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存诗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呼啸山庄,物理空间,想象空间,游牧思想
生存诗学论文文献综述
刘利平[1](2019)在《“游牧”生存策略下的空间僭越:《呼啸山庄》中的空间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呼啸山庄》为文本案例,重点探讨小说核心人物凯瑟琳的特殊生存策略,其中所涵盖的"游牧"式的生存方式成为其跨越以家宅为代表的物理空间以及以荒原为代表的想象空间,,逐步实现女性主体生成的方式和途径。这一生成历程同时构成了对维多利亚社会以家庭为核心的价值观的背离与逃逸,表现出对传统价值观去中心化或解辖域化的性别政治化倾向。(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期刊2019年01期)
霍俊明[2](2019)在《“诗人忘不了他的生存”——张执浩的日常诗学与当代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改变我们的语言,首先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圣卢西亚)德里克·沃尔科特幻想一首终极的诗歌——张执浩《糖纸》西班牙的阿莱克桑德雷·梅洛(Vicente Aleixandre Merlo 1898~1984)是张执浩所会心的诗人,他曾在《静待喧嚣过后》(2018)一文中援引这位诗人的话"像我这样的诗人就是我所谓的负有沟通使命的一类,这类诗人想要听到每个人的心声,而他(本文来源于《扬子江诗刊》期刊2019年01期)
文玲[3](2018)在《诗歌与生存之道——评《里尔克诗歌的诗学与哲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里尔克是20世纪初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诗的方式探索了诗与诗人的本质,在直面现代诗歌衰落的事实面前,探讨现代人生存的困境,启示我们学会倾听与言说,以找寻生存的根基。刘红莉的力作《从那喀索斯到俄耳甫斯——里尔克诗歌的诗学与哲学研究》,以里尔克诗歌中的核心形象那喀索斯和俄耳甫斯为主题,探讨了里尔克从"观看诗学"向"寂寞诗学"的转变,从而完成其"诗性自我"的塑造。一、"语言危机"与"观看之道"(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动态》期刊2018年06期)
许洁人[4](2018)在《新型人类生存诗学的演绎:刘慈欣科幻小说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为研究对象,从刘慈欣对人和宇宙关系的理解出发,旨在发现刘氏不动声色的、冷静而近乎冷酷的文字背后,所抱有的对人类生存的反思和焦虑,以及在他情感信仰支持下提出的解决相应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考察刘慈欣小说在异变时空中的形象书写,对其使用的创造科幻世界的艺术手法进行解读研究,充分揭示出刘慈欣科幻创作的个性气质和独特意义。也试图通过对刘慈欣个体创作的梳理,为中国科幻文学及其研究的今后发展探索一些可能的空间。刘慈欣对人类命运的思考首先开始于他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这一思考也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某些观念相契合),刘将人类在宇宙中的真实位置进行还原,梳理人和其他物种乃至整个宇宙的关系,并以此为其创作的基本出发点。随之而来的是对生存命题的表达,刘以末日型生存体验为切入,“生存”命题在宇宙背景下多少沾染了些“宿命”的意味,他同时强调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反抗精神和“飞向宇宙”寻找生存家园的隐含指向——在最后一层意义上,这种以生存为目标的追寻则具有寻根和纾解“乡愁”的思想实质。往前追溯,刘慈欣的科幻创作与他早年的生命经验亦有着深切的联系,那种属于特定土地和时代的身份认同和焦虑感始终笼罩着他,既是枷锁,也成为他解决冲突的动力,因而刘氏以科学技术为信仰,带着对宇宙的无限敬畏,尝试得到觉醒、救赎和慰藉的可能。在刘慈欣的科幻异变时空里,存在叁类具备典型特征的形象:交织着强烈美感和残酷性的科学(幻)形象、游走在虔诚和疯狂之间追求真理的“狂人”形象、在异变环境下保持清醒冷静判断的少数派“超英雄”;这些形象实现了作者创造独特科幻世界的表达,也寄寓了刘慈欣对宇宙和人的基本态度以及充满变数的宇宙秩序下的价值选择与人性思考。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刘慈欣对文本进行处理,使其笔下科幻世界的呈现惊奇而不突兀,包括用幻想性和真实性两类情节反差互补、从微观到宏观二重设喻、运用层次切换与“跳跃+回溯”式叙事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永,寇硕恒[5](2017)在《让审美与生存互赠沉重的尊严——陈超诗学理论探赜》一文中研究指出陈超作为优秀的诗歌评论家和诗人,诗和论相结合构成了陈超诗学的独异特性。在30余年的诗歌评论生涯中,在对新生代诗歌的深度阐释和对先锋诗潮的持续关注中,陈超形成了具有建设性和引导性的诗学理论体系。在此体系中,主要有四种诗学命题相互扭结互为支撑,即:"语言言说"、"生命诗学"、"诗化哲学"以及以"个人化历史想象力"为特征的"求真意志"。通过对其诗学体系中的四大命题进行深入阐释,可以窥视陈超诗学理论这一有机整体。(本文来源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任昕[6](2017)在《有限的生存与超越的人——人在庄子与海德格尔诗学中的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我们试图将庄子和海德格尔作比较研究时,我们会发现,这两位跨越文化差异和时空阻隔的哲人,在关于世界本源、人的生存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等方面的看法不仅颇多相似、契合、相通之处,并且也常常是秉持着共同的诗性之心和共同的人间关怀。在这其中,人是一个重要因素。人在庄子和海德格尔诗学中不仅是一个特殊而关键的角色,而且由于二人对人这个问题的特殊关注和认识,使得庄子和海德格尔诗学构成了彼此内在的呼应,构成了可比较的基础,构成了穿越时空和文化差异进行对话的可能。(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7年09期)
