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神经科学论文-张犁

决策神经科学论文-张犁

导读:本文包含了决策神经科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足球裁判员,公正性决策,认知神经科学

决策神经科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犁[1](2019)在《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足球裁判员群体公正决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体育运行的基本框架是由裁判、训练和竞赛组成,裁判员的执裁水平,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国家体育实力的展现与提升,更需要与之匹配的执裁水平进行辅助。足球作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第一运动,在一定程度直接标志着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然而遗憾的是,相较于体育发达国家,我国职业足球联赛中裁判员在执裁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判罚决策公正性缺失。长期以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中一直存在较为严重的裁判员判罚决策公正性缺失的问题,极大的阻碍了我国足球水平的发展。在中超联赛中,错判,漏判等不公正判罚行为屡见不鲜。根据中国足协公布显示,中超裁判员做出公正判罚决策的概率仅为50.94%。(根据职业比赛裁判联盟PGMOL的数据,英超裁判做出公正判罚的概率为98%),这使得我国球员在训练中根本无法精准把握规则,在国际重大赛事中自然落于下风。执裁公正性已然成为困扰中国足球发展的重大顽疾。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主持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足球裁判员队伍建设,保证足球比赛的公正性。另一方面,现有的裁判领域相关研究无法解释为何在现实场景中,一些在社会道德观念中坚持公正性原则的人,作为裁判员,其做出的判罚决策行为在体育范畴内往往是不公正的(在过程公正,且个体主观努力的前提下,仍然无法避免主观不公正)。足球比赛裁判的公正性问题,不能简单归为足球腐败。绝大多数判罚不公正问题,从裁判个人角度而言,是一种无意识的误判。即,在现场的复杂环境中,裁判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误判,甚至受到情绪等因素的干扰,在明知可能存在误判(如边裁提醒)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和强化自己的判断。缺乏对这种行为的深入研究,使得我国足球裁判培养和选拔中很少涉及系统的认知能力训练与评估,导致裁判队伍长期得不到成长。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将针对我国足球裁判的公正决策问题,从决策科学的视角,通过行为学与神经科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公正决策的发生机理、内外部因素导致的干扰因素,并由此从裁判培养、裁判认知能力评估、裁判现场干预等角度提出预防策略。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决策双系统模型(dual-process)。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决策包含两个系统:基于情绪的启发式系统(heuristic system)和基于理性的分析系统(analytic system)(Evans,2003)。启发式系统加工速度快,不占用或很少占用大脑资源,会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分析系统加工速度满,占用较多的大脑资源,遵从逻辑规律。这种理论已经得到了认知神经科学的支持,而当两个系统在某项决策中方向不一致,既处于竞争关系时,启发式系统往往会获胜,这被认为是情绪等主观因素对决策结果公正性的影响方式之一,可以解释某些特殊情境下,足球裁判员在比赛过程中进行判罚决策时会做出理性状态下可以避免的不公正判罚。在该理论指导下,本研究主要采用认知神经学实验研究方法,运用ERP技术,并结合基于行为科学的专项量表来完成本项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是采用文献整理和实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即通过整理相关研究成果提取基于认知神经科学和决策科学的足球裁判员进行判罚决策的基本过程。再通过对决策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情绪诱发并记录大脑活动,观察最终对裁判员决策公正性的影响。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面,主要运用ERP技术,分析观察裁判员决策过程中的脑电信号种类及出现时间,分析诱发情绪因素(图片诱发)是否会使裁判员更多使用直觉启发系统进行决策,导致理性分析能力下降而出现公正性缺失的情况。本研究假设能够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整合足球裁判员公正性决策行为的认知神经学研究范式:整理以往文献研究中所采用的研究工具、实验设计和处理方法,重点结合已有的对第叁方惩罚公正性决策的研究,整理相关的研究范式与实验操控方法,形成既符合行为经济学研究要求,又符合神经学规范的研究范式。设计相关实验,将其带入到针对足球裁判员公正决策领域中展开研究,为提高我国足球裁判员群体的制裁水平,保证我国各级足球联赛的比赛公正性,从而促进我国足球运动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生理科学层面上的帮助。2提出并验证足球裁判员的决策路径根据前期的研究基础,本研究提出,在足球裁判员进行判罚决策时,其决策路径为信息识别(注意)→多线索处理(冲突调和)→反馈检查(结果学习与决策调整)叁个阶段:信息识别是指裁判员对比赛中犯规等突发信息的识别能力,情绪对裁判员注意力产生影响,干扰其识别比赛中犯规行为的能力;多线索处理是指在裁判员在进行判罚决策时,对判罚个体在不同情感维度上的认知和评价能力,某些背景信息或者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行为会激发裁判员某些情绪,从而影响其对犯规双方的主观认知及评价;反馈检查是指裁判员在大脑中在做出具体决策行为之前,存在自我纠正的检查机制,其他裁判员或现场人员的不同意见会激发某些情绪,从而影响大脑决策系统的自我纠正机制,影响裁判员调整纠正不公正判罚决策的能力。决策者自身的情绪,以及裁判的场景会交互对这叁个环节分别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干扰公正性决策的最终结果。最终,本研究力图结合我国现有的足球裁判员选拔培训,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提升我国足球水平,全面建设体育强国这一国家战略提供策略建议:监测层面:结合行为学和神经科学的技术手段,参考本研究成果,制定关于裁判员公正性决策能力的生理学评价指标系统,及时监测比赛前足球裁判员的状态。预防层面:参考监测层面中统计的裁判员情绪状态以及近期比赛中是否存在受情绪影响做出不公正判罚决策的行为,建立一套有效的足球裁判员情绪状态记录机制,可以有效识别并预防在某些重大比赛中使用近期在情绪层面易受影响的裁判员。教育层面:将已有的指标系统进一步深化,成为裁判员理论知识系统的组成部分。使足球裁判员在进入岗位之初就充分了解裁判员决策公正性及其影响机制,认识到情绪因素对判罚决策打分影响,从而为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徐永安,王建琼[2](2019)在《基于神经科学视角的金融决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先进的神经影像学工具(fMRI),深入大脑内部探寻个体金融决策中关于风险、收益、损失、情绪以及社会偏好等对应的神经机制。从神经学角度对个体金融决策的脑物质变化进行了分析,回顾了近年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未来的可能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管理现代化》期刊2019年05期)

