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小说论文-宗城

格非小说论文-宗城

导读:本文包含了格非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格非,欲望,庸常,叙述语言,公林,主体建构,哲学教授,“上帝死了”,母题,大叙事

格非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宗城[1](2019)在《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一文中研究指出《月落荒寺》并非格非的大部头,但在这部小说中,我们能看到格非近年来思考的母题。小说描写了一个知识分子婚后的庸常处境:妻子出轨,婚姻破裂,自己和儿子处在难解的尴尬中。主人公林宜生是卷入商业社会的知识分子的写照,他是苏州人,在南京学习10年,然后北上,成为北(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11-22)

痕墨[2](2019)在《何处安放迷失的灵魂》一文中研究指出格非先生新创作了一部中篇小说《月落荒寺》。故事讲述某理工大学教授林宜生和妻子离婚后,遇到了一个叫楚云的女子。楚云很快就融入林宜生所在的那个高级知识分子人群当中,与林的儿子伯远也相处甚欢。然而,就在林宜生庆幸自己的生活将重新朝着美好方向前进之时,楚云却失踪(本文来源于《宁波日报》期刊2019-11-19)

刘潇萌[3](2019)在《格非小说叙述的隐秘“逻辑”——重读短篇小说《迷舟》《褐色鸟群》》一文中研究指出格非小说生长和渗透出来的,不仅是博尔赫斯式的"小说的智慧",还有博尔赫斯文本所不具有的、惟"中国经验"才能滋生出的话语情境和氤氲氛围,这些真正决定了格非的叙述体貌和风格的最终形成。两者在小说理念上最为接近之处,就是他们在叙述中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在格非的《迷舟》和《褐色鸟群》中,格非对博尔赫斯的时间感和"记忆"在叙述中的结构功能,都有着自己超越性的理解和实践,其文本中被那种记忆所"统治"的时间,几乎成为小说叙述中的神秘幽灵,控制着小说叙事的方向,并在叙事中建立起文本的独特结构和叙述的逻辑。这种叙述的"新逻辑"不仅彻底打破了故事内部的"因果链",而且对于审美"第二项"所可能呈现的"意蕴"也做出"修正"或消解。因此,我们在格非的小说里,发现了极具智慧性的小说戏剧结构。(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9年06期)

