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适应性工作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适应性,工作流,服务,SOA
可适应性工作流论文文献综述
赵倩[1](2009)在《基于适应性工作流的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威海市教育学会成功快乐营是一个针对学生开展的教育培训活动。随着培训次数的不断增多,与培训相关联的一些信息和资料开始变得杂乱繁多,需要专人归类、整理和分析,信息查找起来也不便捷。本系统就是一个C/S结构的、专门用于此类培训信息管理的应用系统——成功快乐营培训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的实现,就是让用户从杂乱的信息和资料中解脱出来,把信息存储在计算机中,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有效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为威海市教育学会提高工作效率和实现“无纸化”办公做出了贡献。系统采用了面向服务的思想和适应性工作流技术来建立和实现。在构建适应性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研究上,本文提出了系统功能表现层适应性和技术实现层适应性的思想和实现方法。这种方法借鉴了面向服务的架构,在功能表现层实现了管理逻辑与应用逻辑的分离,在交互的软件成分之间,构建了松散耦合的协同软件体系;在技术实现层,强调业务服务粒度的划分,将服务尽量缩小到原子级,并实现了交互的原子服务之间的松散耦合,从而使系统在宏观(系统功能)和微观(技术实现)上都具备了灵活性,实现了工作流的灵活构建。系统从威海市教育学会成功快乐营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翔实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功能设计,完成了相关业务服务的编程。该系统分为管理层、业务服务层、关系数据库层叁层。系统设计的模块主要有:连接模块、数据维护模块、数据添加模块、数据删除模块、数据查询模块。实现了培训信息、学生信息、教师信息的查询、添加、删除、修改功能,费用结算,系统用户、不同角色的信息维护以及动态权限管理机制等功能。大大提高了威海市教育学会的工作效率,有效解决了培训过程中资料信息难存储、难查找、难统计、难修改、难管理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10-10)
杜刚,江志斌,刁晓娣,孙元珏,叶艳[2](2009)在《基于规则的临床路径适应性工作流引擎》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骨肉瘤术前化疗过程中的一些典型变异及应对措施,给出了骨肉瘤术前化疗流程的部分扩展事件-条件-动作(ECA)规则描述,设计了一个基于规则的工作流引擎,说明了引擎的结构及工作流程,并介绍了引擎核心模块的设计.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工作流引擎的自适应机制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7期)
寇伟莉[3](2009)在《支持动态BPR与ERP系统的适应性工作流管理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做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着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在这个定义中,“根本性”、“彻底性”、“显着性”是应关注的核心内容。BPR的基本内涵是以流程运作为中心,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的束缚,提倡面向客户、组织变通、员工授权及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达到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目的,包括不同程度的业务提升、业务优化与业务改造。动态BPR则更多强调的是“局部性”,强调的在业务流程过程中的优化,而不是整体性的改变。对于大多数企业更多工作是业务流程的局部优化。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目前企业工作流的实现自适应性较低,一些企业对工作流的实现依靠BPR来进行“彻底性”的改造,而现实中企业一般不能承受“根本性”改造带来的各方面压力,还有一部分企业通过动态BPR来实现工作流的优化改造,从而使企业所受压力大大减小并实现了工作流的“局部性”优化,但是这种单独利用动态BPR进行优化的过程中缺乏ERP系统的支持,因而经常会出现很多人力、管理、信誉、组织结构等企业软件资源上的不协同现象。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动态BPR、ERP系统实现企业工作流程的自适应性。论文提出使用活动节点知识库作为基点来使动态BPR、ERP系统促进企业工作流程的自适应性。活动节点是完成某一任务或达到某一目标过程中的一个子过程,可以认为是一个过程单元。活动节点知识库是对自身特点进行数据化,然后对与之相关的活动节点的关联进行数据化。工作流的形成是从初始活动节点出发按照活动节点之间的前后关联运行下去直到结束活动节点。前后关联是活动节点发生之前需要哪些活动节点发生,而此活动节点发生后,哪些活动节点要发生。活动节点知识库其中的一些数据是记录活动节点的前后关联。同时活动节点知识库具有可扩展性,活动节点知识库里的数据结构,可以通过支持动态BPR与ERP系统的适应性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长期应用而逐渐趋于完善。活动节点知识库的扩展体现在数据和ERP结合方面的扩展,更加有利于工作流流程的优化。论文提出了关于提高工作效率的两种优化数据流流程算法:一种是工作流无效路径识别算法,通过避免无效失败路径来提高工作流流程的执行效率。此算法主要是从无效路径的特点出发来判断路径的有效性。许多无效路径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论文通过提取相似性规律来判断路径的效用。这种算法需要活动节点知识库具有丰富的数据,因而活动节点知识库在此算法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另一种是工作流主关键路径算法,这种算法就是要找出最消耗时间的活动节点,让该活动节点的实施主体更加整体了解工作流流程,让实施主体认识到自己所处理的活动节点在整体流程中的地位。这种算法打破了活动节点优化的无次序性,对最需要优化的活动节点实施优化才能达到效率提高的快速化和最大化。论文通过分析某企业的工作流程,利用本论文中提到的对工作流流程的处理方法,形成了针对企业的具有丰富数据的工作流流程表。这种表利用活动节点的知识库数据较好地实现了动态BPR和ERP系统的结合,且通过活动节点知识库数据的扩充来提高流程的扩展性,能够实现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高自适应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4-06)