姜心怡[3](2018)在《社会影响对消费者网购拼团意愿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网购中的拼团模式为研究背景,以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为研究工具,分析社会影响对于消费者网购拼团意愿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中的社会影响指的是群体的拼团或不拼团行为。根据个体的拼团意愿高低以及群体的拼团或不拼团行为将实验细分成4种情境,分别是高意愿-拼团,高意愿-不拼团,低意愿-拼团和低意愿-不拼团。对这四种情境的行为和脑电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个体的购买决策行为与群体的购买决策行为不一致时,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意愿将受到影响,进而向相反方向改变自己的决策,而当个体的购买决策行为与群体的购买决策行为一致时,消费者对于商品的购买意愿则会更加向自己原来所想的那个方向变化,即购买意愿高的更高,低的更低。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当个体的购买意愿较高时,如果群体决策行为与个体不一致,将诱发FRN成分,FRN与冲突、预期偏误有关。当个体的购买意愿较低时,如果群体决策行为与个体一致,将诱发P300成分。(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4-01)

周海波[4](2016)在《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风险决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险决策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本文从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介绍风险决策相关理论模型和常用实验范式,结合不同研究技术论述现代风险决策研究,并指明未来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6年52期)

周加仙[5](2016)在《基于证据的教育决策与实践:教育神经科学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神经科学是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与教育学等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由于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教育政策与实践提供了严格、系统、科学的证据,因此,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得到了发达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21世纪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开始影响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政策。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学生人口,开展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全球教育展望》期刊2016年08期)

