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节水性论文-闫金龙,张俊灵,张东旭,冯丽云,张树彬

抗旱节水性论文-闫金龙,张俊灵,张东旭,冯丽云,张树彬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旱节水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Triticum,aestivum,L.),生理性状,产量,抗旱节水性

抗旱节水性论文文献综述

闫金龙,张俊灵,张东旭,冯丽云,张树彬[1](2019)在《不同水分下小麦生理性状与产量及抗旱节水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挖掘与小麦产量、抗旱性、节水性相关的生理性状,以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长6878’/‘长4738’的F_3代220个株系为材料,在旱作雨养(drought stress, DS)和正常灌溉(well-watered, WW)两种条件下,花后不同时期测量冠气温差(canopy temperature depression, CTD)、旗叶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l content, ChlC)、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 NDVI)叁个生理性状,并分析其与小区籽粒产量(plot yield, PY),抗旱指数(drought index, DI)和产量-水分高效利用指数(yield high-water efficient utilization index,YHWEUI)之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旱作雨养条件下的各生理性状值均低于灌溉条件下的值,两种条件均表现出广泛的表型变异,变异系数范围为5.61%~36.34%。NDVI在旱作雨养条件下的表型变异高于正常灌溉(DS:25.8%~36.34%, WW:11.84%~23.12%)。两种条件下CTD、ChlC均随灌浆的进行而降低。旱作雨养条件下各时期的NDVI显着低于灌溉处理,在旱作雨养条件下,小麦花后7~14 d期归一化植被指数可以作为评价品种(系)丰产性及抗旱性的有效指标。在灌溉条件下,小麦花后7~21 d期归一化植被指数可以作为评价品种(系)节水丰产性的有效指标。(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7期)

王策[2](2012)在《黄淮海主栽玉米品种抗旱节水性研究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中科11、浚单20和浚单22为材料,采用室内模拟干旱胁迫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对玉米苗期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对四个品种抗旱性进行初步鉴定;同时采用大田、池栽亏缺补灌试验,研究了补灌量对玉米光合特性、物质生产、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对其抗旱节水丰产性进行初步探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玉米苗期模拟干旱胁迫下,在测得的16个指标中,POD、叶片相对含水量、胚根重、发芽率、根干重、根冠比、胚根长、胚芽长、发芽势、贮藏物质运转率10个指标可以作为苗期抗旱性鉴定的初步指标,其中,POD活性、叶片相对含水量、胚根重为玉米苗期抗旱性评价最有效的指标,四个品种玉米抗旱性强弱依次为中科11>郑单959>浚单20>浚单22。2.在T1处理下,四个品种叶片Pn、Tr、Gs、Ci与CK间无显着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生育前期中度补灌对吐丝期的后效性减弱,也可能是由吐丝前降雨造成的;在T0处理下,郑单958、中科11、浚单20Pn下降主要是气孔限制,浚单22Pn下降的主要因子是非气孔限制。随着补灌量的减少,玉米在降低Pn的同时更大程度地降低了Tr,提高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郑单958、中科11、浚单20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较高,抗旱性较强。可见,抗旱性品种在水分亏缺下,主要通过控制气孔的开放程度去响应和适应环境的变化。正常灌水处理下,品种间Fo和Fv/Fm差异较小,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上,随着灌水量的减少,处理间Fo略有增加,Fv/Fm略有降低,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表明水分亏缺条件下光合机构未遭受破坏。随着补灌量的减少,各品种qP呈递减趋势,PSⅡ反应中心开放部分的比例减少,导致了PSⅡ电子传递能力的降低。水分亏缺条件下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增加, NPQ测定值越小,品种耐旱性越强。3.水分亏缺下,夏玉米地上部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经济产量均减少。多雨年份,亏缺补灌有利于营养器官干物质的外运,促进经济产量的形成。亏缺补灌下,浚单22减产最大,稳产性差,郑单958、浚单20丰产、稳产性较强,中科11降幅最小,表现出优良的稳产性,异常气候条件下,中度亏缺补灌可以起到稳产的效果。4.随补灌量的减少,玉米总耗水量明显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呈增加趋势。品种间总耗水量表现为浚单22>郑单959、浚单20>中科11,水分利用效率(CK除外)为中科11>郑单958>浚单20>浚单22,由此可将试验品种分成3种类型:①耗水、高水分利用型,郑单958,浚单20;②节水、高水分利用型,中科11;③耗水、低水分利用型,浚单22。(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张春霞,谢惠民,王婧,王宏礼[3](2009)在《小麦品种叶片水势与抗旱节水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叶片水势(LWP)在小麦抗旱节水鉴定中的应用提供依据,设置干旱胁迫(D)和非胁迫(W)两种水分处理,研究了21个冬小麦品种苗期(X1)、抽穗期(X2)和乳熟期(X3)的LWP变化及其与籽粒产量(Y)、抗旱指数(DI)、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所有品种LWP下降,下降幅度在品种间和生育期间存在差异,苗期、抽穗期和乳熟期的LWP分别平均下降0.34、0.21和0.12 MPa,品种变异系数分别为-44.1%、-43.3%和-98.3%。随生育进程的变化,LWP下降幅度有70%的品种呈"偏正态"型减小,30%呈"L"型减小。聚类分析表明,抗旱品种的LWP遗传距离小(0.6~0.7),水地品种大(0.85~0.95)。回归与通径分析表明,LWP与Y、DI、WUE均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DI>rWUE>rY,但不同生育期LWP对抗旱节水性有交互弥补或抵消的效应。综合分析认为,抽穗期LWP选择-0.2527~-0.1702 MPa,利用LWPX1、LWPX2、LWPX3相互结合评价抗旱性;以LWPX2为主,兼顾LWPX3评价WUE、兼顾LWPX1评价产量的策略,是抗旱节水小麦较理想的水分状况评价与选择决策。(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关周博,王士强,陈亮,唐娜,胡银岗[4](2008)在《模拟干旱胁迫下6个冬小麦品种胚芽鞘长度变化及其与抗旱节水性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小麦胚芽鞘长度及其在干旱胁迫下的变化特点,了解其与小麦抗旱节水性的关系,探索胚芽鞘长度作为小麦早期抗旱性鉴选指标的可行性。【方法】以6个抗旱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不同浓度的PEG-6000渗透溶液处理模拟干旱胁迫,对小麦苗期的胚芽鞘长度、茎叶长、主胚根长等性状进行调查分析,并与其在大田及干旱棚胁迫条件下的产量构成及抗旱节水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在不同浓度的PEG-6000渗透溶液胁迫下,小麦苗期的几个性状都呈现出了显着性差异,其中胚芽鞘长度呈现一定优势,不但对水分胁迫敏感而且在抗旱类型不同的小麦品种中差异明显;结合大田产量构成性状和抗旱指数发现,抗旱性强的品种胚芽鞘长度的变化率小,抗旱性弱的品种胚芽鞘性状变化率大,而且抗旱性强的品种胚芽鞘较长。对大田及抗旱棚条件下这些品种的产量构成和苗期几种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胚芽鞘长度与产量有着较大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72。【结论】胚芽鞘长度及模拟干旱条件下的变幅与小麦的抗旱性有关,抗旱性强的品种具有较长的胚芽鞘,同时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其胚芽鞘长度的变幅较小,因此胚芽鞘长度可以作为一个苗期鉴定抗旱品种的可靠指标。(本文来源于《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8-11-01)

