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公众环境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滩,环保志愿者,海洋生态环境,塑料类,海洋生态景观,国际海洋,海岸带,航行安全,棒棰岛,海洋环境
公众环境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赵冬梅,孙庆亮[1](2019)在《大连调查清理海滩垃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通讯员赵冬梅 孙庆亮大连报道2019年国际海洋垃圾联合研讨会暨国际海滩垃圾清扫活动,近日在大连市棒棰岛海滨浴场举行。近年来,海洋垃圾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海洋垃圾不仅会破坏海洋生态景观,造成视觉污染,还可能威胁航行安全,对海洋生态系统(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报》期刊2019-10-09)
于浩杰[2](2019)在《公众环境意识分析——以苏南地区工矿用地周边居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环境意识研究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环境意识间接体现了国民素质,公众环境意识水平与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密切关系。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水平有助于相关管理部门采取合理措施提升环境保护水平。本文通过调查公众环境意识,并对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9年15期)
于浩杰[3](2019)在《公众环境意识及其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爆发生态危机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重新定义,群众对环保也越来越重视,公众环境意识发生了显着变化。本文从公众环境意识入手,对其概念发展进行回顾和解读,并立足于当下的环境发展,提出公众环境意识提升的重要性,并对公众环境意识评价展开论述。(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9年14期)
胡建国,裴豫[4](2019)在《中国公众环境意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后物质主义理论视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关于中国社会状况的综合调查数据,对中国公众环境意识变化展开了探讨。研究发现,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公众从以往倾向于经济增长转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于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后物质主义理论具有较好的解释。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转变,公众优先价值观已发生变动,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在新的时期,加强环境保护不仅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应有之意。(本文来源于《晋阳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王晓艳[5](2018)在《考虑公众环境意识的政府环境政策制定与企业减排决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遭受严重破坏。其中,全球气候变暖和大气污染问题尤为突出。与此同时,公众的环境意识也正发生变化,人们倾向于以更高的货币价值评估污染排放造成的健康和环境损害,且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关注产品的环保性能并在购物时表现出绿色偏好。为此,本文针对上述两种环境问题,并考虑到公众环境意识这一现实影响因素,采用博弈理论方法(主要包括Stackelberg博弈和Cournot博弈),探讨了政府的环境政策制定和企业的减排决策,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管理启示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地,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探讨了公众环境意识的变化对市场型环境政策制定和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个区域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可激励该区域的政府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政策以减少该区域内企业的污染排放量。但这反过来给邻区域的政府提供了策略性激励以放宽其政策,从而在税收政策下邻区域可“搭便车”增加排放量,而在排放权交易机制下邻区域减少了排放量,但邻区域可从国际排放权交易市场中获得更多收益。且在这两种环境政策下,任一区域环境意识的提高都可导致两区域环境的改善。此外,若一区域环境意识足够高,排放权交易机制导致的总社会成本将小于税收政策,由此排放权交易机制优于税收。但现实中公众环境意识有界。考虑到当前的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对于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排放权交易机制更优。而对于区域性环境问题(如雾霾等大气污染),分为两类:当污染溢出相对较大时,排放权交易机制更优;当污染溢出相对较小时,税收更优。然而,税收和排放权交易机制都不能导致有效的结果,因为区域间环境意识的差异性并没有考虑到政策制定中。其次,本文基于区域间环境意识的差异性,特别针对大气污染问题,对当前统一的税收政策和一比一的排放权交易机制进行了改进设计,以对企业的污染排放实施差异化惩罚,并分析了改进的政策对企业采用清洁技术的激励。结果表明,相比于当前的市场型环境政策,差异化政策可导致社会最优的清洁技术采用程度,且为高环境意识区域内企业提供了更大的激励以采用清洁技术。特别地,若边际损害为常数,差异化税收政策下各企业的税率即等于其不变的边际损害,差异化排放权交易机制下各企业的交易比率仅与区域环境意识相关。基于上述结果,以我国省级行政区为区域划分单位,构建了差异化的全国排放权交易市场,为我国治理PM2.5等提供实用的政策指导。具体地,首先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归纳总结出影响我国各省公众环境意识的因素,而后通过熵值法计算出各省环境意识的相对大小,最后计算出企业间的排放交易比,即等于它们所属区域环境意识的比。例如,公众环境意识最高的区域为北京,若位于北京的企业超额排放一单位的污染,它向其他省企业购买的排放权需超过一单位。最后,本文重点研究了环境政策(以当前最广泛使用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为例)和消费者环境意识对企业减排的影响。为了使这部分理论研究更具实际应用性,还以双渠道供应链为研究背景。具体的讨论结果可分为两种情形。在第一种/第二种情形下,偏好在线直销渠道/传统零售渠道的初始消费者比例“较大”,低碳产品的直销价格可设定高于/等于批发价格。两种情形下,更加严格的碳交易政策和更高的低碳偏好都可激励制造商在其生产过程中减少碳排放。然而,提高消费者的低碳偏好更能被供应链企业所接受,因为这总能使它们赚取更多的利润。相比之下,随着碳价的上升,各企业的利润先递减后递增。但就现实而言,碳价并没有上升到足够高的水平以激励企业采用低碳技术进行大规模减排,“低碳偏好”应被当作一项政策工具以促进低碳生产。当该政策得到强有力的执行,碳交易政策也能被企业所接受,由此激励企业进行更加清洁化的生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10-01)