谢莹[6](2016)在《外部线索对奢侈品价格接受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繁荣发展的中国奢侈品市场中,迅速膨胀的中产阶级新富消费者是奢侈品商家重要的目标销售群体之一。这部分消费者一方面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对价格比较敏感,另一方面由于品牌知识有限常常依赖商品的外部线索进行价格合理性判断。但是,外部线索到底是如何影响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奢侈品价格接受的,仍然是一个没有打开的黑箱。本研究借助神经科学中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简称ERP)实验技术探索原产国和品牌标志(LOGO)两类基本外部线索对奢侈品价格接受影响的神经心理机制。研究一围绕原产国线索展开两个实验分别探讨单/双原产国和宏观/微观印象影响奢侈品价格接受的神经机制。研究二围绕品牌标志线索展开两个实验分别探讨标识有无和标志类型影响奢侈品价格接受的神经机制。本研究主要发现和创新点如下:1) 发现了原产国、标志两类外部线索影响奢侈品价格接受的“理想原产国追逐效应”和“白日衣绣效应刀。原产国与公众刻板印象中的“最理想原产国”(如本实验的手表“瑞士品牌瑞士生产”)越接近对价格接受的促进作用越强(理想原产国追逐效应)。标志易识别度越高对价格接受的促进作用越强(白日衣绣效应)。两者共同揭示了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希望通过购买行为将“财富”转换为“社会威望信号”的心理动机。2) 发现了外部线索对奢侈品价格接受的影响具有认知与情感协同驱动的规律,找到了衡量外部线索影响价格认知冲突和价格情感(Price Affect)的神经科学指标。原产国及标志线索使消费者获得了功能价值和炫耀价值的启发式判断,即在消费者的意识和潜意识里,原产国越接近公认的理想原产国,奢侈品的功能价值越高,品牌标志越容易被他人识别,则炫耀价值越大,两者使得其预期的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匹配度越大,因而价格接受的认知冲突越小,价格接受的可能性越大。同时,高的价值预期,唤醒了消费者的愉悦感,进而强化其价格接受行为,反之则否。低价格认知冲突和高价格情感唤醒度共同驱动了消费者的价格接受行为。ERP的N2振幅反映了价格认知冲突,N2振幅越大表明价格认知冲突越大。ERP的LPP振幅反映了价格情感的唤醒度,LPP振幅越大表明价格情感唤醒度越强。3) 发现了外部线索的种类(原产国线索或标志线索)不影响价格认知和价格情感处理的速度。两类外部线索(原产国线索和标志线索)引发的价格认知冲突(体现在N2成分上)均发生在刺激出现后300ms左右,两类外部线索引发的价格情感唤醒(体现在LPP成分上)均发生在刺激出现后500ms左右。外部线索的种类没有影响价格认知和价格情感处理的速度。表明标志线索与原产国线索在商品评价中同样具有启动无意识性和处理快速性,有可能属于认知处理的自动化过程(Automatic process).(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6-06)

