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螺旋管论文-冯金禹,田龙,刘嘉康,李世昌

卧式螺旋管论文-冯金禹,田龙,刘嘉康,李世昌

导读:本文包含了卧式螺旋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螺旋管,摩擦阻力,气液两相流,流动特性

卧式螺旋管论文文献综述

冯金禹,田龙,刘嘉康,李世昌[1](2019)在《气液两相流在卧式螺旋管内摩阻特性实验研究与计算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气液两相流在卧式螺旋管内的摩阻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得到一个适用范围大、准确性更高的摩阻计算公式。采用室内实验的方式,测量出不同压力、流量、干度条件下气液两相流在螺旋管内摩阻压降,幵采用两相摩擦乘子ф2LO来处理实验数据,描述不同条件下的摩阻压降。实验结果表明质量流量对螺旋管内摩阻的影响较小,螺旋管内摩阻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在干度小于0.35时,螺旋管内摩阻随着干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干度大于0.35时,螺旋管内摩阻随干度增大而变化不大。幵且通过量纲分析以及线性回归的方法推导出气液两相流在螺旋管内的摩阻计算公式,幵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拟合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07期)

孔令健,韩吉田,陈常念,刘志刚[2](2018)在《立式和卧式螺旋管内过冷沸腾起始点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系统压力P=412~850 k Pa,过冷度?Tsub=4.7~15.0℃,热通量q"=0.11~10.90 k W·m~(-2),质量流量G=147.5~443.7 kg·m~(-2)·s-1的条件下,对立式和卧式螺旋管内R134a过冷流动沸腾起始点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实验系统参数相同时,立式和卧式螺旋管内过冷沸腾起始点的热通量基本相同,但是立式螺旋管内过冷沸腾起始点壁面过热度小于卧式螺旋管;过冷沸腾起始点的热通量、壁面过热度随着过冷度和质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但随着压力、螺旋直径的增大而减小。通过无量纲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发展了适用于螺旋管过冷沸腾起始点的关联式。(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冀翠莲,韩吉田,陈常念,刘晓鹏[3](2015)在《卧式螺旋管内流动沸腾传热恶化特性及其判断准则》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卧式螺旋管内流动沸腾传热恶化特性及预测准则,进行了以R134a为工质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高干度区,低质量流速时一般内侧壁温先飞升,外侧壁温后飞升,但起飞点的间距较小,且飞升点在干度为0.73附近;高质量流速时,内、外侧壁温几乎同时飞升,飞升点发生在干度为0.78附近.进一步分析了临界热流密度与干度的关系及热流密度对平均传热系数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拟合出了适用于卧式螺旋管内流动沸腾传热恶化发生时的预测模型,经实验验证,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宋尚锐[4](2015)在《R407c卧式螺旋管内的两相流动与传热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螺旋管由于结构紧凑,换热性能优越,早已在高效换热器的设计中被广泛应用。卧式放置时流体流动所受重力和离心力的夹角不断变化,两相流与传热现象更加复杂。以往对卧式螺旋管中两相流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水以及一些单组分的氟氯烃类物,对卧式螺旋管内的R407c (R32/R125/R134a)类的非共沸替代制冷剂的两相流问题研究的不多。因此,对环保制冷剂R407c在卧式螺旋管中的两相流动与沸腾换热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改造实验室两相流实验台,对R407c在卧式螺旋管中的外壁温分布特性,换热特性,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壁温分布特性的研究,得出了壁温分布的变化规律。解释了系统的压力、干度、热流密度等实验参数对外壁温分布规律的影响。沿着计算截面的圆周方向,最内侧的壁温最高,最外侧的壁温最低;随着热流密度、系统压力的增加,壁面温度都会出现变大的规律。沿着管长随着质量流速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随着干度的增加,沿着管长壁温的分布会逐渐趋于平缓,R134a壁温沿管长会出现比较明显的降低,而R407c则没有这么明显的规律。对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局部换热系数沿圆周和管长分布规律。获得了计算截面处的局部换热系数随着质量流速、压力、干度、热流密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截面的平均换热系数随着管长总体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局部换热系数随着工质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系统压力对换热系数的影响不是很大。在一定干度范围内,换热系数会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干度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换热系数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反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小。对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压力、质量流速、干度等参数对流动压降的影响规律。同一压力下实验段进出口的压降随着质量流速、干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加热量一定系统质量流速一定随着系统压力的上升,进出口的压降反而减小。(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5-22)

