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五四后思想革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思想革命,五四新文化,传统文化,李大钊
五四后思想革命论文文献综述
侯且岸[1](2019)在《李大钊与五四新文化——从“思想革命”层面认知文化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坚持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以"思想革命"为认知起点,全面梳理李大钊独特的文化思想及其实践。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改造、对中西文化关系的探究、对新旧文化联系的深刻阐释、对新式媒体《每周评论》的创造性应用,以及对马克思学说的独立思辨,都证明了思想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凸显了五四新文化的本质。(本文来源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侯德泉,薛南[2](2019)在《追求与转变:五四时期毛泽东认同十月革命道路的思想行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十月革命道路的实质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道路。"主义"之真理为改造国家、社会之根本,即青年毛泽东所言"本源"。毛泽东从十月革命前决意"只将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到十月革命后逐步"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这是一个执着追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两方面的思想转变尤为关键:一是伦理观从"精神之个人主义"到"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转变,二是革命方式的抉择从"呼声革命"到"俄国式的革命"的转变。只有历史地考察这种"追求"和"转变",才能完整把握五四时期毛泽东认同十月革命道路的思想行程。探究"大本大源"使其获得"外观之识",独立和批评精神使其具备"内省之明",从而有助于完成思想的深刻转变。(本文来源于《文化软实力》期刊2019年03期)
朱文哲[3](2019)在《思想交流与“革命”动员:五四时期《觉悟》“通信”栏的编读互动与公共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日报·觉悟》是五四时期新思想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园地,其通信栏构筑了编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互动交流的空间。通过对1920—1925年《觉悟》通信栏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思想"觉悟"下的青年,却受困于思想蜕变与社会现实的差异,经由"通信"对自身婚姻、教育和学业等困境的展示,特别是参与由编者选择和构建的时政论题之讨论,将他们的个人经历与五四论题紧密相连。随着国民革命的兴起,《觉悟》通信栏在邵力子要"根本解决"和"联合就是势力"思想的指引下,完成由"觉悟青年"到引导青年"走向革命"的蜕变。《觉悟》通信栏呈现的青年读者思想的变化历程,特别是由日常生活问题讨论所推动的思想革新,也是理解五四思想传播及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面相。(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邱焕星[4](2019)在《“后五四鲁迅”:思想革命与文化政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后五四鲁迅"并非只是消极退隐,还有着积极进取的一面,他在1925年创办《莽原》,重启思想革命,之后在参与女师大风潮和"叁·一八惨案"等国民革命活动的过程中,打破了"五四"时期"文化"与"政治"割裂的状态,创造了"文化政治"的新思想革命形态和新知识阶级参与方式,从一个作家变成了拥有革命文化领导权的"时代的战士"。但是,"文化政治"模式消解了思想革命的文化优先性和知识阶级主体性,导致鲁迅最终转向了以文学本体性和革命同路人为支撑的"文学政治"模式,因而"后五四鲁迅"的贡献就是超越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创造了两种分别适应国民革命和共产革命的新思想革命形态:"文化政治"与"文学政治"。(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李玉琦[5](2019)在《认真把握五四精神的本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观点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从祖国苦难境遇激发出来的满腔悲愤中,生发出的创造合理新社会的强烈追求。五四运动鲜明地贯穿着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题,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这个五四精神实质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变革时(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9-04-29)
祁志祥[6](2019)在《形式革命与思想革命:“五四”文学的复合审美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文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合一,其思想启蒙是通过文学革命的方式进行的。"五四"文学革命不仅改变了文学作品的古体形式,突出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而且以白话的美文学样式进一步巩固了从西方引进的价值理念,支配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追求。本文以陈独秀、胡适、周作人、早期鲁迅为历史坐标,以"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为指导,紧扣纯形式美与内涵美两方面的新变,考察了"五四"文学革命凸显的复合审美特征,对仅从形式的表面把握"五四"文学的审美特征,忽视从价值内涵的深层把握"五四"文学的审美意义具有纠偏价值。(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杨义[7](2019)在《百年“五四”与思想革命》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今已经一百年,百年的时空维度已经足以对它作出深刻的全景反思。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的开篇,就用了一首《蝶恋花》来标示主题:"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一杯沉醉(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陈尔杰[8](2016)在《五四落潮期青年思想状况的历史侧影——《评论之评论》与“革命的文学”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界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多关注其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其中领导人物的观念价值,对于当时一般青年真实的思想状况较少过问。本文力图弥补这一缺憾,围绕五四落潮后以北大法科学生为主的知识青年在《评论之评论》上展开的"革命的文学"讨论,指出透过这一与郑振铎等所提倡的"血和泪的文学"有所关联的讨论,可以考察当时青年对于运动挫折的精神反应和反思模式,包括他们对于思想观念如何不停留为纸上的空谈而转化为现实行动的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6年11期)
