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进化论文-唐双焱

代谢进化论文-唐双焱

导读:本文包含了代谢进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代谢工程,生物合成途径,羟基酪醇

代谢进化论文文献综述

唐双焱[1](2019)在《酶的定向趋异进化策略在代谢工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羟基酪醇是一种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卓越的抗氧化活性,主要以酯类的形式存在于橄榄的果实和枝叶中。研究表明羟基酪醇具有抗癌、抗菌、抗炎等多种生物和药理活性。目前羟基酪醇主要从橄榄果、叶以及制备橄榄油过程中产生的残渣和废水中分离出来。生物法合成羟基酪醇的途径已有报道,其生物合成效率仍有待提高。(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梅洋,杨义,叶昕海,肖花美,李飞[2](2019)在《草地贪夜蛾解毒代谢相关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在世界各地猖獗为害,其寄主范围广,且已对多种化学药剂和转Bt玉米产生抗性。本文对包括草地贪夜蛾在内的14种昆虫进行了解毒代谢相关基因家族的注释,在草地贪夜蛾中发现了152个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P450)、92个ABC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ABC transporter)、44个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以及39个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与其他鳞翅目物种相比,草地贪夜蛾的P450和GST基因数量最多,其中152个P450基因可被归类至Mito、CYP2、CYP3和CYP4四个簇中;Mito和CYP2簇的P450基因总数与家蚕Bombyx mori相近,但CYP3和CYP4簇的P450基因明显多于家蚕,进化分析结果显示CYP3和CYP4簇的P450基因发生了明显的扩增;与家蚕P450基因的共线性分析发现草地贪夜蛾89个P450基因在其基因组上呈簇分布并发生了簇的扩增;与家蚕相比,GST和ABC转运蛋白家族基因的数量明显增多。UGT基因家族没有明显增加,但在基因进化分析中有成簇现象,表明可能存在近期的扩增事件。本研究首次从基因组水平鉴定了草地贪夜蛾解毒代谢相关基因家族,对理解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及抗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赵志新,张思瑾[3](2019)在《植物叁萜皂苷代谢中糖基转移酶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查找文献及GenBank中已公布的植物糖基转移酶(GT, Glucosyltransferase)序列,选取白苏子(Perilla frutescens)等16种植物,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保守结构域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构建进化树以分析其亲缘关系。结果显示,16种植物均具有GTB糖基转移酶保守结构域超家族,表明糖基转移酶的功能结构域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进化分析显示,滇牡丹和石榴、红景天和毛白杨、蔷薇和七彩红竹亲缘关系最近,说明糖基转移酶基因在进化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为进一步研究糖基转移酶的酶学特性及叁萜皂苷代谢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商洛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欢[4](2017)在《Pectobacterium中不同蛋白致病相关功能分析与糖代谢途径的进化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果胶杆菌属(Pectobacterium)细菌是十大植物病原细菌之一,主要引起植物的黑胫病和软腐病。果胶杆菌向胞外分泌一系列植物细胞壁降解酶类(PCWDEs),如果胶酶、纤维素酶等,是其主要的致病因子。果胶杆菌寄主范围广泛,亚种多样性丰富,然而目前生产上仍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选育抗病品种和提高栽培技术可适当减少黑胫病和软腐病造成的损失。随着马铃薯主粮化的推进,马铃薯在中国的生产面积在不断扩大,马铃薯软腐病和黑胫病将会成为制约该产业发展的重要病害。因此,研究果胶杆菌的致病机制,从而为有效防控马铃薯该类病害提供科学依据,具有深远的意义。本实验室前期研究P.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菌株PccS 1与寄主黄花马蹄莲互作时,鉴定了 53个受寄主诱导的差异表达蛋白。本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中11个蛋白的编码基因进行了转录水平的分析,其中共10个基因在活体互作时的差异表达情况与蛋白水平的一致,验证了蛋白差异表达结果。为了进一步筛选与致病性有关的蛋白,对活体互作时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均显着上调表达的两个蛋白:调控Pectobacterium和Dickeya中胞外果胶酶的合成的KdgR和腐胺ABC转运蛋白复合体PotFGHI的重要组成蛋白PotF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分别构建了kdgR和potFGHI的敲除突变体,并分析了突变体的生物学表型。kdgR和potFGHI缺失后,△kdgR果胶酶活性比野生型略强,△kdgR和△potFGHI突变体均对PccS1在马蹄莲和白菜上的毒力没有显着的影响。结果表明,KdgR和PotFGHI并不是PccS1致病过程中必需的蛋白。前期研究发现在PccS1与寄主活体互作过程中,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Zwf在离体互作和活体互作时均上调表达,而其敲除突变体对致病性没有影响,插入突变体致病性却显着减弱。基因转录分析表明,位于zwf基因下游的eda与之共转录,是zwf插入突变体致病性显着减弱的主要原因。eda编码的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醛缩酶(Eda)是Entner-Doudoroff(ED)途径的关键酶。ED途径是细菌中重要的糖类代谢途径之一,主要代谢底物是葡萄糖酸,对Escherichia coli、Vibrio cholerae、Shigella fexneri等动物病原细菌的定殖、毒性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阐明ED途径与果胶杆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Pectobacterium中ED途径从生物学功能和进化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PccS1并不具有完整的ED途径(缺少6-磷酸葡萄糖酸脱水酶(Edd)),而其同属近缘种P.atrosepticum含有完整的ED途径。