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瑞白在肺癌化疗中对白细胞保护作用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范奎[1](2021)在《扶元升白方减轻聚乙二醇化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在肺癌化疗二级预防用药中不良反应及增强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试验,研究扶元升白方减轻聚乙二醇化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在肺癌化疗二级预防用药的不良反应并增强疗效的作用,从而为中医药方剂应用于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化疗结束24h后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化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PEG-rh G-CSF新瑞白,齐鲁制药有限公司,规格:3 mg/支)6 mg,每周期注射1次,治疗2个周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化疗结束当天开始口服中药扶元升白方,日一剂(随证加减),每天服用1剂,连续服用14天为一周期,共治疗2周期。观察第1、2周期治疗后第0、3、6、9、12、15天两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AN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变化情况,并观察两组患者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包括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心悸等)情况。结果(1)实验结果表明观察组外周血ANC(第6、9、12天)、WBC(第6、9天)、PLT(第6、9、12天)计数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观察组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外周血ANC、WBC、PLT急性和亚急性毒副反应分度及Ⅲ-Ⅳ度急性和亚急性毒副反应减少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4)观察组可明显改善治疗后患者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恶心、纳差、便秘、失眠的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的化疗前后肝肾功各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元升白方联合聚乙二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较单纯应用聚乙二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够更加有效提升WBC、ANC的数量,对PLT降低亦有防治作用,因此可显着减轻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程度。同时扶元升白方在改善化疗所致的乏力、恶心、纳差等方面亦具有明显的疗效,且能够减轻聚乙二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所致的骨骼肌疼痛的副作用,无明显的肝肾功毒性,安全可控,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利于后续治疗的延续。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所在,可作为临床治疗思路推广。
黄锦[2](2021)在《PACAP/PAC1受体介导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骨髓抑制是肿瘤化疗常见副作用之一,最先表现为白细胞减少症,诱发感染严重限制了化疗药的临床应用。临床研究发现针灸可有效改善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基于前期已建立的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效应平台,以交感神经修复为切入点,探讨交感神经释放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activating polypeptide,PACAP)作用于PAC1受体介导电针促进化疗后骨髓造血恢复的作用机制,并在肺癌化疗小鼠模型中验证电针改善造血功能的效应,为针刺在肿瘤化疗中“减毒增效”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临床应用和推广。方法:研究内容一PACAP/PAC1受体介导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机制研究实验一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的治疗效应研究复制前期效应平台,将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Veh组)、化疗组(Cis组)、化疗加电针组(EA组)。化疗药顺铂剂量选用3mg/kg,一周2次,共2周。电针干预与化疗药同一天开始,选穴为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一周3次,共2周。动态观察各组小鼠体重变化。通过对胫骨骨髓进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电针对化疗所致骨髓萎缩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HSPCs)及其亚群的数量变化,包括HSPCs、长期造血干细胞(Long-term HSCs,LT-HSCs)、短期造血干细胞(Short-term HSCs,ST-H SCs)、多能祖细胞(Multipotent progenitors,MPPs)、淋系祖细胞(Common lymphoid progenitors,CLPs)、髓系祖细胞(Common myeloid progenitors,CMPs)、粒细胞-巨噬细胞祖细胞(Granulocyte-macrophage progenitors,GMPs)、巨核/红系祖细胞(Megakar yocytic/erythroid progenitors,MEPs),观察电针对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实验二电针促进顺铂小鼠骨髓交感神经修复和PACAP分泌的作用研究通过胫骨骨髓交感神经纤维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荧光染色探讨交感神经分布,定量逆转录PCR(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q PCR)检测骨髓内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如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基因含量,明确电针对化疗后骨髓交感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最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骨髓内PACAP蛋白含量,明确电针对骨髓PACAP含量的调节作用。实验三PACAP/PAC1受体介导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机制研究在电针治疗顺铂小鼠的同时,分别给予高、低剂量PAC1拮抗剂(PACAP6-38)。首先,通过热板实验动态观察各组小鼠热痛潜伏时间的变化,明确电针及其拮抗剂对外周神经损伤的影响。其次,利用普通血常规检测外周血细胞数量(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观察PAC1拮抗剂对电针改善白细胞减少症的影响。最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及其亚群数量,以及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观察骨髓各细胞周期(G0/G1、S、G2/M、S+G2/M)数量的变化,明确PACAP/PAC1受体介导电针改善骨髓造血的作用。实验四外源性PAC1激动剂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研究利用高、低剂量PAC1激动剂(PACAP1-38)干预化疗小鼠,动态观察PAC1激动剂对化疗小鼠热痛潜伏时间、外周血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及其亚群和细胞周期数量的变化,明确PAC1激动剂对化疗小鼠外周神经损伤、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和白细胞减少症的影响。研究内容二电针改善顺铂致肺癌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效应研究实验五电针改善顺铂致肺癌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效应研究建立Lewis肺癌荷瘤小鼠,随机分为肿瘤组(T组)、肿瘤+化疗组(TC组)、肿瘤+化疗+电针组(EA组),化疗药顺铂剂量选用5mg/kg,每周2次,共2周,电针干预方式同实验一。通过游标卡尺动态观察小鼠肿瘤体积,取材后检测瘤体组织重量和面积,明确电针联合化疗对肿瘤生长的影响。通过普通血常规检测外周血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进一步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细胞亚群数量(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观察电针对肺癌顺铂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明确电针对肺癌顺铂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及其亚群、细胞周期数量的变化。结果:1.电针可改善化疗导致的骨髓萎缩,提高化疗小鼠骨髓多能祖细胞(MPPs)、髓系祖细胞(CMPs)的数量。电针治疗14天可改善化疗导致的小鼠体重减轻。胫骨骨髓HE染色发现化疗后小鼠骨髓组织骨髓细胞排列稀疏,可见大量空腔,骨髓细胞密度下降,电针治疗可见骨髓细胞呈密集分布。半定量分析发现电针可增加化疗小鼠的骨髓细胞密度,具有统计学差异。流式细胞结果发现化疗导致骨髓HSPCs、MPPs、CMPs、GMPs和MEPs的数量下降,电针治疗可提高MPPs和CMPs的数量,且HSPCs的数量较化疗组升高62%,MEPs的数量升高59%,但无统计学差异。2.电针可修复化疗导致骨髓交感神经纤维退变和上调骨髓PACAP蛋白含量,可能与促进骨髓神经营养相关因子Ngf和Bdnf的基因表达有关。骨髓内交感神经纤维Th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及半定量分析发现,化疗干预后骨髓Th阳性表达下降,电针治疗后交感神经纤维分布增多,表明电针可修复化疗导致骨髓交感神经纤维退变。化疗后骨髓内Ngf、Bdnf基因含量、PACAP蛋白含量均下降,电针治疗均可上调Ngf、Bdnf基因含量及PACAP蛋白含量。3.高剂量PAC1拮抗剂可减弱电针改善顺铂小鼠热痛迟钝,拮抗电针增加顺铂小鼠外周血白细胞、骨髓造血干祖细胞(HSPCs)、多能祖细胞(MPPs)的数量及G2/M增殖期的骨髓细胞数量的作用。电针治疗14天,化疗小鼠热痛潜伏时间明显延长,电针可缩短化疗小鼠热痛潜伏时间,高剂量PAC1拮抗剂可拮抗电针治疗作用。外周血白细胞亚群数量结果发现,化疗后小鼠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下降,电针治疗可提高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量,高剂量PAC1拮抗剂可拮抗电针的治疗作用。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及其亚群数量结果发现,化疗干预后MPPs、CMPs和MEPs数量下降,电针治疗可提高化疗小鼠HSPCs和MPPs的数量,而高、低剂量PAC1拮抗剂使电针上升HSPCs数量的效应消失,高剂量PAC1拮抗剂小鼠MPPs的数量较电针组下降。此外,化疗可导致骨髓G2/M期细胞数量下降,相反,电针治疗可提高G2/M增殖期的细胞数量,高、低剂量PAC1拮抗剂均可拮抗电针治疗作用。4.高剂量PAC1激动剂可改善化疗导致的热痛迟钝,提高外周血白细胞、骨髓造血干祖细胞(HSPCs)、多能祖细胞(MPPs)的数量和G2/M增殖期的骨髓细胞数量。电针治疗第14天,高、低剂量PAC1激动剂可缩短化疗小鼠的热痛潜伏时间。高剂量PAC1激动剂可提高化疗小鼠白细胞数量,对淋巴细胞无改善作用。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及其亚群、细胞周期结果表明,高剂量PAC1激动剂可提高化疗小鼠HSPCs的数量,高、低剂量PAC1激动剂可提高化疗小鼠MPPs和G2/M增殖期的细胞数量。5.电针联合化疗可抑制肺癌小鼠的肿瘤生长,电针治疗可提高肺癌化疗小鼠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骨髓造血干祖细胞(HSPCs)、多能祖细胞(MPPs)、髓系祖细胞(CMPs)和巨核/红系祖细胞(MEPs)的数量,增加骨髓S增殖期的细胞数量。皮下Lewis肺癌荷瘤小鼠肿瘤种植后第14天到第21天,与肿瘤组相比,单纯化疗与电针联合化疗治疗均可抑制肿瘤生长,且这两种干预方式均可降低瘤体重量和瘤体面积。普通血常规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均发现,化疗导致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下降,电针治疗可提高中性粒细胞的数量。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及其亚群、细胞周期结果发现,化疗后小鼠MPPs和GMPs的数量下调,S增殖期的细胞数量下降,电针治疗可提高MPP s、HSPCs、CMPs和MEPs的数量以及S增殖期的细胞数量。电针组小鼠骨髓GMPs数量虽较化疗组小鼠升高60%,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电针可修复化疗损伤的骨髓交感神经,通过PACAP/PAC1受体促进造血干祖细胞增殖,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2.电针可改善肺癌小鼠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和白细胞减少症。