邢霞[9](2015)在《关于“五四文学革命指导思想”的一段学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不久去参加“朱德发及山东师范大学学术团队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会上,除了目睹学者们对朱德发先生半个多世纪丰硕的学术成果予以盛赞之外,还第一次知道“以人为本对五四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的讨论,始作俑者是朱德发”。 怀着几分好奇,我特意约请(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15-03-26)
陈灿[10](2014)在《“五四后思想革命”中的《莽原》》一文中研究指出1920年秋,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随后把《新青年》迁到上海,原本以《新青年》为阵地的“五四”同人们失去了发表言论的平台。在经过了一段“散兵游勇”的左冲右突之后,那些没有放弃“五四”思想启蒙、争取民主自由精神的文人学者们另立门户,期望重新光大“五四”精神。于是在20年代前半期,北京兴起了许多文化小周刊,形成了又一次思想改革的高潮,被廖久明称为“五四后思想革命”。这次革命的中坚力量是周作人、鲁迅主编的《语丝》和王世杰、陈西滢主编的《现代评论》,《莽原》、《猛进》、《狂飙》等杂志起了补充声援的作用。《莽原》作为鲁迅先生编辑的第一本期刊,在培养新生力量、丰富“五四”新文学、探索文学与政治的适当距离上所体现的特色,为20年代的报刊界添上了独具个性色彩的一笔。笔者将《莽原》放在当时的舆论大环境下,对它在周刊和半月刊时期的文学实绩加以考察,找出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本文拟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介绍《新青年》解散后,继续进行文学与思想革命的最有影响的叁本杂志:《语丝》、《现代评论》、《猛进》,通过对其创刊时间、办刊宗旨、主编、创作人员的梳理归纳,找出各自发表文章的特点及异同,总结不同作家团体在面对重大事件时的不同反应,阐述《莽原》创刊前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比较“四大文化周刊”各自的编者、特色,引出《莽原》的独特之处。第二章:介绍鲁迅创办《莽原》的动机,撰稿人员的组成及风格;通过对所发表的杂文、译文、小说的分析找出周刊的特色:注重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用尖锐犀利的语言直指政府和社会黑暗面。鲁迅在《语丝》风格渐渐灰暗之后,联合一群文坛新生力量创办《莽原》,“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不忌惮地加以批评”,在周刊时期对封建社会进行了狠命地一击,带领狂飙社成员和安徽作家群走向文学创作的成熟阶段。第叁章:论述《莽原》周刊因《京报》停办附刊而转型成半月刊的变化,随着社会环境和编者心境的变化,其所登文章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前期的狂飙社作家退出主创团体,未名社作家开始占据半壁江山,风格亦由重视讽刺转向务实温和,由政论杂文居多转向抒情散文见长。第四章:探讨《莽原》转型原因并介绍《莽原》同人的发展去向,总结出《莽原》难以为继的原因;接着通过对《莽原》文学实绩和编辑人员贡献的考察,找到它在文学史的正确定位。这份在1920年代百家争鸣时出现的文学期刊,虽然并没有产生如《语丝》、《现代评论》那样大范围长时间的影响,但它展现出的同人期刊在艰难中苦苦支撑的战斗精神,编辑理念转变所带来的丰富文学成果,无不使后人钦佩景仰。(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4-05-01)
五四后思想革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十月革命道路的实质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道路。"主义"之真理为改造国家、社会之根本,即青年毛泽东所言"本源"。毛泽东从十月革命前决意"只将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到十月革命后逐步"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这是一个执着追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两方面的思想转变尤为关键:一是伦理观从"精神之个人主义"到"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转变,二是革命方式的抉择从"呼声革命"到"俄国式的革命"的转变。只有历史地考察这种"追求"和"转变",才能完整把握五四时期毛泽东认同十月革命道路的思想行程。探究"大本大源"使其获得"外观之识",独立和批评精神使其具备"内省之明",从而有助于完成思想的深刻转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五四后思想革命论文参考文献
[1].侯且岸.李大钊与五四新文化——从“思想革命”层面认知文化嬗变[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9
[2].侯德泉,薛南.追求与转变:五四时期毛泽东认同十月革命道路的思想行程[J].文化软实力.2019
[3].朱文哲.思想交流与“革命”动员:五四时期《觉悟》“通信”栏的编读互动与公共空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邱焕星.“后五四鲁迅”:思想革命与文化政治[J].山东社会科学.2019
[5].李玉琦.认真把握五四精神的本质[N].北京日报.2019
[6].祁志祥.形式革命与思想革命:“五四”文学的复合审美追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杨义.百年“五四”与思想革命[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陈尔杰.五四落潮期青年思想状况的历史侧影——《评论之评论》与“革命的文学”讨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
[9].邢霞.关于“五四文学革命指导思想”的一段学案[N].社会科学报.2015
[10].陈灿.“五四后思想革命”中的《莽原》[D].河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