为了研究ED途径在Pectobacterium致病过程中的功能,本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P.atrosepticum(Pba)菌株SCRI 103 9的ED途径突变体Pba-Aeda和Pba-△edd。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Pba-△eda在寄主马铃薯块茎上致病性减弱50%,而△edd对致病性无影响;在常规培养基(LB和MM + 0.2%葡萄糖)中,缺失ecda仅影响Pba最初的生长;胞外酶测定结果显示,Pba-Aeda的胞外果胶酶活性仅为野生型的50%,且不能利用果胶分解产物半乳糖醛酸和多聚半乳糖醛酸作为碳源进行正常生长,外源质粒表达eda可以恢复减弱的表型,而Pba-△edd对Pba的生长和胞外酶活性均无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eda如何影响致病性,对Pba-△eda中编码与果胶代谢相关调控蛋白的5个基因(kdgR、hexA、hexR、rsmA 和 rsmB)以及编码胞外酶的 6 个基因(pelA、pelB、pelC、pelW、、pehA和pmeB)在转录水平进行了分析。qRT-PCR结果显示,Pba-△eda中调控蛋白的基因与野生型的表达量没有显着差异;然而,Pba-△eda中编码pelC、pelW、pmeB则分别显着下调表达了 8倍、28倍和181倍。此外,Pba-Aeda在马铃薯植株上的定殖能力与野生型相比显着减弱,突变体处理后的每克植物组织中的菌落数在第叁天达到最高值105CFU/g,仅为野生型的1/1000。综上所述,ED途径对Pba的致病性并不是必需的,ED途径中Eda对Pba的致病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胞外果胶酶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Pba在侵染过程中对果胶的利用和在寄主体内的定殖。除了ED 途径外,在Pectofbacterium 中,Embden-Meyerhof-Parnas(EMP)、戊糖磷酸(Pentose Phosphate,PP)、以及果胶降解(PD)途径也是主要的将糖或糖酸转化成丙酮酸的途径。为了探究这四个代谢途径中关键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是否存在基因缺失和基因水平转移的现象,及这些现象对Pectofbacterium糖代谢途径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多重序列分析的方法对Pectobacterium及其近缘属菌株(包括11个Pectobacterium菌株,4个Dickeya菌株,6个Pantoea菌株和9个Erwinia菌株)中28个基因位点(10个看家基因和糖代谢4个途径中18个关键基因)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基于10个看家基因的串联序列分析的核心基因组进化树(HK10)结果显示,除了已知的四个类群(Dectobacterium、Cickeya、Patoea和Erwinia)被较好地聚类,来自本研究室保存的6个Pectobacterium菌株的分类地位也得到了确立。Shimodaira-Hasegawa(SH)检验被用来比较每个关键基因的进化树和核心基因进化树(HK10)之间拓扑学结构是否有显着性的差异。在11个Pectobacterium菌株中,发现在3个代谢关键基因中(glk,pehA 和pemA)可能发生了 4次基因水平转移。在Dickeya、Patoea和Erwinia中,PD途径中所有关键基因几乎都发生了基因缺失;而在Pectobacterium中,则主要是ED途径中edd基因的缺失。更重要的是,Pectobacterium菌株PC1和PccS110中pemA基因发生的基因水平转移说明了种间同源重组的存在。因此,基于10个看家基因的序列分析已能够满足构建核心基因组系统发育树的需要,基因缺失的发生与基因功能相关,且基因水平转移可以发生在基础代谢途径中。(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邓楠[5](2017)在《买麻藤属芪类代谢途径及光合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买麻藤属(Gnetum)是裸子植物门中形态特殊、进化位置存在争议的物种之一,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其中,小叶买麻藤(Gnetum parvifolium(Warb.)W.C.Cheng)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买麻藤种,已有上千年的药用历史。目前研究初步发现,该属植物在芪类含量和光合能力上较为特殊,然而,它们的进化适应意义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小叶买麻藤及其它种买麻藤为主要研究材料,围绕芪类和光合两个重要代谢,开展了买麻藤属植物芪类代谢途径、光合特征及其正选择和叶绿体基因组比较进化分析,并探讨了买麻藤类植物的系统位置和适应性进化问题,为买麻藤属植物系统进化与引种栽培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小叶买麻藤中总芪类的含量高达28.0 mg·g-1,高于常见的桑、葡萄等。芪类化合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组织特异性,幼苗根中总芪类的含量最高,其次是成熟种子的胚乳。在所检测到的4种芪类成分中,买麻藤醇在假种皮中含量高达890.4μg·g-1;白芦藜醇在胚乳中含量最高,达763.1μg·g-1;而白皮杉醇和异丹叶大黄素在幼苗根中含量最高,分别为2569.2μg·g-1和2189.3μg·g-1。紫外和高温胁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这些芪类成分的含量。(2)五种买麻藤与其他物种的光合比较证实,低光合速率(1.6-3.6μmol CO2·m-2·s-1)、低气孔导度(0.015-0.060 mol·H2O m-2·s-1)和低蒸腾速率(0.48-1.70 mmol·H2O m-2·s-1)是买麻藤属植物的固有属性。但藤本和乔木状买麻藤的光合特性有一定的差异,乔木状买麻藤的最大光补偿点和最大光饱和点显着高于其他藤本状的买麻藤;此外,买麻藤幼苗与成年藤本状植株的光合特性一致。(3)通过对小叶买麻藤不同组织混合后转录组测序,共获得了94816条unigene;其中,参与芪类与光合代谢途径的基因分别为18条和178条。定量表达分析表明,紫外和高温胁迫能够明显影响芪类合成通路基因PAL、4CL、C4H、STS和CYP的表达水平。这些为富含芪类买麻藤的选育研究提供了分子依据。(4)小叶买麻藤与买麻藤、乔木状买麻藤的正选择分析发现,叁种买麻藤中的正选择基因相同,主要富集在叶绿体、基质小管、转运蛋白和生物膜方面,表明它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光合等相关性状受到了环境选择;小叶买麻藤与中麻黄和百岁兰的正选择分析表明,细胞钙离子信号转导与百岁兰适应极端干旱环境密切相关,而花粉管生长、重力信号转导和叶绿体运动相关的肌动蛋白与买麻藤的虫媒、攀援等特性密切相关。(5)所选买麻藤和其它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发现,买麻藤属植物缺失了17个编码蛋白基因,这可能与其低光合特性有关。此外,对买麻藤属在内的38个具有代表性陆地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比较、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进一步表明买麻藤类植物的系统位置位于松柏类植物内部,与松柏类中非松科植物成为姊妹群,强烈支持“Gnecup”假说。(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7-05-01)

