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羟基肉桂酸论文-罗镭,邵喜英

二羟基肉桂酸论文-罗镭,邵喜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羟基肉桂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川芎,1-(3',4',-二羟基肉桂酰基)环戊烷-2,3-二醇,结构鉴定,高效液相色谱

二羟基肉桂酸论文文献综述

罗镭,邵喜英[1](2018)在《川芎中1-(3',4'-二羟基肉桂酰基)环戊烷-2,3-二醇分离鉴定及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鉴定川芎中指标性成分1-(3',4'-二羟基肉桂酰基)环戊烷-2,3-二醇(DC),并建立其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色谱和光谱技术首次从川芎中分离得到DC,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川芎中DC进行定量分析,Inertsil ODS-3 C18柱(250 mm×4. 6 mm,5μm),流动相:乙腈-0. 05%叁氟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25 nm,柱温为30℃。结果:DC的定量测定在0. 023 36~1. 168 0μg(r=1. 000 0)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 84%,RSD=1. 45%。结论:该分离方法得到的DC纯度高,可作为含量测定用对照品。建立的定量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为川芎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期刊2018年09期)

邢艳玲[2](2016)在《嘧啶酮—羟基肉桂酸杂合体分子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先导化合物及天然产物进行合理的结构修饰和改造是发现新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嘧啶酮和肉桂酸是两类非常重要的活性化合物。嘧啶酮(Pyrimidinone)及其衍生物具有广泛的生理和药理活性,在医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肉桂酸是一种天然活性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肉桂酸衍生物因广泛的生理活性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为了得到具有更好药理活性的药用分子,杂合体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此,本文以嘧啶酮为先导化合物,引入天然抗氧化剂羟基肉桂酸,设计合成一系列不同取代基的嘧啶酮-羟基肉桂酸杂合体药物分子,并研究其生物抗氧化活性,探讨构效关系。具体内容如下:1、本文通过Biginelli反应,以芳香醛、尿素或硫脲以及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取代基的嘧啶酮-肉桂酸杂合体分子。该方法操作简便、易于分离、具有高的原子经济性、可以在无溶剂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完成,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并且得到较高的产率。2、通过清除1,1-二苯基-2-叁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氢转移能力)和高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给电子能力)等方法研究了嘧啶酮-肉桂酸杂合分子的抗氧化活性和构效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此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较好,其活性明显受苯环上取代基的类型及氧化底物的影响。其中化合物中起主要作用的官能团是肉桂酸骨架苯环上的羟基。3、通过荧光光谱法分别对一系列杂合体化合物与小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与BSA都有很好的结合能力,且苯环上取代基的不同对其结合能力的影响不明显。4、由姜黄素和硫脲两组分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嘧啶硫酮化合物。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是在环境友好、无毒、无污染的条件下完成的。通过清除DPPH自由基(氢转移能力),高铁还原(给电子能力)(FRAP)和荧光猝灭的方法分别研究了该化合物和姜黄素的抗氧化活性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高的抗氧化活性,而且能够与BSA很好的结合。(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杨采风[3](2016)在《壳聚糖羟基肉桂酸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壳聚糖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能力、生物相容性、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然而,壳聚糖分子内和分子间存在大量的氢键,使之只溶于部分稀酸,在很多领域的应用都受到了限制。近年来,酶法因具有催化选择性高、反应速率快和副产物少等优点,在改性壳聚糖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因此,本文利用酶法合成出新颖的壳聚糖羟基肉桂酸衍生物,并研究其对青枯菌的抑制效果和桑椹的保鲜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漆酶为催化剂,选取咖啡酸、阿魏酸、肉桂酸、对香豆酸和绿原酸等酚酸类物质对壳聚糖进行改性,合成出新颖的壳聚糖羟基肉桂酸衍生物并研究其对青枯菌的抑制效果。壳聚糖衍生物在1700 cm-1和1670 cm-1处分别出现酯键和酰胺键吸收峰,且晶体衍射峰强度和最大失重温度与壳聚糖相比都明显减弱;壳聚糖咖啡酸衍生物对桑青枯菌的半抑制浓度值为壳聚糖的2/5,壳聚糖衍生物对马铃薯青枯菌的半抑制浓度值为壳聚糖的1/10。表明壳聚糖衍生物的抑菌活性较壳聚糖相比显着提高。首次利用qPCR法检测壳聚糖羟基肉桂酸衍生物对桑青枯菌的抑制效果。当菌液浓度在104~108 CFU/mL范围内与Ct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3.193x+44.44(R2=0.9998);壳聚糖衍生物浓度为2.0 mg/mL时,RS-5菌液浓度减少了70%以上。表明qPCR法可以从菌液浓度上很直观地反映出壳聚糖羟基肉桂酸衍生物对桑青枯菌的抑制效果。首次采用壳聚糖咖啡酸衍生物处理桑椹,可以延长桑椹货架期并提高其品质。壳聚糖与咖啡酸的混合物溶液、壳聚糖咖啡酸衍生物的共毒因子分别为12.91和52.99,表明壳聚糖与咖啡酸的混合物溶液对桑椹保鲜具有相加作用,壳聚糖咖啡酸衍生物对桑椹保鲜具有协同作用;储藏18天时,对照组桑椹的腐烂率为97.67%,而壳聚糖咖啡酸衍生物试验组仅为37.67%;壳聚糖咖啡酸衍生物可以显着减缓桑椹主要活性成分的流失。表明壳聚糖咖啡酸衍生物是一种新型的保鲜剂。综上,本文成功合成了五种新颖的壳聚糖羟基肉桂酸衍生物,并研究了其对青枯菌的抑制效果和桑椹的保鲜效果,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地检测壳聚糖羟基肉桂酸衍生物对桑青枯菌的抑制效果的方法,为青枯病的防治和桑椹的保鲜提供了潜在的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6-04-25)