孔令健,韩吉田,陈常念,逯国强,冀翠莲[5](2015)在《卧式螺旋管内过冷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系统压力p=0.41~0.63 MPa,过冷度ΔTsub=6~12℃,热流密度q=0.11~10.90 k W?m-2,质量流量G=147~249 kg?m-2?s-1的条件下,对卧式螺旋管内R134a过冷流动沸腾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过冷沸腾条件下螺旋管不同截面上的壁温分布表明:截面周向壁温呈现不均匀分布;螺旋管的截面位置对部分过冷沸腾向充分发展过冷沸腾的转变产生了很大影响。分析了各实验参数对充分发展过冷沸腾换热系数的影响趋势:随着热流密度、系统压力的增大换热系数不断增大;但是,当入口过冷度增大时换热系数却在减小;质量流量对换热系数的影响并不明显。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展了适用于卧式螺旋管内充分发展过冷沸腾换热系数的关联式。(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孔令健,韩吉田,陈常念,逯国强[6](2014)在《卧式螺旋管内过冷沸腾起始点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卧式螺旋管内R134a过冷流动沸腾的起始点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壁面温度的变化规律判定过冷沸腾起始点。在热流密度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对过冷沸腾发生时相关参数的不同变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过冷沸腾起始点上壁面过热度和热流密度随位置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入口参数对过冷沸腾起始点的热流密度的影响趋势。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展了适用于卧式螺旋管内过冷沸腾起始点热流密度的经验关联式。(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逯国强,韩吉田,孔令健,陈常念,冀翠莲[7](2014)在《卧式螺旋管内流动换热壁温分布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螺旋管是一种高效换热管型,在卧式螺旋管内流动时受到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工质流动方向时刻改变,产生二次回流,从而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管型的流动与传热特性。以卧式螺旋管为研究对象,选取底部截面、上升段截面、顶部截面叁个具有代表性的位置截面,采用逐渐增大热通量法研究了其在单相对流和过冷沸腾条件下壁温的分布特性。为螺旋管换热器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4年S1期)

逯国强[8](2014)在《卧式螺旋管内过冷流动沸腾起始点及壁温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冷流动沸腾是汽液两相流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广泛应用于压水反应堆燃料棒束通道传热、高热流密度集成电路板冷却、大型内燃机强制循环水冷系统等工程领域。过冷流动沸腾起始点的判定及特性是过冷沸腾研究中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例如在压水反应堆中,过冷沸腾起始点对堆芯冷却剂通道内的中子慢化性能及流动不稳定性都有重要的影响。螺旋管是一种重要的强化换热管型,其结构紧凑,相同空间内可布置较长的传热管道,并且加工制作方便;弹簧状结构可自由膨胀,热应力小;工质的二次回流使换热得到强化,传热效率更高,污垢热阻小,因而成为制冷与低温换热器、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超临界锅炉螺旋管圈水冷壁、石油化工等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和应用对象。研究螺旋管传热时的壁温分布特性能更深入地揭示离心力、二次回流等对流动与传热的影响。本文改造了汽液两相流流动与传热实验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以下两方面内容的研究。在压力p=0.456MPa、入口过冷度△Tsub=8.14K、工质质量流速G=185kg m-2S-1的工况下研究了底部截面、上升段截面、顶部截面和下降段截面在单相对流传热和过冷流动沸腾传热时的管子壁温分布情况。主要对比了内侧与外侧的壁温差异,同时考察了前侧与后侧的壁温分布。综合这两方面的研究结果,通过分析离心力与重力的作用机制的变化解释了原因。在系统压力p=0.414-0.632MPa,入口过冷度△Tsub=5.0-11.0K,质量流速G=749.8-1249.6kgm-2s-1,热流密度q=115-5763W m-2参数范围内研究了系统压力、工质质量流速、工质入口过冷度叁种参数对卧式螺旋管内过冷流动沸腾起始点热流密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压力对过冷流动沸腾起始点影响很微弱,在低压参数范围内,随压力的增大ONB热流呈增大趋势,在高压参数范围内,随压力的增大ONB热流呈现减小趋势。质量流速对卧式螺旋管内过冷流动沸腾起始点有明显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沸腾起始点的热流密度随工质质量流速增大而增大:但质量流速对汽泡的粘附和脱离行为的影响会在某些条件下造成相反的趋势。工质入口过冷度对卧式螺旋管内过冷流动沸腾起始点有明显的影响,沸腾起始点的热流密度随入口过冷度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04-15)

