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晋西北根据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晋西北,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晋西北根据地论文文献综述
翟雅琦[1](2019)在《晋西北根据地的新文字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1940年到1943年,随着陕甘宁边区新文字运动的开展,为了使根据地人民摆脱不识字的困扰,提高其文化水平,晋西北根据地政府成立了新文字促进会来推行这一运动,各地也纷纷举办各种新文字学习小组和训练班,而新文字冬学,则是将新文字推行到群众中去的开始。但由于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以及民众学习效果不佳,晋西北根据地的新文字运动也悄然而止。(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13期)
赵耀虹[2](2019)在《1940年晋西北革命根据地反扫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全面抗战开始后,治安战是日本巩固占领区域统治的重要措施。日本治安战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对象由占领区地全部抗日力量逐渐的转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晋西北革命格根据地在一二〇师的带领下打退了敌人的春、夏、冬叁次大规模的扫荡,不仅牵制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保护了西北后方,支援了其他地区的抗战,也打击了阎锡山的舆论攻击,加强了抗日持久作战的决心。(本文来源于《吕梁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袁军[3](2019)在《晋西北根据地宗族村落减租不力的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减租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为减轻农民负担,动员全民族抗战而采取的土地政策。减租政策在晋西北贯彻落实的初期遭遇阻力,一些宗族村落存在明减暗不减的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聚族而居、血缘宗族文化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从减租政策措施,领导减租工作的部分干部,地主阻挠破坏手段,佃户的思想认识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梳理,从客观社会原因和主观人为因素两个维度,揭示出减租政策在晋西北贯彻不力、效果不显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贺文乐[4](2018)在《革命、制度与劳动互助——以晋西北根据地为例(1944-1946)》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初期,中共倡导在敌后根据地开展以政府行政力量为主导的劳动互助运动,但收效甚微。从1944年开始,基于农民传统的劳动互助运动在"组织起来"的革命话语建构下得以普遍开展,作为中共革命试验场之一的晋西北根据地也不例外。基层干部在劳动互助组织内部先后诉诸民选组长、公平算账、例行会议、严明纪律、有效激励等举措。这些以行政力量为主导、与群众路线紧密结合的制度化举措,使中共在晋西北根据地最终较为成功地将农民"组织起来"。(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成永亮[5](2018)在《革命战争与民众教育——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简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党和政府结合抗战政治、普及文化、发展生产、社会改良和民众动员等战时需要持续推进社会教育,提高了当地民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技能,消除了原先对新政权的疑惑和顾虑,密切了党政军民关系,激发了生产支前积极性,强化了战争动员能力,最终实现了党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整合和绝对领导,保障了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赵莉[6](2018)在《冬学与基层干部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晋西北根据地是抗战时期山西的一块重要革命根据地,地处内陆,农工业发展缓慢,符合于传统的乡村经济特点,农民生活贫困,与外界的接触较少,使得这里的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抗战时期,中共进入晋西北地区,开辟了晋西北根据地,对根据地进行各方面建设。其中最首要的任务是干部的储备,因而中共一方面进行干部选举,建设基层干部队伍,发动村选动员,合理改造村政权;另一方面,通过对基层干部的文化水平的测验与支部党员测验,了解基层干部的政治文化水平。因此,中共在干部培养方式上,巧妙利用“冬学”这种传统教育方式,发起了冬学运动。运动中,动员广大基层干部参与其中,使干部不仅发挥组织管理的职责,而且自身担任冬学教员,与其他教员一起接受冬学集训。集训中,冬学教员通过反省自身思想,向劳动英雄学习,联系具体冬季工作,从而使基层干部在冬学中得到锻炼。通过在冬学中培养基层干部,取得一些成效,调整了干部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干部思想,同时培养新干部积极分子,缓解当时根据地基层干部缺乏的状况。当然在具体实践中产生一些问题,如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不正确,冬学教员质量差及个别地区贪污腐化现象的出现,但经过问题处理解决,取得了经验教训,推动根据地的教育发展与文化建设。同时,在冬学中培养基层干部,重视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也是中共乡村革命取得成功的一个内在原因。(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贺文乐[7](2018)在《改造传统: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农业劳动互助》一文中研究指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建立之初,民主政府组织农民农业劳动收效甚微。从1943年始,民主政府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将农民传统的规模小、内容单一、无领导、无纪律的劳动互助组织逐渐改造为规模较大、内容丰富、有领导、有纪律的新式组织。在改造传统的过程中,一方面,农村在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革命性变迁;另一方面,由于农民传统观念的固存,革命在思想层面尚未真正展开。因此,革命与传统呈现出交相互动的历史图景。(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薛金莲[8](2018)在《晋西北根据地的黑板报探析——以《抗战日报》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晋西北根据地响应"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号召,在党报《抗战日报》的宣传导向中,各县区村的黑板报活动逐渐兴起发展,成为宣传党的政策、表达民众心声的有效载体,有力地促进了根据地的各项工作。(本文来源于《吕梁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岳谦厚,张熙[9](2017)在《盟友抑或“敌人”:晋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开明士绅》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开始后,开明士绅群体作为中共统战对象被纳入统一战线。在晋西北根据地,受战争环境和中共政策调整影响,开明士绅对中共态度经历了从畏惧、怀疑、合作到沉默的变化。而在中共与开明士绅互动过程中,一方面有中共通过"以斗争求团结"的方式,达到既巩固政权又维护统一战线的目的;另一方面开明士绅积极支持抗日反蒋,同时想方设法维持自己合法地位。最终开明士绅群体因经济地位削弱逐渐淡出政权,印证了二者的互动实质是一个整合社会资源、完成新民主主义现代国家建构的持续而曲折的发展历程。(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问题》期刊2017年06期)
赵莉,张文俊[10](2017)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中的干部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中共在晋西北根据地利用冬学这种传统教育方式,发起冬学运动。在运动中,广大基层干部参与其中,广泛组织动员民众教员、参加冬学,自身逐步成为接受教育对象。中共在冬学运动中对基层干部进行培养,逐步消除基层干部对冬学的抵触情绪,使干部在冬学中得到锻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基层干部的文化水平,同时缓解了当时根据地基层干部缺乏的状况,在根据地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晋西北根据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全面抗战开始后,治安战是日本巩固占领区域统治的重要措施。日本治安战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对象由占领区地全部抗日力量逐渐的转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晋西北革命格根据地在一二〇师的带领下打退了敌人的春、夏、冬叁次大规模的扫荡,不仅牵制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保护了西北后方,支援了其他地区的抗战,也打击了阎锡山的舆论攻击,加强了抗日持久作战的决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晋西北根据地论文参考文献
[1].翟雅琦.晋西北根据地的新文字运动[J].山西青年.2019
[2].赵耀虹.1940年晋西北革命根据地反扫荡研究[J].吕梁学院学报.2019
[3].袁军.晋西北根据地宗族村落减租不力的原因分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4].贺文乐.革命、制度与劳动互助——以晋西北根据地为例(1944-1946)[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成永亮.革命战争与民众教育——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简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赵莉.冬学与基层干部建设[D].山西大学.2018
[7].贺文乐.改造传统: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农业劳动互助[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薛金莲.晋西北根据地的黑板报探析——以《抗战日报》为视角[J].吕梁学院学报.2018
[9].岳谦厚,张熙.盟友抑或“敌人”:晋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开明士绅[J].历史教学问题.2017
[10].赵莉,张文俊.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中的干部培养[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