张亚[6](2017)在《进化工程和代谢工程改造大肠杆菌生产L-丝氨酸》一文中研究指出L-丝氨酸作为一种重要的氨基酸被广泛的应用,尤其在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丝氨酸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于进化工程策略,针对E4G1菌株对甘氨酸的依赖性做了实验室适应性进化,并对进化菌进行了初步筛选和分析。第二部分是基于理性的代谢工程策略,针对糖酵解途径和乙酸合成途径构建了以葡萄糖为底物高效生产L-丝氨酸的大肠杆菌菌株。第一部分研究内容是首先以实验室已有的E4G1为出发菌,通过适应性进化的方法解决了出发菌对甘氨酸的依赖性。对进化菌做了初步筛选,得到生产L-丝氨酸能力较好的一株E-3进化菌,接着研究了3种质粒和6种培养基对E-3生产L-丝氨酸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当质粒pPK10作为发酵质粒,以含有1.0g/l的酵母抽提物的基本盐培养基为发酵培养基时,L-丝氨酸的积累量最高,达到608mg/l,与出发菌E4G1产量相比提高了约4.4倍。同时,研究了来自谷氨酸棒杆菌的serA~(△197)与大肠杆菌本身的serA引入His344,Asn346,Asn364突变点后对L-丝氨酸产量的影响,发酵结果显示E-3(pZ10)的L-丝氨酸积累量为573 mg/l。表示将pPK10质粒上的serA~(△197)基因替换成serAmut,对L-丝氨酸的积累量没有明显的影响。第二部分研究内容为改造糖酵解途径和乙酸合成途径构建产L-丝氨酸的重组大肠杆菌。本研究以实验室已构建的E4G2为出发菌,该菌是利用理性代谢工程改造同样解决了E4G1甘氨酸依赖的问题。首先,在该菌的基础上敲除了gpm A基因,使L-丝氨酸的积累量达到1037mg/l,比出发菌E4G2生产L-丝氨酸的能力提高约4倍。随后敲除了pyk F基因,L-丝氨酸的积累量达到1102mg/l。接着敲除合成乙酸的ack A-pta基因后,G30菌株的乙酸的含量是0.6g/l,较G25菌株乙酸的含量减少了约4.5倍。G30菌株L-丝氨酸得率较G25菌株提高了约17%。最后,测定了发酵质粒pPK10的稳定性,结果显示,从60h时质粒逐渐丢失,为了弥补该不足,在重组菌G25和G30的基因组上整合了一个拷贝数的L-丝氨酸合成路径的基因,分别得到重组菌G34和G35,G34菌株L-丝氨酸的积累量分别达到1228mg/l,较G25菌株的L-丝氨酸产量提高了约11.5%。G35菌株的L-丝氨酸的积累量为1069mg/l,较G30菌株的L-丝氨酸产量提高约8%。(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刘永飞,张大伟[7](2017)在《利用生物传感器快速进化和解析代谢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录调控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是微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调控蛋白,它以特定的代谢物作为配体,通过与被调控蛋白的启动子区域结合后对下游基因进行调控,并且所需配体的量在一定范围内与调控作用存在正相关性。基于上述原理,微生物中的转录调控因子可以被设计为能够识别特定目标代谢物的生物传感器(Biosensor),从而实现对目标代谢物高产菌株的高通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暨首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4-08)