李典典[7](2015)在《管理判断中锚定效应的生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判断和决策,是管理者运行所有管理职能的基础。正确的判断是正确决策的前提,也是构成有效管理的基石。判断和决策问题研究是管理学长期以来的重要议题,而锚定效应则是个体判断启发式和偏差中的一种典型现象。这一现象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及其导师阿莫斯·特沃斯基在1974年首次进行了定义和总结。他们提出锚定效应是一种判断结果接近于判断中起始值的现象。锚定效应的存在,会造成判断结果被先前与判断无关的信息所同化,使个体做出不理性的判断和决策。个体判断为何会被锚定,是锚定效应研究的核心问题。已有研究为对锚定效应生成原因做出解释,分别从调整、启动、态度和判断刻度等视角构建了若干理论和模型。但现有理论之间存在着较大争议,且在不同判断情境和任务下的普适性不足。近十年来,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方法的引引入,让经济管理判断和决策研究获得了新的生长点。管理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产生了神经管理学、神经经济学和神经营销学等一批新兴学科。这些学科的研究,关注于经济管理情境下个体的决策和判断的认知神经机制,从而为更好地描绘和解释个体行为、构建更具解释效力的经济管理理论模型做出了贡献。包括个体风险决策、价值评估、社会判断和决策在内的一系列领域,都涌现出一批在神经活动层面对个体行为进行解释的研究成果。但在锚定效应研究领域,借用神经科学手段直接观察锚定判断过程、从而以神经活动证据来证实及修正锚定机制理论的研究还非常欠缺。本研究以锚定效应生成机制为核心,综合利用决策神经科学研究手段和问卷研究方法,采用经典的两阶段锚定范式,在叁个研究中对锚定效应的认知过程及其神经基础进行了探索,并讨论了影响锚定效应强度的因素。研究一采用脑电实验,讨论了价值判断情境下锚定效应背后的认知机制;研究二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了常识判断任务中锚的可行性对锚定效应的调节作用,并观察了不同锚值造成不同锚定结果的相关大脑加工特征;研究叁则在前两个锚定效应认知和神经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大五人格对经济管理问题判断中锚定效应的调节效应。通过叁项研究,得到了不同情境下,锚对判断生成作用所对应的认知过程和神经活动特征,发现了锚定效应在各调节因素不同水平下的稳定性。基于研究结论,本文形成了一个以锚的语义启动过程为核心的锚定效应机制模型。研究的主要结果包括以下四点:(1)锚定效应是一种非常普遍和稳定的判断偏差。锚对判断的同化作用,在不同判断领域,不同的判断任务中都会发生。锚造成的语义启动效应,不因判断形成所需信息类型、锚信息的可信程度或判断者人格特征而生成或消失。鲁棒性是锚定现象的重要特征。(2)锚定效应生成的核心机制是一种语义启动机制。在锚定过程中,对锚信息的加工,会激活与锚的语义一致的判断相关信息;这种在判断形成过程中通达的语义信息,成为了判断所依据的主要信息,发挥了启动效应,从而导致了判断的偏差;最终结果表现为锚值与判断值的同化。而由于包括可行性在内的锚信息属性,则会在判断初始调节判断者对锚信息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影响加工深度,造成语义信息激活的差异,从而造成对锚定效应强度的调节。(3)锚定效应的语义启动机制,反映在了锚定过程中的神经活动特征上。脑电图与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数据表明,锚一致的判断问题相关语义信息在锚加工阶段得到激活,反映在价值情境下与锚一致的价值感知对应的脑电指标上,也反映在事实判断情境下锚一致语义记忆被提取并改变判断者原有观念的脑区激活上;在判断形成阶段,这种锚一致的信息是通达的,并相对于锚不一致信息被更多地整合在判断的形成中,这表现在价值情境下与锚一致的价值评估对应的脑电指标上,也表现在事实判断情境下反映工作记忆中的通达信息得到整合的脑区激活模式上。(4)大五人格特质与锚定效应强度之间的关联并不密切。本研究仅发现了宜人性一个维度与锚定效应强度的相关性,且相关性方向与仅有的两个前人研究结论相反。结合锚定领域少量人格特质相关研究的不一致结论,基于本研究对认知机制的探讨,认为锚定效应强度与判断任务中的因素关系较强,而判断者人格特质不存在对锚定效应的稳定影响。本研究在锚定效应特征和机制上进行了深化,在研究方法上做出了新的尝试,在决策神经科学领域实现了研究主题的拓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创新性。研究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为:(1)通过对认知过程的直接观察,修正并整合了已有锚定效应理论,形成了一个基于语义启动过程的锚定机制解释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在不同类别的判断情境下的适用性。(2)将神经科学实验研究手段运用于管理判断偏差的研究中,一方面为锚定机制的厘清提供了直接的认知加工上的证据,另一方面也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创新。(3)延伸了已有决策神经科学和神经管理学的研究议题,验证了神经科学与管理学交叉结合在判断偏差研究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6-01)

侯伟[8](2015)在《决策神经科学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决策科学和脑神经科学的逐步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管理决策者开始借助脑神经研究方法进行决策研究,逐渐形成了将决策科学与脑神经科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新学科,决策神经科学,并产生了一系列衍生学科。对广大研究者来说,能否很好地理解决策神经科学及其研究方法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5年04期)