杨鸣[3](2021)在《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巨大疾病负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一系列加强辅助用药管理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的通知出台。由于药品说明书对临床定位不清,循证证据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亟需精准的循证证据支撑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中西药联合应用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普遍的现状,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药联合应用以“增效减毒”。然而对于“增效减毒”的本质仍需要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目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可能与欠缺方法学指导有关,亟待对相关方法学要点和框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明确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定位,以艾迪注射液为例,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证据。在掌握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基础上,初步建立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框架和要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在深入了解辅助用药、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检索国家药监局网站、药智网、米内网等数据库,梳理历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调研用于恶性肿瘤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以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辅助治疗肿瘤的10种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以上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检索时间2020年12月。排除题目摘要明显不符合的研究后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中国知网的检索题录为资料,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呈现;归纳受试人群病种、分期、中医证候、联合用药、对照和结局,以证据图谱展示,明确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系统检索截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中药艾迪注射液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根据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声明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完整性。归纳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对生存率和肿瘤缓解、生活质量、恶性积液、放化疗副作用、免疫功能等结局进行分类综合。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概括性评价,系统收集了近10年PubMed收录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评价方法,提炼其方法学要点,参考各国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指南和相关指导原则、国际临床试验质量与报告规范,结合当前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联合应用的临床实际现状,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框架和方法要点,提出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建议清单。结果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共发现30种曾经或当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其中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包含10个品种。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各类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自2000年后发表数量显着增加,发表高峰在2014-2016年。各品种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中均包含“化疗”,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显示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联合应用,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等病种,以及恶性积液、癌痛、癌性疲乏等肿瘤相关症状体征,文献报告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效应。证据图谱共纳入366项RCT和48项系统评价,217项(59.3%)RCT的干预措施包含复方苦参、参芪扶正和艾迪注射液,118项(32.2%)RCT的研究疾病为肺癌(118,32.2%),其次是结直肠癌(39,10.7%)和胃癌(39,10.7%)。355 项(97.0%)RCT 和所有系统评价都评价的是中药注射剂的加载作用。结局证据图谱显示RCT使用较多的结局包括肿瘤近期疗效指标、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仅艾迪和华蟾素注射液分别有2项RCT在生存期相关的结局中报告了一致的获益。与医保规定相比,证据明显不足的有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吞咽困难、猪苓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与药品说明书相比,缺少相应证型临床证据的是参芪扶正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注射用黄芪多糖。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本研究共纳入了 52项艾迪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肺癌(20,38.5%)、肝癌(10,19.2%)和结直肠癌(7,13.5%)是研究最多的肿瘤类型。14项(26.9%)纳入的RCT受试者为中晚期肿瘤患者。除1项研究之外,其余纳入的系统评价均使用艾迪注射液作为放化疗的加载疗法应用,对比单纯标准治疗(放化疗),显示出对生存率、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的明显获益。此外,联合疗法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然而,仅2项(3.8%)系统评价采用AMSTAR2工具评价的结果为低质量证据,其余为极低质量证据,没有研究完整报告了全部27项条目,9项(17.3%)英文发表的系统评价研究报告了 25-26项。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在概括性评价中纳入了近10年发表的20项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的研究分别为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3,15%)、交叉试验(6,30%)、单臂试验(8,40%)等,涉及心血管疾病(7,35%)、传染性疾病(2,10%)和恶性肿瘤(2,10%)等。研究的草药包括多种草药来源(6,30%)和单一草药提取物(14,70%),联合应用药物为药物代谢酶底物、鸡尾酒药物或在临床实践中与草药干预同时使用的药物。许多研究选择药代动力学结局作为测量终点,而其他研究则使用药效学结局。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提高依从性的策略。其他方法学要点包括:草药质量控制(9,45%),受试者体格检查(16,80%),受试者服用的药物、饮食摄入以及饮酒和吸烟习惯限制(18,90%)等。目前未发现中药注射剂-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借鉴现有研究证据、指南和质量评价与报告规范,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 4点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建议,比较了不同研究设计应用于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优缺点,细化了研究人群特征和样本量计算方法,分别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与指示药物、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提供结局指标选择与测量的建议。最终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评价相关研究的质量评价建议和报告规范建议。结论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中药注射剂多与化疗联合应用,在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病种研究较多,对近期疗效指标、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有较一致的改善作用。《医保目录》中的各品种循证证据、说明书适应症和医保规定之间存在一定证据缺口。艾迪注射液可能对肺癌和肝癌生存期有获益,对大部分肿瘤生活质量和放化疗副作用有改善作用。但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限制了对艾迪注射液证据的解释和基于证据的应用。需要针对更有临床价值的原发性肝癌和肺癌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补充系统评价的原始研究证据。单臂前后对照研究和随机交叉试验是最常使用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在未来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增加对方法学细节的描述。本研究初步梳理完成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要点,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报告建议清单和质量评价建议清单,为未来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程钰[4](2021)在《胡凯文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用药规律及相关机制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挖掘胡凯文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用药经验,并分析核心药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数据挖掘部分收集并整理胡凯文教授自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病例处方,运用Excel 2016、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对符合纳排标准的病历及门诊处方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以总结胡凯文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用药特点,获得核心药组。2、网络药理学分析通过中药数据库及文献补充获得核心药组的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检索疾病数据库获得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的疾病靶点。对疾病-药物交集靶点分别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功能富集分析,以预测核心药组作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靶点、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等分子机制。运用Cytoscape 3.6.0软件将数据可视化绘制蛋白质相互作用靶点图、核心模块图及“药物-疾病-靶点-通路”网络图,并做网络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胡凯文门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处方166份,中药共117种。(2)前十味高频药物分别为熟地黄、当归、甘草、黄芪、茯苓、生姜、竹茹、蜈蚣、蜂房、麦冬。