[8](2017)在《生物传感器快速进化和解析代谢途径研究取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张大伟研究团队专注于蛋白表达系统与微生物代谢研究,构建了一套能够利用转录调控因子响应胞内苯丙氨酸含量,并且可以将苯丙氨酸浓度转化为荧光信号的元件。该元件通过系统优化后进一步提高了对目标产物的灵敏度和响应范围。将此元件和菌株驯化诱变技术相结合,成功筛选到高产苯丙氨酸的工程菌。通过对筛选获得(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世界》期刊2017年03期)

尹琦,段守富,韩培杰,白逢彦[9](2016)在《酿酒酵母菌半乳糖及相关能量代谢网络的适应性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是研究糖代谢网络的良好实验材料。奶制品中发现的酿酒酵母马奶谱系菌株能够高效利用半乳糖并解除葡萄糖抑制效应。葡萄糖胺是一种葡萄糖类似物,可以起到类似葡萄糖对其他碳源的抑制作用却不能被同化[1]。用葡萄糖胺对菌株的抑制效应进行验证,发现在半乳糖与葡萄糖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马奶谱系S.cerevisiae菌株继续生长而对照菌株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因此得出马奶谱系S.cerevisiae菌株在半乳糖的利用过程中解除了葡萄糖抑制效应。对该谱系半乳糖代谢网络的关键基因进行基因功能验证,发现GAL3与GAL1的序列具有十分高的相似性且GAL3的功能已被GAL1完全取代,这可能是葡萄糖抑制效应解除的原因之一。对麦芽糖、蔗糖的代谢网络进行考察,发现不同谱系或者同一谱系内不同菌株之间对麦芽糖和蔗糖的利用情况有所不同。同样的我们进行了对麦芽糖和蔗糖葡萄糖抑制现象的实验研究,发现部分菌株在麦芽糖和蔗糖的利用中也存在解除葡萄糖抑制的情况,因此对麦芽糖和蔗糖的代谢网络也着手进行研究,进而进行代谢网络的组成和结构研究,分析基因功能,最终完成对酿酒酵母菌半乳糖及相关能量代谢网络的适应性进化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8-19)