吕树作,谢惠民,张洁,王宏礼[5](2007)在《不同冬小麦品种气冠温差与抗旱节水性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小麦抗旱性快速鉴定中气冠温差(CTD)的应用提供依据,采用20个冬小麦品种,设置水、旱两种处理,研究了冬小麦不同抗旱节水性品种的气冠温差CTD的信号表达差异及其最佳测定时期(生育期、单日时间)和影响因素,探讨品种鉴定筛选的量化评判指标。结果表明,在小麦扬花期的13∶30~14∶00时利用红外测温仪和精密温度计测定CTD,能够较好地鉴别出不同品种对水分反应的生理特性差异。不同小麦品种间的CTD差异很大,但不同水旱处理的CTD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小麦扬花期(4月30日前后)CTD出现最高值,单日测定时间在13∶30~14∶00时出现最高值,且品种间差异较大。旱作处理下CTD平均值为7.09℃,变化范围为5.6~8.5℃;灌水处理CTD平均值8.81℃,变化范围为7.8~10.3℃;CTD与产量、抗旱指数及水分利用效率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因此CTD既可作为旱作条件下抗旱品种的选择指标,也可作为灌溉条件下高效节水品种的选择指标。CTD≥7.92℃的品种抗旱性好,CTD≥9.55的品种水分利用效率高。(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崔娇鹏[6](2005)在《地被菊抗旱节水性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被菊(Ground—cover chrysanthemum)是一类具有多种抗逆性的地被植物。它在“叁北”地区的绿化、美化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40年的选育和栽培试验,发现地被菊绝大部分品种都具有非常强的抗旱性。然而,地被菊到底能够节省多少水,一直还未定量研究过。 基于此,本文初步对‘新红’、‘白龙’、‘落金钱’3个地被菊品种及‘阳光’、‘西旺菊’两个北京小菊品种的抗旱性与节水性进行了定量的研究。并尝试应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法对不同品种抗旱性进行评价。 论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1、地被菊抗旱性研究,2、地被菊节水试验,3、抗旱节水综合评价。 其中,抗旱性研究测试了地被菊种子在高渗溶液中的萌发能力、扦插苗干旱胁迫下的质膜透性、地被菊离体叶片的持水力、离体叶片失水速率、叶片相对水分饱和亏、叶片解剖结构及气孔密度,计7个同抗旱性相关的生理指标和形态指标。同时,还测定了不同品种在不同土壤配比下忍耐干旱的能力。 节水试验采用地栽和盆栽两种栽培方法,测定了地被菊及对照品种的极限耗水量并观测不同水分胁迫下不同品种的生长状况。 最后,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被试品种的抗旱节水性。 结果表明:除‘西旺菊’抗旱性较弱外,其它四个品种的抗旱性都较强,品种间差异不显着。其中,地被菊土壤极限含水量在5.9%~6.9%,较普通菊花品种9%的极限土壤含水量低。盆栽控水条件下,地被菊在旺盛生长季总的极限耗水量仅为6000—7000ml,当给水量达到8000—10000ml时,可满足地被菊正常生长的需求。地栽条件下,地被菊在定植浇足底水后,整个生长季基本上无需再补水,这几个品种仍然可以正常生长并顺利完成整个生活周期。(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5-05-01)