董宏然,杨健,黄璐琦,贾景明,唐金富[4](2015)在《菘蓝莽草酸羟基肉桂酸酰转移酶IiHCT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菘蓝转录组数据,克隆了菘蓝莽草酸羟基肉桂酸酰转移酶Ii HCT的全长c DNA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Ii HCT基因的表达模式。Ii HCT ORF为1 290 bp,编码430个氨基酸,等电点为5.77,相对分子质量为47.68 k Da。Ii HCT主要在菘蓝茎中表达,幼根、叶、花蕾中几乎不表达。同时发现离体菘蓝毛状根中可以检测到Ii HCT的表达,外源茉莉酸甲酯(Me JA)处理后,Ii HCT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在4 h达到原先的4.3倍。研究首次从菘蓝中克隆得到HCT基因,为进一步解析菘蓝苯丙素类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5年21期)

王晟,肖朝辉,国新华[5](2015)在《α-氰基-4-羟基肉桂酸正丙酯作为基质测定疏水性多肽和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基质辅助激光解析质谱(MALDI-MS)检测疏水性多肽和蛋白仍具有较大的困难[1,2]。一个主要原因是MALDI常规用于多肽和蛋白分析使用的基质是亲水性的,这些亲水性的基质和疏水性的多肽和蛋白具有比较低的亲和力,因此限制了分析物离子的产出能力。在我们的前一项研究中,我们将常用的α-氰基-4-羟基肉桂酸(CHCA)的羧基进行酯化,合成一系列CHCA酯的衍生物,研究显示α-氰基-4-羟基肉桂酸正丙酯(CHCA-C3)能有效提高蛋白测定的灵敏度,并具有更强的耐盐性[3].由于CHCA-C3又具有较高的疏水性,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评价了CHCA-C3对9个不同疏水性肽段检测能力,结果显示:相对于CHCA,CHCA-C3用于分析疏水性肽段,分析的灵敏度能够提升10-100倍。此外,CHCA-C3相对于基质芥子酸(SA)能更有效检测疏水性蛋白菌视紫红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二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会议摘要集》期刊2015-10-16)

杜传荣,陈丹丹,樊希望,林翠梧[6](2015)在《羟基肉桂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咖啡酸、间羟基肉桂酸为母体,分别与止血芳酸反应,设计合成两种羟基肉桂酸衍生物(E)-4-{[1'-(3″,4″-二羟基苯基)丙烯酰氨基]甲基}苯甲酸(Ⅰ)、(E)-4-{[1'-(3″-羟基苯基)丙烯酰氨基]甲基}苯甲酸(Ⅱ),并用MS、IR、1HNMR、13CNMR进行结构表征。采用荧光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结合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其在体外生理条件下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光谱实验结果表明,衍生物Ⅰ和Ⅱ都可以使HSA的内源荧光发生静态猝灭,相互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且对HSA的构象产生一定影响。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衍生物Ⅰ、Ⅱ与HSA结合在亚结构域ⅡA(即site I)中,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同时还存在着疏水作用,且衍生物距色氨酸残基(Trp214)很近,很好地解释了衍生物有效猝灭HSA内源荧光的实验现象。分子对接与实验获得了一致性的结果,二者相互佐证,提高了实验结果推断的准确度。(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5年09期)