中药四气以温为主;中药五味以甘味药物次数最多,然后是辛味药物;药物归经以入肺、脾、肝为主;最多使用补虚类药物。(3)关联规则获得4个核心药对,分别为“熟地-当归-黄芪”、熟地黄-肉桂-茯苓”、“丁香-全蝎”、“蜂房-蜈蚣”。(4)聚类分析共获得4个新药组,分别为“蜈蚣-蜂房”、“麦冬-芍药”、“茯苓-枳实-竹茹-生姜-天花粉-甘草”、“当归-黄芪-熟地黄-肉桂”。(5)选取“当归-黄芪-熟地-肉桂”药组作进一步网络药理分析。(6)共筛选出药组的42个活性成分和297个潜在靶点,非小细胞肺癌的1584个潜在靶点,疾病-药物交集靶点共143个。(7)药组潜在活性成分:槲皮素、山奈酚、D-丙氨酸、7-O-甲基异马齿苋醇、丁香酚、芒柄花素。(8)药组作用于NSCLC的核心靶点:MAPK1、AKT1、TP53、JUN和TNF。(9)PPI 子网:子网 1 的核心靶点为 E2F1、CDK1、CDK2、CDKN1A、PCNA 和CCNA2。子网 2 的核心靶点为 AKT1、MAPK1、SRC、HSP90AA1、ESR1、MAPK8、RELA 和 EGFR。子网 3 的核心靶点为 IL-6、TNF、IL1B、IL4、CCL2、CXCL8。(10)药组作用于NSCLC的富集结果:信号通路主要是:癌症的途径、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EGFR-TKI耐药和细胞衰老;生物过程主要是:对无机物的反应、对伤害的反应、凋亡信号通路、对脂多糖的反应等;细胞成分主要是:囊腔、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复合物、膜筏、转录因子复合物、细胞外基质等;分子功能主要是:蛋白激酶结合、转录因子结合、蛋白激酶活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蛋白质同源二聚活性等。研究结论胡凯文教授治疗NSCLC经验包括:①肿瘤起病与衰老、代谢紊乱相关,NSCLC的治疗时时围绕“促代谢,抗衰老”的目的;②肿瘤患者体质为全身虚寒,局部实热,阴阳不和,寒热错杂。局部与全身分而论治,全身辨证下以中药内治,注重温补阳气,调补五脏;局部辨证下以外治为主,直截癌肿;③提出肿瘤治疗“归元论”,肿瘤患者全身存在上热下寒,火不归元的证型,治疗当以补益肾中阴阳,引火归元为要;④肿瘤患者气机紊乱,常出现“清浊相干”的状态,治疗当调畅气机,升清降浊,以通为补;⑤肿瘤病机总属气机逆乱,火不归元;治疗原则为调畅气机,引火归元;⑥临床常用方剂包括:越鞠丸合半夏汤加减、温胆汤、加味引火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生脉地黄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梅丸、麦门冬汤及虫类药对等。通过聚类分析获得的药组为“当归-黄芪-熟地-肉桂”,该药组可以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地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发挥疗效,这可能与抑制炎症过程、抑制细胞增殖、调节免疫、逆转多药耐药有关。
张红欣[5](2021)在《半乳糖凝集素-3抑制剂联合PD-L1抗体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其免疫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和其配体(PD-L1)的抗体在肺癌治疗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抑制肿瘤的增长,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但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单纯应用PD-1抗体或者PD-L1抗体,未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原因之一为肺癌细胞表面表达PD-L1,其与机体内PD-1结合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Gal-3)是一种半乳糖苷结合糖蛋白,在细胞内外都存在广泛的表达。研究发现Gal-3能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参与细胞和体液免疫过程,而且在肺癌细胞中高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JAK-STAT分子信号通路是肿瘤细胞内最为重要的分子信号通路之一,参与癌细胞的生长和迁移,STAT3是JAK-STA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成员,异常激活STAT3能够诱导肿瘤细胞PD-L1表达水平的升高,从而诱导免疫抑制。既往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普遍存在乏氧现象,乏氧是诱导肿瘤细胞增殖或者侵袭力增强的一个原因。因此本研究探讨了缺氧环境下是否诱导肺癌细胞表达分泌Gal-3,Gal-3能否通过调节肿瘤细胞内的JAK-STAT分子通路而影响其PD-L1的表达,进而参与免疫抑制过程。继而我们研究了抑制Gal-3能否降低肺癌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从而解除免疫抑制。此外我们也探讨了Gal-3抑制剂是否能够直接作用T细胞的激活过程、改善T细胞功能。最后我们分析了Gal-3抑制剂能否在体内抑制小鼠肺癌移植瘤的生长,是否能够增强PD-L1抗体对小鼠肺癌移植瘤的作用。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半乳糖凝集素-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通过STAT3途径对PD-L1调控作用研究目的:测定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Gal-3的表达水平,探讨在非小细胞肺癌中Gal-3及Gal-3抑制剂对JAK-STAT3分子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对PD-L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源肺腺癌A549细胞系,将其置于缺氧环境,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内Gal-3 m RNA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人源肺腺癌A549细胞Gal-3分泌量。采用不同浓度的Gal-3抑制剂处理体外培养的人源肺腺癌A549细胞72小时,进行MTT染色、酶标仪检测OD值法测定细胞活力,计算确定Gal-3抑制剂的IC50值,用于后续试验。采用Gal-3或者Gal-3抑制剂和人源肺腺癌A549细胞共培养,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方法检测细胞内STAT3分子信号通路的活性,以及PD-L1表达情况。此外采用STAT3的沉默RNA(Si RNA)转染进入人源肺腺癌A549细胞内,抑制STAT3表达,采用免疫蛋白印迹验证抑制效果。并检测阻断STAT3通路活性后,Gal-3是否通过STAT3信号途径调节PD-L1表达。结果:1.缺氧诱导人肺腺癌A549细胞Gal-3的表达和分泌。缺氧组人肺腺癌A549细胞内Gal-3的m RNA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缺氧组细胞内Gal-3的m RNA水平是空白对照组的3.3倍左右(P<0.05)。此外,采用免疫酶联吸附实验方法检测细胞培养基中Gal-3水平,对照组肿瘤细胞培养基中Gal-3水平为(320.67±12.34)pg/ml,而缺氧组细胞培养基中Gal-3水平为(1866.67±32.25)pg/ml,缺氧组肿瘤细胞培养基中Gal-3水平明显升高(P<0.05)。2.检测Gal-3抑制剂对人源肺腺癌A549细胞的IC50。结果显示Gal-3抑制剂对人源肺腺癌A549细胞IC50是1.04μM。3.Gal-3通过STAT3通路调控PD-L1表达。首先根据之前其他的研究结果,确定体外Gal-3处理人源肺腺癌A549细胞的浓度为0.5μg/ml。然后肺癌细胞接受安慰剂、Gal-3、Gal-3抑制剂、STAT3的si RNA处理后,分析细胞STAT3表达及活性和PD-L1表达水平。免疫蛋白印记结果显示;Gal-3组肿瘤细胞STAT3表达水平较对照组虽然没有区别,但Gal-3组人源肺腺癌A549细胞的STAT3磷酸化水平为对照组的189.33%(P<0.01),PD-L1表达水平为对照组的188.36%(P<0.01)。同样,Gal-3抑制剂组肿瘤细胞STAT3表达水平较对照组虽然没有区别,但Gal-3抑制剂组肿瘤细胞STAT3磷酸化水平为对照组的48.72%(P<0.05),PD-L1表达水平为对照组的56.37%(P<0.01)。转染si RNA的人源肺腺癌A549细胞内的STAT3表达,仅为对照组的23%抑制剂处理后与si RNA组的PD-L1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别(P>0.05),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小结:缺氧环境下人源肺腺癌A549细胞Gal-3的表达和分泌水平明显升高。Gal-3能够激活肺癌细胞的STAT3信号途径,从而促进肺癌细胞表达PD-L1。抑制Gal-3表达后肺癌细胞内STAT3活性降低,其表面PD-L1的表达也降低。通过转染si RNA抑制肺癌细胞STAT3基因后,Gal-3失去调节肺癌细胞PD-L1表达的能力。第二部分半乳糖凝集素-3抑制剂对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功能调控研究目的:Gal-3抑制剂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功能的调节及机制。方法:首先采集正常人外周血标本,提取外周血中单核细胞。体外培养人源肺腺癌A549细胞,通过冻融法制作肿瘤细胞抗原。用肿瘤细胞抗原、脂多糖、细胞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刺激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然后采用流式细胞学检测CD8阳性T细胞增殖能力,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此外用肿瘤抗原、Gal-3抑制剂、细胞因子和PD-L1抗体刺激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再将其与人源肺腺癌A549细胞以一定比例共同培养,采用4小时51Cr释放法方法观察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细胞毒性变化,以评估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对人源肺腺癌A549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1.Gal-3抑制剂能够提高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T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法检测结果显示,Gal-3抑制剂组的CD8+细胞毒性T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77.09%VS 10.51%,P<0.05)。2.Gal-3抑制剂能够提高人外周单核细胞分泌炎症因子Gal-3抑制剂组的IFN-γ和TNF-α的水平分别为(1233.00±23.20)pg/ml和(1679.84±40.20)pg/ml,而对照组IFN-γ和TNF-α的水平分别为(782.33±21.20)pg/ml和(1257.47±42.23)pg/ml,Gal-3抑制剂组的IFN-γ和TNF-α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FN-γ两组比较P<0.01,TNF-α两组比较P<0.01)。3.Gal-3抑制剂能够提高人外周单核细胞及PD-L1对人源肺腺癌A549细胞的杀伤效能。结果显示Gal-3抑制剂组人外周单核细胞对人源肺腺癌A549细胞的杀伤效能明显高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同样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证实,PD-L1抗体组较安慰剂组也能明显提高人外周单核细胞对人源肺腺癌A549细胞的杀伤效能(P<0.01)。Gal-3抑制剂和PD-L1抗体联合组人外周单核细胞对人源肺腺癌A549细胞的杀伤效能明显高于Gal-1抑制剂组和PD-L1组(P<0.01)。小结:Gal-3抑制剂能够提高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细胞的活性和功能,以及对肺癌细胞的杀伤能力。而且Gal-3抑制剂能够提高PD-L1抗体介导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对人源肺腺癌A549细胞的体外杀伤能力。第三部分半乳糖凝集素-3抑制剂联合PD-L1抗体体内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目的:检测Gal-3抑制剂对裸鼠人源肺腺癌5549移植瘤的抑制作用,以及Gal-3抑制剂与PD-L1抗体联合应用对裸鼠人源肺腺癌A549移植瘤的抑制效果。方法:采用BALB/C小鼠,用皮下注射方式将人源肺腺癌A549细胞种植于小鼠皮下,待瘤体形成后,经尾静脉向小鼠体内注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再随机分组,包括:Gal-3抑制剂组、PD-L1抗体组、Gal-3抑制剂联合PD-L1抗体、安慰剂组。然后监测小鼠肿瘤生长速度。以安慰剂治疗组为对照,计算各个治疗组中,Gal-3抑制剂或者PD-L1抗体单独治疗对肿瘤生长的抑制率,以及Gal-3抑制剂与PD-L1抗体联合治疗对小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率,然后通过公式计算联合治疗指数,分析联合治疗产生的效应。此外收集小鼠肿瘤组织,称量肿瘤重量。最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小鼠肿瘤组织中CD3和颗粒酶B表达阳性情况,以评估T淋巴细胞的浸润和功能情况。并用ELISA法分析肿瘤组织的IFN-γ及IL-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安慰剂相比,Gal-3抑制剂和PD-L1抗体在单独应用时,均能抑制肿瘤的增殖,Gal-3对肿瘤生长的抑制率为23.94%;PD-L1抗体对肿瘤生长的抑制率为62.02%。而且当Gal-3抑制剂和PD-L1抗体联合应用时,对肿瘤生长的抑制率达到78.17%,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其联合治疗的效应指数为0.21,抑制肿瘤的能力明显优于上述两种药物单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也发现,联合治疗组小鼠的肿瘤组织内CD3阳性的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高于Gal-3抑制剂或者PD-L1抗体单独治疗组。而且联合治疗组肿瘤颗粒酶B阳性的淋巴细胞内的表达也明显高于Gal-3抑制剂或者PD-L1抗体的单独治疗组。ELISA检测发现肿瘤组织中检测Gal-3抑制剂联合PD-L1抗体治疗组肿瘤组织中IFN-γ和IL-2的分泌量明显高于单独应用Gal-3抑制剂或者PD-L1抗体组(P<0.05)。小结:Gal-3抑制剂能够抑制人源肺腺癌A549肿瘤的生长,而且Gal-3抑制剂能够提高肿瘤细胞内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在与PD-L1抗体联合应用后,能够明显提高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的功能,产生抑制肿瘤的协同效应。结论:肺癌细胞能够表达和分泌Gal-3,缺氧环境可促进Gal-3的表达和分泌;Gal-3可通过STAT3信号通路调控肺癌细胞PD-L1的表达,但尚不能完全抑制PD-L1的表达,表明Gal-3可能其它信号通路调节PD-L1的表达;Gal-3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并可增加肿瘤组织中T细胞浸润数量;Gal-3抑制剂和PD-L1抗体有协同抗肿瘤作用;Gal-3抑制剂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其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靶点。
