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平原黑土区论文-张红红,林楠,白卉

松辽平原黑土区论文-张红红,林楠,白卉

导读:本文包含了松辽平原黑土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松辽平原黑土区,遥感,景观格局分析

松辽平原黑土区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红,林楠,白卉[1](2015)在《松辽平原黑土区景观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遥感技术特点出发,以黑土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在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两个层次上选取10种景观格局指数对1990~2000年黑土区景观格局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是该区的主导景观类型;10年来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建设用地和其他类面积均增加;区内各景观存在破碎化趋势。(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34期)

程彬,姜琦刚,陈凤臻,张红红,崔翰文[2](2011)在《松辽平原黑土有机质含量的遥感反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遥感影像中裸露黑土的反射光谱值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能否利用航天遥感影像进行研究区的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定量反演。研究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ASTER遥感影像光谱值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二者的指数关系式,并将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分为5个等级,表明利用遥感影像估测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邢宇,姜琦刚,李远华,崔瀚文,林楠[3](2010)在《基于RS和GIS的松辽平原黑土信息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护黑土资源并使其可持续利用,基于ASTER数据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估算了黑土有机质含量,利用决策二叉树方法和DEM数据等提取了黑土信息。结果表明:基于ASTER数据可快速有效地提取黑土信息;当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低于2%时,估算有机质的模型精度受到土壤反射特性的制约而误差较大;在GIS支持下充分利用辅助信息可提高黑土的提取精度,使提取的黑土信息更准确可靠;根据研究得到松辽平原黑土带北起黑河市,南至昌图县,现有黑土总面积51360.15km2,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省的黑土面积依次递减,分别是35377.43、12511.71和2775.46km2,而且黑土有机质含量随经度或纬度的增加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该研究对黑土信息的快速提取、黑土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10期)

邢宇,姜琦刚,王耿明,王坤[4](2010)在《基于RS和GIS的松辽平原黑土流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1986年TM数据和2001年ETM数据,对松辽平原黑土分布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分析了黑土流失特点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并引入冲沟线密度概念量化黑土流失趋势。结果表明:松辽平原典型黑土面积54 989.92 km2,沿京哈铁路线呈弧形条带状展布;1986~2001年间,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达3 765.21 km2,减少速度为251.01 km2/a,集中在河流两岸、较大建筑用地附近和与盐碱土接壤的地区;仅考虑冲沟的有效作用域,预计到2016年黑土面积平均会有1411.0 km2/a转变为冲沟,黑土流失状况不容乐观。(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张红红,姜琦刚,林楠[5](2010)在《基于DPSIR框架模型解决松辽平原黑土区生态环境问题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DPSIR框架模型研究黑土区生态环境问题,便于探讨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机制,进而为黑土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决策服务。在介绍DPSIR模型的基础上,根据黑土区生态环境现状,提出解决黑土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初步思路。(本文来源于《吉林地质》期刊2010年02期)

邢宇,姜琦刚,李文庆[6](2009)在《基于遥感技术松辽平原黑土退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松辽平原黑土带是世界叁大黑土区之一,总面积595.6×10~4ha,其中耕地面积为443.8×10~4ha。黑土虽然面积不大,但是有机质含量高,养分供给能力强,素有"土中之王"的美誉,这对于一个人均耕地只占世界43%的人口大国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但由于多年来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黑土在不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09》期刊2009-10-10)

邢宇[7](2008)在《基于RS与GIS技术的松辽平原黑土退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平原黑土带是世界上仅有的叁块黑土区之一,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但由于多年来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黑土在不断退化,其主要表现在黑土数量减少和土质下降两个方面。黑土数量减少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对土地性质的改变(主要指建筑用地和道路的扩建),以及自然条件下空间面积(冲沟新生和扩大)以及垂向(厚度减薄)变化造成的;黑土质量下降主要是由于长期过度耕种造成的,表现在黑土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养分减少并失去平衡,土壤理化性状恶化等方面。为了探明松辽平原黑土资源状况、了解它们的区域特征及变化规律,本文首先基于RS与GIS技术对地表信息进行监测,从而实现黑土面积变化的研究;其次,通过遥感定量反演、比较土壤有机质含量来实现黑土质量变化的研究;然后,结合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引入冲沟密度概念,利用叁维遥感建模及系列计算对提取的黑土数据(数量和质量)进行详细地综合研究;最后,总结松辽平原黑土退化特点和时空分布规律,对黑土退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预测黑土退化趋势,为黑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4-30)