张庆[4](2019)在《论格非小说中的“题辞”》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先锋文学着称的当代作家格非,在其小说创作中多次运用"题辞"这一副文本写作形式。这种作为副文本的"题辞"一般出现在书籍的扉页上或者文章的标题下面,可分为作者自己题写的文字,如献词、自题语,或者是引用别人的文字,如经典名句、诗歌等。这些"题辞"对于格非小说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它们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学史料学价值,而且对小说文本意义的生成具有阐释学价值。研究这些"题辞",不仅能够了解一些历史事实,还可以更深入解读格非的小说。(本文来源于《新余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卢婷婷[5](2019)在《从传统与先锋双重意义分析格非小说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先锋小说”在八十年代如一现之昙花,短短几年间便成为风靡全国的文学时尚而渐渐失去了“先锋性”。格非作为其中的主力军,是“先锋小说”创作者中坚持“先锋”姿态最为长久的作家。在数年的锻炼中,格非已将先锋技法融入自己的骨血中,成为他今后创作生涯里固定的标志。因此,即使“先锋”退潮,他日后的作品中所保留的先锋性仍然是批评界所关注的重点。同时,不少批评者们注意到他小说中先锋表层下的回归传统的灵魂,于是涌现了许多论述其传统与先锋并重的文章。然而,关于这些作品中的先锋与传统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过渡是如何呈现出来的以及他作品中的传统究竟是简单的回归还是在继承中加以创新等问题,在这些文章中都极少提及。本文从格非小说中的“意象”切入,探讨先锋与传统之间的连接点,以此为基础,论证格非“先锋小说”中的意象并不是简单地受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卡夫卡等西方现代派作家的影响,而是源自于中国文化的意象传统,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意象的某些要素,才得以形成了自己的意象特征。本文共有叁章。绪论分为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针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总结概括,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继而更深入地展开研究。第二部分于已有研究中归纳出学界对格非小说意象研究的叁大主题,简析各主题之侧重点,并重点分析个别重要文献。第叁部分是本文的写作思路和主要的研究目标,主要针对格非“先锋小说”的几大常见意象进行解读。第四部分介绍本文涉及的研究方法。第一章首先探讨中国文学中的意象传统,通过对意象传统的简单概括,指出“先锋小说”作家使用的意象与他们的思维方式根源都在中国的。其后通过作品分析、观察意象在“先锋小说”作品中的表征与内涵,以及它们对此后文学发展的影响。最后回归到作者身上,指出在中国文化传统背景与作品分析的内外衬托下,不难看出这批作家是如何运用传统意象的,同时其“传统性”又如何被巧妙地予以掩盖,使后来者只见“先锋”不见“传统”的。第二章分四节讨论格非先锋时期小说意象中的传统与先锋的双重意指。重点围绕格非该时期小说中的雨、花、镜与梦四个几乎贯穿格非小说始终的主要意象展开讨论。指出即使是“先锋时期”,这些意象也含有传统成分,这与格非从小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即使他受西方文学影响较大,但这并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同时,以他至少两部作品中的意象为例证,证明格非小说的意象从一开始就带有传统印记,其先锋性是格非接收西方文学影响后所呈现出来的结果。由此可知,格非小说意象的传统印记几乎没有改变。第叁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深入总结格非的“继承”姿态,说明其小说意象的传统与先锋双重意指,恰恰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文化传统对他的影响是如何的持久和深远。以格非为代表的“先锋小说”作者们的继承姿态可以从其小说意象的“传统性”中发现。另一方面,这些意象的“先锋性”是他们在融会贯通中西意象之后的所得。对于中国文学而言,意象的“先锋性”涵义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他们所打开的新局面,为后来的作者们提供了更多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结语指出在早期多数评论者眼中,“先锋小说”是在“文革”解禁后,中国作者在西方先锋思潮的启发下创作出来的产物。因此在“先锋小说”发展早期,无论读者还是评论者,都着眼于其“先锋性”上,其中的意象更是频频被关联到相应的西方作家作品中。但这些意象,事实上几乎都是中国文化、中国意象传统的现代性转化的结果,只是被作者多加了一重“先锋性”含义。它们的特别之处在此,而不只是西方文学的“先锋性”在当代中国的简单重复。这也正是它们与西方“先锋小说”文本之间的最大不同。(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张磊[6](2019)在《格非小说悲剧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格非作为我国当代文坛的优秀作家之一,其作品一直备受研究界的关注。纵观格非近叁十年来的创作,笔者认为,格非不仅以先锋作家的身份在小说形式上做出了巨大突破,而且在创作中时刻关注着时代变幻下的个体生存状态,书写着社会悲剧和现代人的命运悲剧。本论文就以格非小说的悲剧性为研究对象,将宏观理论与具体文本联系起来,从以下叁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系统地梳理了格非小说悲剧性的具体体现,认为格非小说的悲剧性在“命运的跌宕”、“爱情的幻灭”、“理想的溃败”等方面鲜明地体现出来。第二章,主要探讨格非是如何运用恰当的叙事策略来展现小说的悲剧性的,从文本意象对悲剧氛围的渲染、叙事结构对悲剧结局的推进、叙事时间对悲剧宿命的暗示叁个角度来分析格非小说悲剧性的表达方式。