郭义成[10](2016)在《二代测序数据的处理及在微进化与肿瘤代谢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与其相关的组学数据不断涌现。近年来,对这些组学数据的整合利用逐渐成为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因为,越是复杂的生物学问题,越需要对不同水平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本论文的绪论部分综述了测序技术的原理和发展过程,给出了二代测序数据的处理流程与常用实用软件,阐述了二代测序数据在组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我的研究围绕对二代测序数据与不同水平的组学数据进行整合处理与运用,进行了以下2个相对独立的研究:1.核小体定位的微进化与表达噪音的关联研究基因表达变异为生物的适应性进化提供了大量且丰富的遗传资源。目前,许多个体之间的基因表达变异无法通过基因组序列突变来解释,因此表观遗传学被认为与这种微尺度的基因表达变异密切相关。核小体作为染色质的基本单元,对核小体的研究也是近年来表观遗传学非常热门的领域之一。核小体在基因组上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特别是在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大量的研究表明核小体对基因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小体的这种动态变化也称之为核小体定位的微进化,其与基因表达变异如何关联的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核小体定位的微进化与基因表达噪音的联系,整合分析利用二代测序技术获得的全基因组核小体组测序数据与基因表达数据,深入的研究了面包酵母核小体定位的微进化机制。通过比较一株酵母亲本及其1740代的五个样本的核小体定位信息和基因表达及其噪音,发现子代和亲本之间的核小体定位有明显的位移,而且主要影响低表达基因的表达噪音,从而降低整个基因组的表达噪音,为复杂性状的进化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解释。2.基于转录组与蛋白组数据的肝癌个性化定量代谢网络分析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代谢器官,负责人体内多种代谢物的合成与分解。肝癌指的是肝脏组织细胞恶性增殖,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中国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肝癌有着中国特色肿瘤之称。近年来,全基因组水平上代谢网络模拟技术不断发展,构建的代谢网络数量也逐渐增加。本实验室开发了一套个性化定量模拟代谢网络的个性化定量代谢网络模拟CPQMM)方法。PQMM法能很好的用于各种组织的特异性代谢网络模拟,并突破了之前构建代谢网络不能定量模拟的瓶颈。基于PQMM,我们整合利用TCGA的二代测序数据以及HPA的蛋白组数据,对肝癌组织的代谢进行全基因组水平的个性化定量模拟,结果揭示肝癌组织快速生长是因为其细胞代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常肝脏所进行的代谢显着降低,而与生长相关的代谢途径,如磷酸戊糖途径、氨基酸合成等显着提高,同时肝癌组织的ATP合成速率显着上升,这与其谷氨酸分解代谢速率提高相关。不仅如此,我们基于肝癌组织的代谢速率,将肝癌分为明显的两类。这两类肝癌的生存曲线具有显着差异,显示存活期较短的肝癌样本具有更高的ATP合成速率,存活期较长的样本可能与其保留了部分正常肝脏代谢功能,如胆固醇代谢、脂肪酸氧化、线粒体功能等有关。我们的研究是首次对肝癌与正常肝脏进行定量的个性化代谢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高度吻合,这对肝癌的预防以及靶向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05-01)

代谢进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在世界各地猖獗为害,其寄主范围广,且已对多种化学药剂和转Bt玉米产生抗性。本文对包括草地贪夜蛾在内的14种昆虫进行了解毒代谢相关基因家族的注释,在草地贪夜蛾中发现了152个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P450)、92个ABC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ABC transporter)、44个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以及39个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与其他鳞翅目物种相比,草地贪夜蛾的P450和GST基因数量最多,其中152个P450基因可被归类至Mito、CYP2、CYP3和CYP4四个簇中;Mito和CYP2簇的P450基因总数与家蚕Bombyx mori相近,但CYP3和CYP4簇的P450基因明显多于家蚕,进化分析结果显示CYP3和CYP4簇的P450基因发生了明显的扩增;与家蚕P450基因的共线性分析发现草地贪夜蛾89个P450基因在其基因组上呈簇分布并发生了簇的扩增;与家蚕相比,GST和ABC转运蛋白家族基因的数量明显增多。UGT基因家族没有明显增加,但在基因进化分析中有成簇现象,表明可能存在近期的扩增事件。本研究首次从基因组水平鉴定了草地贪夜蛾解毒代谢相关基因家族,对理解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及抗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代谢进化论文参考文献

[1].唐双焱.酶的定向趋异进化策略在代谢工程中的应用[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2].梅洋,杨义,叶昕海,肖花美,李飞.草地贪夜蛾解毒代谢相关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J].环境昆虫学报.2019

[3].赵志新,张思瑾.植物叁萜皂苷代谢中糖基转移酶进化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9

[4].王欢.Pectobacterium中不同蛋白致病相关功能分析与糖代谢途径的进化比较[D].南京农业大学.2017

[5].邓楠.买麻藤属芪类代谢途径及光合进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6].张亚.进化工程和代谢工程改造大肠杆菌生产L-丝氨酸[D].天津大学.2017

[7].刘永飞,张大伟.利用生物传感器快速进化和解析代谢途径[C].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暨首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8]..生物传感器快速进化和解析代谢途径研究取得进展[J].传感器世界.2017

[9].尹琦,段守富,韩培杰,白逢彦.酿酒酵母菌半乳糖及相关能量代谢网络的适应性进化[C].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10].郭义成.二代测序数据的处理及在微进化与肿瘤代谢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标签:;  ;  ;  

代谢进化论文-唐双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