杨书新,郑剑,王坚[4](2009)在《基于角色的适应性工作流系统访问控制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一些工作流系统访问控制模型局限于活动执行权限控制,难以满足适应性工作流系统的访问控制需求。针对适应性工作流系统的权限控制需求,对适应性工作流系统的操作行为进行分析和总结,确定操作对象、用户、操作方法为研究对象,对监控和业务过程变更进行细粒度划分,给出了规范化的形式化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的授权模型以及与系统的集成,描述角色、用户和对象等要素之间关系,给出授权方法,保证操作的合理性,有效解决适应性工作流系统中安全控制问题,满足了不同层次人员对监控权限的灵活需求。(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09年02期)
宁振刚[5](2008)在《基于Petri网的适应性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一个软件系统,它完成工作流的定义和管理,并按照在计算机中预先定义好的工作流逻辑推进工作流实例的执行。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管理系统是由工作流执行部件、工作流功能部件和外部应用系统构成的。本文论述的是一个基于Petri网技术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出了一种将工作流技术应用于企业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通用架构,阐述了经典Petri网调度算法在工作流引擎中的应用与实现,分析并实现了工作流引擎对两种常见的流程模型的适应性支持。(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河北)》期刊2008-12-20)
李艾功[6](2008)在《基于Web的可适应性工作流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作流管理技术是实现企业业务过程重组、过程管理与过程自动化的核心技术。作为工作流技术的软件载体,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Workflow ManagementSystem)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调用有关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来协调业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使之按照一定的顺序执行,从而达到业务过程自动化的目的。目前的工作流管理系统在可适应性和灵活性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本文针对Synchroflow工作流管理系统提出了针对工作流管理系统叁大模型的可适应性改进策略,由于Synchroflow工作流管理系统符合WfMC标准,因此本文提出的策略具有广泛性。本文可适应性改进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叁个方面:1.通过借鉴国内外工作流异常处理理论以及以往软工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异常处理模型加入Synchroflow工作流管理系统,增强了过程模型的可适应性。2.针对目前组织模型可移植性差,缺乏快速的组织模型建模工具,在组织模型的可适应性改进策略上,本文提供了第叁方组织模型接口,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用默认组织模型或者方便的嵌入自己的组织模型,同时本文还设计实现了一个快速组织模型建模工具,通过这两方面的改进提高了组织模型的可适应性。3.目前大部分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不够清晰,针对这个情况,本文将Synchroflow数据模型按照企业应用数据、工作流数据、工作流实例数据和流数据进行分类,重新对数据操作接口进行了包装设计,使得数据访问接口更加清晰,开发更加具有面向对象的特性。最后,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Synchroflow工作流管理系统进行了过程模型、组织模型、数据模型的可适应性改进,形成了一个更具有可适应性特征的工作流管理系统Adaptive-Synchroflow。本文所做的工作对当前工作流可适应性改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8-06-30)
陆剑江,杨季文,张霞[7](2008)在《基于异常检测和处理的动态适应性工作流》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常的检测和处理是工作流系统执行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给出了异常的分类,并给出了异常自身及其处理方法的形式化描述;实现了利用消息传递机制作为异常的检测方法,并结合异常适应库来提供异常处理的执行策略和处理措施;通过为相应的措施设计特定的操作原语,从而为其转变为实际的编码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08年04期)
杜猛[8](2007)在《适应性工作流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需求具有不同的抽象层次,用户与程序设计人员对于业务流程的考察角度与层次的不同,增加了系统设计的复杂度;同时,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系统没有把管理逻辑与应用逻辑区别开来,使得现有系统无法满足开放、动态环境引发的新的需求,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本文的工作就是研究如何构建具有应变能力的,适应性工作流管理系统,不断增加系统柔性、灵活性与可扩展性,以满足企业对业务流程新建与修改的需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适应性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问题研究,SOA思想指导下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及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叁个方面。在灵活装配工作流,构建适应性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研究上,本文提出了系统功能表现层适应性和技术实现层适应性的思想和实现方法。这种方法借鉴了面向服务的架构,在功能表现层实现了管理逻辑与应用逻辑的分离,在交互的软件成分之间,构建了松散耦合的协同软件体系;在技术实现层,强调业务服务粒度的划分,将服务尽量缩小到原子级,并实现了交互的原子服务之间的松散耦合,从而使系统在宏观(系统功能)和微观(技术实现)上都具备了灵活性,实现了工作流的灵活构建。结合SOA思想和工作流分层描述模型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工作流管理系统。将该系统分为管理层、业务服务层、关系数据库层叁层。实现了用户的业务领域知识与程序设计人员程序设计领域知识的分离,屏蔽了两者对于工作流考察的角度与层次的不同,使业务应用者专注于业务过程的设计和优化,降低了系统设计的复杂性。管理层与业务服务层的分离,为灵活构建工作流以及业务服务的重用提供了可能,也为面向服务的思想在C/S架构中的应用提供了实践经验。每个业务服务都是具有合适粒度的,封装良好的软件模块,便于进一步“封装”成Web服务,从而为最小改动下,由C/S架构迁移到B/S架构提供了支持。从原材料五金仓库管理实际出发,在翔实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功能设计,完成了相关业务服务的编程。系统提供的原材料、半成品、五金机件的入库处理,出库处理,库存查询,库存结转,物料、用户、员工、部门等信息维护以及动态权限管理机制等功能,适合其业务的特殊需求,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测试,验证了其可行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7-04-15)