吴雪君,谭国飞,徐志胜,王枫,熊爱生[7](2015)在《鸭儿芹羟基肉桂酸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对不同温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贵州省野生鸭儿芹为研究对象,用RT-PCR克隆获得与木质素合成有关的羟基肉桂酸转移酶基因(CjHCT),并分析CjHCT基因对不同温度的响应,探索人工栽培鸭儿芹的适宜温度。结果表明:(1)CjHCT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290bp,编码429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质量为47.58kD,等电点为6.67;进化树分析表明,CjHCT与茄科植物的HCT亲缘关系最近。(2)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CjHCT基因在贵州鸭儿芹根、叶柄、叶及花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且在根中CjHCT基因的表达量最高,而在叶中表达量最低,花与叶中该基因表达量相近。(3)对鸭儿芹生长过程中主要面临的4种不同温度(10℃、18℃、30℃和38℃)分别处理0、0.5、1、2、4、8、12、24h,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CjHCT基因的表达量(以0h处理作为对照,表达量为1)在高温(30℃和38℃)处理下于0.5h时最高,其中30℃处理的CjHCT基因表达量高于38℃处理;在低温(10℃和18℃)下鸭儿芹CjHCT基因表达量于12h时最高,其中10℃处理0.5h时CjHCT基因较对照表现为下调;高温(30℃和38℃)下CjHCT基因表达量峰值比低温(10℃和18℃)下表达量峰值高,而且峰值出现的时间也较早。该实验意义在于初步研究发现低温栽培鸭儿芹能抑制CjHCT基因的表达,为人工栽培鸭儿芹温度调控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尹粉粉,吴争荣,郑丽芳,李红玉,陈蓓宁[8](2015)在《多巴胺-羟基肉桂酸孪合抗氧化剂的稳定性,正常细胞毒活性以及自由基清除活性的饱和效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合成了多巴胺(DA)和羟基肉桂酸(HCAs)的孪合抗氧化剂(2a–e),即肉桂酰多巴(2a),对香豆酰多巴(2b),咖啡酰多巴(2c),阿魏酰多巴(2d),芥子酰多巴(2e)。所有化合物在p H 1.3,p H 5.0的缓冲液中非常稳定,在p H 7.4的缓冲液中可发生水解。在人血浆中,化合物水解反应进行更快,其水解顺序以半衰期表示:2c(1.21 h)<2e(1.52 h)<2d(1.85 h)<2b(3.38 h)<2a(3.88 h)。稳定性结果表明,化合物具有的供电子取代基越多,其稳定性越低。通过紫外光谱证实了,因为化合物2c,2d,和2e具有更多的羟基和甲氧基取代基,所以相比于2a和2b,产生了50 nm的红移。此外,在浓度40μM和作用时间48 h时,化合物2b–e和DA对人正常HUVEC细胞未表现出毒性,而2a表现了16%的增值抑制作用。通过ABTS?+和超氧阴离子分析,所有化合物均表现出了比水溶性维生素E(trolox)更高的抗氧化活性。有趣的是,孪合物2a–e的抗氧化活性高于HCAs,而低于或者相当于DA的活性。因此,孪合分子的抗氧化活性可能存在"饱和度"。(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期刊2015年03期)

孙晓梅,穆燕,李琳,胡松青[9](2015)在《对羟基肉桂酸对酪氨酸酶催化反应的抑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对羟基肉桂酸(HCA)对酪氨酸酶催化单酚底物L-酪氨酸和催化二酚底物L-多巴的抑制能力,并利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以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了其抑制机理。结果表明对羟基肉桂酸对酪氨酸酶催化单酚底物L-酪氨酸比催化二酚底物L-多巴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分别为0.096 mmol/L和0.500 mmol/L;紫外-可见分析发现对羟基肉桂酸能与Cu2+发生螯合,使光谱发生明显红移。进一步通过荧光光谱分析得到,对羟基肉桂酸在酪氨酸酶溶液中并没有出现荧光淬灭反而随着对羟基肉桂酸浓度的增大荧光强度变强,说明对羟基肉桂酸被酪氨酸酶催化氧化成对应的醌类物质。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揭示了对羟基肉桂酸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竞争性地占据了单酚和二酚底物的空间位置,并与酪氨酸酶中双核铜离子螯合,从而抑制酪氨酸酶催化L-酪氨酸和L-多巴氧化的活性机理。(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5年02期)