秦德华[6](2021)在《局部晚期肺腺癌放疗靶区设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目前肺癌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首位,其中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放射治疗是中晚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由于晚期肺癌肿瘤靶区体积较大,会导致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特别是对肺、食管放射性损伤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放射性损伤临床上主要通过呼吸门控、图像引导、调整分割剂量等手段来减轻放射性损伤的程度及其由此损伤引起的并发症。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在靶区设置方面也进行了研究,特别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淡化了临床靶区的设置,减小照射野,目的是在保证放射治疗疗效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靶区勾画,来降低放射性损伤及其并发症。本研究主要是对局部晚期肺腺癌放疗靶区设置方面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局部晚期肺腺癌调强放疗靶区的设置,探讨省略临床靶区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放疗科收治的50例局部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常规组,每组各25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调强放射治疗及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同步化疗2周期。研究组: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后直接外扩0.5~1.0cm形成计划靶区体积(PTV),省略临床靶区(CTV)设置。常规组:先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然后外放0.8cm形成临床靶区体积(CTV),再外扩0.5~1.0cm形成计划靶区体积(PTV)。研究组男性、女性的例数分别为14例、11例;年龄在48-76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64.00±7.87)岁;体重在44-75kg范围内,平均体重为(61.88±9.60)kg。临床分期IIIA期、IIIB期、IIIC期依次为9例、10例、6例。常规组男性、女性的例数分别为15例、10例,年龄在50-77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8.96±10.43)岁;体重在46-77kg范围内,平均体重为(66.96±8.94)kg。临床分期IIIA期、IIIB期、IIIC期依次为9例、11例、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分期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放射治疗选择适形调强放疗技术,所有患者体位固定后经增强CT扫描定位,然后将薄层扫描的胸部图像资料传入TPS治疗计划系统中完成图像处理操作。由主管医师进行靶区勾画操作,部分肺不张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参照PET-CT影像资料进行GTV勾画,物理师开具处方剂量,PTV56~66Gy/28~33f/5.6~7.0w,2Gy/f,5次/w,覆盖95%PTV,最后由1名副高以上职称医师审核优化治疗方案后实施放疗。放疗第1周开始同步化疗,方案采用国产培美曲塞500mg/m2联合顺铂75mg/m2,21天1周期,至少2周期。经随访收集资料后,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比分析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局部控制率、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以及毒副反应(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生活质量情况,并采用COX模型分析对疗效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结果1.研究组与常规组有效率(PR+CR)分别为76%、84%(P=0.480),疾病控制率(CR+PR+SD)分别为96%、100%(P=0.3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研究组对比常规组局部控制率(P=0.713)、总生存率(P=0.484)、无远处转移生存率(P=0.731)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卡方检验比较研究组与常规组第1、2年的局部控制率、总生存率以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均未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验证Kaplan-Meier法结果。3.研究组与常规组发生骨髓抑制分别为10例(40%)、8例(32%)(P=0.556),放射食管炎分别为4例(16%)、5例(20%)(P=0.713),两组均未存在统计学差异;放射性肺炎发生分别为2例(8%)、9例(36%)(P=0.017),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4.研究组与常规组放疗后生活质量评分KPS>70分依次为15例(60%)、8例(32%),KPS=60~70分为8例(32%)、11例(44%),KPS<60分为2例(8%)、6例(24%)。对比发现KPS>70分与KPS<60分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4)。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阻塞性肺不张、肺部感染、驱动基因状态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照射剂量、靶区体积均无明显关联(P>0.05)。结论1.局部晚期肺腺癌调强放疗省略临床靶区设置,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未下降,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发生率相当;2.省略临床靶区的设置,可降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赵同德[7](2020)在《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影响化疗方案执行的重要原因,本课题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以气血两虚证的肺癌、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安多霖胶囊、化疗为干预措施,监测化疗后全血细胞计数、气血两虚证积分变化,评价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进一步以环磷酰胺诱导的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通过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小鼠白细胞计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骨髓增生程度、细胞因子表达等变化,探讨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的机制,为推广中成药辅助治疗肿瘤性疾病提供临床及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拟纳入8个中心260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并拟行化疗的患者,按脱落率不超过20%,拟纳入312例,中央随机按2:1的比例进入观察组(芪胶升白胶囊组)及对照组(安多霖胶囊组)。肺癌患者应用含顺铂/卡铂方案,乳腺癌应用含多西他赛/紫杉醇方案。观察组口服芪胶升白胶囊,对照组口服安多霖胶囊,两组患者均口服包装编盲药物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化疗周期(20天)。入组前3天填写一般资料,采集血常规、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指标,化疗第5±1天、10±1天、15±1天、20±1天采集血常规,第20±1天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主要疗效指标分别使用FAS、PPS进行统计,次要疗效指标使用PPS进行统计。课题来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重大新药创制“苗药芪胶升白胶囊再评价研究”(课题编号:2014ZX09301308007)。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ECPJ-BDY-2015-09。主要疗效指标为4级、3/4级、1-4级中性粒细胞(NE)下降发生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白细胞(WBC)及NE最低值、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各访视点WBC、NE变化情况及复常率。根据本次化疗的疗程数、基线WBC计数、患者年龄分别进行分层统计,对影响1-4级NE下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逻辑回归分析。气血两虚证积分量化,对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单项症状改善率、各项症状积分的差值,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2.实验研究:①造模:应用ICR小鼠制备白细胞减少模型。5-6周龄ICR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mg/kg连续给药3天。②分组给药:以白细胞减少模型鼠为研究对象,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将ICR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5雄5雌),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共6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芪胶升白胶囊0.5、1.0、2.0g/Kg,正常中药组为正常小鼠灌胃芪胶升白胶囊1.0g/Kg,模型组及正常空白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17天。各中药组于造模前3天开始灌胃芪胶升白胶囊,除正常两组外,注射环磷酰胺造模。③观察指标:给药第7天开始隔日采集血常规,第17天处死动物,眼眶取血,制备骨髓涂片,称重计算脾指数、胸腺指数,观察骨髓增生程度,ELISA方法检测脾组织IL-2、IL-4、IL-6、GM-CSF以及血清GM-CSF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脾组织GM-CSF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2016年3月-2018年3月共纳入309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的患者。