不同菌株及栽培模式对香菇CO2释放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香菇概况
        1.1 香菇的分类地位
        1.2 香菇的生活史和分布
        1.3 香菇的栽培史
    2 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2.1 香菇的菌株类型
        2.2 香菇产生CO_2的来源
    3 影响香菇CO_2释放量的因素
        3.1 栽培基质
        3.2 温度
        3.3 水分
        3.4 木屑颗粒度
        3.5 空气
        3.6 光线
        3.7 酸碱度
    4 CO_2对香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5 菌棒刺孔的研究进展
    6 食用菌CO_2释放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7 转录组测序的应用
    8 研究内容
    9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及来源
        1.2 培养材料及器材
    2 试验方法
        2.1 配制PDA培养基
        2.2 制备原种培养基
        2.3 制备栽培种培养基
        2.4 发菌和出菇管理
        2.5 香菇CO_2释放量测定方法
        2.6 转录组测序
        2.7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不同栽培模式对香菇菌丝CO_2释放量的影响
    2 刺孔对香菇菌棒CO_2释放量的影响
    3 菌棒刺孔实验
        3.1 刺孔操作时间对CO_2释放量的影响
        3.2 刺孔操作数量对CO_2释放量的影响
        3.3 刺孔深度对CO_2释放量的影响
        3.4 刺孔后CO_2释放量的变化
    4 菌株类型对CO_2释放量的影响
    5 木屑种类对香菇菌丝生长和CO_2释放量的影响
        5.1 木屑种类对香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5.2 木屑种类对香菇菌丝CO_2释放量的影响
    6 对刺孔后的菌丝转录组测序分析
        6.1 GO富集分析
        6.2 KEGG Pathway分析
第四章 结论
    1 香菇菌丝CO_2释放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 不同栽培模式对香菇菌丝CO_2释放量的影响
    3 刺孔对菌棒CO_2释放量的影响
    4 刺孔时间对菌棒CO_2释放量的影响
    5 刺孔数量对菌棒CO_2释放量的影响
    6 菌株类型对香菇菌丝CO_2释放量的影响
    7 木屑种类对香菇菌丝和CO_2释放量的影响
    8 刺孔操作的转录组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

(8)豫西地区夏香菇代料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季节
2 选用品种
3 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3.1 菌袋制作
    3.2 转色期管理
    3.3 出菇期管理
        3.3.1 场地选择
        3.3.2 场地清理
        3.3.3 拱棚搭建
        3.3.4 出菇试验
        3.3.5 菌棒排放
        3.3.6 催蕾育菇
    3.4 采收贮藏
        3.4.1 采收
        3.4.2 贮藏
    3.5 间歇养菌
4 夏香菇生产注意事项
    4.1 布局合理
    4.2 规模适宜
    4.3 谋划周密

(9)香菇工厂化栽培任重道远(一)(论文提纲范文)

1 日本香菇周年工厂化栽培现状
2 我国香菇周年工厂化栽培现状
3 香菇不同代料栽培模式的比较
    3.1 中国菌棒栽培模式
    3.2 我国台湾地区短袋栽培模式
    3.3 日本栽培模式, 分方包与圆柱形栽培模式
    3.4 讨论

(10)夏季香菇的代料栽培(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时间安排
2 菌株选择
3 培养料配方
4 料棒制作
5 灭菌
6 接种和菌丝培养
7 转色管理
8 出菇管理
9 香菇采收

四、香菇代料栽培转色期的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适宜葡萄枝屑栽培的香菇菌株筛选[J]. 李志刚,陈霞娜,丁李春,林旭. 食用菌, 2022(01)
  • [2]香菇菌棒的制作和废料再利用探讨[J]. 伍淑树.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10)
  • [3]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方法挖掘香菇发育不同阶段的关键基因[J]. 宋婷婷,沈颖越,徐飞,范丽军,蔡为明. 菌物学报, 2021(07)
  • [4]金耳液体制种及袋料栽培技术研究[D]. 杨学英.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5]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D]. 沈皓明. 扬州大学, 2021(05)
  • [6]宁南山区利用柠条枝栽培香菇技术可行性研究[J]. 马俊,李鸣雷,赵世伟,沈彤,苏彦尹. 水土保持研究, 2020(06)
  • [7]不同菌株及栽培模式对香菇CO2释放量的影响[D]. 曲扬.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8]豫西地区夏香菇代料栽培技术[J]. 邢跃新,王灵,王根锁,周建方. 食用菌, 2019(02)
  • [9]香菇工厂化栽培任重道远(一)[J]. 黄毅,郑永德. 食药用菌, 2019(01)
  • [10]夏季香菇的代料栽培[J]. 李钦艳,黄坚,钟莹莹,周卫雄,李忠,陈逸湘. 食药用菌, 2018(04)

标签:;  ;  ;  

香菇栽培变色期的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