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公开宣告逻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认知逻辑,动态逻辑,公开宣告,信念修正
公开宣告逻辑论文文献综述
桂海斌[1](2017)在《基于公开宣告逻辑的动态理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中后期,芬兰哲学家、逻辑学家辛提卡在《知识与信念》一书中,在分析认知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第一个认知逻辑形式系统。此后,认知逻辑从类模态的研究发展到了单主体、多主体,其对知识的刻画也逐渐涉及到了公共知识、共同知识、协同知识、分享知识等等。然而伴随认知逻辑日益受到计算机、经济学、博弈论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关注,其只能刻画静态场景状态的局限性日渐突出。于是,认知逻辑的动态化理论应运而生。动态化的认知逻辑可以很好地克服之前辛提卡型不能处理的知识与信念变化的不足,初步在逻辑上实现了对认知主体进行信息更新和信念变化的严格刻画。本文通过引介动态认知逻辑基础理论——公开宣告逻辑(public announcement logic)PAL,对卡片游戏和"泥孩难题"进行了以PAL为基础的动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析PAL的系统特征及其在处理信息更新上的技术细节。此外文章结合动态语言对现实案例进行考察,将其与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因信念变化而造成的偏好变化相关联,进行更为细致的动态分析,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信息多样化问题以及对逻辑理论与现实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3)
党学哲[2](2017)在《基于语境依赖语义的公开宣告逻辑矢列演算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开宣告逻辑被广泛用于刻画在公开交流中知识的变化的推理问题,然而,公开交流下知识的表示和推理往往是复杂而多变的,虽然PAL语义一定程度上刻画了宣告行为引起的知识变化,但面对复杂的知识推理,需要一个更容易把握证明内定理思路的推演系统。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是构造公开宣告逻辑的带标的矢列演算系统,然而现有的G3PAL和GPAL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境依赖”语义构造新的PAL矢列演算系统G3PALC。首先表明G3PALC能够证明某些G3PAL中不能证明的内定理,并且G3PALC不需要针对宣告组合公理添加额外的规则。另外,G3PALC相对于GPAL而言,不需要添加相应的关系表达式规则,并且能够不借助引理直接证明宣告组合公理,同时G3PALC还具有GPAL所不具有的G3型系统特点,即收缩规则和弱化规则在系统内都是可允许的。最后我们证明G3PALC与HPAL和GPAL系统之间的等价性,以及语境依赖语义与删除世界语义和删除关系语义的等价性。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前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第二章:对公开宣告逻辑的标准语义和公理化系统HPAL进行介绍,并简述HPAL证明可靠性和完全性的一般方法。第叁章:介绍公开宣告逻辑已有的矢列演算系统G3PAL和GPAL,并对两者的优缺点进行讨论。第四章:在G3PAL和GPAL的基础上,依据语境依赖语义构造公开宣告逻辑的矢列演算系统G3PALC,指出它相对于G3PAL和GPAL的优势,并证明它的可靠性和完全性,它与G3PAL和GPAL的等价性,以及语境依赖语义与标准语义和删除世界语义的等价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20)
魏峰[3](2015)在《时态公开宣告逻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主体互动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是认知动态,它描述的是主体互动过程中发生的信息事件以及主体的认知状态如何随着相关信息事件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是协议信息,它刻画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样的信息事件能够发生。动态认知逻辑(DEL)用事件模型和乘积更新来刻画认知动态,认知时态逻辑(ETL)通过时间分支树型结构来描述协议信息。