观察组及对照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1)主要疗效指标:全数据集(FAS)287例(观察组192例、对照组95例),符合方案集(PPS)共252例(观察组175例、对照组7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14.6%vs15.5%、31.2%vs 31.7%,73.2%vs 73.5%;在 PPS 中分别为 13.4%vs15.5%、29.4%vs 30.5%,71.9%vs 72.7%,FAS 及 PPS 中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中第1周期化疗的患者,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P<0.05);3/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1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2)次要疗效指标:①WBC、NE的最低值、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②在第2周期化疗的患者中,观察组化疗第5±1天的WBC、NE计数(×109/L)分别为(6.29±1.87)、(4.79±1.9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75±1.08)、(2.26±0.75),(P<0.01);③头晕眼花症状为化疗后1-4级NE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3)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肺癌患者168例(观察组114例,对照组54例),FAS中161例(观察组109例,对照组52例),PPS中138例(观察组98例,对照组40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6.6%vs6.1%、28.8%vs25.7%、65.5%vs 6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5±1天,观察组WBC明显高于对照组。NE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为KPS评分、头晕眼花症状。(4)乳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乳腺癌141例(观察组96例,对照组45例),FAS中126例(观察组83例,对照组43例),PPS中114例(观察组77例,对照组3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24.6%vs28.0%、34.4%vs40.0%、83.3%vs 81.5%,均无明显差异(P>0.05)。NE回升幅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第3周期及以上化疗者更为突出。≥60岁的患者,观察组WBC降低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老年患者获益更明显。(5)中医疗效指标,FAS共309例(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PPS共266例(观察组185例、对照组81例)。芪胶升白胶囊能显着改善气血两虚证,避免药毒损耗气血。①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及各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②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④基线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10分者: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积分回落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指标:共有309例患者进入安全性分析,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①观察组4例患者发生4次,对照组3例患者发生3次,经关联性判定“可能及以上”的人数为0。②HGB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1.0%vs81.2%;PLT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0%vs93.0%,均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研究:成功建立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60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①白细胞计数:中药给药后第7天,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白细胞(×109/L)分别为4.03±0.92、3.48±1.71、3.60±1.34、3.91±1.52、9.96±1.94、11.41±3.63,各组与正常空白组比较差异(P<0.05)。给药第15天,中药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给药第17天,中药中、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0.05)。②骨髓增生程度:以正常空白组为参照,模型组增生程度明显减低,高剂量组骨髓增生程度已接近正常。③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高于模型组(P<0.05)。④脾组织IL-2、IL-4:模型组IL-2、IL-4含量均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IL-2、IL-4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⑤脾组织GM-CSF含量:模型组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GM-CSF含量(ng/L)分别为0.99±0.14、0.81±0.11,均明显高于模型组0.33±0.05(P<0.01)。Western blot检测中、高剂量组GM-CS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⑥血清GM-CSF含量:模型组血清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1);中药低、中、高剂量组 GM-CSF 含量(ng/L)分别为 358.75±20.02、350.19±28.28、323.60±34.44,均高于模型组 290.02±43.74(P<0.05)。结论芪胶升白胶囊能有效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改善气血两虚证,通过调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提高造血功能,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复常。
孟子琦[8](2020)在《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在世界范围内,肝癌、胰腺癌、肺癌高居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前列,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药注射剂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多功能的特点,导致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楚,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严重影响了国际化的进程。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散结止痛的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然而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伴随着生物信息学的迅猛发展,新理念、新思路不断涌现,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的结合成为提高中医药研究水平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整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探究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确认肝癌、胰腺癌中的关键基因。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筛选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并进行网络构建,从系统层面揭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复杂机制。研究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肝癌关键基因研究中,从GEO数据库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使用limma包进行差异表达分析,之后采用RobustRankAggreg包对数据集进行整合分析,筛选出共同被确认为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STRING获取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信息,导入Cytoscape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使用MCODE进行模块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KM plotter、GEPIA进行生存分析、表达水平分析和关联性分析。在胰腺癌关键基因研究中,从TCGA数据库下载转录组测序数据和患者的临床信息,利用WGCNA包构建共表达网络、识别基因模块并与临床信息相关联。通过Cytoscape对模块进行可视化,并使用CytoHubba确定关键基因。通过clusterProfiler包进行GO富集分析,并通过DAVID进行KGEE通路富集分析。采用survival包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随后根据单因素的P值筛选基因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生存相关的线性风险评估模型,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高、低风险组样本的总体生存率差异情况。采用survivalROC包绘制ROC曲线,评价预后模型的预测准确性。2.网络药理学分析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通过 STITCH、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TCMSP 获取化学成分的靶点。通过TTD、GEO、TCGA获得肝细胞癌相关基因。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化合物-肝细胞癌靶点网络”、“药物-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对网络的关键拓扑参数进行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KM plotter、GEPIA进行生存分析和关联性分析。利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模拟。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胰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通过 STITCH、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TCMSP 获取化学成分的靶点。通过合并TTD、TCGA以及WGCNA筛选出的关键基因得到胰腺癌相关基因。随后通过STRING获取蛋白互作信息。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化合物靶点-胰腺癌靶点蛋白互作网络”、“药物-化合物-蛋白互作靶点-通路网络”,并使用MCODE对网络进行模块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模拟。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通过STITCH、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获取化学成分的靶点,通过TTD、OMIM获得肺癌相关基因。随后通过STRING获取蛋白互作信息。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肺癌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化合物-肺癌靶点网络”、“药物-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对网络的关键拓扑参数进行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通过systemsDock进行分子对接模拟。研究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对13个肝细胞癌基因芯片数据集进行整合分析,得到380个差异基因,包括293个下调基因和87个上调基因。通过蛋白互作网络与模块分析得到1 1个关键基因(CDK1、CCNB2、CDC20、CCNB1、TOP2A、CCNA2、MELK、PBK、TPX2、KIF20A、AURKA)和2个重要模块。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与代谢相关通路有关,关键基因和模块1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生存分析发现关键基因均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表达水平分析表明关键基因均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关联性分析表明CDK1的表达与其他关键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对TCGA胰腺癌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筛选,共得到177个样本和5000个基因用于WGCNA分析,并得到11个基因模块。