张红红[8](2008)在《松辽平原黑土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平原黑土区作为世界上仅有的叁大黑土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和商品粮生产基地。自开垦以来,在自然和人为活动的综合作用下,黑土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平衡,直接威胁这一产粮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松辽平原黑土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迁,对研究整个松辽平原的生态环境具有代表意义,对21世纪国家粮食安全,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社会建立的意义重大而深远。本文以脆弱生态环境理论、景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根据“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框架模型,以遥感数据及统计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RS和GIS技术,提取土地利用信息、景观指数、地形因子信息、压力指数、影响指标等数据,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结合数理统计和数学模型方法,对黑土区进行景观格局分析和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揭示黑土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程度,同时根据黑土区的区域特点,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黑土区可持续发展建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4-30)

张红红,姜琦刚,程彬,王耿明,邢宇[9](2007)在《松辽平原黑土流失的遥感监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遥感技术的特点出发,分析松辽平原黑土区的黑土遥感信息特征,提出从本质特征、关联信息出发研究松辽平原黑土区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的方法,并在黑土区进行实验性研究及应用;从监测方法在松辽平原黑土流失研究中的应用效果与对比分析看,它们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和互补性。(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07年04期)

王耿明,姜琦刚,李远华,张红红[10](2007)在《松辽平原黑土区Aster数据光谱特征及自动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松辽平原黑土退化状况,以Aster数据光谱特征作为选择最佳波段组合的理论依据,人机交互处理达到计算机自动分类的目的。通过多波段假彩色合成对比发现,Aster数据可见光/近红外波段3N、2、1的组合效果最佳,选择这种组合进行分类有助于提高分类精度。研究区分类结果表明:最大似然分类法总体精度比最小距离法约高6%,两种分类方法配合使用可综合提高分类精度。(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07年03期)

松辽平原黑土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分析遥感影像中裸露黑土的反射光谱值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能否利用航天遥感影像进行研究区的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定量反演。研究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ASTER遥感影像光谱值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二者的指数关系式,并将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分为5个等级,表明利用遥感影像估测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可行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松辽平原黑土区论文参考文献

[1].张红红,林楠,白卉.松辽平原黑土区景观格局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

[2].程彬,姜琦刚,陈凤臻,张红红,崔翰文.松辽平原黑土有机质含量的遥感反演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

[3].邢宇,姜琦刚,李远华,崔瀚文,林楠.基于RS和GIS的松辽平原黑土信息提取[J].农业工程学报.2010

[4].邢宇,姜琦刚,王耿明,王坤.基于RS和GIS的松辽平原黑土流失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0

[5].张红红,姜琦刚,林楠.基于DPSIR框架模型解决松辽平原黑土区生态环境问题初探[J].吉林地质.2010

[6].邢宇,姜琦刚,李文庆.基于遥感技术松辽平原黑土退化规律研究[C].中国地球物理·2009.2009

[7].邢宇.基于RS与GIS技术的松辽平原黑土退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8

[8].张红红.松辽平原黑土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

[9].张红红,姜琦刚,程彬,王耿明,邢宇.松辽平原黑土流失的遥感监测方法研究[J].世界地质.2007

[10].王耿明,姜琦刚,李远华,张红红.松辽平原黑土区Aster数据光谱特征及自动分类研究[J].世界地质.2007

标签:;  ;  ;  

松辽平原黑土区论文-张红红,林楠,白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