刘森林,尹永江[6](2018)在《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代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3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对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年轻人和出生在改革开放前的年长者的环境意识存在代际上的差异,年轻人的环境意识水平整体上高于年长者的环境意识水平。年轻人与年长者的环境意识的代际差异主要是因为各自的影响因素不同。首先,年轻人的环境意识主要受到家庭人均年收入、社会保障水平、政治面貌、传统媒介使用频率、新媒介使用频率的影响;其次,年长者的环境意识主要受到政治面貌、是否受过高等教育、新媒介使用频率的影响;最后,由客观阶层地位(即职业地位)、主观阶层地位(即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观认同)、单位性质、户籍性质、政治面貌等组成的"社会结构因素"对年轻人的环境意识的影响作用最大,而由是否受过高等教育、传统媒介使用频率、新媒介使用频率组成的"文化因素"对年长者的环境意识影响作用最大。(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刘艺[7](2018)在《公众环境意识与中国股市空气污染效应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实证研究表明,空气污染会通过影响人的情绪、行为引起股票市场变化。这种空气污染效应在发达国家被证明是显着存在的,而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结果则不同,无法证明当日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与股市之间存在稳定的显着相关关系。本文梳理了现有关于空气污染效应的文献,阐述了空气污染效应的作用机理,提出发展中国家薄弱的公众环境意识对股市空气污染效应中心理渠道的阻碍作用,并且认为以往实证研究中在长期内不显着的空气污染效应正是因为中国早期的公众环境意识薄弱导致的。本文使用公众环境意识飙升时段内能够引起公众环境意识增强的焦点事件为样本,研究了这些事件的发生对中国股市空气污染效应的影响程度。实证研究发现:在长期样本区间内,股市的空气污染效应的不够显着;但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升,这种效应会显着变化(尤其是反映股市交易行为的波动性、流动性指标),并且是向理论预期的负相关改变,这证实了薄弱的公众环境意识阻碍了空气污染效应的体现。考虑到作用机理中的生理渠道不受公众环境意识影响,分组研究发现在空气质量良好时,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仍会影响中国股市的空气污染效应,只是比起在空气重度污染时的影响更大,这说明生理渠道的在公众环境意识薄弱时仍可以一定程度上扭曲投资者行为,留给心理渠道改变的空间有限。此外,为进一步检验之前所构建的空气污染效应受公众环境意识影响的模型的稳健性、同时检验投资者对相关行业的特殊情绪波动是否存在,选择重污染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发现,重污染行业一直存在着稳定的空气污染效应,但也会被公众环境意识影响,并且在环境焦点事件发生后向负相关变化的幅度要远大于整体股市,说明投资者对于重污染行业一直都存在着悲观预计或是厌恶情绪,在环境意识增强后会厌恶情绪的波动也更大。本文的研究具有较重要的意义:在学术方面,本文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出发,引入空气污染效应的影响因素——公众环境意识——解释此前在发展中国家中空气污染效应上得出的、不理想的实证结果,丰富了行为金融学领域关于空气质量与股票市场相关性的学术成果,完善了空气污染效应的作用机理;在实践方面本文研究也有重要启示,不仅能够帮助监管机构预测未来股市因为空气污染效应产生的市场失效、提前制定约束机制,而且能够使投资者理性对待有关污染问题的舆论焦点、降低由此导致的投资风险,从而实现资本市场的最优配置和效率最大化。(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张铭贤,卢艳丽[8](2018)在《廊坊精准治气抓大不放小》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省廊坊市在下大力气抓好企业转型升级、燃煤污染治理、扬尘和车辆污染治理等一系列大工程的同时,抓大不放小,落实好城中村“八清零”、禁止烟花爆竹燃放、严控加油站油气排放、禁止露天烧烤、禁止汽车维修业露天喷漆、禁烧祭祀用品6项“小”举措,不仅从源头减少了污染(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报》期刊2018-03-21)
张孟华[9](2017)在《韩国如何利用环境教育培养公众环境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8月7日至10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在首尔召开的中日韩叁国优秀环境教育教师代表的交流活动,深入韩国社会、民间、学校了解了韩国开展环境教育的优秀成果,深深感受到韩国的环境教育深入人心。韩国在公众环境意识培养方面做得细致入微,政府、学校、企业、民众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多渠道、多途径共同培养公众环境意识,许多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本文来源于《世界环境》期刊2017年05期)
杨淑杰[10](2016)在《吉林西部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中,又一次强调了可持续的发展观。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当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和资源枯竭时,人类文明也将消失。吉林西部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上,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只有加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才能协调好本区的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赤子(上中旬)》期刊2016年17期)
公众环境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环境意识研究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环境意识间接体现了国民素质,公众环境意识水平与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密切关系。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水平有助于相关管理部门采取合理措施提升环境保护水平。本文通过调查公众环境意识,并对现状进行分析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众环境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赵冬梅,孙庆亮.大连调查清理海滩垃圾[N].中国环境报.2019
[2].于浩杰.公众环境意识分析——以苏南地区工矿用地周边居民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
[3].于浩杰.公众环境意识及其评价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
[4].胡建国,裴豫.中国公众环境意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后物质主义理论视角的研究[J].晋阳学刊.2019
[5].王晓艳.考虑公众环境意识的政府环境政策制定与企业减排决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6].刘森林,尹永江.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代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刘艺.公众环境意识与中国股市空气污染效应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8].张铭贤,卢艳丽.廊坊精准治气抓大不放小[N].中国环境报.2018
[9].张孟华.韩国如何利用环境教育培养公众环境意识[J].世界环境.2017
[10].杨淑杰.吉林西部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6
标签:海滩; 环保志愿者; 海洋生态环境; 塑料类; 海洋生态景观; 国际海洋; 海岸带; 航行安全; 棒棰岛; 海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