通过肿瘤分级、肿瘤分期和患者的生存状态最终筛选出黑色模块和蓝色模块作进一步研究。GO富集分析显示黑色模块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蓝色模块与肿瘤的分化、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黑色模块中的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等通路上。蓝色模块中的基因主要富集在粘蛋白型O-聚糖的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ECM-受体相互作用、紧密连接等通路上。通过网络分析,分别筛选出黑色模块和蓝色模块中的5个关键基因(NCAPG、BUB1、CDK1、TPX2、DLGAP5;INAVA、MST1R、TMPRSS4、TMEM92、SFN),且这些基因均在胰腺癌中高表达。生存分析得到5个基因构建预后模型,其中TSPOAP1与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呈正相关,ADGRG6、GPR87、FAM111B、MMP28与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2.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网络分析,筛选出6个关键靶点(BCHE、SRD5A2、EPHX2、ADH1C、ADH1A、CDK1),其中 CDK1 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其余5个均为低表达。GO富集分析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调控的与肝细胞癌有关的靶点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凋亡过程调控、代谢过程等生物过程中。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这些靶点主要与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花生四烯酸代谢等通路有关。此外,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SRD5A2、EPHX2、ADH1C、ADH1A的表达与CDK1的表达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生存分析结果表明,CDK1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SRD5A2、EPHX2、ADH1C、ADH1A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正相关。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胰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网络分析与模块分析,筛选出6个关键靶点(AKT1、MAPK1、MAPK3、EGFR、CDK1、JAK1)和3个重要模块。GO富集分析显示,3个重要模块主要与细胞周期、细胞增殖、JAK-STAT级联、MAPK级联、磷酸化,凋亡过程调控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3个重要模块显着富集在细胞周期、Erb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等通路上。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网络分析,筛选出8个关键靶点(CHRNA3、DRD2、PRKCA、CDK1、CDK2、CHRNA5、MMP1、MMP9)。GO 富集分析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调控的与肺癌有关的靶点显着富集在有丝分裂细胞周期G1/S转换、蛋白质磷酸化、ERK1和ERK2级联的调控、激酶活性等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中。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这些靶点主要参与癌症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PI3K-Akt信号通路、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等通路。研究结论本研究综合运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系统层面揭示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初步阐释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协同调控多个关键靶点和通路有关。本研究可为中药注射剂治疗不同类型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线索和思路,为进一步开展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基础实验研究以及促进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瞿静[9](2020)在《肺癌靶向性丝素/ING4-IL-24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复合物》文中认为肺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恶性肿瘤的基因疗法因具有针对性强、毒副作用小、疗效好等优势而备受关注。生长抑制因子4(ING4)和白细胞介素-24(IL-24)基因能分别从细胞内、外两条途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腺病毒作为基因传递载体能够高效地传递和表达目的基因,但因存在免疫原性风险、高滴度时的细胞毒性、对固有受体细胞的趋向性等不足,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柞蚕丝素蛋白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低免疫原性,并且包含的大量极性氨基酸残基赋予其丰富的化学反应活性和修饰位点。为了进一步提高腺病毒作为ING4-IL-24双基因传递载体的感染效率,以减少其有效使用滴度,降低其毒副作用,同时为了保护腺病毒免受腺病毒血清抗体的中和,本课题研制一种新型的肺癌靶向性的阳离子化柞蚕丝素/ING4-IL-24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复合物。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研究该复合物对肺癌细胞的靶向感染作用、抑制生长作用、促进凋亡作用,以及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性。以期使用较低滴度的腺病毒,达到有效的抑制肺癌效果,避免使用高滴度腺病毒的潜在毒副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采用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对柞蚕丝素蛋白进行阳离子化改性,并在丝素蛋白的侧链接枝肺癌细胞特异性寡肽C9(CSNIDARAC),用此肺癌细胞靶向的阳离子化柞蚕丝素包被ING4-IL-24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获得肺癌靶向性丝素/ING4-IL-24双基因共表达复合物。体外研究复合物对肺癌细胞H460的靶向作用、感染效率、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体内研究复合物对小鼠H460肺癌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及抑癌机制,同时通过体外、体内实验,分析和评价复合物对正常细胞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和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首先,构建ING4-IL-24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载体。将ING4-IL-24双基因共表达转移质粒与腺病毒骨架质粒同源重组后感染人胚肾细胞QBI-293A,多次扩增后获得ING4-IL-24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Ad)。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测试结果表明,腺病毒能介导外源性的ING4和IL-24基因在人胚肾细胞QBI-293A细胞中表达。其次,在碳二亚胺的介导下,使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PEI)的氨基与柞蚕丝素蛋白(ASF)的羧基偶联后生成酰胺键,获得阳离子化柞蚕丝素蛋白(CASF)。当参加反应的PEI占柞蚕丝素的质量百分比为4%时,改性后柞蚕丝素蛋白的表面Zeta电位达到+12.03 mV,接枝效率约为86.34%。接着,以3-(2-吡啶二硫)丙酸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作为交联剂,将肺癌细胞特异性寡肽C9以二硫键的形式接枝到阳离子化柞蚕丝素蛋白的侧链,制得肺癌细胞靶向性柞蚕丝素蛋白(CASF-C9),实验结果表明,CASF-C9的表面Zeta电位较CASF有所下降。为了初步评价CASF-C9装载基因的能力及其生物学效应,先用CASF-C9包装质粒DNA(pDNA),制备不同质量比的CASF-C9/pDNA复合物。实验结果显示,CASF-C9与pDNA质量比为64/2、128/2、256/2时,能够完全包裹住质粒DNA。CASF-C9/pDNA复合物转染肺癌细胞H460后表达绿色荧光的细胞数量和转染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CASF/pDNA复合物,并且接枝寡肽C9的量越高,表达荧光的细胞数量和基因转染效率越高,CASF-C9/pDNA复合物对H46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也更显着。在此基础上,用CASF-C9依靠静电吸附作用包被腺病毒载体,制备肺癌靶向性丝素/ING4-IL-24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复合物CASF-C9/Ad。从形貌、表面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的检测结果可知,复合物呈球形或类球形颗粒,其表面Zeta电位和粒径均随着包覆于腺病毒表面的CASF-C9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对CASF-C9进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研究短肽C9对肺癌细胞H460的靶向识别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接枝短肽C9的CASF-C9及复合物CASF-C9/Ad均能特异性识别并粘附至肺癌细胞H460的表面,提示复合物CASF-C9/Ad具有肺癌细胞靶向性,具有以较低滴度的复合物达到有效感染肺癌细胞的潜力。进一步,用CASF-C9/Ad复合物体外分别感染肺癌细胞H460和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检测荧光表达和感染效率。研究结果表明,H460细胞和HUVEC细胞感染复合物CASF-C9/Ad后的荧光表达强度和感染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裸Ad。H460细胞感染复合物CASF-C9/Ad后的生长受到了明显的抑制,细胞存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裸Ad和CASF/Ad复合物。复合物CASF-C9/Ad中的目的基因ING4和IL-24均能在肺癌细胞H460中有效表达并诱导细胞凋亡。感染复合物CASF-C9/Ad的H460细胞凋亡率显着高于对照组裸Ad和CASF/Ad复合物。而与H460细胞完全不同,HUVEC细胞感染CASF-C9/Ad复合物后,其细胞形态和细胞增殖活力均未受到明显的影响。证明CASF-C9/Ad复合物对肺癌细胞具有明显的靶向性和抑制增殖、促进凋亡效应,而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毒性。最后,用ING4-IL-24双基因共表达CASF-C9/Ad复合物体内治疗小鼠H460肺癌移植瘤。肺癌移植瘤的体积变化、肿瘤重量、抑瘤率的检测结果证明,CASF-C9/Ad能显着抑制肺癌移植瘤的生长,抑瘤率显着高于对照组裸Ad和CASF/Ad复合物。经复合物CASF-C9/Ad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出现大片坏死灶,肿瘤细胞崩解、胞核染色消失,肿瘤细胞发生肿胀,呈空泡化结构,细胞膜出现连续性破坏。经复合物CASF-C9/Ad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坏死程度较对照组裸Ad和CASF/Ad复合物更显着。双基因共表达复合物CASF-C9/Ad能够将目的基因ING4和IL-24高效递送至肺癌细胞,通过下调Ki 67、Bcl-2的表达抑制肺癌细胞增殖;通过上调C Caspase-3、Bax的表达促进肺癌细胞凋亡;通过下调VEGF、CD31的表达阻断肿瘤血管新生,多途径实现对小鼠H460肺癌移植瘤的抑瘤效应。本文将肺癌细胞特异性的寡肽CSNIDARAC接枝到柞蚕丝素蛋白侧链,构建能靶向识别和感染肺癌细胞的阳离子化柞蚕丝素蛋白/ING4-IL-24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复合物CASF-C9/Ad。该复合物不仅能靶向、高效地将目的基因递送至肺癌细胞,减少腺病毒的有效使用滴度;也能屏蔽腺病毒与宿主的直接作用,保护腺病毒免受血清抗体的中和,降低腺病毒的免疫原性风险;同时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毒性。动物实验证明,复合物CASF-C9/Ad通过抑制肺癌细胞增殖、促进肺癌细胞凋亡、阻断肿瘤血管新生等多种途径实现抑瘤效应。