本文旨在介绍Johan van Benthem, Tomohiro Hoshi等人提出的一个既能刻画认知动态又可以描述协议信息的时态公开宣告逻辑系统(TPAL),探讨该系统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应用。文章的主体结构如下。第1章,分别讨论DEL和ETL的语言和语义以及它们描述主体互动的不同方式,并分析它们在描述主体互动时各自存在的优缺点。第2章,介绍Johan van Benthem关于融合DEL和ETL以生成一个既能够刻画认知动态又可以描述协议信息的模型的思想方法,并介绍一个定理对DEL和ETL的关系进行讨论。第3章,讨论在PAL生成的ETL模型上如何重新解释PAL语言,从而得到时态公开宣告逻辑系统TPAL,比较分析PAL与TPAL的关系,并介绍Johan van Benthem证明TPAL完全性的方法。第4章,介绍Tomohiro Hoshi以TPAL为工具对逻辑全知问题的分析,探讨TPAL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5-04-01)
黄海林[4](2013)在《任意公开宣告逻辑对证实原则的逻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证实原则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性原则,居于核心地位,因为它是划分形式真理和事实真理的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一切理论主张的基础。同时证实原则也是人们揭露和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关键所在,成为逻辑实证主义的致命弱点,因为逻辑实证主义在给证实原则所作的解释和所赋予的地位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摩尔和菲奇分别在信念逻辑和认知逻辑中质疑逻辑实证主义证实原则的科学性、合理性。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诸多修正方案中,我们提取出Johan.van Benthen的修正方案,即他通过建立任意公开宣告逻辑公理化演算系统来修正证实原则,是把“可认知的”限制为“存在一个宣告使得对它进行宣告之后,命题被认知到”。我们用模态算子◇对公开宣告这一动作进行量化,这样我们就可以用◇p来表示“存在一个宣告使得对它进行宣告之后,p是真的”,◇Kp表示“存在一个宣告使得对它进行宣告之后,p被认知到”。我们在公开宣告逻辑语言的基础之上增加模态算子口从而得到的一个任意公开宣告逻辑,这就是任意公开宣告逻辑对公开宣告逻辑的扩张我们首先对证实原则进行介绍分析,并分析论证了菲奇悖的证明过程,接着在公开宣告逻辑的基础上定义任意公开宣告逻辑的初始语言和相应的语义解释,进而建立了一个任意公开宣告逻辑的公理化演算系统,并证明了它的可靠性和完全性。最后在任意公开宣告逻辑公理化系统的基础上对证实原则进行逻辑分析,首先定义了成功公式和可认知公式,并把可认知公式分为知道公式是真的公式和知道公式是否是真的公式两种,进而证明了这几个公式的关系,即它们的表达力。最后证明了任意公式都是知道是否为真的公式。按照以上的研究思路将论文分成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结构。第二章菲奇悖论和证实原则修正方案,这是本文的问题分析部分。首先是介绍逻辑实证主义的重要理论,重点介绍证实原则,阐明它在逻辑实证主义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然后是分别介绍菲奇悖论在认知逻辑和信念逻辑上的表现形式及其它们的变化形式,最后引进了解决菲奇悖论的证实原则修正方案,提出任意公开宣告逻辑的解决思路。第叁章任意公开宣告逻辑,这是本文的基础工作部分。首先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之上建立公开宣告逻辑公理化演算系统,即给出公开宣告逻辑的语言和相应的语义,然后建立公理化系统,证明系统的可靠性和完全性。然后是在公开宣告逻辑的基础上增加模态算子口,并给出相应的语义解释,接着证明任意公开宣告逻辑的几则原则,最后是建立任意公开宣告逻辑的公理化系统并证明它的可靠性和完全性。证明任意公开宣告逻辑的可靠性和完全性是本文的难点之一。第四章对证实原则修正方案的逻辑分析,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也是难点所在之处和创新点。首先提出我们对证实原则的修正方案和修正结论,然后运用第叁章所建立起来的任意公开宣告逻辑系统,严格定义“成功公式”和“可认知公式”这两个概念,区分“可认知公式”的两种形式,并论证几个概念之间的表达力,最后证明我们的修正结论,即所有的公式都是知道是否是真的公式。第六章后绪,就是总结本文研究的结论,思考后续研究的一些想法和工作。(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3-05-01)
