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中心区城市湿地公园的复合型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大都市中心区城市湿地公园的复合型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1、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2、南京三江学院建筑学院

摘要:以广州万亩果园为例研究大都市中心区城市湿地公园的复合型发展模式,即以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为基础,融入科普教育、休闲游憩、文化展示、旅游服务、宜居示范等复合功能,同时形成自身特色,寻求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复合型模式;万亩果园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生态湿地被纳入城市中心区域,其功能也更加复合,在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基础之上,许多湿地还承担起科普教育、休闲游憩、文化展示、旅游服务、宜居示范等复合功能。住建部制定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指出,城市湿地公同特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的集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城市湿地公园可以评定成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同。对于这一类型的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尤其需要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城市功能、休闲游憩之间的矛盾,同时凸显自身特色,融入并带动城市发展。本文以广州万亩果园湿地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大都市中心区城市湿地公园的复合型保护利用模式。本项目一期海珠湿地公园已于2012年10月建成开园,之后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成为全国22个重点建设湿地之一,被评为国家湿地公园“四颗明珠”之一,也是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十大最美湿地、广东省自然学院试点学校等。

1.项目概况与定位

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万亩果园位于广州中心城区南部,是河涌纵横、绿树婆娑、百果飘香的广州南肺。规划范围用地面积约26平方公里。

从生态视角来看,万亩果园是广州市域绿核、南北向生态廊道的重要节点,规划以生态维育功能为核心,打造城市绿心。从文化视角来看,广州是岭南文化核心区,万亩果园岭南水乡风貌突出,保留了大量的岭南建筑和民风民俗,应当成为岭南文化传承地。从地区发展来看,随着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的提出,周边的琶洲、新城市中轴线南段、珠江新城等重点功能区建设不断推进,万亩果园要融入城市空间格局,积极发展休闲游憩与生态旅游功能。基于以上三个方面,规划将万亩果园定位为生态保育与城市功能均衡发展的城市湿地,提出打造“国际都市湿地——广州南肺,城市绿心,岭南文脉”,构建国际大都市中心区内,集观光休闲、旅游服务、文化展示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展现岭南水乡特色的复合型城市生态湿地公园。

2.核心问题与对策

2.1核心问题梳理

生态功能逐步退化。基地内部果林、村庄、工业混杂,果林不断遭到侵蚀,水系被阻隔且遭到污染,生态功能退化严重。

生态保护与城市生活发生矛盾。长久以来无管控的村民生活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随着城市发展,该区域已成为城市重点功能区,周围集聚了高密度的人口与建设,未来城市空间不断扩展的需求也将为生态环境带来压力。

现状以生产、生活为主,缺乏游憩功能,而未来休闲游憩的发展与生态保护或将产生矛盾。

2.2景观营造策略

(1)还绿于民策略

通过土地置换和集中安置避免城中村的无序发展,将纯生产性的生态果林提升为都市中心区大规模完整的综合性湿地。既能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基础,又能为全体市民及游客所共享,提供水果采摘品尝体验与四季缤纷的岭南湿地景观游赏项目。

(2)扩水增绿策略

保留大面积生态果林,通过土地置换恢复湿地,构建完整的绿色基底,增加果树及湿地植物品种,体现四季花果繁茂和季相变化丰富的特色。突出湿地随潮汐涨落的特色,疏通河涌、扩大水面并增加湿地岛屿,丰富水系形态及生态效应。将水面率由13%提升至约30%,形成江、河、涌、湖相结合的潮汐湿地,景观空间疏密有致。

(3)保护优先策略

将大规模的果林湿地设定为生态核心区和保育区,禁止或限制游客进入,仅作为生态环境恢复和科普研究所用,以此构建稳固的生态基底和动植物栖息地。

(4)尊重文脉策略

遵循土地的历史肌理是对地域文化最好的表达。疏理河涌、增加水面、改造村落等均以原有地脉为基础,同时保留乡土民情,融入到旅游活动中去,使地域文脉得到延续。

3.空间结构组织

采用“双圈层保护”的空间布局形态,将处于生态敏感区的村庄建设用地集中安置到基地边缘,中部形成大片集中的生态湿地,外围为若干紧凑型城市组团,形成湿地与城市功能的相对分离。同时在两组团之间构筑缓冲隔离带,湿地内部按照生态敏感性划分为核心保护区与湿地游赏区,旅游服务设施分散布局,“绿心+廊道+网络”的蓝绿体系与城市渗透,实现生态共享。

其中,外圈层包含湿地保护区、建设控制区、规划协调区(位于红线外围),在湿地保护区内划分缓冲隔离带、核心保护区、湿地游赏区,组成内圈层。

4.核心规划理念

生态湿地由基地呈网状的水系肌理获得灵感,提出“织网”的理念,营造“泽涌如织、湿地果香”的整体景观意向。

疏通水系、联系绿脉是将“织网”的脉络打通;增加湿地岛屿、连结绿脉,是对“织网”的延续。这张网疏密有致,但并不断裂,既是生态效应在空间上传递,也是地域文脉在时间上的传承。

总平面图

5.湿地保护区内景观功能分区与详细设计

规划以总体布局为基础,在功能上将整个湿地统筹考虑,在湿地游赏区内分区域合理布置各类游赏功能,在缓冲隔离带内通过道路及服务设施的缩减,控制游人进入,保证其防护隔离功能的有效发挥,由此形成湿地内部的12大功能分区,分别为海珠门户服务区、都市公共游憩区、良品果园体验区、生态休憩观光区、湿地创意文化区、果林生态修复区、科普净化展示区、民俗体验游赏区、茶饮文化休闲区、农耕花果观光区、湿地核心保育区以及小洲历史保护区。

其中,良品果园体验区以保留现状果园为主,适当引进并开发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良品种,结合科普研究及体验内容,在热闹的果林街肆中开展采摘尝鲜、果品交流活动,在质朴的生态农庄中体验田园生活,在波光树影的水上果园以及穿梭于栈道中的空中果林中体验采摘游赏乐趣。

生态休憩观光区在原有土华村建设肌理上,提取岭南元素,形成组团式的生态度假、田园体验区块,构筑湿地果林度假村、果林水湾会所区、果林Spa度假村以及广府天堂休憩区。

果林生态修复区保留现状果林,疏通水网河涌,进行生态修复,设置树屋、木桥、科普栈道、观鸟亭等内容。

民俗体验游赏区小洲村为依托,将岭南文化延伸至湿地内,拓展水面构筑湿地岛屿,形成“龙舟--民俗文化脉络”及“村落—岭南水乡脉络”;游客漫步在岭南水道边,领略光影戏台的梦幻迷离与龙舟赛事的欢腾热烈。

万亩果园一期海珠湿地建成后在雨洪调蓄、净化水质、生物多样性提升等方面形成突出效果,同时创建了各类教育基地与生态旅游区,并成为广州城市后花园、会客厅和城市靓丽名片,吸引了众多高新产业在湿地周边落户。由此,万亩果园在探寻大都市中心区城市湿地公园的复合型发展模式中获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标签:;  ;  ;  

大都市中心区城市湿地公园的复合型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