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县人民医院儿科四川成都611430
【摘要】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在儿童哮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在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经我院治疗的哮喘病儿童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以呼吸内科普通护理作为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以健康教育配合普通护理作为护理方法,实验结束后,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两组患儿在接受不同的护理方法后,实验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为90.0%,对照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为60.0%,实验组患儿的临床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的生活质量影响率为80.0%,对照组患儿的生活质量影响率为50.0%,实验组患儿的生活质量相比对照组明显得到提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在进行儿童哮喘治疗时起到积极的作用,应用效果明显,患儿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开展。
【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童哮喘;护理;应用效果;生活质量;影响
哮喘又被叫作支气管哮喘,病发于支气管,是指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引发的慢性气道的炎症[1]。哮喘属于呼吸内科常见疾病,在环境、药物、刺激性气物、甚至生理环境均可以诱发哮喘的发生,在我国,哮喘的患病率可达1%-3%[2]。在哮喘发作前,患者常会出现鼻塞、打喷嚏、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症状,如果前期做好对症治疗,那哮喘发生的概率会随之下降,反之,一旦哮喘发作,会出现反复发作的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儿童哮喘是一种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的一种呼吸道疾病,其发病率与成年人一样,近年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儿童哮喘主要针对幼儿,无传染性,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鼻翼煽动、干咳、喘息、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3]。因为儿童呼吸系统发育比较缓慢,发育商不完整,因此幼儿发生呼吸困难的概率较高,相对的死亡率也在上升。哮喘是一种呼吸科慢性疾病,每年发病次数至少达到2-3次,因此,住院治疗的频率也在增加。由于患儿及其家属对哮喘病的认识较少,缺乏了解,健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不仅医护工作者需要实行,家属也要重视,从小培养这样的健康理念,可以对儿童哮喘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本次实验选择在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经我院治疗的哮喘病儿童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将有关内容汇报如下:
1资料与内容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经我院治疗的哮喘病患儿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哮喘病的诊断标准。将4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9岁,平均年龄(6.3±1.6)岁,临床症状:咳嗽、气喘、鼻塞、打喷嚏、呼吸困难。实验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3.5-8岁,平均年龄(6.5±1.8)岁,临床症状:头痛、鼻翼煽动、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对比两组患儿在年龄、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自愿入组,并由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以呼吸内科普通护理作为护理方法。具体包括:入院检查、了解病情、观察要点、治疗药物的作用、哮喘病的健康知识宣传、饮食调理等。
实验组患者以健康教育配合普通护理作为护理方法。普通护理同对照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①在患儿急性发作期时,为患儿和家属耐心讲解,保证情绪稳定,严格卧床休息,其所在居室保持空气流畅,阳光充足,处于一凉爽通风的环境中,避免患儿接触刺激性或者特殊性气味;②在患儿住院期间,医护人员除了开展常规的医院健康教育以外,可以进行有趣、生动、形象、易懂的讲座活动,吸引患儿及其家属的注意力,将预防、治疗等以娱乐的方式进行宣教,充分利用和患儿接触的机会,加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③鼓励患儿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练,可以选择游泳、散步、慢跑的方法,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并且时刻保持心情愉快、乐观开朗、心态平和,不能因为自己的疾病和别的小孩交流困难、甚至养成孤僻的性格;④患儿宜多吃水果,多喝热水,避免进食可以引发哮喘、腹胀、致使呼吸困难的食物。
1.3观察指标
以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观察指标。临床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儿7天内呼吸通畅,气喘、呼吸困难的症状完全消失,肺部哮鸣音消失;有效:患儿7天内呼吸通畅,气喘、呼吸困难的症状有所改善,肺部哮鸣音减少;无效:患儿7天内呼吸困难,气喘、呼吸困难的症状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包括患儿在床上活动、穿衣、起坐、个人卫生、吃饭、步行、大小便控制等方面,分为良好、一般、较差。良好:患儿完全可以做到上述标准,生活能自理;一般:患儿生活需要帮助;较差:患儿生活明显依赖父母,没有自主生活的能动性。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两组儿童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计数资料,卡方检验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儿护理后的临床效果