吴泗宗,邵长斌,杨晶[9](2014)在《决策神经科学视角下负面口碑再传播评估决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借鉴整合决策神经科学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提出了负面口碑再传播评估决策过程的"六阶段"划分并构建机理模型。实证结果表明:负面口碑再传播评估决策应存在对口碑信息的自动受控处理过程;感知契合性是负面口碑再传播评估决策过程的核心环节,由相似性判断与口碑可信性判断引出,并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是决定负面口碑再传播意愿的主要因素;感知契合性与先验品牌态度共同决定了接收负面口碑后的品牌态度,但接收负面口碑后的品牌态度并不会直接影响再传播意愿。(本文来源于《当代财经》期刊2014年10期)

王翠翠[10](2014)在《基于决策神经科学的从众与反从众行为研究:对比财产类决策和健康类决策情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与他人(群体)态度、看法或者行为相关的信息基础上,做出一致或者不一致性的决策行为,被称之为信息性从众决策或反从众决策,它是从众行为的一个基础表现形式。研究信息性从众行为的认知机制,对于从众行为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另一方面,传统决策研究往往只关注与财产(数字表征)相关的情景,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决策并不与财产相关的,而是涉及生命、健康等主题(非数字表征)。将财产类决策和健康类决策进行对比,它们的决策情景不同,在从众信息的影响下,其表现也可能不同。通过这种对比,将有助于进一步解释信息性从众行为背后的深层次机制。基于此,本文重点对财产类和健康类两种情景下信息性从众决策进行对比研究。回顾已有研究,围绕从众行为理论中有关信息性从众的研究进展,本文重点关注以下叁个问题:(1)信息性从众决策是否存在一种稳定的认知机制?(2)如果存在一种稳定机制,其在财产类决策和健康类决策中,是如何表现出差异性的?(3)通过这种机制,对于财产类和健康类信息性从众决策,是否有优化决策的管理建议?我们选择股票购买决策作为财产类决策的代表,食品购买决策作为健康类决策的代表,在研究中考虑到性别、投资经验等因素,从行为科学层面和神经科学层面,通过四项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研究一通过问卷研究方式,对股票购买情境下基于财产信息的决策和食品购买情境下基于健康信息的从众决策进行研究,主要关注信息信任程度、从众程度、从众速度在两类决策类型下的差异,同时也考虑了性别因素对上述的影响。研究一是从行为学层面进行研究,是后续叁个研究的基础。研究二主要从决策神经科学的角度,通过事件相关脑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研究方法研究传统的财产相关的决策问题,即,对股票购买决策下,信息性从众和反从众行为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通过把决策过程分为信息感知阶段、决策阶段和反馈阶段叁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对应的认知加工过程及其在决策中的意义;除此之外,还探讨了性别和投资经验等因素对上述决策过程的影响。研究叁和研究四通过ERPs研究方式研究非财产相关的健康决策问题,即,对食品购买决策下,信息性从众和反从众行为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叁主要针对决策过程的信息感知阶段,考察了人们对含有健康风险信息食品的感知,以及非传统信息性信号(食品口味)对上述信息加工的影响;研究四主要针对决策阶段和反馈阶段,研究信息性从众如何通过决策和反馈被进一步强化的过程。通过整合四个研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1)信息类别(财产类、健康类)和效价(正性、负性)影响信息的信任程度。健康信息的信任程度比财产信息的信任程度高,负性信息比正性信息的信任程度高。(2)基于财产信息和健康信息的决策在从众程度、从众速度上存在差异。正性信息下,两类决策在从众程度、从众速度方面不存在差异;负性信息下,健康类决策从众程度更高,更倾向于马上进行决策。(3)基于财产信息从众行为的神经机理可以由N400、错误相关负波(error related negativity, ERN)、反馈相关负波(feedback related negativity, FRN)、P300成分反映。股票购买决策情景下,信息感知和决策阶段,反从众的决策行为被监测到更大的冲突,由与冲突和自我控制相关的N400和ERN来反映;反馈阶段,从众和反从众行为对结果的评估存在差异,反从众行为更重视反馈结果,对结果情感反应更强烈,从众决策行为可以减缓个体经历强烈的情绪,由与情感和决策相关的FRN和P300来反映。(4)基于健康信息从众行为的神经机理可以由N400、晚期正电位(late positive potential, LPP)、ERN、N400(FRN)成分反映。食品评估决策背景下,对于食品含有健康风险的信息会产生冲突,健康风险的类型不同,情绪反应不同,分别由N400和LPP反映;反从众行为比从众行为在决策阶段监测到更大的冲突,由ERN反映;反馈阶段,反从众行为对于不同反馈感知不同,从众行为则没有显着差异,由N400(FRN)反映。