刘俊莉[9](2007)在《适应性工作流的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作流技术在实际应用方面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很多工作流产品无法支持业务需求的动态变更,这些工作流系统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所以,如何实现工作流的适应性已经成为工作流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该领域的一个难点。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对如何实现适应性的工作流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适应性工作流强调系统对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系统的高效运行性。工作流管理联盟定义的工作流元模型描述了构成模型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但并没有给出如何构造一个适应性的工作流框架的方法,仅仅依靠工作流参考模型来构造一个具有适应能力的动态工作流系统是不够的,必须对该模型进行一定的扩充。本文在工作流元模型中引入策略,实现系统的实体与实体的行为分离,从而有利于工作流适应环境和需求的变化。在工作流的运行阶段,本文讨论了基于策略的工作流系统涉及的另外一个关键技术——反射机制。使用反射技术,把系统分为基层和元层,基层用于对具体问题领域的抽象,元层用于对基层及系统内部的表示。工作流模型描述业务过程,包括过程、状态、资源等作为反射系统的基层,基层对象具体化到元层对象,相对应的设计了结构元对象、状态元对象、功能实现元对象等策略元对象。在元层中还设计了截取元对象、监视元对象、调度元对象等,协助整个系统的运作,并通过实例演示了此系统的运作以及此实例体现的优越性。利用策略管理机制的优点是实现工作流实体与实体行为的分离,在运行时可以重新配置系统的行为;利用反射机制的优点是,能够把这些配置实时的反映到工作流运行实例当中,实现策略元对象与工作流模型对象的通信。策略管理机制和反射机制是实现系统对环境和需求变化的适应的关键技术,同时,也是在工作流管理系统中的尝试。(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7-04-01)
叶文晖[10](2007)在《可适应性工作流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作流是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定义、执行并监控的经营过程。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是一个用于实现工作流系统的软件包,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系统。它最直接的用途就是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技术相结合来管理企业的各种流程,实现企业流程的自动化。目前工作流应用的关键问题就是工作流管理系统适应性较差,在对外部应用的集成性上,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外部的限制,需要提出一种适应性强的集成框架。 本文针对现有工作流管理系统在对企业应用环境的异构性及已有异构软件系统的支持等方面的不足,通过引入JMX(Java Management eXtensions)技术,提出了能有效支持异质异构企业应用的工作流管理系统A-Flow;论述了其提高系统的适应性的扩展模型,并对数据持久层、过程定义解析器和组织模型中的权限认证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首先,本文对工作流及其相关技术作了概要介绍,然后研究了基于JMX的工作流管理系统A-Flow的体系结构,对典型的分布式集成技术进行了分析,引入了JMX集成技术,提出基于A-Flow的设计框架。 本文着重研究了目前工作流系统所面临的适应性差问题,提出了A-Flow所定义的工作流扩展模型的体系结构,并对本扩展模型的核心模型—动态过程元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论文最后给出了数据持久层、过程定义解析器和组织模型中的权限认证的设计。(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07-03-01)
可适应性工作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骨肉瘤术前化疗过程中的一些典型变异及应对措施,给出了骨肉瘤术前化疗流程的部分扩展事件-条件-动作(ECA)规则描述,设计了一个基于规则的工作流引擎,说明了引擎的结构及工作流程,并介绍了引擎核心模块的设计.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工作流引擎的自适应机制是可行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适应性工作流论文参考文献
[1].赵倩.基于适应性工作流的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09
[2].杜刚,江志斌,刁晓娣,孙元珏,叶艳.基于规则的临床路径适应性工作流引擎[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9
[3].寇伟莉.支持动态BPR与ERP系统的适应性工作流管理系统研究[D].山东大学.2009
[4].杨书新,郑剑,王坚.基于角色的适应性工作流系统访问控制模型[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
[5].宁振刚.基于Petri网的适应性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
[6].李艾功.基于Web的可适应性工作流的研究与实现[D].西北大学.2008
[7].陆剑江,杨季文,张霞.基于异常检测和处理的动态适应性工作流[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
[8].杜猛.适应性工作流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07
[9].刘俊莉.适应性工作流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7
[10].叶文晖.可适应性工作流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西北工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