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政策转型论文-赵银亮

贸易政策转型论文-赵银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贸易政策转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市场一体化,贸易政策,政治共识,市场准入

贸易政策转型论文文献综述

赵银亮[1](2015)在《市场一体化、贸易政策与政治体制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地区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的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各种因素对体制转型产生影响,并且,两者间呈现不同程度的互动态势。围绕政治共识、精英和大众关系的重构、体制转型等议题,学界存在不少争论,通过分析市场一体化进程中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各种因素如何影响国家的体制转型,旨在探索两者间的互动机制,并尝试建立市场一体化、贸易政策和体制转型的分析框架。(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10期)

徐元康[2](2015)在《我国外贸转型中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一直实行的是"比较优势战略",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并呈现出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迹象。比较优势战略在我国外贸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不适性。而战略性贸易政策自产生以来,因其在理论上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为假设前提,比较符合当今实际,较好地解释了当前的发达国家之间尤其在产业间的主流贸易现象,它在实践上推动了一些发达国家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因而倍受学界和政界的追捧。因此,在我国外贸的转型升级中,不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有选择性地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以推动我国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本文在理论上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框架及其扩展进行了综述,在实践上以美国为例分析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案例,并对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了积极评价,最后指出我国外贸转型中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路径选择:以比较优势战略为主,以战略性贸易政策为辅,关键在技术创新,重点在产业创新。(本文来源于《经济论坛》期刊2015年01期)

文华[3](2014)在《低碳经济下我国绿色贸易政策转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叁十多年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进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国进入资源环境矛盾的尖锐时期,人与自然的差距不断扩大,从前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基于此,外贸领域的低碳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国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从高碳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潮流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构建绿色贸易体系。本文从产业体制、低碳创新及低碳贸易壁垒的应对等方面探讨构建绿色贸易体系的发展思路以应对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4年17期)

李祝平,欧阳强[4](2014)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绿色贸易政策转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资源与环境约束为逻辑起点,考察我国环境与资源逆差的情况,并对环境与资源逆差的深刻根源和历史贡献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列出经济增长、贸易与环境叁者之间的方程关系式,说明我国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前半段的阶段。以此构建绿色贸易转型政策体系框架,并对我国绿色贸易政策转型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对海关产品目录进行绿化,使产品按环境分类管理;对进出口企业实行名单绿化制度管理;对行业进行整顿绿化。设计具体的绿色贸易政策:以征收出口环节的环境关税为主导;制定市场准入和市场准出标准;积极促进外商绿色投资,防范外商直接投资西部转移的环境风险;从而调整进出口总量和结构,改善环境与资源。(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4年02期)

关嘉麟[5](2013)在《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外贸易政策,作为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一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是调整中观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也是引导微观企业行为的常用工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攀高,贸易结构持续改善。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后,中国对外贸易自1994年至今,连续19年实现顺差,这既得益于开放市场的活力,又得益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对中国对外贸易的良性政策干预。本研究以自由贸易为基准,试图运用科学的经验性分析,将一国政府干预对外贸易活动的各项措施的合力进行量化,构建对外贸易政策干预指数,以判别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真正取向,进而深入探究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的成因与绩效,为新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方向提供实证依据。本文共分8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结构安排以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二章,对外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基本是遵循两条主线发展演进的,即基于提高国民福利的对外贸易理论与基于实现国家利益的对外贸易理论。本章按照上述逻辑思路,首先对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理论进行回顾,然后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搭建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理论框架提供依据。第叁章,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一般性分析。本章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指导,首先介绍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过程,然后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过程及发展现状进行梳理,通过归纳不同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措施,总结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呈现的基本特征。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测度指标的构建。本章重在以经过笔者修正后的对外贸易商品实际比较优势指数(TRSCA)和对外贸易商品国际竞争力指数(TSC)为基础,构建对外贸易政策干预指数(G),搭建测度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的指标体系,为进一步测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奠定基础。第五章,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的动态分析。本章旨在测算1987-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分类取向、总体取向及其动态变化趋势。首先按照上一章建立的测度标准对中国11类商品的对外贸易政策取向进行逐类测算,得出分类政策取向;其次在对中国239种产品进行加权平均的基础上,对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总体取向进行测算,得出总体政策取向。第六章,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影响因素分析。本章结合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总量目标、结构调整目标以及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详细论证了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形成的叁个主要影响因素。转型时期贯穿中国经济运行轨迹的最主要总量目标是经济持续增长,最重要经济结构调整目标是城乡二元经济转换,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长期国内消费需求不足。这叁个因素对于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分类取向及总体取向的形成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七章,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成因与绩效的实证分析。本章主要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进行论证,将第五章测算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总体取向与第六章分析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形成的叁个主要因素,即经济增长、城乡二元结构转换及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纳入多变量模型(1987-2011),揭示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形成的原因与绩效。第八章,结论与政策建议。根据上述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的演进趋势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都具有问题导向的渐进式发展特征。第二,从分类取向看,中国多年来一直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低技术制成品采取极力支持、鼓励出口的态度;对于近年来刚刚显示出比较优势的加工型高技术产品也采取积极扶植、促进出口的态度;而对于不具有比较优势或已丧失比较优势的中等技术产品和初级产品及资源型产品则采取放任自流,甚至抑制出口的态度。第叁,从总体取向看,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总体取向确为重在提高中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导向型对外贸易政策。这种政策取向的形成与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总量目标、结构调整目标以及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密切联系。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目标、城乡二元结构有序转换目标和国内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构成了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形成的内在动力。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绩效的实证分析还表明,转型时期中国政府通过政策干预,鼓励按照“超比较优势”(拔苗助长)的原则实施的出口导向型对外贸易政策总体取向对经济持续增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以及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作用并不显着,这便构成了中国今后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总体取向的有力证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6-01)

