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音高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然话语,疑问句,语调,音高
音高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胡灏[1](2017)在《汉语自然话语疑问句语调的音高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每一种语言都有语调,语调表达了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情感和态度。词汇意义相同的句子,如果赋予其不同的语调,可以形成含义不同的句子。汉语本身是一种声调语言,说话时声调和语调迭加在一起,使得汉语语调出现一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在人类的话语表达中疑问是其中主要的功能之一。在结构上,疑问句的类型相较于其它句类要更加丰富,各种各样的句末语气词也影响着疑问的程度和意义。疑问句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者们以往对疑问句的研究也最为深入。本文以普通话疑问句语调作为研究对象,选用自然口语考察是非问、特指问、正反问、选择问四类典型疑问句的语调音高模式变化。第二章通过对四类疑问句整体语调、句末语调以及声学参数的对比分析,发现这些疑问句整体调域宽窄相差不大;整体语调和句末语调都以下降为主;但句末语调趋平和上升的比例要大于整体语调,因此在第叁、第四章又考察了句末语气词对疑问句句末语调的影响。本文专门讨论了带句末语气词“吗”“吧”的是非问和带句末语气词“啊”“呢”的特指问句末语调升降的分布情况:带“吗”是非问句末语调上升的比例跟不带语气词是非问基本一致,二者都大于带“吧”是非问;带“啊”特指问句末语调上升的比例也较明显地大于带“呢”特指问;“吗”字是非问前字字调的调型与句末语调的匹配度是最高的。本文认为四种类型疑问句语调升降的情况与疑问标记、疑问句表达的功能和疑问程度密不可分,不同的句末语气词使得整体语调和句末语调有着各自的升降特征。(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7-05-21)
张红兵[2](2012)在《汉语普通话音高模式在话者鉴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普通话是声调语言,不同话者在基频水平和声调变化规律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利用常规软件分析不同话者的基频数据变化规律,经过归一化和多次曲线拟合后,形成具有明显形态特征的音高模式曲线。通过比对分析音高模式曲线的形态和模式参数差异,可以帮助实现话者鉴别的目的 。(本文来源于《刑事技术》期刊2012年02期)
张红兵[3](2012)在《电声伪装语音的音高模式比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伪装语音是司法语音检验领域常见的检材形式,给话者鉴别带来诸多困难。本文针对电声伪装语音,通过图谱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得出多个语音库变声前后的基频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变声前后的基频存在着线性关系,可借助汉语音高模式比对的方法实现电声伪装语音的话者鉴别。(本文来源于《中国刑警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段海凤,刘岩[4](2012)在《安多藏语双音节词音高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运用声学实验的方法和手段,对藏语安多方言双音节音高模式进行了实验分析和定性研究。安多方言的音高模式有两种:以第二音节凸显为主,动词音高凸显在第一音节。音高分化主要是由于词性的不同。(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2年03期)
刘海蒂[5](2011)在《汉语音高模式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是声调语言,针对汉语普通话发音,利用常规软件分析不同话者的基频数据变化规律,通过比对分析音高模式曲线的形态和模式参数差异,可以帮助实现不同人发音特征分析及声乐研究的目的。(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1年29期)
张章,贾珈,蔡莲红,吴志勇[6](2010)在《汉语音高模式及参数化描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是声调语言,体现不同声调的基频复杂多变,而对于同声调的基频包络却有着许多相似。本文针对汉语单音节,研究汉语的音高模式及其参数化描述。通过分析汉语语音基频曲线的变化规律,从基频复杂的变化中归纳汉语四个声调的音高共性,提出了汉语的音高模式。为更全面的描述声调特性,区分不同发音人的音高特点,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频特性参数化描述的方法。基于该参数化描述方法,不仅能够体现基频曲线的变化规律,而且能够直观的反映基频表现的音高特点。(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0-05-28)
柏莹[7](2009)在《扬州方言轻声音高模式探赜》一文中研究指出声学实验表明扬州方言轻声音高模式异于北京话轻声,轻声调式与单字调关系密切,首字调型向后延伸覆盖"非轻声+轻声"字组,轻声调值可从首字预测,这种首字右扩展式变调与吴语包络式变调相类。方言地理上处于南方方言向北方官话过渡地带的江淮方言之扬州话,其轻声在共时状态下与吴语连读变调模式具有共性。(本文来源于《扬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覃微微,刘思耘,杨莉[8](2008)在《音高模式在即时回忆中的加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构建言语知觉模型的过程中,为了解释言语声音在短时记忆中的表征,美国认知心理学家Crowder提出"前分类声音存储器(Precategorical Acoustic Storage,PAS)"这一概念,他认为PAS是一个存储声音,容量有限的记忆缓冲器,存储在里面的声音痕迹会被随后进入的听觉信息重写。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了PAS的存在。由于PAS存在的证据主要来自非声调语言(英语),而且是非声调语言中的元音和辅音,但是却没有来自声调语言的证据,即不能确定声调是否存在于PAS中。本研究采用系列位置回忆任务设计了四个实验,探讨作为声调语言的汉语普通话中声调及情绪信息是否具有近因及后缀效应,从而揭示同为音高信息的这两种信息在PAS存储器中是否具有单独的表征,及该表征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11-01)