王东,王雪梅,张敏,李建株[10](2014)在《对羟基肉桂酸治疗鸡大肠杆菌病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致病性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家禽的常见病,往往引起鸡胚死亡、腹膜炎、输卵管炎、脐炎、滑膜炎、气囊炎、肉芽肿、眼炎等多种病症,同时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其他疾病时也会继发大肠杆菌病,严重危害养禽业。目前用于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药物很多,但相当一部分药物由于长时间的应用而使部分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由于使用抗生素易造成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药物残留等诸多负面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选择无耐药性、无残留、有效的药物是防治该病的关键。对羟基肉桂酸口服液是否具有抗临(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京津冀一体化畜牧兽医科技创新研讨会暨“瑞普杯”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论坛"论文集》期刊2014-10-24)

二羟基肉桂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先导化合物及天然产物进行合理的结构修饰和改造是发现新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嘧啶酮和肉桂酸是两类非常重要的活性化合物。嘧啶酮(Pyrimidinone)及其衍生物具有广泛的生理和药理活性,在医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肉桂酸是一种天然活性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肉桂酸衍生物因广泛的生理活性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为了得到具有更好药理活性的药用分子,杂合体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此,本文以嘧啶酮为先导化合物,引入天然抗氧化剂羟基肉桂酸,设计合成一系列不同取代基的嘧啶酮-羟基肉桂酸杂合体药物分子,并研究其生物抗氧化活性,探讨构效关系。具体内容如下:1、本文通过Biginelli反应,以芳香醛、尿素或硫脲以及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取代基的嘧啶酮-肉桂酸杂合体分子。该方法操作简便、易于分离、具有高的原子经济性、可以在无溶剂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完成,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并且得到较高的产率。2、通过清除1,1-二苯基-2-叁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氢转移能力)和高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给电子能力)等方法研究了嘧啶酮-肉桂酸杂合分子的抗氧化活性和构效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此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较好,其活性明显受苯环上取代基的类型及氧化底物的影响。其中化合物中起主要作用的官能团是肉桂酸骨架苯环上的羟基。3、通过荧光光谱法分别对一系列杂合体化合物与小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与BSA都有很好的结合能力,且苯环上取代基的不同对其结合能力的影响不明显。4、由姜黄素和硫脲两组分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嘧啶硫酮化合物。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是在环境友好、无毒、无污染的条件下完成的。通过清除DPPH自由基(氢转移能力),高铁还原(给电子能力)(FRAP)和荧光猝灭的方法分别研究了该化合物和姜黄素的抗氧化活性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高的抗氧化活性,而且能够与BSA很好的结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羟基肉桂酸论文参考文献

[1].罗镭,邵喜英.川芎中1-(3',4'-二羟基肉桂酰基)环戊烷-2,3-二醇分离鉴定及含量测定[J].中国现代中药.2018

[2].邢艳玲.嘧啶酮—羟基肉桂酸杂合体分子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6

[3].杨采风.壳聚糖羟基肉桂酸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6

[4].董宏然,杨健,黄璐琦,贾景明,唐金富.菘蓝莽草酸羟基肉桂酸酰转移酶IiHCT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5

[5].王晟,肖朝辉,国新华.α-氰基-4-羟基肉桂酸正丙酯作为基质测定疏水性多肽和蛋白[C].中国化学会第二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会议摘要集.2015

[6].杜传荣,陈丹丹,樊希望,林翠梧.羟基肉桂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精细化工.2015

[7].吴雪君,谭国飞,徐志胜,王枫,熊爱生.鸭儿芹羟基肉桂酸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对不同温度的响应[J].西北植物学报.2015

[8].尹粉粉,吴争荣,郑丽芳,李红玉,陈蓓宁.多巴胺-羟基肉桂酸孪合抗氧化剂的稳定性,正常细胞毒活性以及自由基清除活性的饱和效应(英文)[J].JournalofChinesePharmaceuticalSciences.2015

[9].孙晓梅,穆燕,李琳,胡松青.对羟基肉桂酸对酪氨酸酶催化反应的抑制机理[J].现代食品科技.2015

[10].王东,王雪梅,张敏,李建株.对羟基肉桂酸治疗鸡大肠杆菌病试验[C]."第四届京津冀一体化畜牧兽医科技创新研讨会暨“瑞普杯”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论坛"论文集.2014

标签:;  ;  ;  ;  ;  ;  ;  

二羟基肉桂酸论文-罗镭,邵喜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