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种方法检测的Dukes B期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与病人预后相关(论文文献综述)
段金雨,刘春雷,贾宝洋,关晓辉[1](2017)在《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大肠癌根治术及辅助治疗手段的不断改进,总体预后有一定改善,但接受根治术的患者5年内仍有20%-40%死于肿瘤的复发及转移,尤其是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是以淋巴结微转移为基础的.因此,预测和诊断淋巴结微转移对患者的预后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的成熟,使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崔焌辉,沈锋[2](2014)在《大肠癌亚临床转移研究现状》文中指出亚临床转移又称为微转移,指癌细胞播散并存活于血液循环、淋巴系统、骨髓、肝、肺等器官组织中,但未形成明显的转移肿瘤结节,应用常规方法无法检出的微小癌病灶。并不是所有的微转移最终都能发展为临床转移灶,这些微小癌灶多处于休眠状态,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即有可能转变为增殖状态而发展为临床转移灶。有研究[1]发现微转移与肿瘤分期相关,出现微转移提示易发生远处转移,生存期明显缩短,因此,采用有效的方法检测微转移,并加以及时正确的治
朱振宇,郭洪亮[3](2011)在《CD68和CK20与大肠癌微转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CD68和CK20肿瘤标志检测在大肠癌微转移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应用Medline和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CD68、CK20、微转移和直肠癌"等为关键词,检索2005-01-2011-03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中、英文文献542条,中文文献86篇。纳入标准:1)CD68和CK20的一般特性;2)CD68和Ck20同微转移的关系。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的文献17篇。结果:通过对CK20和CD68肿瘤标志从特征和检测敏感度等方面进行阐述,证明CK20和CD68在微转移检测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结论:CD68和CK20由于其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可成为判断肠癌患者是否发生微转移、识别高危患者以及判断临床治疗效果的较好指标。
钱跃军[4](2010)在《AP-4在结直肠癌局部淋巴结中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复发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结直肠癌是近年来国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的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肺癌、胃癌和肝癌,而国外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处于恶性肿瘤的第2或3位。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从上世纪60年代的10/10万,上升到目前的36.1/10万。目前手术仍是治疗结直肠癌的关键手段,近20年来,大肠癌根治术的方法不断改进,但是患者的预后并未明显改善,行根治术的患者约有30%~40%在5年内出现转移和复发。这些患者在手术前后的常规检查中,未发现显性转移,而微小的转移灶却客观存在。因此,及时发现微转移不仅对大肠癌复发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指导临床治疗也有特殊的价值。而分子生物学的特异性标记物正是检测结直肠癌微转移的有效指标。目的探讨转录因子AP-4在结直肠癌局部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判定其是否评估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存在与否的一个有效指标;了解AP-4表达与结直肠癌复发的关系;为临床结直肠癌的分子生物学分期、判断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3例患者的594枚结直肠癌淋巴结组织(1-33枚/例,中位数为10枚/例),病理HE染色证实有转移的258枚,无明显转移正常淋巴结336枚,检测AP-4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判断标准:AP-4蛋白在石蜡切片中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呈棕黄色颗粒,根据阳性细胞在全部组织细胞中所占比例以及阳性细胞染色强度,对AP-4表达做半定量判定,结果由两位有经验的病理科医生评定,取其均数。判定实验结果:A:按显色细胞数记分,肿瘤细胞内无阳性染色者为0分,阳性细胞率≤10%为1分,11%50%为2分,51%75%为3分,>75%为4分。B:按细胞显色深浅记分,无阳性反应细胞为0分,浅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积分数=A×B。0定为-,1~4分为+,5~8分为++,9~12分为+++。