谭鲁志,韩吉田,陈常念,孔令健,冀翠莲[9](2013)在《卧式螺旋管临界热流密度的流体模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检验经典的临界热流密度(critical heat flux,CHF)流体模化方法对于卧式螺旋管的应用效果,采用大功率直流电加热的方法对制冷剂HFC-134a在卧式螺旋管内的流动沸腾CHF进行了实验测试。通过运用Ahmad和Katto模型对实验测试数据和已有数据源进行模化计算发现:Ahmad和Katto模型确定的流量模化因子对于卧式螺旋管CHF的流体模化会产生较大的偏差,导致预测的CHF值高于实验结果。在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卧式螺旋管CHF流量模化因子的经验关联式。计算结果表明:应用该关联式对实验条件下卧式螺旋管CHF的预测偏差在±20%以内,其流体模化精度明显优于Ahmad和Katto模型。(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邵莉,刘利民,苑伟,韩吉田,陈常念[10](2013)在《R134a卧式螺旋管内沸腾两相流型与传热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蒸发温度为5~15℃、热流密度范围为5~20kW.m-2、工质质量流速变化范围为50~500kg.m-2.s-1和干度范围为0.01~0.9的条件下,对R134a在卧式螺旋管内的沸腾两相流型及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可视化技术对流型进行了观察分析,发现在相同工况条件下,卧式螺旋管上升段和下降段的流型有所不同,特别是形成环状流之前存在明显不同的过渡流型,分别为波环状流型和超大气弹流型,因此,对上升段和下降段分别建立了流型图。获得了传热系数随工质的干度、质量流速和热流密度等参数的变化关系,发展了R134a在卧式螺旋管内流动沸腾传热系数的计算关联式。(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3年03期)

卧式螺旋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系统压力P=412~850 k Pa,过冷度?Tsub=4.7~15.0℃,热通量q"=0.11~10.90 k W·m~(-2),质量流量G=147.5~443.7 kg·m~(-2)·s-1的条件下,对立式和卧式螺旋管内R134a过冷流动沸腾起始点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实验系统参数相同时,立式和卧式螺旋管内过冷沸腾起始点的热通量基本相同,但是立式螺旋管内过冷沸腾起始点壁面过热度小于卧式螺旋管;过冷沸腾起始点的热通量、壁面过热度随着过冷度和质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但随着压力、螺旋直径的增大而减小。通过无量纲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发展了适用于螺旋管过冷沸腾起始点的关联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卧式螺旋管论文参考文献

[1].冯金禹,田龙,刘嘉康,李世昌.气液两相流在卧式螺旋管内摩阻特性实验研究与计算模型的建立[J].当代化工.2019

[2].孔令健,韩吉田,陈常念,刘志刚.立式和卧式螺旋管内过冷沸腾起始点特性[J].化工学报.2018

[3].冀翠莲,韩吉田,陈常念,刘晓鹏.卧式螺旋管内流动沸腾传热恶化特性及其判断准则[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宋尚锐.R407c卧式螺旋管内的两相流动与传热特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

[5].孔令健,韩吉田,陈常念,逯国强,冀翠莲.卧式螺旋管内过冷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

[6].孔令健,韩吉田,陈常念,逯国强.卧式螺旋管内过冷沸腾起始点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

[7].逯国强,韩吉田,孔令健,陈常念,冀翠莲.卧式螺旋管内流动换热壁温分布特性[J].化工学报.2014

[8].逯国强.卧式螺旋管内过冷流动沸腾起始点及壁温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4

[9].谭鲁志,韩吉田,陈常念,孔令健,冀翠莲.卧式螺旋管临界热流密度的流体模化[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

[10].邵莉,刘利民,苑伟,韩吉田,陈常念.R134a卧式螺旋管内沸腾两相流型与传热特性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3

标签:;  ;  ;  ;  

卧式螺旋管论文-冯金禹,田龙,刘嘉康,李世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