除此之外,食品物理信息(口味)影响健康风险信息的感知,反映在对N400振幅的调节上。(5)性别对信息信任程度的影响表现在:女性比男性更相信健康信息,更不相信财产信息;但性别对信息性从众和反从众没有稳定显着性的影响。(6)投资经验对股票购买决策中的信息性从众行为在行为科学层面有显着的影响,表现在没有经验的个体从众程度更高,更加激进冒险。本文主要基于股票购买决策和食品购买决策对信息性从众行为从行为学层面和神经科学层面进行研究,其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弥补了不同决策背景下从众行为对比研究的不足。已有对从众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的纵向研究,而对学科领域之间的横向研究非常少。本文对财产类决策(股票购买决策)和健康类决策(食品购买决策)中的从众效应进行了对比研究,弥补了上述漏洞,并且建议政府等相关部门关注负性健康信息,因信息信任和传播可能给社会带来恐慌或不稳定性,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处理这类信息性从众。(2)借助ERPs实验研究方式,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从众效应存在的原因。前人对从众的原因主要从群体压力、信息不对称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对反从众主要从求异需求方面进行解释,然而这些解释都是主观的描述性解释。本文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发现从众效应出现的原因在于个体执行反从众行为会感知到冲突,因此个体必须付出一定的认知资源和注意力去克服冲突才能实现反从众行为,所以一般情况下从众程度远远大于反从众程度。(3)发现从众和反从众行为之后对行为结果的评估上存在差异,并给出了神经科学层面的依据。已有关于从众反从众行为的研究主要从定义、动机和影响因素叁个方面进行研究,极少研究从众或者反从众行为之后对结果的评估。本研究借助ERPs实验手段,发现个体在执行从众和反从众行为之后,对反馈结果的主观评估存在差异,从众行为能够减缓个体对负性反馈结果的情感反应,而反从众行为之后则更重视结果,情感反应较强烈。(4)发现食品口味能够调节健康风险信息中N400的振幅,为N400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已有N400的研究主要关注词语之间或者词汇与语境之间的匹配性,主要反映不匹配或者冲突。在本文中,食品和含有健康风险之间因为词汇与语境存在冲突,诱发了N400成分,然而食品的口味因素能够调节N400成分,这对N400的研究是一个新的视角。这是本文的第四个创新点。(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7-01)

决策神经科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借助先进的神经影像学工具(fMRI),深入大脑内部探寻个体金融决策中关于风险、收益、损失、情绪以及社会偏好等对应的神经机制。从神经学角度对个体金融决策的脑物质变化进行了分析,回顾了近年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未来的可能研究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决策神经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犁.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足球裁判员群体公正决策机理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徐永安,王建琼.基于神经科学视角的金融决策研究进展[J].管理现代化.2019

[3].姜心怡.社会影响对消费者网购拼团意愿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8

[4].周海波.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风险决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

[5].周加仙.基于证据的教育决策与实践:教育神经科学的贡献[J].全球教育展望.2016

[6].谢莹.外部线索对奢侈品价格接受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6

[7].李典典.管理判断中锚定效应的生成机制[D].浙江大学.2015

[8].侯伟.决策神经科学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述评[J].商.2015

[9].吴泗宗,邵长斌,杨晶.决策神经科学视角下负面口碑再传播评估决策机理研究[J].当代财经.2014

[10].王翠翠.基于决策神经科学的从众与反从众行为研究:对比财产类决策和健康类决策情景[D].浙江大学.2014

标签:;  ;  ;  

决策神经科学论文-张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