李洋[6](2013)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贸易政策转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世界经济在21世纪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也逐渐成为世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作为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问题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几年,由于来自国际方面的压力,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方面,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同时实施实质性的举措: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协议的谈判,并且尽职尽责地实质性地消减温室气体排放。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持续性发展,但另一方面的代价是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现已成为全球经济合作发展的主流趋势,而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及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较大程度上不利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因此,进行对外贸易转型,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我国贸易可持续发展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经之路。本论文首先对大量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对文中涉及到的低碳经济及绿色贸易的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文章的写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从第叁章开始到第五章是本篇论文的重点。首先,第叁章先从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贸易结构、贸易分工以及主要的对外贸易市场四个方面着重详细地介绍了我国的贸易现状,并结合此现状分析我国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所面临的的国际减排压力和新型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造成的威胁。然后,第四章首先介绍了我国能源消费现状以及碳排放现状;再主要就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出口贸易与碳排放之间关系进行了整体上的相关性分析,通过相关系数检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等进行实证分析,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量增加与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相关,并且出口贸易的增长导致碳排放的增加;由此得出如下结论:出口贸易的扩张是我国近些年来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国目前现行的贸易模式不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第五章介绍了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碳关税作为新型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别从对我国贸易中的出口贸易总额和出口产业结构两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得出结论:在未来的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中,高碳产品将越来越失去市场竞争力,而低碳产品将在有利的经营状况下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推崇。因此,我国应该实现出口贸易的低碳转型,建立同低碳经济相适应的贸易模式,积极发展低碳经济。论文最后一章针对前几章介绍和分析的现状及影响,提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转型的政策建议:着重从出口贸易产业结构优化,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培育新兴的贸易市场,稳定贸易依存度以及低碳技术的创新性五个方面对我国目前现行的贸易模式提供转型的建议,对我国更好更快的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财经大学》期刊2013-05-01)

刘航,赵景峰,吴航[7](2011)在《中国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与对外贸易政策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二元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开始步入劳动力相对短缺的阶段,各项政策都应为顺应客观趋势而作出调整。对外贸易政策作为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变量,应及时调整以促进二元经济的转型,尽量降低其转型成本。本文先通过分析二元经济的叁大指标的变动趋势,得出我国二元经济已面临转折的基本判断。然后通过回顾二元经济在开放经济中的发展历程,认为外贸政策是二元经济模式确立和发展的重要变量。再然后运用系统分析法认识到了我国二元经济转型关键在于促进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分析了不同导向外贸政策对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作用。最终得出在刘易斯转折点下,外贸政策要由单一出口导向型向出口导向型和进口替代型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的结论。(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1年S2期)

林春山[8](2011)在《新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贸易政策调整与转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长期、持续的贸易增长现象不仅是一个经济奇迹,也是个政治奇迹。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国企对于经济活动的介入程度之深,调控力度之大,在世界大国之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对中国经济活动的任何重要领域进行考察,都离不开对于政治运作、政经互动的深刻理解,对外贸活动的研究和把握也是如此。当前中国贸易政策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既有全球调整贸易政策、民主政治进入动荡期、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等外部因素,也有国内经济改革步入深水区、中央与地方博弈增强、政府治理改革加速等内部因素。不仅有我国GDP超越日本登上世界第二位置等振奋人心的消息,不仅有关于贸易政策调整、过政治民主化之河(韦森,2010)等日益高涨的急切呼声,也有大豆贸易、稀土贸易、铁矿石贸易和轮胎特保案等重要实践案例。面对复杂形势,贸易政策的调整和转型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选定了这一研究方向之后,找到好的切入视角将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以新政治经济学为研究基础,引入行为经济学成果,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外贸活动、贸易政策的各个方面,力图从中提炼一般规律,为研究中国贸易调整与转型问题提供一个指导性框架。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文献综述,第八章为全文总结。除此以外,本文主要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第叁章引入财政分权、政府竞争因素,借助1985-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深入探讨中国出口增长和国内政治体制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中国式的财政分权是贸易增长、贸易顺差的重要制度性根源,忽略或者绕过地方政府改革因素试图通过人民币升值化解贸易顺差问题并不可行。第四章在综合PFS模型、POS模型和PFSL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集中管理型经济秩序和民主集中制政治秩序,构造了PFSLC模型,用于考察中国贸易保护政策的决策机理。进而,以1992-2004年的工业面板数据对PFLSC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贸易政策内生化理论在中国基本成立,国内政治因素对于贸易政策的影响虽常被忽略但却确实存在,利益集团化、政治民主化将成为贸易政策调整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第五章承继第四章的研究,从国际视角探讨不同决策体制国家进行贸易博弈的结果。全章分集团调节型宪政民主制国家率先挑起争端和集中管理型民主集中制国家率先挑起争端两种不同情形讨论了贸易博弈的均衡解。推导显示,无论哪一类型国家首先发动贸易争端,虽然有着不同的贸易成本和博弈均衡解,但对于贸易流量和贸易总福利的影响都是毫无疑义的,加强贸易协调机制建设尤显重要。第六章从政治、经济、社会和贸易转折点出发,考察韩国、日本和台湾等地经验,研究经济发展和贸易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接着,基于13个贸易大国1960-2009年面板数据,检验了政治民主化、经济增长和贸易依存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表明,中国应当清醒认识和理性接受接近贸易转折点的现实,加快制度变革和模式转换,有效应对新的发展环境,顺利安度贸易转折期。第七章从反思单一目标贸易政策框架入手,参照货币政策运作体系,首次提出了叁元目标的贸易政策运作框架。同时,利用1978-2009年相关数据,逐一考察了贸易增长、贸易平衡和贸易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含义。研究表明,贸易平衡和贸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其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应当得到有效提升。从长远看,要综合平衡进口和出口,搭建符合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利益最大化原则的贸易政策运作框架。(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1-05-20)