2、采用手术切除2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280枚直径≥5mm的新鲜淋巴结(1-41枚/例,中位数为6.5枚/例),通过RT-PCR方法,检测AP-4在新鲜结直肠癌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3、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对AP-4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1)在73例患者中的594枚结直肠癌淋巴结组织中有314枚淋巴结检出AP-4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为52.86%),258枚有转移的淋巴结组织中有242枚淋巴结AP-4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93.80%),336枚HE染色正常的淋巴结组织中有72枚淋巴结AP-4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为21.43%);(2)47例Ⅲ-Ⅳ期的患者仅有3例淋巴结检测阴性,余44例患者的1枚或者更多枚淋巴结被检测出AP-4表达阳性(93.62%);26例处于ⅠⅡ期患者中,有11例(42.31%)患者的淋巴结检测AP-4表达阴性(P<0.01),其余15例(57.69%)患者的1枚或者更多枚淋巴结被检出AP-4表达阳性;(3)AP-4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大体类型之间无显着相关(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Duke`s分期之间有显着相关(P<0.05)。2、RT-PCR: 28例患者中有23例检出1枚或者多枚淋巴结AP-4表达阳性,组织学检查有肿瘤转移的15例59个淋巴结,经PCR检测均为阳性,组织学检查阴性的13例221个淋巴结中,有8例Dukes A、B期患者51个淋巴结经PCR检测为阳性。结论1、AP-4可作为评估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存在与否的一个有效指标;2、AP-4在局部淋巴结中高表达可能预示结直肠癌高复发风险;3、AP-4为结直肠癌的分子生物学分期、判断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胡欣[5](2009)在《细胞角蛋白20和上皮膜抗原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近年来,随着人民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积极开展结直肠癌分子病理学研究,揭示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对于结直肠癌的防治意义重大。研究和寻找与结直肠癌诊断、转移及复发相关的生物学标记物具有重要意义,现已成为当今肿瘤医学领域研究热点。免疫组化肿瘤标记物检测方法简便,经济,技术成熟,便于开展,已成为常用病理诊断方法。本课题利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和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20,CK2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目的:1.探讨EMA和CK2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和特点,并分析二者表达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2.探讨二者的表达强度和联合表达特点对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诊断以及预后判断的指导作用。材料和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试剂盒检测50例新鲜结直肠癌手术标本的癌组织中的EMA和CK20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表达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以期对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诊断和预后判断起到一定指导作用。其中CK20,EMA组间阳性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二者表达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son检验,EMA与CK20表达强弱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采用秩和检验中的Kruskal-Wallis H检验。二者联合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本实验结果显示:EMA和CK20主要表达于细胞膜和/或细胞质中,二者的表达均呈异质性。所有结直肠癌组织样本中EMA的总阳性率为76.0%,CK20的总阳性率为36.0%。经统计学分析发现,EMA的阳性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临床分期均无关,但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其表达强度与分期和浸润深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仅与分化程度有关,本实验显示其表达强度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强。CK20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浸润深度和淋巴结的转移均有关(p<0.05),其表达强度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分期、分化均有关,与浸润深度无关。本实验显示CK20的表达强度随着分期的增加而增强,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强,存在淋巴结转移者表达增强。CK20与EMA二者的表达呈负相关。在二者联合表达的检测中,CK20(-)/EMA(+)表达模式在所有样本中表达率最高(60%),CK20(-)/EMA(-)模式的表达率最低(4%),CK20(+)/EMA(-)模式的表达与DUKES分期有关,CK20(+)/EMA(+)模式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1.EM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可能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其阳性率可能随着分化程度的增高而增高,反之降低。2.CK2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可能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的转移均有关,其阳性表达率可能随着肿瘤分期增加、分化程度的降低、组织浸润的加深以及淋巴结转移而增加,但从本实验结果来看其总体阳性率较低,不能独立作为一个有用的生物学指标。