两组患儿在接受不同的护理方法后,实验组显效的有12例,有效的有6例,无效的有2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显效的有7例,有效的有5例,无效的有8例,总有效率为60.0%;实验组患儿的临床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的影响
经对比,实验组患儿生活质量良好的有9例,生活质量一般的有7例,生活质量较差的有4例,影响率为80.0%;对照组患儿生活质量良好的有4例,生活质量一般的有6例,生活质量较差的有10例,影响率为50.0%,实验组患儿的生活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得到提高,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3讨论
哮喘病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性状复杂,并且具有多基因遗传的倾向。临床表现为反复的、发作性咳嗽、胸闷及呼吸困难。其中部分患者有咳痰现象,发作趋于缓解时痰多,如果不出现合并感染时,痰液常为白黏痰或者黏液柱状。发作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人而异,由于个体差异很大,有的患者仅出现胸部紧迫感,持续几分钟,症状可以自行缓解;有的患者呼吸困难,持续数周或者更长的时间,症状不能自行缓解,需要借助呼吸机或者气管插管才能缓解[4]。对于哮喘患者,病情主要发作于春夏交接时或冬天,因此,哮喘患者要时刻注意居住环境的影响,夏季应该保持凉爽干燥,避免接触刺激性气味,冬季应该保持温暖,避免寒冷刺激,预防哮喘最主要的是要避免接触诱发因素[5]。
儿童哮喘多发于3-6岁的幼儿,由于儿童气道发育相对缓慢,甚至不完善,多数患儿不注意平时卫生,生活习惯较差,不懂得避免诱发因素,因此发病的概率持续上升,近年来,死亡率也相对上升,严重影响着自身以及家属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也受到了严重影响[6]。儿童还处于生长阶段,免疫力较弱,对于疾病的认知能力基本没有,预防能力较差,因此父母因该做好平时的健康教育,积极做好预防工作,从小就给予儿童指导教育,以此来减少发病概率。
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健康,使个人或者群体实现健康的目的,使得人们自觉提高和维护健康,能够及早的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残疾的发生,也可用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能力,除去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7]。当今社会,人们往往注重的是养生,健康的生活理念,增强健康的观念越来越强烈。对于吸烟、饮酒、不恰当的服药、缺乏经常的体育锻炼、饮食热量过高或多盐食物等,这些不良习惯都应改之或者弃之。健康教育是人们追求健康的理念,也是提高自身免疫力以及预防疾病的方式,这样的模式不仅适用于成年患者,同样也适用于儿童患者。实验证明,健康教育在治疗某些疾病时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减低发病因素都有很大的帮助。真正的健康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从小培养这种健康的观念,加强自身的体育锻练,保持心情乐观开朗,才能更有效的预防疾病的侵袭,最终达到健康的目的。
哮喘病属于慢性疾病,尤其儿童哮喘,进行早期教育,早期干预对儿童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给予正确的指导,不仅降低了哮喘的诱发,还可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在此次实验中,选择在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经我院治疗的哮喘病儿童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数据对比显示,实验组患儿临床效果90.0%优于对照组60.0%;实验组患儿的生活质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针对儿童哮喘进行早期干预、早期指导的健康教育方法治疗,使得患儿的病情可以及时得到改善。在健康教育的模式干预下,在医院中,医护人员可以与患儿以及家属建立友好的医患关系,增进医患之间的感情,加深沟通,还可以通过娱乐、玩耍的方式进行哮喘知识讲座,以加深患儿对疾病的认知。总之,健康教育模式在治疗儿童哮喘时起到积极的作用,效果明显,能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有利于患儿身心发展,是儿科护理的首选方法。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在进行儿童哮喘治疗时起到积极的作用,应用效果明显,患儿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开展。
参考文献:
[1]肖敏敏,戴爱国.支气管上皮细胞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J].国际呼吸杂志,2012,06(18):356-358.
[2]张娟.氨茶碱对哮喘大鼠气道炎症及重塑影响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
[3]赵德育.小宝宝反复喘息应尽早排查哮喘[J].江苏卫生保健:今日保健,2016(3):4-5.
[4]涂江美.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5(1):150-152.
[5]马海生,何小平,张海艳,等.小儿哮喘急性加重诱因的临床多因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6):842-843.
[6]郑美凤.PDCA循环在小儿哮喘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4(6):119-120.
[7]林平娇.小儿哮喘健康教育规范管理的探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3,18(3):24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