钟爽[10](2020)在《益气解毒法联合术后辅助TP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气虚毒郁证)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基于导师王飞教授中医益气解毒理论所创立益气解毒方,联合术后辅助TP化疗方案(顺铂+紫杉醇)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气虚毒郁证),观察此法对该病临床症状以及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中医药辅助术后化疗的临床复合治疗方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参考依据。方法在住院病房收集共计65例术后需行TP辅助化疗方案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根据病人就诊顺序编号利用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益气解毒方联合TP方案化疗)及对照组(单纯TP方案化疗),每次化疗周期为21天,首次化疗治疗期即开始服用益气解毒方,4个周期化疗结束后观察一次,总观察周期为4个周期,于第12个月随访生存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指标、生活质量、中医症状改善、1年生存期,以评价益气解毒方的疗效。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以评控用药安全。结果1.两组患者资料在年龄、性别、有无吸烟史、肿瘤分期、病理类型、KPS评分、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2.在肿瘤标志物指标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3.1年生存率:治疗组和对照组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4.在中医症候积分、KP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5.在以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为代表的化疗药物毒副反应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且治疗组出现的不良反应例数低于对照组。结论益气解毒方在术后单纯TP化疗方案的基础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气虚毒郁型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能针对化疗骨髓抑制、肝肾功损害等副反应起到一定的抑制趋势,安全性能良好,在临床中具备推广价值。
二、瑞白在肺癌化疗中对白细胞保护作用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瑞白在肺癌化疗中对白细胞保护作用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扶元升白方减轻聚乙二醇化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在肺癌化疗二级预防用药中不良反应及增强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用药 |
2.3 观察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病例资料及临床特点 |
2 一般资料分析 |
3 治疗后两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对比 |
3.1 治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 |
3.2 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急性和亚急性毒副反应分度比较 |
3.3 治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比较 |
4 治疗后两组白细胞的比较 |
4.1 治疗后两组白细胞计数比较 |
4.2 治疗后两组白细胞急性和亚急性毒副反应分度比较 |
5 治疗后两组血小板比较 |
5.1 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对比 |
5.2 两组血小板急性和亚急性毒副反应分度对比 |
6 化疗后调查问卷的对比 |
7 化疗前后肝、肾功的对比 |
讨论 |
1 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的西医治疗现状 |
2 扶元生白方减轻聚乙二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不良反应,增强疗效的理论基础 |
2.1 以“健脾益肾,化痰散结”为法组方原则的依据 |
2.2 减毒机制简析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影响 |
3.2 对化疗后消化道反应、骨骼肌疼痛等不良反应的影响 |
3.3 对肝肾功的安全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2)PACAP/PAC1受体介导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内容一 PACAP/PAC1 受体介导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机制研究 |
实验一 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的治疗效应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实验二 电针促进顺铂小鼠骨髓交感神经修复和PACAP分泌的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实验三 PACAP/PAC1 受体介导电针改善顺铂致白细胞减少症小鼠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实验四 外源性PAC1 激动剂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研究内容二 电针改善顺铂致肺癌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效应研究 |
实验五 电针改善顺铂致肺癌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效应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1 从中医理论角度论述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与外周神经损伤的关系 |
2 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效应研究探讨 |
3 PACAP/PAC1 受体介导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机制探讨 |
4 局限性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针灸对肿瘤化疗的减毒增效作用及神经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
1 针灸对肿瘤化疗的减毒作用及潜在的神经调节机制探讨 |
2 针灸对肿瘤化疗的增效作用及潜在的神经调节机制探讨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
1.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和发展 |
2. 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
3. 循证研究助力科学决策 |
4. 具有较强科技竞争力的肿瘤用药中药注射剂品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国内外进展 |
1. 前言 |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3.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 |
4. 有望应用于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新方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 |
研究一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证据综合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
研究3-1 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评价方法:对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的概括性评价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3-2 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初探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胡凯文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用药规律及相关机制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中医药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胡凯文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用药特点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核心药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个人简介 |
(5)半乳糖凝集素-3抑制剂联合PD-L1抗体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其免疫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半乳糖凝集素-3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通过STAT3 途径对PD-L1 调控作用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半乳糖凝集素 3 抑制剂对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功能调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半乳糖凝集素-3 抑制剂联合PD-L1 抗体体内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PD-1 /PD-L1 抗体联合其它抗肿瘤药物治疗癌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局部晚期肺腺癌放疗靶区设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小细胞肺癌放疗靶区及PET/CT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1 肺癌及乳腺癌常用化疗药物的血液学毒性 |
2 常用化疗方案的血液学毒性 |
3 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
1 单味中药 |
2 中药药对 |
3 经典组方 |
4 自拟组方的临床研究 |
5 中成药 |
6 中药注射制剂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 |
研究方案及内容 |
研究结果 |
1 入组情况及病例分布 |
2 人口学资料与基线资料 |
3 疗效指标 |
4 分病种统计-肺癌 |
5 分病种统计-乳腺癌 |
6 中医疗效指标 |
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改进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综述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
一、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肝癌关键基因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二、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三、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胰腺癌关键基因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四、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胰腺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五、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结语 |
1 研究成果 |
2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肺癌靶向性丝素/ING4-IL-24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复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肺癌抑制基因 |
1.2 ING4及IL-24基因的抑癌作用 |
1.2.1 ING4基因 |
1.2.2 IL-24基因 |
1.2.3 ING4及IL-24双基因协同作用 |
1.3 ING4及IL-24基因的传递载体 |
1.4 腺病毒载体 |
1.4.1 腺病毒性质 |
1.4.2 腺病毒载体的修饰 |
1.5 柞蚕丝素蛋白 |
1.5.1 柞蚕丝素蛋白的性质 |