第叁章,进一步探求格非小说悲剧书写的审美特性,从叁方面分析其与传统悲剧小说的不同之处:一是悲剧风格的冷峻荒诞,二是悲剧意蕴的哲学升华,叁是悲剧表达的古典诗性,以上叁方面使格非小说的悲剧性绽放出不可复制的色彩。结语部分则论述了格非小说悲剧性的文学意义以及社会价值。不仅为传统的悲剧小说创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而且在追寻文本形式创新的同时,体现出他对现代人生存处境和精神困境的关注,向我们展现了一位优秀作家独到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董外平,向梦雪[7](2019)在《存在的魔杖:格非小说的神秘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无限的宇宙对于有限的人类经验来说始终是神秘的,因而格非对"存在"的探索难免陷入神秘主义的吊诡。格非小说叙事中的"空缺"契合了佛教神秘主义的"空无"之境,同时格非对存在与时间的体验带有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小说对超越、轮回等生命现象的描写实际蕴含了宗教神秘主义的时间观念。(本文来源于《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春林[8](2019)在《文化乡愁与乡村的冷峻现实——关于格非长篇小说《望春风》》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中国文坛的重要现象之一,应该就是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揭晓。这一届茅盾文学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一向被视为先锋作家的格非与苏童的双双加冕。他们俩的同时获奖,被很多文学界同仁指认为标志着一代先锋作家终于修成了正果。然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格非、苏童他们由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型,已然是一种无法被否认的客观事实。强调这种客观事实的存在,意在强调我们对格非苏童们的评价应该建立在此种艺术转型的前提之下。从书写对象的角度来看,格非的创(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陈广通[9](2019)在《虚幻的线索——论格非小说创作的一贯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如说起余华、苏童不能不说"先锋"一样,对于格非的探讨似乎也绕不过"先锋"这一指称。当"先锋"初起时的那阵喧哗散去,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纷纷议论的是所谓的"转向",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当年的余华们已经脱去了"先锋"的色彩。而笔者认为在某些方面他们并没有完全"褪色",只是出于自己的表达需要而进行的适当调整。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调整与"先锋"称谓无关,只是一个作家在其创作道路上必然出现的普遍现象。"人类之所以创造了艺术,是因为人类的天性:精神欲"(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汪岚[10](2019)在《格非小说《青黄》的“多重主述”与“多元解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作家格非的小说《青黄》通过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回忆"来推动叙事,这种方法类似于推理小说的"多重主述"手法。与推理小说不同的是,格非的"多重主述"更凸显了"多元解码"的可能性,《青黄》的价值不是传统文学里对故事"意义"的建构,而是催生无限"意义"的可能性。文章针对"多重主述"的开放性,对《青黄》中"回忆叙事"进行多元层面的"解码",并以《青黄》为样本,来分析中国"先锋派"小说中的"可阐释性"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格非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格非先生新创作了一部中篇小说《月落荒寺》。故事讲述某理工大学教授林宜生和妻子离婚后,遇到了一个叫楚云的女子。楚云很快就融入林宜生所在的那个高级知识分子人群当中,与林的儿子伯远也相处甚欢。然而,就在林宜生庆幸自己的生活将重新朝着美好方向前进之时,楚云却失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格非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宗城.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N].文艺报.2019

[2].痕墨.何处安放迷失的灵魂[N].宁波日报.2019

[3].刘潇萌.格非小说叙述的隐秘“逻辑”——重读短篇小说《迷舟》《褐色鸟群》[J].当代文坛.2019

[4].张庆.论格非小说中的“题辞”[J].新余学院学报.2019

[5].卢婷婷.从传统与先锋双重意义分析格非小说意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6].张磊.格非小说悲剧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7].董外平,向梦雪.存在的魔杖:格非小说的神秘术[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王春林.文化乡愁与乡村的冷峻现实——关于格非长篇小说《望春风》[J].当代作家评论.2019

[9].陈广通.虚幻的线索——论格非小说创作的一贯性[J].当代作家评论.2019

[10].汪岚.格非小说《青黄》的“多重主述”与“多元解码”[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

标签:;  ;  ;  ;  ;  ;  ;  ;  ;  ;  

格非小说论文-宗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