3.EMA表达强度可能与分期和浸润深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仅与分化程度有关,且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强:CK20表达强度可能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分期、分化均有关,与浸润深度无关,其表达强度可能随着分期的增加而增强,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低而增强,随着淋巴结转移而增强。4.EMA和CK20的表达可能呈负相关且二者表达强度可能随着分期的增加有增强趋势,CK20(+)/EMA(+)模式的表达可能预示着淋巴结的转移以及预后较差。而CK20(+)/EMA(-)模式的表达可能预示着无淋巴结的转移,患者可能处于DUKES分期的A或者B期,提示患者的预后较好。
王涛[6](2009)在《DukesB期大肠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大肠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微转移(micrometastasis,MM)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研究2004年9月至2005年7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行根治性手术的64例DukesB期大肠癌病人,对其中61例定位成功的122枚SLN应用常规HE染色联合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前哨淋巴结中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20,CK20)及端粒酶(telomerase)的表达,随访满3年,记录病人的临床病理参数和生存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 64例患者中有61例SLN定位成功,定位成功率为95.3%(61/64),共获取SLN 122枚,每例患者的SLN数量1—4枚,平均2.5枚。(2)经常规HE染色SLN,61例中有6例患者共9枚SLN呈阳性,转移率为9.84%(6/61)。(3)对剩余55例患者的113枚SIN行免疫组化法检测,有27.3%(15/55)患者其SLN存在CK20阳性表达;21.8%(12/55)的患者的SLN存在端粒酶阳性表达。(4)两者联合检测微转移检出率为38.2%(21/55)。(5)通过满36个月的随访,发现DukesB期前哨淋巴结微转移阳性(SLNMM(+))患者癌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同期前哨淋巴结微转移阴性(SLNMM(-))组(P<0.05),生存率则降低(P<0.05),与DukesC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NMM(-)组的复发转移率、生存率与同期DukesC期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SLNMM的优势比(Exp(B))为144.000,可见SLNMM是大肠癌独立的预后指标,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结论(1)免疫组化法联合检测端粒酶和CK20可提高DukesB期大肠癌SLNMM的检出率。(2)SLNMM是大肠癌独立的预后指标,与癌的复发转移密切相关。(3)SLNMM的检测对于明确大肠癌患者的Dukes分期、指导术后合理的辅助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虞舒静[7](2009)在《基于通路的大肠癌预后标志物寻找及SPARCL1抑制转移的研究》文中提出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及西方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谱前列,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近年来,传统治疗手段不断发展,生物靶向治疗新药不断研发,但大肠癌的生存率仍改善不明显,五年生存率仅63.4%左右。影响大肠癌预后的因素,主要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在大肠癌远处转移事件中,肝脏是最主要的转移部位,肝转移也是大肠癌病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临床预测及早期干预肝转移的发生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Vogelstein等对大肠癌组织进行了DNA突变分析,发现其中突变较高的几个基因都属于PI3K这条信号传导通路,首次启示我们,肿瘤的基因改变是以通路为单位的,只有从通路出发,才能更科学、更系统、更准确的寻找到合适的标志物。而后在《SCIENCE》上,Vogelstein等又公布了其检测的大肠癌组织中38个组或通路共约140个基因的突变频率,这为我们后续研究大肠癌肿瘤标志物提供了选择的依据。研究目的:1.寻找大肠癌预后相关的标志物,为后续研究大肠癌转移提供线索,并作为潜在的干预靶点2.建立大肠癌预后相关标志物组合优化模型,预测病人预后,指导临床诊治3.明确大肠癌预后及转移相关标志物SPARCL1(Secreted protein acidic and rich incysteine like 1)和其相关分子OPN(Osteopontin)、SPARC(Secreted protein acidicand rich in cysteine)在大肠癌肝转移过程中的作用4.