1.5.2 柞蚕丝素蛋白应用于基因传递载体 |
1.5.3 柞蚕丝素蛋白的阳离子化修饰 |
1.6 肺癌细胞的靶向配体 |
1.6.1 靶向分子 |
1.6.2 靶向肽 |
1.7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ING4-IL-24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的构建及鉴定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溶液、卡那板及凝胶的配制 |
2.2.2 双基因重组转移质粒的扩增 |
2.2.3 双基因重组转移质粒的PCR鉴定 |
2.2.4 同源重组腺病毒质粒的构建 |
2.2.5 双基因共表达同源重组腺病毒的包装和扩增 |
2.2.6 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的效价 |
2.2.7 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中ING4基因的表达 |
2.2.8 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中IL-24基因的表达 |
2.2.9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双基因共表达质粒的鉴定 |
2.3.2 同源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和鉴定 |
2.3.3 腺病毒的包装和扩增 |
2.3.4 鉴定同源重组腺病毒中双基因的表达 |
2.4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柞蚕丝素蛋白的阳离子化改性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溶液的配制 |
3.2.2 柞蚕生丝脱胶 |
3.2.3 柞蚕丝素溶解 |
3.2.4 柞蚕溶液浓度测定 |
3.2.5 PEI改性柞蚕丝素蛋白 |
3.2.6 CASF的表面Zeta电位 |
3.2.7 CASF的核磁共振氢谱 |
3.2.8 CASF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 |
3.2.9 CASF的红外吸收光谱 |
3.2.10 Cu~(2+)滴定法测定PEI接枝效率 |
3.2.11 CASF溶液粘度 |
3.2.12 CASF的圆二色光谱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EI改性柞蚕丝素蛋白的反应过程 |
3.3.2 CASF的表面Zeta电位 |
3.3.3 CASF的核磁共振氢谱 |
3.3.4 CASF的红外吸收光谱 |
3.3.5 CASF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 |
3.3.6 PEI接枝柞蚕丝素蛋白的效率 |
3.3.7 CASF溶液粘度 |
3.3.8 CASF的二级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阳离子化柞蚕丝素蛋白的肺癌靶向肽修饰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柞蚕丝脱胶、溶解、浓度测定、阳离子化改性 |
4.2.2 靶向肽C_9修饰阳离子化柞蚕丝素蛋白 |
4.2.3 CASF-C_9的表面Zeta电位测定 |
4.2.4 CASF-C_9的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
4.2.5 CASF-C_9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
4.2.6 CASF-C_9的红外吸收光谱测试 |
4.2.7 CASF-C_9的能谱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寡肽C_9修饰阳离子化柞蚕丝素蛋白 |
4.3.2 CASF-C_9的表面Zeta电位 |
4.3.3 CASF-C_9的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 |
4.3.4 CASF-C_9的核磁共振氢谱 |
4.3.5 CASF-C_9的红外吸收光谱 |
4.3.6 CASF-C_9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ASF-C_9/pDNA复合物对肺癌细胞的靶向生物学效应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琼脂糖凝胶的配制 |
5.2.2 质粒的摇菌、抽提及浓度测定 |
5.2.3 CASF-C_9/pDNA复合物的制备 |
5.2.4 CASF-C_9/pDNA复合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5.2.5 CASF-C_9/pDNA复合物的表面Zeta电位 |
5.2.6 CASF-C_9/pDNA复合物的形貌及粒径 |
5.2.7 CASF-C_9/pDNA复合物转染细胞的绿色荧光表达 |
5.2.8 CASF-C_9/pDNA复合物的转染效率 |
5.2.9 CASF-C_9/pDNA复合物转染细胞的存活率 |
5.2.10 数据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CASF-C_9/pDNA复合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5.3.2 CASF-C_9/pDNA复合物的表面Zeta电位 |
5.3.3 CASF-C_9/pDNA复合物的形貌及粒径 |
5.3.4 CASF-C_9/pDNA复合物转染细胞的荧光表达 |
5.3.5 CASF-C_9/pDNA复合物的转染效率 |
5.3.6 CASF-C_9/pDNA复合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5.3.7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CASF-C_9/Ad复合物的制备及其体外生物学效应 |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柞蚕丝的脱胶、溶解、浓度测定、阳离子化改性 |
6.2.2 靶向肽修饰阳离子化柞蚕丝素蛋白 |
6.2.3 材料与腺病毒的荧光标记 |
6.2.4 不同感染复数的腺病毒体外感染细胞 |
6.2.5 CASF-C_9/Ad复合物的制备 |
6.2.6 CASF-C_9/Ad复合物的表面Zeta电位 |
6.2.7 CASF-C_9/Ad复合物的形貌及粒径 |
6.2.8 CASF-C_9/Ad复合物的靶向作用 |
6.2.9 CASF-C_9/Ad复合物感染细胞的绿色荧光表达 |
6.2.10 CASF-C_9/Ad复合物感染细胞的效率 |
6.2.11 CASF-C_9/Ad复合物中ING4基因在H460细胞中的表达 |
6.2.12 CASF-C_9/Ad复合物中IL-24基因在H460细胞中的表达 |
6.2.13 CASF-C_9/Ad复合物感染细胞后的存活率 |
6.2.14 CASF-C_9/Ad复合物诱导肺癌细胞凋亡 |
6.2.15 数据统计分析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不同感染复数的裸腺病毒体外感染细胞 |
6.3.2 CASF-C_9/Ad复合物的表面Zeta电位 |
6.3.3 CASF-C_9/Ad复合物的形貌及粒径 |
6.3.4 CASF-C_9/Ad复合物与细胞共作用 |
6.3.5 CASF-C_9/Ad复合物感染细胞的绿色荧光表达 |
6.3.6 CASF-C_9/Ad复合物感染细胞的效率 |
6.3.7 CASF-C_9/Ad复合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6.3.8 CASF-C_9/Ad复合物中外源性双基因在H460细胞中的表达 |
6.3.9 CASF-C_9/Ad复合物诱导肺癌细胞H460凋亡 |
6.3.10 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CASF-C_9/Ad复合物抑制肺癌移植瘤生长的动物实验 |
7.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7.1.1 实验材料 |
7.1.2 实验仪器 |
7.2 实验方法 |
7.2.1 柞蚕丝的脱胶、溶解、浓度测定、阳离子化改性 |
7.2.2 靶向肽修饰阳离子化柞蚕丝素蛋白 |
7.2.3 CASF-C9/Ad复合物的制备 |
7.2.4 荷瘤小鼠致瘤所需H460细胞数量试验 |
7.2.5 建立小鼠H460肺癌移植瘤 |
7.2.6 CASF-C9/Ad复合物治疗肺癌移植瘤 |
7.2.7 免疫组化检测 |
7.2.8 数据统计分析 |
7.3 实验结果 |
7.3.1 小鼠移植瘤的致瘤细胞数量 |
7.3.2 CASF-C9/Ad复合物的抑瘤作用 |
7.3.3 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 |
7.3.4 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相关因子的表达 |
7.3.5 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8.1 全文结论 |
8.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8.3 后续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
致谢 |
(10)益气解毒法联合术后辅助TP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气虚毒郁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肺癌病名溯源 |
2.肺癌病因病机研究 |
2.1 邪毒侵肺 |
2.2 正虚体弱 |
2.3 虚实夹杂 |
3 中西医治疗肺癌研究现状 |
3.1 中医治疗 |
3.1.1 扶益正气 |
3.1.2 祛除邪毒 |
3.2 西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中西医诊断及辨证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脱落剔除病例处理 |
3 研究方法 |
3.1 样本量估计 |
3.2 设计路线 |
3.3 病例分组 |
3.4 治疗方案 |
3.4.1 益气解毒方组方 |
3.5 观察指标 |
3.5.1 一般性指标 |
3.5.2 疗效性指标 |
3.5.3 安全性指标 |
3.6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完成情况 |
4.2 一般基础资料比较 |
4.2.1 年龄 |
4.2.2 性别 |
4.2.3 吸烟情况 |
4.2.4 临床分期 |
4.2.5 病理类型 |
4.3 治疗效果比较 |
4.3.1 肿瘤标志物比较 |
4.3.2 中医临床症状比较 |
4.3.3 KPS评分比较 |
4.3.4 生活质量评分EORTC的 QLQ—C3O、QLQ-C13 比较 |
4.3.5 血常规指标比较 |
4.3.6 肝肾功比较 |
4.3.7 一年生存率比较: |
5 讨论 |
5.1 关于气虚毒郁型非小细胞肺癌的探讨 |
5.2 益气解毒法在术后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 |
5.3 益气解毒汤的组方依据及方义分析 |
5.4 试验结果探讨 |
5.4.1 益气解毒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探讨 |
5.4.2 安全性评价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浅析非小细胞肺癌的西医认识及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件1 随机数字表 |
附件2 中医证型诊断量化标准 |
附件3 KARNOFSKY(KPS)评分表 |
附件4 EORTCQLQ—C3O(V3.O)评分表 |
附件5 EORTCQLQ-C13 评分表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瑞白在肺癌化疗中对白细胞保护作用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扶元升白方减轻聚乙二醇化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在肺癌化疗二级预防用药中不良反应及增强疗效的临床研究[D]. 范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PACAP/PAC1受体介导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机制研究[D]. 黄锦.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D]. 杨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胡凯文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用药规律及相关机制预测研究[D]. 程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半乳糖凝集素-3抑制剂联合PD-L1抗体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其免疫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D]. 张红欣.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局部晚期肺腺癌放疗靶区设置的研究[D]. 秦德华.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7]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D]. 赵同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D]. 孟子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肺癌靶向性丝素/ING4-IL-24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复合物[D]. 瞿静. 苏州大学, 2020(06)
- [10]益气解毒法联合术后辅助TP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气虚毒郁证)的疗效观察[D]. 钟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