杨晓鹏[9](2010)在《越南对外贸易政策转型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之前,受连年战争、美国的封锁以及身处社会主义阵营等多重因素影响,越南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几乎处于隔绝状态,其对外贸易活动非常稀少,对外贸易政策的“内向型”性质是十分明显的。自1986年实施“革新开放”以来,特别是冷战终结之后,越南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型。伴随着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其对外贸易政策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无论是参与双边贸易建设、接受区域或多边贸易体制的约束,还是较微观层面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减让与削弱,都充分证明了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越南踏上了一条贸易自由化改革之路,实现了由“内向型”对外贸易政策向“外向型”对外贸易政策的成功转变。考察越南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型,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是为什么越南对外贸易政策的明显转型发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二是为什么在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其贸易政策转型的进程又明显加快?这里不但涉及时间问题,还涉及对外贸易政策的性质问题。本文认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归根到底在于寻找促使越南贸易政策转型、推动越南实施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制约因素与内在动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国际政治经济学为研究视角,并引入“结构性权力”和“国际机制”两个概念,认为政府对国家目标(包括国家安全和经济增长)的诉求是越南从“内向型”对外贸易政策向“外向型”对外贸易政策转变的主导力量,但同时也受到权力结构变迁(包括安全结构、生产结构、金融结构以及知识结构四个方面)和国际机制的影响,叁种力量的综合作用才是越南实施贸易自由化政策,实现对外贸易政策转型的真正制约因素与内在动力。(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0-05-01)

贺鲁男[10](2009)在《国际收支失衡背景下中国贸易政策的转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我国的贸易政策的演变进行了历史回顾,在这一基础上,通过分析贸易政策的变化发展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分析当前贸易政策与国际收支失衡的关系,并且针对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贸易政策的调整措施。通过引入国际收支与内部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相关理论——内外均衡理论,说明了内外均衡的相互关系,并据此引入内外经济目标来衡量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对贸易政策的正反两方面效应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贸易政策转型的必要性并对转型的基本方向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09-05-11)

贸易政策转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一直实行的是"比较优势战略",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并呈现出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迹象。比较优势战略在我国外贸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不适性。而战略性贸易政策自产生以来,因其在理论上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为假设前提,比较符合当今实际,较好地解释了当前的发达国家之间尤其在产业间的主流贸易现象,它在实践上推动了一些发达国家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因而倍受学界和政界的追捧。因此,在我国外贸的转型升级中,不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有选择性地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以推动我国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本文在理论上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框架及其扩展进行了综述,在实践上以美国为例分析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案例,并对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了积极评价,最后指出我国外贸转型中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路径选择:以比较优势战略为主,以战略性贸易政策为辅,关键在技术创新,重点在产业创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贸易政策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1].赵银亮.市场一体化、贸易政策与政治体制转型[J].社会科学.2015

[2].徐元康.我国外贸转型中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J].经济论坛.2015

[3].文华.低碳经济下我国绿色贸易政策转型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

[4].李祝平,欧阳强.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绿色贸易政策转型研究[J].求索.2014

[5].关嘉麟.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6].李洋.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贸易政策转型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7].刘航,赵景峰,吴航.中国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与对外贸易政策转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

[8].林春山.新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贸易政策调整与转型研究[D].复旦大学.2011

[9].杨晓鹏.越南对外贸易政策转型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D].云南大学.2010

[10].贺鲁男.国际收支失衡背景下中国贸易政策的转型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

标签:;  ;  ;  ;  

贸易政策转型论文-赵银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