徐康[5](2012)在《公开宣告逻辑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流和主体间互动是近年来动态认知逻辑研究的主要问题。主体的知识和信念随着信息的更新而改变,比如宣告p成立之后主体知道p。信息是不断更新变化的,受信息变化的影响,主体的知识和信念也是动态变化的,绝不是静态的。信息变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动态认知逻辑在静态的认知和信念等逻辑的基础上,引入新的动态算子,建立形式系统,研究模型上的变化,以此研究主体根据信息变化进行的推理。(本文来源于《毕节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张丽[6](2009)在《时态公开宣告逻辑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描述多主体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公开宣告逻辑关注于在公开宣告发生后主体的认知状态如何改变;认知时态逻辑关注于在主体的相互作用中能够发生哪些信息事件。本文旨在讨论一个能刻画这两个方面的时态公开宣告逻辑系统TPAL,TPAL是结合公开宣告逻辑和认知时态逻辑而形成的逻辑系统。第一部分:首先讨论了公开宣告逻辑系统PAL,该系统是动态认知逻辑系统DEL的一种特殊情况,它能够刻画在公开宣告这种行为发生之后主体知识的变化。接着,讨论了认知时态逻辑系统ETL,该系统能够描述在一些信息化的过程中知识在时间进程上如何发展,能够对不同情景中的相关交流限制给出刻画。第二部分:首先在这部分讨论了如何从PAL生成ETL-模型,并给出实例予以说明。接着,讨论了PAL与ETL之间的关系,PAL协议并不能生成所有的认知模型。实际上,这种ETL模型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并得出一个典型的定理。第叁部分:结合公开宣告逻辑系统和认知时态逻辑系统,将认知模型中的认知状态指派为公开宣告序列集,以讨论时态公开宣告逻辑系统TPAL。但是,TPAL并不能归约到PAL中,因此采用Henkin方法证明该系统是完全的。TPAL与PAL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显然。第四部分:对TPAL做出评价,指出不足之出,并指明在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5-01)
公开宣告逻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公开宣告逻辑被广泛用于刻画在公开交流中知识的变化的推理问题,然而,公开交流下知识的表示和推理往往是复杂而多变的,虽然PAL语义一定程度上刻画了宣告行为引起的知识变化,但面对复杂的知识推理,需要一个更容易把握证明内定理思路的推演系统。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是构造公开宣告逻辑的带标的矢列演算系统,然而现有的G3PAL和GPAL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境依赖”语义构造新的PAL矢列演算系统G3PALC。首先表明G3PALC能够证明某些G3PAL中不能证明的内定理,并且G3PALC不需要针对宣告组合公理添加额外的规则。另外,G3PALC相对于GPAL而言,不需要添加相应的关系表达式规则,并且能够不借助引理直接证明宣告组合公理,同时G3PALC还具有GPAL所不具有的G3型系统特点,即收缩规则和弱化规则在系统内都是可允许的。最后我们证明G3PALC与HPAL和GPAL系统之间的等价性,以及语境依赖语义与删除世界语义和删除关系语义的等价性。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前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第二章:对公开宣告逻辑的标准语义和公理化系统HPAL进行介绍,并简述HPAL证明可靠性和完全性的一般方法。第叁章:介绍公开宣告逻辑已有的矢列演算系统G3PAL和GPAL,并对两者的优缺点进行讨论。第四章:在G3PAL和GPAL的基础上,依据语境依赖语义构造公开宣告逻辑的矢列演算系统G3PALC,指出它相对于G3PAL和GPAL的优势,并证明它的可靠性和完全性,它与G3PAL和GPAL的等价性,以及语境依赖语义与标准语义和删除世界语义的等价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开宣告逻辑论文参考文献
[1].桂海斌.基于公开宣告逻辑的动态理论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7
[2].党学哲.基于语境依赖语义的公开宣告逻辑矢列演算系统[D].西南大学.2017
[3].魏峰.时态公开宣告逻辑研究[D].西南大学.2015
[4].黄海林.任意公开宣告逻辑对证实原则的逻辑分析[D].西南大学.2013
[5].徐康.公开宣告逻辑研究现状[J].毕节学院学报.2012
[6].张丽.时态公开宣告逻辑初探[D].西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