明确SPARCL1重组蛋白抑制大肠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能否作为大肠癌抗转移治疗的候选靶点基于信号通路的大肠癌预后相关标志物的寻找基于通路水平,选择上述Vogelstein文中所列大肠癌中基因突变频率较高的3个基因(P53、APC、KRAS)及11条通路(cadherins,axonal guidance,skeletal muscledevelopment,cell-matrix interactions,attractive and repulsive receptors,cytoskeletalremodeling,FSH-beta signaling pathway,Synaptogenesis,GnRH signaling pathway,connective tissue degradation,response to DNA damage stimulus)作为基础,确定了与这些通路及肿瘤均有一定相关的14个标志物(P53、APC、P21ras、E-cadherin、endothelin B receptor、Shp2、ADCY-2、SPARCL1、neuroligin1、hsp27、mmp-9、MAPK(ERK)、MSH2、Rho)作为研究对象;对156例大肠癌病人进行了三年以上的随访,并将其手术切除的大肠癌组织制备成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上述标志物的表达水平,结合分析其与患者的预后生存情况及多个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与大肠癌不同生物学特征显着相关的标志物有所重复又略有不同:与生存情况显着相关的标志物是SPARCL1、Shp2、MSH2、E-cadherin、P53、ADCY-2、MAPK。这7个标志物中,SPARCL1、Shp2和MSH2与绝大多数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均呈显着相关,它们的高表达提示着病人较好的预后;SPARCL1是唯一与远处转移显着负相关的标志物;P53主要与TNM分期显着相关;E-cadherin和MAPK主要与术后复发转移显着相关。而其它标志物,如endothelin B receptor、APC和Rho,仅与分化程度或分期相关。大肠癌预后相关标志物的组合及优化将前一部分中SPARCL1、MSH2、P53、MAPK(ERK)、E-cadherin、ADCY-2、Shp2这7个与预后显着相关的标志物,用生物信息学(支持向量机)分析方法对预后标志物进行组合及优化。结果发现,SPARCL1和P53的组合是相对最佳的预后模型,其判别结果是独立于TNM分期的提示病人预后的因素(P<0.001),尤其在Ⅱ、Ⅲ期病人中具有比传统分期更强的判断预后作用。SPARCL1及相关蛋白在大肠癌肝转移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本课题组之前对大肠癌原发灶与肝转移灶组织的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应用整合基因染色体区带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得到差异最显着的染色体区带4q22,其中高表达的主要贡献基因为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低表达的主要贡献基因为SPARCL1(Secreted protein 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 like 1)。关于骨桥蛋白基因,目前已有较多报道与大肠癌的肝转移关系密切。而SPARCL1的功能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前一部分研究也发现,SPARCL1与大肠癌远处转移呈显着负相关,提示其可能在肝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用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SPARCL1、OPN和SPARC在非转移性大肠癌、肝转移性大肠癌原发灶及配对的肝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的检测发现,SPARCL1的表达在非转移性大肠癌明显高于肝转移性大肠癌原发灶组织(P<0.05),而在大肠癌原发灶及其配对的肝转移灶组织间无显着性差异;OPN的表达在肝转移灶明显高于其配对的大肠癌原发灶组织(P<0.05),而在非转移性大肠癌及肝转移性大肠癌原发灶组织间无显着性差异;SPARC的表达在非转移性大肠癌明显低于肝转移性大肠癌原发灶组织(P<0.05),而在肝转移灶明显低于其配对的大肠癌原发灶组织(P<0.05)。经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上述SPARCL1的差异在mRNA水平亦具有显着性意义,但SPARC、OPN的mRNA表达在各组间的差异尚不具显着性意义。另外,应用ELISA的方法检测了大肠癌病人血清中OPN、SPARC的浓度,发现血清中OPN和SPARC的含量在伴肝转移的大肠癌病人中均略高于不伴转移的病人,但其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SPARCL1重组蛋白体外干预实验首先,使用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证实三种大肠癌细胞系RKO、SW480、SW620中无SPARCL1蛋白及mRNA的表达。然后,将特定浓度的SPARCL1重组蛋白加入细胞培养液中,用MTT法及细胞划痕实验分别检测SPARCL1重组蛋白对这三种大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SPARCL1重组蛋白对三种大肠癌细胞增殖能力无显着性改变,但RKO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减弱(P<0.05),而这种抑制作用在SW480、SW620中未能观察到。研究结论:1.基于肿瘤信号通路寻找标志物的思路具有科学性、系统性,且切实可行。2.从通路出发,发现SPARCL1、MSH2、P53、MAPK(ERK)、E-cadherin、ADCY-2、Shp2是与大肠癌预后及多种临床病理特征显着相关的肿瘤标志物。3.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证实,SPARCL1和P53的组合模型判别结果是独立于分期的判断病人预后的因素,而且在Ⅱ、Ⅲ期病人中具有比传统分期更强的判断预后作用。4.在组织中,SPARCL1的表达差异主要在伴/不伴肝转移的大肠癌原发灶组织中,提示SPARCL1表达的降低可能是发生在大肠癌肝转移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可以作为早期预测大肠癌肝转移的标志物。5.SPARCL1、OPN和SPARC在大肠癌原发灶及肝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各异,提示这三者在大肠癌肝转移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6.在体外实验中,观察到SPARCL1重组蛋白具有抑制大肠癌细胞迁移的能力,但对大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抑制不明显,提示SPARCL1是大肠癌的候选抗转移靶点。