覃薇薇[9](2008)在《音高模式在即时回忆中的加工方式及其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构建言语知觉模型的过程中,言语声音的表征问题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McClelland et al.,1986;2006;Norris et al.,1994;2000;2003;Page,& Norris,1998)。国外许多研究采用系列位置回忆任务,主要以元音为听觉材料,从而获知元音表征在言语知觉模型中的地位。为了解释言语声音在短时记忆中的表征,美国认知心理学家Crowder提出“前分类声音存储器(Precategorical Acoustic Storage,PAS)”这一概念,他认为PAS是一个存储声音,容量有限的记忆缓冲器,存储在里面的声音痕迹会被随后进入的听觉信息重写(Crowder,1969)。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了PAS的存在。由于PAS存在的证据主要来自非声调语言(英语),而且是非声调语言中的元音和辅音,但是却没有来自声调语言的证据,即不能确定声调是否存在于PAS中。本研究采用系列位置回忆任务,探讨了汉语普通话中音高模式(pitch patterns)在大脑中的加工方式和表征,以获知PAS理论是否同样适用于声调语言,以及声调语言中一些重要的音高信息,比如:声调和情绪韵律(emotional prosody)是如何表征的。本文包括两个研究,研究的逻辑是:如果实验证实了声调(或情绪韵律)具有听觉近因效应和后缀效应,那么就可以证明声调(或情绪韵律)确实存储于PAS中。研究一包括实验一和实验二。实验一的目的在于探讨声调是否存在听觉近因效应,以20名大学生为被试,要求被试听完一系列声调项目后,对项目进行系列口头报告,实验一的结果发现声调系列确实存在听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实验二的目的在于考察声调是否存在后缀效应,不同的20名被试参与实验,且听觉系列末尾附加了一个声音后缀,当后缀呈现完后,被试被要求对项目进行系列口头报告。考虑到韵母和声调的紧密关系,实验二中的后缀刺激设计有四种类型,分别是:后缀与最后一个系列位置的项目只有声调一致、只有韵母一致、声调和韵母都一致、无任何一致性。以实验一的结果为基线水平,将实验二中的每种后缀类型结果分别与实验一的结果作比较,结果发现:在四种后缀类型条件下,声调系列都存在后缀效应。实验一与实验二的结果发现声调系列存在听觉近因效应和后缀效应,这一结果支持了实验假设:声调存储于PAS中。同时,本研究在四种后缀类型条件下都观察到声调具有后缀效应,这说明了声调在短时记忆中的表征非常微弱,很容易受到相似语音的干扰,而在英语中元音似乎受到后缀的影响不大,因为前人研究发现,/ba//da//ga/和/∫a//ma//ga/不存在听觉的后缀效应(Crowder,1971;Darwin,& Baddeley,1974)。研究二的目的在于获知情绪韵律是否存储于PAS中。研究二包括实验叁和实验四。实验叁的目的在于探讨情绪韵律听觉系列是否具有近因效应。以20名大学生为被试,实验要求被试听完一系列带有四种不同情绪(包括高兴、悲伤、生气、疑惑)的双字词后,再进行书面回忆。结果发现,情绪韵律存在听觉近因效应。实验四的目的在于考察情绪韵律听觉系列是否存在后缀效应,20名不同的被试参与实验,其任务与实验叁类似,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听觉系列的末尾附加了一个带有情绪的双字词作为后缀,被试听到这个后缀之后再进行书面回忆。后缀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后缀与最后一个系列位置项目的情绪一致;另一种是后缀与最后一个系列位置项目的情绪不一致。以实验叁的结果为基线水平,将实验四中两种后缀类型下的结果分别与实验叁的结果作比较。结果表明,只有当后缀与最后一个系列位置项目的情绪不一致时,情绪韵律才产生显着的后缀效应。而当后缀与最后一个系列位置项目的情绪一致时,情绪韵律没有产生显着的后缀效应,这表明后缀效应的产生取决于后缀与最后一个系列位置项目的关系。两个研究结果支持了汉语的声调和情绪韵律都存在于PAS中,但本研究的某些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太一致。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英语中,当后缀与最后一个系列位置的项目押韵时,最后一个项目的回忆成绩会提高,押韵起到一个提供回忆线索的作用。在研究一中并没有观察到类似的结果,这有可能说明了声调在短时记忆中加工的特殊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柏莹[10](2007)在《轻声音高模式的特性——以南京方言轻声和入声音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方言的"阳平+入声/轻声"组合中阳平会发生变调,变同"上声+入声/轻声"组合中的上声,于是"阳平+入声"与"上声+入声"连读调式相同,但"阳平+轻声"却与"上声+轻声"调式不相同,这是因为轻声连读调模式不同于非轻声连调模式。轻声音高模式具有特殊性。汉语轻声依据音高模式,可预测其调值。(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07年11期)
音高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语普通话是声调语言,不同话者在基频水平和声调变化规律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利用常规软件分析不同话者的基频数据变化规律,经过归一化和多次曲线拟合后,形成具有明显形态特征的音高模式曲线。通过比对分析音高模式曲线的形态和模式参数差异,可以帮助实现话者鉴别的目的 。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音高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胡灏.汉语自然话语疑问句语调的音高模式研究[D].暨南大学.2017
[2].张红兵.汉语普通话音高模式在话者鉴别中的应用[J].刑事技术.2012
[3].张红兵.电声伪装语音的音高模式比对研究[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2
[4].段海凤,刘岩.安多藏语双音节词音高模式[J].大众文艺.2012
[5].刘海蒂.汉语音高模式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6].张章,贾珈,蔡莲红,吴志勇.汉语音高模式及参数化描述的研究[C].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
[7].柏莹.扬州方言轻声音高模式探赜[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
[8].覃微微,刘思耘,杨莉.音高模式在即时回忆中的加工[C].“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9].覃薇薇.音高模式在即时回忆中的加工方式及其表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0].柏莹.轻声音高模式的特性——以南京方言轻声和入声音变为例[J].学术交流.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