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乳头功能检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X线稀钡钡餐,气体反流,钡剂反流
乳头功能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叶萍,李兆申,邹多武,许国铭,卢任华[1](2006)在《稀钡检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患者乳头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X线稀钡剂检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患者乳头功能的改变。方法自2001年8月至2003年12月,对89位EST取石术患者检测乳头功能的改变,EST切口大小0.5~1.5cm,分别于EST术后1周、6个月、1年,采用X线下服用稀钡检查,了解胆管内气体和钡剂向胆管内的反流情况,来判断乳头的功能。结果X线稀钡钡餐检查术后1周、6个月和1年出现的气体反流者分别为21·3%(19/89)、13·9%(5/36)和13·0%(3/23);钡剂反流者分别为12·4%(11/89)、8·3%(3/36)和8·7%(2/23)。EST切口大于1·1cm的19例患者中9例有气体反流,占47·4%,钡剂反流7例,占36·8%。气体和钡剂混合反流的患者5例,其中EST切口为1·2cm者2例,EST切口为1·5cm患者3例。结论稀钡检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患者乳头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EST术后患者乳头内气体和钡剂向胆管内反流的发生率与EST切口大小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华消化内镜杂志》期刊2006年02期)
叶萍,李兆申,邹多武,许国铭,徐晓蓉[2](2006)在《用稀钡剂检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患者乳头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X线稀钡剂检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术后患者的乳头功能的改变。方法:自2001年8月至2003年12月,对89位EST取石术患者检测乳头功能的改变,其中男性37例,女性52例,年龄为41-79岁,平均年龄(60±10.67)岁。EST切口大小范围为(0.5-1.5) cm,分别在EST术后1周、6月、1年,采用X线下服用稀钡(100/100 V/W)钡餐检查,了解胆管内气体和钡剂向胆管内的反流情况,来判断乳头的功能。(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国际治疗内镜和消化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6-04-01)
乳头功能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采用X线稀钡剂检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术后患者的乳头功能的改变。方法:自2001年8月至2003年12月,对89位EST取石术患者检测乳头功能的改变,其中男性37例,女性52例,年龄为41-79岁,平均年龄(60±10.67)岁。EST切口大小范围为(0.5-1.5) cm,分别在EST术后1周、6月、1年,采用X线下服用稀钡(100/100 V/W)钡餐检查,了解胆管内气体和钡剂向胆管内的反流情况,来判断乳头的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头功能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1].叶萍,李兆申,邹多武,许国铭,卢任华.稀钡检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患者乳头功能[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6
[2].叶萍,李兆申,邹多武,许国铭,徐晓蓉.用稀钡剂检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患者乳头功能[C].第八届国际治疗内镜和消化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6
标签: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X线稀钡钡餐; 气体反流; 钡剂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