黄毅捷,袁建明,王天翔[8](2009)在《结肠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结肠直肠癌是欧美国家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位居全球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第三位。随着饮食方式逐渐西化,我国结肠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接受根治性手术的病人中仍有40%~50%死于术后肿瘤复发与转移[1]。淋巴
王涛,杨熊飞,张维胜,张艾莉,郭天康[9](2009)在《细胞角蛋白20及端粒酶的表达在大肠癌微转移中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大肠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微转移(micrometastasis,MM)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研究2004年9月至2005年7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64例行根治性手术的DukesB期大肠癌病人,对其中61例定位成功的122枚SLN应用常规HE染色联合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前哨淋巴结中细胞角蛋白20(CK20)及端粒酶的表达,随访满3年,记录病人的临床病理参数和生存资料,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61例中6例病人9枚SLN经常规HE检测阳性。(2)免疫组化法有27.3%(15/55)病人其SLN存在CK20阳性,21.8%(12/55)的病人SLN存在端粒酶阳性表达。(3)两者联合检测微转移检出率为38.2%(21/55)。(4)DukesB期SLNMM(+)病人癌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同期SLNMM(-)组(P<0.05),存活率则降低(P<0.05),与DukesC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NMM(-)组的复发转移率、存活率与同期DukesC期病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组化法联合检测端粒酶和CK20可提高DukesB期大肠癌SLNMM的检出率,并且对于明确大肠癌病人Dukes分期,指导术后合理的辅助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陈维香,费绍华,祝蕾,伍建,丁君,陶祥[10](2008)在《荧光定量PCR对N0期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N0期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45例行根治术的N0期大肠癌患者的453枚淋巴结中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CK20)mRNA的表达以检出微转移。结果45例N0期大肠癌病人的453枚淋巴结中,有20例(44.4%)共46枚(10.2%)淋巴结检出微转移。微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等无关,但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χ2=5.445,P<0.05)。20例微转移患者与25例无微转移患者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9.6和21.4月。20例微转移患者中7例发生复发转移,5例死亡;而无微转移25例中仅1例因复发转移而死亡(χ2=7.305,P<0.05)。有微转移组和无微转移组的生存率分别是75.0%(15/20)和96.0%(24/25),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0,P<0.05)。结论CK20mRNA的FQ-PCR是检测N0期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灵敏而特异的方法,可对精确临床分期、判断患者预后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多种方法检测的Dukes B期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与病人预后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种方法检测的Dukes B期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与病人预后相关(论文提纲范文)
(2)大肠癌亚临床转移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微转移的常用检测方法 |
1.1 常规病理连续切片 |
1.2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 |
1.3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PCR) 技术 |
1.4 流式细胞技术 |
1.5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
1.6 放射免疫技术 |
1.7 细胞免疫分析法 |
1.8 转基因法 |
1.9 其他 |
2 检测微转移的取材部位 |
2.1 骨髓骨髓起源于间叶组织, 而角蛋白属于细 |
2.2 外周血 |
2.3 淋巴结 |
2.4 腹腔冲洗液 |
3 大肠癌亚临床转移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4 亚临床转移的临床研究 |
(3)CD68和CK20与大肠癌微转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转移概述 |
1.1 微转移 |
1.2 微转移监测的意义 |
2 CK20概论 |
2.1 细胞角蛋白20 |
2.2 CK20特征 |
2.3 CK20检测敏感度 |
3 CD68概论 |
3.1 CD68的功能及作用 |
3.2 CD68表达的意义 |
3.3 CD68同肿瘤转移的关系 |
4 结语 |