周卫忠,宋丽娟[7](2017)在《复调理论与生存世界的主体间性——从巴赫金诗学看莫言小说的复调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莫言以复调叙事肯定生命主体在场的内在精神与逻辑视角与巴赫金的对话思想相吻合,其创作通过人物的内心对话、现实与寓言的交融、视角的切换等方式构建了一个以平等对话为基础的主体间性生存世界,表现出生命存在本真的边界模糊与无序状态,为小说文本的多义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亦使之成为一个多所指、多中心对话交往的主体间性话语场域,表现出鲜明的后现代意义。(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7年05期)
毛鑫[8](2017)在《记忆的围城与遗忘的诗学——论方方《软埋》的叙事策略及生存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部以土改为背景的小说,方方的《软埋》不是站在宏观叙事上把握历史,而是采取了"记忆"这个独特的视角去展示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并且采用了时间和空间双线并进的叙事策略,揭开了一段被时间"软埋"了的故事。各种小人物的生存体验和面对记忆的不同选择,是生存的哲学思辨,更是"怎样活着"这一问题的深度发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软埋》不仅仅是一部追溯历史的小说,更是一部当代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作,它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探讨以及人面对过去和历史的态度的思考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来源于《白城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陈继红,周红波[9](2016)在《“感”:从诗意的发生到诗意的生存——中国古代诗学对现实人生的启示意义之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古老中国的文化体系中,"感"既是阴与阳、天与地交互运动的途径和方式,也是人与自然交流的途径和方式。诗学之"感"根植于这个古老文化体系,既指客体之"物"对主体之"心"的一种触发、一种滋养;也指主体之"心"对客体之"物"的一种拥抱、一种回应,是心与物的双向互动,更是一种神奇的创化活动。"感"是诗意发生的起点,也是诗意创化的保证。对现代人诗意的生存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杨雪梅[10](2016)在《命名、生存与自由:“噢恰当”的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语言与存在:"噢恰当"的意思《噢恰当》一书,主要收录的是荣光启2010-2011学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做访问学者时期所写诗作。诗人在自序中说"噢恰当"的书名是来自对所居住的地方Orchard Downs的音译。而对什么是好的诗来说,诗人引用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比喻:"诗写的恰到好处,就像一只盒子关闭时发出的咔嗒一声响一样",序中又说到:"能恰当地表达内心的言语、感觉和想(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6年01期)
生存诗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改变我们的语言,首先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圣卢西亚)德里克·沃尔科特幻想一首终极的诗歌——张执浩《糖纸》西班牙的阿莱克桑德雷·梅洛(Vicente Aleixandre Merlo 1898~1984)是张执浩所会心的诗人,他曾在《静待喧嚣过后》(2018)一文中援引这位诗人的话"像我这样的诗人就是我所谓的负有沟通使命的一类,这类诗人想要听到每个人的心声,而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存诗学论文参考文献
[1].刘利平.“游牧”生存策略下的空间僭越:《呼啸山庄》中的空间诗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
[2].霍俊明.“诗人忘不了他的生存”——张执浩的日常诗学与当代经验[J].扬子江诗刊.2019
[3].文玲.诗歌与生存之道——评《里尔克诗歌的诗学与哲学研究》[J].社会科学动态.2018
[4].许洁人.新型人类生存诗学的演绎:刘慈欣科幻小说论[D].浙江大学.2018
[5].王永,寇硕恒.让审美与生存互赠沉重的尊严——陈超诗学理论探赜[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7
[6].任昕.有限的生存与超越的人——人在庄子与海德格尔诗学中的位置[J].文艺争鸣.2017
[7].周卫忠,宋丽娟.复调理论与生存世界的主体间性——从巴赫金诗学看莫言小说的复调叙事[J].齐鲁学刊.2017
[8].毛鑫.记忆的围城与遗忘的诗学——论方方《软埋》的叙事策略及生存哲学[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
[9].陈继红,周红波.“感”:从诗意的发生到诗意的生存——中国古代诗学对现实人生的启示意义之二[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
[10].杨雪梅.命名、生存与自由:“噢恰当”的诗学[J].长江丛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