抗旱节水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中科11、浚单20和浚单22为材料,采用室内模拟干旱胁迫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对玉米苗期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对四个品种抗旱性进行初步鉴定;同时采用大田、池栽亏缺补灌试验,研究了补灌量对玉米光合特性、物质生产、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对其抗旱节水丰产性进行初步探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玉米苗期模拟干旱胁迫下,在测得的16个指标中,POD、叶片相对含水量、胚根重、发芽率、根干重、根冠比、胚根长、胚芽长、发芽势、贮藏物质运转率10个指标可以作为苗期抗旱性鉴定的初步指标,其中,POD活性、叶片相对含水量、胚根重为玉米苗期抗旱性评价最有效的指标,四个品种玉米抗旱性强弱依次为中科11>郑单959>浚单20>浚单22。2.在T1处理下,四个品种叶片Pn、Tr、Gs、Ci与CK间无显着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生育前期中度补灌对吐丝期的后效性减弱,也可能是由吐丝前降雨造成的;在T0处理下,郑单958、中科11、浚单20Pn下降主要是气孔限制,浚单22Pn下降的主要因子是非气孔限制。随着补灌量的减少,玉米在降低Pn的同时更大程度地降低了Tr,提高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郑单958、中科11、浚单20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较高,抗旱性较强。可见,抗旱性品种在水分亏缺下,主要通过控制气孔的开放程度去响应和适应环境的变化。正常灌水处理下,品种间Fo和Fv/Fm差异较小,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上,随着灌水量的减少,处理间Fo略有增加,Fv/Fm略有降低,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表明水分亏缺条件下光合机构未遭受破坏。随着补灌量的减少,各品种qP呈递减趋势,PSⅡ反应中心开放部分的比例减少,导致了PSⅡ电子传递能力的降低。水分亏缺条件下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增加, NPQ测定值越小,品种耐旱性越强。3.水分亏缺下,夏玉米地上部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经济产量均减少。多雨年份,亏缺补灌有利于营养器官干物质的外运,促进经济产量的形成。亏缺补灌下,浚单22减产最大,稳产性差,郑单958、浚单20丰产、稳产性较强,中科11降幅最小,表现出优良的稳产性,异常气候条件下,中度亏缺补灌可以起到稳产的效果。4.随补灌量的减少,玉米总耗水量明显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呈增加趋势。品种间总耗水量表现为浚单22>郑单959、浚单20>中科11,水分利用效率(CK除外)为中科11>郑单958>浚单20>浚单22,由此可将试验品种分成3种类型:①耗水、高水分利用型,郑单958,浚单20;②节水、高水分利用型,中科11;③耗水、低水分利用型,浚单2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旱节水性论文参考文献

[1].闫金龙,张俊灵,张东旭,冯丽云,张树彬.不同水分下小麦生理性状与产量及抗旱节水性[J].分子植物育种.2019

[2].王策.黄淮海主栽玉米品种抗旱节水性研究与评价[D].河南农业大学.2012

[3].张春霞,谢惠民,王婧,王宏礼.小麦品种叶片水势与抗旱节水性的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2009

[4].关周博,王士强,陈亮,唐娜,胡银岗.模拟干旱胁迫下6个冬小麦品种胚芽鞘长度变化及其与抗旱节水性的关系研究[C].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8

[5].吕树作,谢惠民,张洁,王宏礼.不同冬小麦品种气冠温差与抗旱节水性的关系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7

[6].崔娇鹏.地被菊抗旱节水性初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

标签:;  ;  ;  ;  ;  ;  

抗旱节水性论文-闫金龙,张俊灵,张东旭,冯丽云,张树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