(4)AP-4在结直肠癌局部淋巴结中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复发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细胞角蛋白20和上皮膜抗原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论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四、综述 |
五、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六、致谢 |
(6)DukesB期大肠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立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
一、大肠癌Dukes分期 |
二、SLN的研究现状 |
三、大肠癌微转移的检测 |
四、肿瘤MM研究前景 |
研究内容、方法与过程 |
一、临床资料 |
二、实验材料 |
三、实验方法、过程 |
四、结果判定 |
五、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SLN定位检测结果 |
二、SLN转移、微转移检测结果与Dukes分期 |
三、SLNMM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四、DukesB大肠癌复发危险度分析 |
五、SLNMM对DukesB期大肠癌患者的意义 |
研究结论及其意义 |
一、大肠癌SLN的定位检测 |
二、大肠癌SLNMM的检测方法和检出率 |
三、大肠癌SLNMM检测的临床意义 |
四、MM干预的研究进展 |
五、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免疫组化照片 |
(7)基于通路的大肠癌预后标志物寻找及SPARCL1抑制转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写及术语表 |
目次 |
1 引言 |
2 基于信号通路的大肠癌预后相关标志物的寻找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3 大肠癌预后相关标志物的组合及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4 SPARCL1及相关蛋白在大肠癌肝转移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5 SPARCL1重组蛋白体外干预实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主要实验设备及试剂 |
作者简历 |
(8)结肠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微转移相关概念 |
肿瘤微转移和转移的发生 |
一、肿瘤微转移发生的机制 |
二、肿瘤转移的机制 |
结肠直肠癌微转移的检测技术 |
一、连续切片HE染色技术 |
二、免疫组化技术 |
三、流式细胞技术 |
四、分子生物学技术 |
五、免疫磁珠技术 (IMB) |
结肠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现状 |
结肠直肠癌淋巴转移途径及临床术式争论 |
一、中枢方向转移 |
二、非中枢方向转移 |
展望 |
(10)荧光定量PCR对N0期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理资料和标本采集 |
1.1.1 实验组 |
1.1.2 阴性对照组 |
1.1.3 阳性对照组 |
1.1.4 内参对照 |
1.2 荧光定量PCR检测CK20 mRNA |
1.2.1 试剂盒 |
1.2.2 总RNA |
1.2.3 FQ-PCR检测 |
1.2.4 结果判断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大肠癌病人的淋巴结样本和对照组样本结果 |
2.2 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中CK20的表达率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
2.3 结肠癌患者与直肠癌患者淋巴结中CK20 mRNA的表达差异 |
2.4 随访资料 |
(1) 与肿瘤复发转移的关系: |
(2) 与患者生存期的关系: |
3 讨论 |
四、多种方法检测的Dukes B期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与病人预后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研究进展[J]. 段金雨,刘春雷,贾宝洋,关晓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7(03)
- [2]大肠癌亚临床转移研究现状[J]. 崔焌辉,沈锋. 实用肿瘤杂志, 2014(06)
- [3]CD68和CK20与大肠癌微转移的研究进展[J]. 朱振宇,郭洪亮.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1(24)
- [4]AP-4在结直肠癌局部淋巴结中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复发相关性的研究[D]. 钱跃军. 广州医学院, 2010(03)
- [5]细胞角蛋白20和上皮膜抗原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胡欣. 昆明医学院, 2009(10)
- [6]DukesB期大肠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D]. 王涛. 兰州大学, 2009(07)
- [7]基于通路的大肠癌预后标志物寻找及SPARCL1抑制转移的研究[D]. 虞舒静. 浙江大学, 2009(10)
- [8]结肠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及其临床意义[J]. 黄毅捷,袁建明,王天翔.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9(02)
- [9]细胞角蛋白20及端粒酶的表达在大肠癌微转移中的意义[J]. 王涛,杨熊飞,张维胜,张艾莉,郭天康.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03)
- [10]荧光定量PCR对N0期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陈维香,费绍华,祝蕾,伍建,丁君,陶祥. 肿瘤防治研究,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